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優(yōu)選的方案為:可以采用一開口向下的錐形罩構成布氣板件,錐形罩的中部開設通孔,錐形罩的罩體內(nèi)部設置成空腔狀,錐形罩的外罩面上均勻設置布氣孔461。這樣布氣的均勻性,以及水平覆蓋面最大,如圖5所示。所述的布氣板件層狀設置有三個,通氣管設置有三根,通氣管的上端穿過發(fā)酵釜釜體上部的電機安裝座后通過四通連接頭以及氣管與鼓氣裝置相連接。
[0026]進一步的如圖7、8所示,卸料口處設置有卸料機構,卸料機構包括發(fā)酵罐卸料口處上、下平行布置的圓形的第一、二卸料板42、43,第一卸料板42與發(fā)酵罐固連為一體,第二卸料板43的側面上開設有環(huán)形槽,第二卸料板43通過環(huán)形槽內(nèi)設置的鋼珠組件48與發(fā)酵罐繞鉛垂方向構成轉動配合連接,第一、二卸料板42、43的圓心位于同一鉛垂線上,第一、二卸料板上同一半徑大小的圓周處分別開設第一、二卸料口 42a、43a,第一卸料板42的下板面設置成由第一、二臺階面421、422組合構成的臺階狀,第二臺階面422與第二卸料板43的上板面相貼合,第一臺階面421與第二卸料板43上板面之間形成空腔,第一卸料口 42a開設在第一臺階面421上,第一、二臺階面交合的臺階處設置有密封件423,密封件423的形狀與第一、二臺階面交接處的臺階形狀一致,第二卸料板43與驅動機構相連接,優(yōu)選的方案為:第一、二臺階面交接處的外輪廓為弧形,這樣將密封件設置為弧形,密封件可采用O形密封件,第一卸料板的上板面設置成錐狀且第一卸料口處的高度最低。通過驅動機構調(diào)節(jié)第二卸料板進行轉動,使得第一、二卸料板上的第一、二卸料口相對應和相異,從而實現(xiàn)對發(fā)酵罐的快速卸料和卸料口的閉合,實現(xiàn)快速卸料,從而節(jié)約時間,提高提取效率。
[0027]為了提高微乳化的速率,本發(fā)明采用如圖4、6所示的技術方進行實施:微乳狀液反應釜,包括釜體以及釜體內(nèi)設置的第一攪拌機構,第一攪拌機構包括立狀布置的第一攪拌軸31,第一攪拌軸31的外圍均勻設置立狀布置的油相進液管35,油相進液管35的管身上間隔設置有布液板件36,各布液板件36的中部開設有供第一攪拌軸31通過的通孔,布液板件36的內(nèi)部設置成空腔狀且布液板件36的下板面均勻開設布液孔,各油相進液管的管腔分別與一布液板件36的內(nèi)腔相連通連接,各油相進液管的上端穿過釜體后與油相儲罐相連接,釜體上還設置有表面活性劑混合液進液管口以及水相進液管口。層狀排布的布液板件36,在滴加油相時,油相從布液板件36上的各布液孔滴入反應爸內(nèi)的混合液中,相對于傳統(tǒng)的一滴滴的滴入顯著提高生產(chǎn)效率。各布液孔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距,具體操作時,布液孔為布液板件36上插設的針管構成,相鄰針管的長度相異。
[0028]優(yōu)選的方案為:布液板件36為一開口向上的錐形罩構成,錐形罩的中部開設通孔,錐形罩的罩體內(nèi)部設置成空腔狀,錐形罩的外罩面上均勻設置用于構成布氣孔的針管361,針管361的長度方向與錐形罩的罩面相垂直布置,針管在錐形罩的罩面上呈圈狀設置,且針管的長度隨錐形罩的半徑增大而增大,這樣滴入油相的效果最佳。所述的布液板件層狀設置有三個,油相進液管設置有三根,油相進液管的上端穿過釜體后通過四通連接頭以及料液輸送管道與油相儲罐相連接。
[0029]由于第一、二攪拌軸上分別設置了布氣裝置和布液裝置,因此第一、二攪拌軸軸身上無法設置攪拌槳,因此本發(fā)明中第一、二攪拌機構采用相同的技術方案進行實施,亦即如圖3、4所示,第一、二攪拌軸31、41的下端輻射狀設置連接桿,連接桿的末端分別立狀設置攪拌桿,連接桿和/或攪拌桿上分別設置攪拌料液的攪拌槳34。具體的為攪拌桿的長度為連接桿的兩倍,連接桿包括第一、二、三連接桿324、322、323,攪拌桿包括第一、二、三攪拌桿334、332、333,第一連接桿324、第二攪拌桿332的下段以及第三攪拌桿333的上段分別設置攪拌槳34,攪拌槳34為一條板片構成,這樣攪拌機構能夠從不同的方向對溶液進行攪拌,提高混合的均勻性。攪拌桿和連接桿均為角鋼構成,這樣強度大,便于攪拌槳34的安裝以及攪拌機構的穩(wěn)定性。
[0030]另外,對于發(fā)酵釜,發(fā)酵釜的釜壁為夾層結構,夾層結構形成的夾腔用于容納熱流體。熱流體用于調(diào)節(jié)發(fā)酵釜內(nèi)溫度,滿足微生物發(fā)酵的需求。對于微乳狀液反應釜,釜體的內(nèi)側壁上設置有擾流筋,釜體的側壁為夾層結構構成,夾層結構形成的夾腔用于容納熱流體。熱流體用于調(diào)節(jié)釜內(nèi)溫度,適應不同微乳狀液的生產(chǎn)。
[0031]表面活性劑混合液配制釜內(nèi)設置有第三攪拌機構以及超聲發(fā)射組件,表面活性劑配制釜的釜壁為夾層結構、夾層結構形成的夾腔用于容納加熱流體。超聲發(fā)射組件對物料進行振蕩,使得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快速混勻。
[0032]總之,本發(fā)明可有效提高微乳狀液的生產(chǎn)效率。
[0033]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獲知本發(fā)明中記載內(nèi)容后,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其作出若干同等變換和替代,這些同等變換和替代也應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生物表活劑微乳液生產(chǎn)用微乳狀液反應釜,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劑混合液配制釜和水相儲罐的出液口均與微乳狀液反應釜相連接;微乳狀液反應釜包括釜體以及釜體內(nèi)設置的第一攪拌機構,第一攪拌機構包括立狀布置的第一攪拌軸,第一攪拌軸的外圍均勻設置立狀布置的油相進液管,油相進液管的管身上間隔設置有布液板件,各布液板件的中部開設有供第一攪拌軸通過的通孔,布液板件的內(nèi)部設置成空腔狀且布液板件的下板面均勻開設布液孔,各油相進液管的管腔分別與一布液板件的內(nèi)腔相連通連接,各油相進液管的上端穿過釜體后與油相儲罐相連接,釜體上還設置有表面活性劑混合液進液管口以及水相進液管口 ;第一攪拌軸的下端輻射狀設置連接桿,連接桿的末端分別立狀設置攪拌桿,連接桿和/或攪拌桿上分別設置攪拌料液的攪拌槳,攪拌桿的長度為連接桿的兩倍,連接桿包括第一、二、三連接桿,攪拌桿包括第一、二、三攪拌桿,第一連接桿、第二攪拌桿的下段以及第三攪拌桿的上段分別設置攪拌槳,攪拌槳為一條板片構成。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表活劑微乳液生產(chǎn)用微乳狀液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氣板件層狀設置有三個,通氣管設置有三根,通氣管的上端穿過發(fā)酵釜釜體上部的電機安裝座后通過四通連接頭以及氣管與鼓氣裝置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生物表活劑微乳液生產(chǎn)用微乳狀液反應釜,包括釜體以及釜體內(nèi)設置的第一攪拌機構,第一攪拌機構包括立狀布置的第一攪拌軸。第一攪拌軸的下端輻射狀設置連接桿,連接桿的末端分別立狀設置攪拌桿,連接桿和/或攪拌桿上分別設置攪拌料液的攪拌槳,攪拌桿的長度為連接桿的兩倍,連接桿包括第一、二、三連接桿,攪拌桿包括第一、二、三攪拌桿,第一連接桿、第二攪拌桿的下段以及第三攪拌桿的上段分別設置攪拌槳,攪拌槳為一條板片構成。上述技術方案中提供的微乳狀液反應釜,將其用生物表活劑微乳液生產(chǎn)系統(tǒng),可快速制得生物表面活性劑的微乳狀液。
【IPC分類】B01F13/10, B01J4/00, B01J19/18
【公開號】CN105664819
【申請?zhí)枴緾N201610017020
【發(fā)明人】程葉紅
【申請人】程葉紅
【公開日】2016年6月15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