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原料混配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70058閱讀:267來源:國知局
      一種原料混配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肥料生產(chǎn)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原料混配裝置。



      背景技術:

      化肥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它對農(nóng)作物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氮、磷和其他營養(yǎng)元素,可促進植物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調節(jié)植物的功能作用以達到發(fā)展根系,強壯枝葉,提高抗旱和抗寒能力。目前,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單肥和復合肥,但是單單使用一種單肥或復合肥往往不能滿足使用要求,在使用過程中會將各種單肥、復合肥中的兩種或多種混合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攪拌,如果原料混合不均勻就會造成肥料的營養(yǎng)不均衡,會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

      因此急需一種混合均勻、工作效率高的原料混配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混合均勻、工作效率高的原料混配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原料混配裝置,包括下料裝置、混配艙、攪拌輸送裝置、控制裝置和機架,其中,所述混配艙包括混料機構和混料筒,所述混料機構活動設置在所述混料筒的上腔內(nèi),其中,

      所述混料機構包括混料輪、第一軸、飛盤和若干個擋料葉片,所述混料輪與所述飛盤均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軸上,所述擋料葉片固定設置在所述飛盤的邊緣上;

      所述混料筒還包括中腔、左輸料道、左集料腔、右輸料道和右集料腔,所述中腔通過所述左輸料道與所述左集料腔相通;所述中腔通過所述右輸料道與所述右集料腔相通,其中,所述左輸料道內(nèi)設有一左隔板,所述右輸料道內(nèi)設有一右隔板,且所述左隔板與所述右隔板的上端均向所述中腔內(nèi)延伸。

      進一步地,所述混料輪的外周上均勻設有若干個棘輪齒,所述棘輪齒包括一對混料葉片和存料槽,所述存料槽固定設置在所述混料葉片上,且所述存料槽位于一對混料葉片之間。

      更進一步地,所述存料槽包括連接在一起的溜槽和凹腔,所述凹腔靠近所述第一軸,所述溜槽的前端向所述混料輪的一端傾斜。

      進一步地,所述中腔內(nèi)設有一與所述混料筒同軸的環(huán)板,且所述左隔板和所述右隔板均位于所述環(huán)板的外周與所述混料筒內(nèi)壁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左隔板將所述左輸料道分隔成左內(nèi)腔和左外腔,所述右隔板將所述右輸料道分隔成右內(nèi)腔和右外腔。

      更進一步地,所述混配艙還包括若干個分料板,所述分料板環(huán)形均勻固定設置在所述環(huán)板的外周上。

      更進一步地,所述混配艙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左隔板、所述右隔板上的阻料板,且所述阻料板向所述混料筒的內(nèi)壁延伸。

      更進一步地,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上的送風裝置,所述送風裝置用于向所述中腔內(nèi)送風,避免物料粘接在內(nèi)壁上。

      更進一步地,所述送風裝置包括風機、風管和若干個出風嘴,若干個出風嘴環(huán)形均勻固定設置在所述環(huán)板的外周上,所述出風嘴通過所述風管與所述風機的出風口相通。

      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操作方便、混合均勻、工作效率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混料筒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混料輪的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混料輪的存料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下料裝置1、料倉11、下料器12、匯料斗13、混配艙2、混料機構21、混料輪210、棘輪齒2100、混料葉片2101、存料槽2102、溜槽2103、凹腔2104、第一電機211、第一軸212、飛盤213、擋料葉片214、混料筒22、上腔221、中腔222、內(nèi)環(huán)腔2221、外環(huán)腔2222、左輸料道224、左隔板2241、左內(nèi)腔2242、左外腔2243、左集料腔225、左進料管226、右輸料道227、右隔板2271、右內(nèi)腔2272、右外腔2273、右集料腔228、右進料管229、分料板23、阻料板24、環(huán)板25、攪拌輸送裝置3、第二電機31、攪拌軸32、攪拌筒33、下料口331、螺旋葉34、送風裝置4、風機41、風管42、出風嘴43、控制裝置5、機架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考圖1至圖4,如圖1所示的一種原料混配裝置,包括下料裝置1、混配艙2、攪拌輸送裝置3、送風裝置4、控制裝置5和機架6,所述下料裝置1、混配艙2、攪拌輸送裝置3、送風裝置4和控制裝置5均固定設置在所述機架6上,所述下料裝置1位于所述混配艙2的正上方,且所述下料裝置1的匯料斗13的出料口延伸到所述混配艙2的混料筒22的上腔221內(nèi);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位于所述混配艙2的正下方,且所述混配艙2的左進料管226、右進料管229均與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的上料口相連通;所述送風裝置4與所述混配艙2的內(nèi)腔相通,向所述混配艙2內(nèi)送風,一是避免物料粘接在內(nèi)壁上,二是使物料在所述混配艙2的內(nèi)腔內(nèi)打旋進行混合,提高混合均勻度;所述控制裝置5分別與所述下料裝置1、混配艙2、攪拌輸送裝置3和送風裝置4的驅動裝置等電連接,確保設備能夠正常運行。

      如圖1所示,所述下料裝置1還包括若干個料倉11和與所述料倉11對應設置的下料器12,且所述下料器12位于所述料倉11的下方,實現(xiàn)定量下料,確保混合完全的物料營養(yǎng)更合理,且不浪費,通過所述下料器12下方的原料統(tǒng)一進入到所述匯料斗13內(nèi),料倉11的個數(shù)依據(jù)原料的數(shù)量決定。

      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還包括第二電機31、攪拌軸32、攪拌筒33、下料口331和若干個螺旋葉34,所述第二電機31固定設置在所述攪拌筒33的一端,或者固定安裝在機架6的一臺面上,所述第二電機31的輸出軸與所述攪拌軸32的一端固定連接,其中,所述攪拌軸32活動設置在所述攪拌筒33內(nèi),所述螺旋葉34均勻固定設置在所述攪拌軸32的外周上,所述下料口331位于所述攪拌軸32的下方。

      所述送風裝置4包括風機41、風管42和若干個出風嘴43,所述出風嘴43固定設置在所述混料筒22內(nèi),具體安裝在環(huán)板25上,出風嘴43一般安裝3個最佳,所述出風嘴43通過所述風管42與所述風機41的出風口相通,實現(xiàn)所述送風裝置4向所述混配艙2內(nèi)送風,避免物料粘接在內(nèi)壁上,同時使物料在所述混配艙2的內(nèi)腔內(nèi)打旋進行混合,提高混合的均勻度。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混配艙2的混料機構21活動設置在所述混料筒22的上腔221內(nèi),其中,所述混料機構21包括混料輪210、第一電機211、第一軸212、飛盤213和若干個擋料葉片214,所述第一電機211固定設置在所述下料裝置1上,所述第一電機211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軸212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軸212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混料筒22的上腔221內(nèi),所述混料輪210與所述飛盤213均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軸212上,且所述混料輪210位于所述飛盤213的上方,所述擋料葉片214環(huán)形均勻固定設置在所述飛盤213的邊緣上,且所述擋料葉片214向所述混料輪210延伸。

      優(yōu)選地,擋料葉片214的數(shù)量一般為3個至6個,最佳為3個。

      工作時,下落的物料在經(jīng)過所述混料輪210時被打散,進而下落到所述飛盤213上,由于飛盤213高速旋轉,利用離心力使物料拋出,一部分直接落入所述混料筒22的中腔222內(nèi),另一部分會撞擊到所述混料筒22的內(nèi)壁上,反彈后落入所述中腔222內(nèi),在物料被拋出過程中,由于所述擋料葉片214的阻擋,物料會產(chǎn)生飛濺,會使物料分散的更均勻,采用上述結構,使物料在進入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前被完全沖散,相當于預攪拌,為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節(jié)約攪拌時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減小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的攪拌軸32、攪拌筒33的長度,減小占地面積,也起到了粉碎的效果,避免出現(xiàn)大的結塊,使營養(yǎng)更均衡。

      如圖2所示,所述混配艙2的環(huán)板25固定設置在所述中腔222內(nèi),且所述環(huán)板25與所述混料筒22同軸,并且所述環(huán)板25的外周上環(huán)形均勻固置有若干個出風嘴43,其中,所述混料筒22還包括左輸料道224、左集料腔225、右輸料道227和右集料腔228,所述中腔222通過所述左輸料道224與所述左集料腔225相同;所述中腔222通過所述右輸料道227與所述右集料腔228相通,且所述左集料腔225與所述左進料管226相連通,所述右集料腔228與所述右進料管229相連通,其中,所述左輸料道224內(nèi)設有一左隔板2241,將所述左輸料道224分隔成左內(nèi)腔2242和左外腔2243,所述右輸料道227內(nèi)設有一右隔板2271,將所述右輸料道227分隔成右內(nèi)腔2272和右外腔2273,且所述左隔板2241與所述右隔板2271的上端均向所述中腔222內(nèi)延伸,并且所述左隔板2241和所述右隔板2271均位于所述環(huán)板25的外周與所述混料筒22內(nèi)壁之間,所述左隔板2241與所述右隔板2271將所述中腔222分隔成內(nèi)環(huán)腔2221和外環(huán)腔2222。

      工作時,被所述混料機構21打散的物料一部分進入到所述內(nèi)環(huán)腔2221內(nèi),然后另一部分則進去到所述外環(huán)腔2222內(nèi),進入所述內(nèi)環(huán)腔2221的物料會通過所述左內(nèi)腔2242、右內(nèi)腔2272進入到所述左集料腔225、右集料腔228內(nèi),進入所述外環(huán)腔2222內(nèi)的物料會通過所述左外腔2243、右外腔2273進入到所述左集料腔225、右集料腔228內(nèi),由于物料會撞擊所述混料筒22使所述混料筒22產(chǎn)生振動,進而會使所述左隔板2241與所述右隔板2271產(chǎn)生振動,從而會使物料順利的從所述中腔222進入到所述左輸料道224或右輸料道227內(nèi),避免物料堵塞影響下料速度,同時省略了振動裝置,節(jié)約了成本。

      如圖2所示,所述混配艙2還包括若干個分料板23和若干個阻料板24,所述分料板23環(huán)形均勻固定設置在所述環(huán)板25的外周的上端上,不僅加強了所述環(huán)板25的強度,也使所述內(nèi)環(huán)腔2221內(nèi)的物料在下落過程中保持松散,避免結塊;若干個阻料板24分別設置在所述左隔板2241一側的上端上和所述右隔板2271一側的上端上,且所述阻料板24向所述外環(huán)腔2222內(nèi)延伸,不僅加強了所述左隔板2241和所述所述右隔板2271的強度,也使所述外環(huán)腔2222內(nèi)的物料在下落過程中保持松散,避免結塊。

      分料板23一般設置為6個至12個。

      阻料板24一般設置為12個至24個。

      如圖3所示,所述混料輪210的外周上均勻設有若干個棘輪齒2100,其中,所述棘輪齒2100包括一對混料葉片2101和存料槽2102,所述存料槽2102固定設置在所述混料葉片2101上,且所述存料槽2102位于一對混料葉片2101之間,所述混料葉片2101使為了將下落物料直接打散開來,所述存料槽2102是利用離心力將物料拋灑出去,使分散的更均勻。

      棘輪齒2100設置為12個最佳。

      如圖4所示,所述存料槽2102包括連接在一起的溜槽2103和凹腔2104,所述凹腔2104靠近所述第一軸212,所述溜槽2103的前端向所述混料輪210的一端傾斜,且向所述上腔221內(nèi)延伸,物料通過溜槽2103將暫時儲存在所述凹腔2104的物料均勻散開,使預攪拌效果好,為所述攪拌輸送裝置3節(jié)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