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瓷土加工設(shè)備領(lǐng)域,具體地是指一種瓷土重力碾碎與除砂裝置。
背景技術(shù):
瓷土(又名“高嶺土”)——瓷土(H4Al2Si2O9)是陶瓷的主要原料。純粹的瓷土是一種白色或灰白色,有絲絹般光澤的軟質(zhì)礦物。質(zhì)純的高嶺土具有白度高、質(zhì)軟、易分散懸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結(jié)性、優(yōu)良的電絕緣性能;具有良好的抗酸溶性、很低的陽離子交換量、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質(zhì)。因此高嶺土已成為造紙、陶瓷、橡膠、化工、涂料、醫(yī)藥和國防等幾十個行業(yè)所必需的礦物原料。
瓷土的碾碎與除砂是瓷土加工初步加工步驟,傳統(tǒng)的加工工藝效率底下,產(chǎn)量低,需要人工往復(fù)操作,一種高效碾碎與除砂,成本低的瓷土加工設(shè)備成為市場需要。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瓷土重力碾碎與除砂裝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瓷土初步加工效率低下、產(chǎn)量低和需要人工操作的缺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
一種瓷土重力碾碎與除砂裝置,包括重力碾碎機(jī)、第一攪拌裝置、第二攪拌裝置;所述重力碾碎機(jī)包括支架、凹槽、錘體、錘桿、鏈條、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一電機(jī)、第一組限位滾輪和第二組限位滾輪;所述凹槽為半球形,該凹槽出口處設(shè)有擋板;所述支架固定在該凹槽上方,該支架上部固定所述第一組限位滾輪,該支架下部固定所述第二組限位滾輪,所述錘桿截面為正方形,置于兩組限位滾輪內(nèi),錘桿上固定有一“凹”字型卡體,錘桿的下端連接所述錘體;所述第一齒輪連接所述第一電機(jī),該第一齒輪與第一電機(jī)固定在該支架上部,處于第一組限位滾輪下方;所述第二齒輪固定在支架下部,置于第一齒輪正下方,處于該第二組滾輪上方;該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之間連接所述鏈條,該鏈條上設(shè)置有兩根與所述卡體相適配的橫桿;所述第一攪拌裝置包括物料輸送渠道、攪拌槽、第二電機(jī)、皮帶、小皮帶盤、大皮帶盤、攪拌軸、攪拌葉輪和過濾網(wǎng);所述物料輸送渠道首端連接在凹槽出口處,末端連通攪拌槽;所述攪拌槽中間連接所述攪拌軸,該攪拌軸上連接所述攪拌葉輪,該攪拌軸的上端連接所述大皮帶盤;所述第二電機(jī)垂直向上固定在攪拌槽外側(cè),該第二電機(jī)連接所述小皮帶盤;該大皮帶盤與小皮帶盤之間連接著所述皮帶;所述過濾網(wǎng)固定在攪拌槽出口。所述第二攪拌裝置包括半漏斗形攪拌槽、螺旋形葉輪、轉(zhuǎn)動軸和第三電機(jī);所述半漏斗形攪拌槽傾斜放置,窄口處高于廣口處;該半漏斗形攪拌槽廣口處連接在第一攪拌裝置的攪拌槽的出口下方;該半漏斗形攪拌槽內(nèi)置有結(jié)構(gòu)為中空的螺旋形葉輪,該螺旋形葉輪中連接有轉(zhuǎn)動軸,該轉(zhuǎn)動軸的后端連接第三電機(jī)。
所述錘體上半部為圓柱體,下半部為與圓柱體半徑相同的半球體,該錘體垂直方向上正對凹槽半球形球心。
所述錘體上設(shè)置有一倒鉤,所述支架上設(shè)置有一與該倒鉤相適配的鉤。
所述第一組限位滾輪和第二組限位滾輪均由4個限位滾輪組成,4個限位滾輪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與錘桿截面相同。
所述2根橫桿所處于鏈條的位置將鏈條的形體均分為兩部分。
所述物料輸送渠道向攪拌槽方向向下傾斜。
所述攪拌槽為正六邊體。
所述攪拌葉輪分為3組,每組共有3片攪拌葉片,該攪拌葉片垂直方向上傾斜于攪拌軸,3片攪拌葉片圍繞攪拌軸旋轉(zhuǎn)中心相互間隔120度;3組攪拌葉輪在攪拌軸上間隔放置,3組攪拌葉輪垂直方向上相互交錯放置,交錯角度為40度。
所述轉(zhuǎn)動軸由3根軸組成,一根大軸處于螺旋形葉輪中間,兩側(cè)連接2根小軸,2根小軸的外側(cè)連接螺旋形葉輪的內(nèi)側(cè)。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diǎn)在于:
1.用機(jī)械取代人工碾碎與除砂過程,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
2.用機(jī)械加工提升了瓷土加工的質(zhì)量。
3.低成本且產(chǎn)量高。
4.多重攪拌的方式提高了除砂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重力碾碎機(jī)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攪拌裝置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攪拌裝置示意圖。
圖1至圖4中:1重力碾碎機(jī),2第一攪拌裝置,3第二攪拌裝置,4支架,5凹槽,6錘體,7錘桿,8鏈條,9第一齒輪,10第二齒輪,11第一電機(jī),12第一組限位滾輪,13第二組限位滾輪,14卡體,15橫桿,16物料輸送渠道,17攪拌槽,18第二電機(jī),19皮帶,20小皮帶盤,21大皮帶盤,22攪拌軸,23攪拌葉輪,24過濾網(wǎng),25半漏斗形攪拌槽,26螺旋形葉輪,27轉(zhuǎn)動軸,28第三電機(jī),29倒鉤,30鉤,31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1至圖4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瓷土重力碾碎與除砂裝置,包括重力碾碎機(jī)1、第一攪拌裝置2、第二攪拌裝置3;所述重力碾碎機(jī)包括支架4、凹槽5、錘體6、錘桿7、鏈條8、第一齒輪9、第二齒輪10、第一電機(jī)11、第一組限位滾輪12和第二組限位滾輪13;所述凹槽5為半球形,該凹槽5出口處設(shè)有擋板31;所述支架4固定在該凹槽5上方,該支架4上部固定所述第一組限位滾輪12,該支架4下部固定所述第二組限位滾輪13,所述錘桿7截面為正方形,置于兩組限位滾輪內(nèi),錘桿7上固定有一“凹”字型卡體14,錘桿7的下端連接所述錘體6;所述第一齒輪9連接所述第一電機(jī)11,該第一齒輪9與第一電機(jī)11固定在該支架4上部,處于第一組限位滾輪12下方;所述第二齒輪10固定在支架4下部,置于第一齒輪9正下方,處于該第二組滾輪13上方;該第一齒輪9與第二齒輪10之間連接所述鏈條8,該鏈條8上設(shè)置有兩根與所述卡體14相適配的橫桿15;所述第一攪拌裝置2包括物料輸送渠道16、攪拌槽17、第二電機(jī)18、皮帶19、小皮帶盤20、大皮帶盤21、攪拌軸22、攪拌葉輪23和過濾網(wǎng)24;所述物料輸送渠道16首端連接在凹槽5出口處,末端連通攪拌槽17;所述攪拌槽17中間連接所述攪拌軸22,該攪拌軸22上連接所述攪拌葉輪23,該攪拌軸22的上端連接所述大皮帶盤21;所述第二電機(jī)18垂直向上固定在攪拌槽17外側(cè),該第二電機(jī)18連接所述小皮帶盤20;該大皮帶盤21與小皮帶盤20之間連接著所述皮帶19;所述過濾網(wǎng)24固定在攪拌槽17出口。所述第二攪拌裝置3包括半漏斗形攪拌槽25、螺旋形葉輪26、轉(zhuǎn)動軸27和第三電機(jī)28;所述半漏斗形攪拌槽25傾斜放置,窄口處高于廣口處;該半漏斗形攪拌槽25廣口處連接在第一攪拌裝置2的攪拌槽17的出口下方;該半漏斗形攪拌槽25內(nèi)置有結(jié)構(gòu)為中空的螺旋形葉輪26,該螺旋形葉輪26中連接有轉(zhuǎn)動軸27,該轉(zhuǎn)動軸27的后端連接第三電機(jī)28。
錘體6上半部為圓柱體,下半部為與圓柱體半徑相同的半球體,該錘體6垂直方向上正對凹槽5半球形球心
錘體6上設(shè)置有一倒鉤29,所述支架上設(shè)置有一與該倒鉤29相適配的鉤30。
第一組限位滾輪12和第二組限位滾輪13均由4個限位滾輪組成,4個限位滾輪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與錘桿7截面相同。
2根橫桿15所處于鏈條8的位置將鏈條8的形體均分為兩部分。
物料輸送渠道16向攪拌槽17方向向下傾斜。
攪拌槽17為正六邊體。
攪拌葉輪23分為3組,每組共有3片攪拌葉片,該攪拌葉片垂直方向上傾斜于攪拌軸27,3片攪拌葉片圍繞攪拌軸27旋轉(zhuǎn)中心相互間隔120度;3組攪拌葉輪23在攪拌軸27上間隔放置,3組攪拌葉輪23垂直方向上相互交錯放置,交錯角度為40度。
轉(zhuǎn)動軸27由3根軸組成,一根大軸處于螺旋形葉輪26中間,兩側(cè)連接2根小軸,2根小軸的外側(cè)連接螺旋形葉輪26的內(nèi)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