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尤其涉及一種可通過通過外攪拌齒圈和內攪拌齒圈實現在簡單結構內混合均勻目的的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
背景技術:
在涂料、膠粘劑、農藥等化工領域,為了將多種液體原料混合均勻,廣泛采用的是反應釜裝置,主要是通過電動機帶動攪拌軸來攪拌混合物使其充分混合。雖然反應釜能起到良好的攪拌混合作用,但其自身結構非常復雜,操作起來比較繁瑣,尤其是對于那些僅僅對攪拌混合效果要求高而不需要壓力和溫度的生產工藝,投資建造反應釜實屬浪費。為此,在某些高分子材料行業(yè)中開發(fā)了連續(xù)化的攪拌工藝裝置,其裝置上就包含了高速攪拌頭,但是目前市場上攪拌頭設計不夠合理,攪拌頭套內部是光滑的,而攪拌軸上也僅僅是分布一定的螺紋狀溝槽,這樣的攪拌頭偏重于對液體的輸送效果,而液體在攪拌頭內部的混合不充分,尤其是對于幾種粘度大小相差比較大的液體混合,根本達不到混合要求。
因此,針對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該攪拌頭可通過外攪拌齒圈和內攪拌齒圈實現在簡單結構內混合均勻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包括攪拌頭套,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外攪拌齒圈,所述攪拌頭套內設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外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攪拌齒圈,所述外攪拌齒圈與所述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出料口,所述攪拌頭套內右側壁上設有進料口,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收集斗,所述攪拌頭套上端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所述攪拌軸連接在所述動力裝置上。
進一步地,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一凸起,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軸外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二凸起。
進一步地,所述外攪拌齒圈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內攪拌齒圈沿所述攪拌頭套的軸向等距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部分重疊設置。
進一步地,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相接設置。
進一步地,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所述兩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分離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呈圓形頭或呈圓滑尖頭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出料口設于所述攪拌頭套右側壁上方位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端。
進一步地,所述收集斗呈圓錐形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收集斗下端,呈圓柱形設置。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采用外攪拌齒圈和內攪拌齒圈的設計,由于外攪拌齒圈與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攪拌軸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高速旋轉,會對物料造成很強的剪切作用,多組分液體進入高速旋轉的攪拌頭后,在強剪切力的作用下,瞬間能夠充分混合均勻;該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2、本實用新型采用攪拌頭套的設計,使得結構簡單,實用性強,操作簡單,可以配套相應設備實現連續(xù)化生產;使用時,物料通過進料口進入攪拌頭套內,頭套內的攪拌軸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高速旋轉,來攪拌混合物使其充分混合均勻;通過攪拌頭套內的多個內攪拌齒圈與多個外攪拌齒圈,加大了混合力度,使得混合液體能夠充分混合均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中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中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三中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包括攪拌頭套 1,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外攪拌齒圈2,所述攪拌頭套內設有攪拌軸3,所述攪拌軸外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攪拌齒圈4,所述外攪拌齒圈與所述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出料口5,所述攪拌頭套內右側壁上設有進料口6,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收集斗7,所述攪拌頭套上端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8,所述攪拌軸連接在所述動力裝置上。本實用新型中可以設置一個外攪拌齒圈,也可以設置兩個外攪拌齒圈,甚至多個,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本實施例中以兩圈外攪拌齒圈為例;可以設置一個內攪拌齒圈,也可以設置兩個內攪拌齒圈,甚至多個,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本實施例中以兩圈內攪拌齒圈為例。
本實用新型采用外攪拌齒圈和內攪拌齒圈的設計,由于外攪拌齒圈與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攪拌軸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高速旋轉,會對物料造成很強的剪切作用,多組分液體進入高速旋轉的攪拌頭后,在強剪切力的作用下,瞬間能夠充分混合均勻;該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本實施例中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一凸起9,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軸外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二凸起10。
本實用新型采用攪拌頭套的設計,使得結構簡單,實用性強,操作簡單,可以配套相應設備實現連續(xù)化生產;使用時,物料通過進料口進入攪拌頭套內,頭套內的攪拌軸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高速旋轉,來攪拌混合物使其充分混合均勻;通過攪拌頭套內的多個內攪拌齒圈與多個外攪拌齒圈,加大了混合力度,使得混合液體能夠充分混合均勻。
本實施例中所述外攪拌齒圈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內攪拌齒圈沿所述攪拌頭套的軸向等距間隔設置。本實用新型中外攪拌齒圈與相鄰內攪拌齒圈之間設置間隔,是為了便于粘稠性液體通過;外攪拌齒圈與相鄰內攪拌齒圈之間也可以不設置間隔,但是此時粘稠性液體不能很好地通過,對物料不能進行很好的剪切。
本實施例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部分重疊設置。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兩個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部分重疊設置,能夠很好的對物料進行剪切,加大了剪切力度。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呈圓形頭或呈圓滑尖頭設置。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凸起可以呈圓形頭設置,也可以呈圓滑尖頭設置,還可以呈尖頭設置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本實施例中以圓形頭為例。
本實施例中所述出料口設于所述攪拌頭套右側壁上方位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端。本實用新型中出料口可以設于攪拌頭套右側壁,也可以設于攪拌頭套左側壁上,還可以設于攪拌頭套上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本實施例中以攪拌頭套右側壁為例。
本實施例中所述收集斗呈圓錐形設置。本實用新型中收集斗設置為便于擠出物料。
本實施例中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收集斗下端,呈圓柱形設置。本實用新型中收集斗收集好物料后通過出料口擠出。
具體工作過程:
使用時,物料通過進料口進入攪拌頭套內,由于外攪拌齒圈與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攪拌軸在動力裝置的帶動下高速旋轉,會對物料造成很強的剪切作用,多組分液體進入高速旋轉的攪拌頭后,在強剪切力的作用下,瞬間能夠充分混合均勻,攪拌均勻后的物料進入收集斗,然后通過出料口將混合好后的物料擠出。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改進的,實施例一中所描述的內容也是本實施例所具有的,此處不再具體贅述。
參見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包括攪拌頭套 101,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外攪拌齒圈102,所述攪拌頭套內設有攪拌軸103,所述攪拌軸外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攪拌齒圈104,所述外攪拌齒圈與所述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出料口 105,所述攪拌頭套內右側壁上設有進料口106,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收集斗107,所述攪拌頭套上端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108,所述攪拌軸連接在所述動力裝置上;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一凸起109,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軸外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二凸起110;所述外攪拌齒圈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內攪拌齒圈沿所述攪拌頭套的軸向等距間隔設置;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相接設置;所述第二凸起呈圓形頭或呈圓滑尖頭設置;所述出料口設于所述攪拌頭套右側壁上方位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端;所述收集斗呈圓錐形設置;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收集斗下端,呈圓柱形設置。
實施例三,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改進的,實施例一中所描述的內容也是本實施例所具有的,此處不再具體贅述。
參見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混合液體用高速攪拌頭,包括攪拌頭套1001,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外攪拌齒圈1002,所述攪拌頭套內設有攪拌軸1003,所述攪拌軸外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內攪拌齒圈1004,所述外攪拌齒圈與所述內攪拌齒圈呈交錯排列設置;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出料口1005,所述攪拌頭套內右側壁上設有進料口1006,所述攪拌頭套下端設有收集斗1007,所述攪拌頭套上端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1008,所述攪拌軸連接在所述動力裝置上;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一凸起1009,各所述外攪拌齒圈上設有多個沿所述攪拌軸外側壁圓周間隔設置的第二凸起1010;所述外攪拌齒圈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內攪拌齒圈沿所述攪拌頭套的軸向等距間隔設置;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凸起與與其相鄰的兩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攪拌頭套內側壁徑向分離設置;所述第二凸起呈圓形頭或呈圓滑尖頭設置;所述出料口設于所述攪拌頭套右側壁上方位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端;所述收集斗呈圓錐形設置;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收集斗下端,呈圓柱形設置。
對比以上三種實施例,優(yōu)選實施例一。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