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礦物分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礦物磁分選機。
背景技術:
我國富鐵礦資源少,紅鐵礦和赤鐵礦資源多,約占總資源量的60%,而現(xiàn)有的常規(guī)磁分選機并不適用于對這些貧鐵資源礦進行分選處理。
現(xiàn)有常規(guī)磁分選機不適于上述貧鐵礦的原因之一是上述紅鐵礦和赤鐵礦中有相當部分為粒徑在30μm以下的細顆粒礦石。例如我國西部某鐵礦,是細微顆粒鐵礦石比較典型的鐵礦石,其鐵礦存儲量上十億噸,現(xiàn)有的磁分選機不能對其進行充分的分選。
基于上述原因,本發(fā)明人致力于研究對細微顆粒鐵礦的分選機的研究。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粒徑在30μm以下的細顆粒礦石來說若想取得較好的磁選效果,則磁場強度至少要達到1.5T以上,優(yōu)選為1.8T以上。但在具體試驗過程中,本發(fā)明人出于加強磁場強度考慮,采用了在超導磁體兩磁極端設置軟磁材料制成的磁極板以加強和平衡磁場。但是,在該磁場強度(不小于1.5T)下上述磁極板相互之間產生強大的吸合力,對超導磁體產生較大作用力,使其容易損壞。另外,若直接在螺線管形超導磁體的螺線管腔處進行分選則分選機構設置較為復雜,容易損壞超導磁體。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實用新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礦物磁選機,方便分選機構設置,避免日常運轉維護過程中對超導磁體造成損壞。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技術方案的基本構思是:
一種礦物磁選機,包括分選機構和產生第一磁場的超導磁體;還包括導磁機構,所述分選機構包括旋轉機構和至少一個分選框,所述分選框設置在所述旋轉機構的邊緣繞旋轉機構的旋轉軸旋轉;所述導磁機構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磁場中,在另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場;所述旋轉機構至少部分處于所述第二磁場中。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分選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極板和下極板;所述上極板和下極板分別有設置于所述超導磁體兩磁極磁場中的導磁端和形成第二磁場的磁場端。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上極板的磁場端和/或下極板的磁場端為延伸出所述第一磁場的至少兩個導磁臂,相鄰的導磁臂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旋轉機構邊緣的溝槽。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上極板和下極板之間設置有抵住上極板和下極板的支撐件。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上極板的磁場端和下極板的磁場端之間對稱設置有相互配合的上凸起和下凸起;所述上凸起在上極板上向下設置,所述下凸起在下極板上向上設置。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上極板的磁場端還設有向下極板方向靠近的延伸部,所述上凸起設置在所述延伸部上。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上凸起和下凸起的截面為由基部向尖端逐漸變窄的形狀。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超導磁體為螺線管形超導磁體,所述螺線管形超導磁體的中設置有芯體,所述芯體兩端分別與所述上極板和下極板連接。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芯體為軟磁材質,其兩端的長度不小于螺線管形超導磁體的兩端端距。
上述礦物磁選機,所述上極板或下極板上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旋轉機構旋轉軸的安裝槽。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導磁機構形成第二磁場,利用第二磁場進行磁性礦物分選,保證了分選機構的位置可與超導磁體所在位置分離,便于分選機構設置,避免分選機構日常運作中對超導磁體造成的損壞,利于超導磁體的檢修;
2、分選機構采用縱向設置的旋轉輪盤,通過旋轉使設置在其邊緣的分選框進出上下極板之間的第二磁場中,實現(xiàn)磁性礦物分選;
3、上下極板之間設置支撐件,分散上下極板因吸合產生的對超導磁體的壓力,降低上下極板對超導磁體的損壞;
4、利用螺線管形超導磁體替代矩形或方形常規(guī)磁體,大大提高了分選區(qū)的場強,從而分選低磁場強度下不能分選的細微顆粒的磁性礦石;
5、螺線管形超導磁體與其他形狀的磁體比,其成本是最低的;
6、超導磁體為螺線管形,在其內腔設有芯體,芯體抵住上下極板進一步降低上下極板對超導磁體的作用力;
7、上下極板對稱設置凸起,改變磁力線分布情況,解決因為溝槽導致的第二磁場場強分布不均,分選位置場強弱的不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礦物磁選機的結構示意簡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礦物磁選機的另一角度結構示意簡圖(拆除分選機構后)。
圖3是圖2中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礦物磁選機的上極板的結構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1、超導磁體;101、超導線圈;102、外殼;2、上極板;201、導磁臂;202、溝槽;203、延伸部;204、上凸起;3、下極板;301、下凸起;4、分選機構;401、旋轉軸;402、分選框;5、支撐件;6、芯體;7、安裝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以助于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礦物磁選機,包括分選機構4和產生第一磁場的超導磁體1;還包括導磁機構,所述分選機構4包括旋轉機構和至少一個分選框402,所述分選框402設置在所述旋轉機構的邊緣繞旋轉機構的旋轉軸401旋轉;所述導磁機構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磁場中,在另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場;所述旋轉機構至少部分處于所述第二磁場中。所述分選機構4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極板2和下極板3;所述上極板2和下極板3分別有設置于所述超導磁體1兩磁極磁場中的導磁端和形成第二磁場的磁場端。所述上極板2的磁場端和/或下極板3的磁場端為延伸出所述第一磁場的至少兩個導磁臂201,相鄰的導磁臂201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旋轉機構邊緣的溝槽202。因為上極板2和下極板3處于不同的磁極,因此在上極板2和下極板3之間形成第二磁場。利用第二磁場進行磁性礦物分選,保證了分選機構4的位置可與超導磁體1所在位置分離,便于分選機構4設置,避免分選機構4日常運作中對超導磁體1造成的損壞,利于超導磁體1的檢修。
所述上極板2和下極板3之間設置有抵住上極板2和下極板3的支撐件5。該支撐件5在上極板2和下極板3之間的超導磁體1外側的部分均勻分布,在該部分上在朝向所述超導磁體1的方向至少分布兩根支撐件5。所述支撐件5的長度不小于螺線管形超導磁體1的兩端端距。如此,多根支撐件5由上下極板的磁場端朝向超導磁體1多層排布,形成對上下極板的支撐,保證上下極板的導磁端處于超導磁體1的第一磁場時上下極板不至于因其吸合力使超導磁體1受到過大負擔。所述超導磁體1為螺線管形超導磁體1,包括超導線圈101和外殼102。所述螺線管形超導磁體1的中設置有芯體6,所述芯體6兩端分別與所述上極板2和下極板3連接。所述芯體6為軟磁材質,本實施例中為鐵芯,其兩端的長度不小于螺線管形超導磁體1的兩端端距。螺線管形超導磁體1的兩端端距指的是兩個磁極處外殼102的距離。在本實施例中,鐵芯的作用除了增強磁場強度,更能夠在超導磁體1的一端對上下極板形成支撐,以降低甚至避免上下磁極對超導磁體1的作用力。上極板2、下極板3、鐵芯和支撐件5之間的連接方式可為以下的幾種或幾種組合,例如支撐件5抵住上下極板,支撐件5兩端分別固定安裝在上下極板上,支撐件5一端抵住上/下極板另一端固定安裝在下/上極板2上,鐵芯抵住上下極板,鐵芯兩端分別固定安裝在上下極板上,支撐件5一端抵住上/下極板3另一端固定安裝在下/上極板2上。所述上極板2或下極板3上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旋轉機構旋轉軸401的安裝槽7。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旋轉機構的驅動裝置、礦物通道、產品收集機構、脈動機構等本技術領域的常規(guī)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旋轉機構帶動軟磁材料制成或盛放有軟磁介質的分選框402繞旋轉軸401轉動進出上下極板形成的第二磁場,在第二磁場中產生磁性。含有磁性顆粒的礦物經過第二磁場中的分選框402時,被分選框402吸住從而與礦物中的非磁性顆粒分離。分選框402帶著磁性顆粒轉出第二磁場時退磁,磁性顆粒落下被收集。
在導磁臂201之間設置有溝槽202是出于設置分選機構4的需求考慮,但是溝槽202的設置也給分選帶來了不便。相互平行的兩個不同磁極的極板之間形成磁場的磁力線是均勻的,但本發(fā)明人在試驗中發(fā)現(xiàn),兩個導磁臂201之間的溝槽202存在,使得上下極板間溝槽202處的磁場強度較弱(由于溝槽202處沒有磁源,上下極板之間與溝槽202對應位置的磁感線少),而此處又恰是分選磁性礦物顆粒的主要工作位置,因此,采用上述方案時,分選效果并不理想。而一般說來,想要取得較好的分選效果,只能盡量提高超導磁體1的磁場強度,但在1.5T以上的磁場強度的情況下再去增加超導磁體1的場強,無論是技術和成本都需要付出較大代價。為解決該問題,本實施例中在上極板2的磁場端和下極板3的磁場端之間對稱設置有相互配合的上凸起204和下凸起301;所述上凸起204在上極板2上向下設置,所述下凸起301在下極板3上向上設置。所述上極板2的磁場端還設有向下極板3方向靠近的延伸部203,所述上凸起204設置在所述延伸部203上。所述上凸起204和下凸起301的截面為由基部向尖端逐漸變窄的形狀。如此,相對的上凸起204和下凸起301之間形成的磁感線為中間粗兩頭細的紡錘形,溝槽202兩邊均設有凸起,如此兩邊的紡錘形磁感線相互擠壓使溝槽202的場強變強,從而達到以較小成本使溝槽202處磁場強度增加的目的。上下極板對稱設置凸起,改變磁力線分布情況,解決因為溝槽202導致的第二磁場場強分布不均,分選位置場強弱的不足。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