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工業(yè)反應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快速加熱冷卻的反應釜。
背景技術:
反應釜是化工領域常用的一種混合設備,在現(xiàn)在的的化工生產(chǎn)常常會采用反應釜來滿足加工需要,而涂料是需要原料和添加劑混合形成的粘稠液體,在混合過程中需要進入反應釜中進行攪拌,由于涂料的粘稠性較大,在反應釜中攪拌對電機耗能較大,所以需要對反應釜進行升溫,反應釜有效傳熱面積的大小又直接影響反應速度的快慢與反應效率的快慢,以往反應釜加熱都是通過腔室內流體來對混合筒熱交換來實現(xiàn)的,而反應釜容器大,僅僅是通過流體對反應釜外壁進行熱交換,這樣加熱較慢,影響反應釜的反應效率;在涂料充分混合完畢后,需要及時對混合筒內的涂料進行快速降溫處理,以達到所需的溫度,但是,普通的反應釜只在其外表面進行冷卻,由于位于混合筒中心處的涂料不能快速的冷卻,這種冷卻效果也大打折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快速加熱冷卻的反應釜。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快速加熱冷卻的反應釜,包括混合筒,混合筒上端安裝有筒蓋,筒蓋頂部的中心位置處安裝有電機,電機上安轉有旋轉軸,旋轉軸位于混合筒內部,所述的混合筒外設有殼體,殼體與混合筒之間留有腔室,以及腔室連通有液體進入管和液體流出管;所述的旋轉軸上均勻分布有與旋轉軸垂直的攪拌棒,攪拌棒與水平貫穿混合筒的輸液管組依次交叉設置;所述的輸液管組是兩根平行分布在旋轉軸兩側的輸液管,且相鄰的兩個輸液管組的垂直投影呈垂直交叉,通過輸液管組水平貫穿混合筒,有效增加與涂料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了涂料快速加熱或冷卻的效率,并且相鄰的兩個輸液管組的垂直投影呈垂直交叉,既可以加快涂料與外界熱量交換的速度,又可以在攪拌軸旋轉過程中,輸液管組對涂料的阻擋產(chǎn)生紊流而縮短攪拌時間。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混合筒內設有水平貫穿混合筒的輸液管組,輸液管組能增加涂料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反應釜的反應效率。
2、液體進入管位于混合筒的上方,液體進入管對面設有位于混合筒下方的液體流出管,由于液體進入管和液體流出管分布在繞混合筒外壁行程最遠的兩端,能對輸液管的熱量較好的利用。
3、殼體外壁上設有保溫泡沫,減少反應釜內熱量的流失,起到保溫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反應釜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混合筒內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混合筒;2、電機;3、筒蓋;4、殼體;5、液體進入管;6、液體流出管;7、進料口;8、出料口;9、輸液管;10、旋轉軸;11、攪拌棒;12、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發(fā)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定。
如圖1至2所示一種快速加熱冷卻的反應釜,包括混合筒1,混合筒1上端安裝有筒蓋3,筒蓋3頂部的中心位置處安裝有電機2,電機2上安轉有旋轉軸10,旋轉軸10位于混合筒1內部,混合筒1外設有殼體4,殼體4與混合筒1之間留有腔室,以及腔室連通有液體進入管5和液體流出管6;所述的旋轉軸10上均勻分布有與旋轉軸10垂直的攪拌棒11,攪拌棒11與水平貫穿混合筒1的輸液管組依次交叉設置;所述的輸液管組是兩根平行分布在旋轉軸兩側的輸液管9,且相鄰的兩個輸液管組的垂直投影呈垂直交叉。
優(yōu)選地是殼體1外壁上設有保溫泡沫。
所述的筒蓋3上設有進料口7,混合筒1底部安裝有出料口8,出料口上安裝有閥門12。
優(yōu)選地是液體進入管5位于混合筒的3上方,液體進入管5對面設有位于混合筒3下方的液體流出管6。
在使用本發(fā)明時,反應物在進入混合筒1過程中,液體進入管5進入高溫液體,高溫液體進入腔室,再從輸液管內流過,最終從液體流出管6流出,這樣的結構設計增加混合筒1內涂料與外界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涂料的混合效率,在涂料充分混合后,再從液體進入管5進入冷卻液體,對涂料的降溫冷卻,并開啟閥門12對涂料進行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