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二沖程發(fā)動機。
背景技術:
從文件de102011103180a1中已知這種類型的二沖程發(fā)動機。在曲軸箱內腔中布置有流引導元件,該流引導元件使通過入口窗流入到曲軸箱內腔中的燃料/空氣混合物轉向到活塞頂(kolbenbode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二沖程發(fā)動機,在該二沖程發(fā)動機中在運行時改善了潤滑作用。
該任務通過二沖程發(fā)動機而解決,該二沖程發(fā)動機帶有氣缸,在該氣缸中構造有燃燒空間;帶有活塞,該活塞以在氣缸縱軸線的方向上往復運動的方式支承在氣缸中并且該活塞限制了燃燒空間;帶有曲軸箱,曲軸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支承在該曲軸箱中;帶有用于將燃料/空氣混合物輸送到曲軸箱內腔中的由活塞控制的入口窗并且?guī)в袕娜紵臻g離開的出口窗;并且?guī)в兄辽僖粋€溢流通道,通過該溢流通道燃燒用空氣從曲軸箱內腔中流動到燃燒空間中,其中曲軸由活塞通過連桿驅動,其中連桿通過活塞銷與活塞連接,其中活塞具有活塞頂,該活塞頂?shù)南聜忍幱诿嫦蚯S箱,其中連桿支承在曲軸的曲柄銷處,并且其中在曲軸箱內腔中布置有流引導元件,該流引導元件鄰近入口窗延伸,其中流引導元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入流面(anstr?mfl?che,有時稱為流動觸碰面),該第一入流面使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至少一個第一部分量在朝向曲軸的方向上轉向。
已表明,當在曲軸箱內腔中布置有使流入的混合物轉向到活塞頂?shù)牧饕龑гr,能夠產(chǎn)生曲柄銷支承件(連桿在曲軸處支承在該曲柄銷支承件處)的不足的潤滑。為了在運行中實現(xiàn)曲柄銷支承件的足夠的潤滑,現(xiàn)在設置成,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入流面,該第一流入面使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至少一個第一部分量在朝向曲軸的方向上轉向。由此能夠確保曲軸尤其曲柄銷支承件的足夠的潤滑。第一入流面在此這樣取向,即使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在活塞沖程期間遇到曲軸的至少一個區(qū)域,即通常曲柄銷和/或布置在曲柄銷兩側的至少一個曲柄臂(kurbelwange)和/或曲軸的在曲軸支承件中支承的至少一個支承區(qū)段。二沖程發(fā)動機是混合物潤滑的發(fā)動機。燃料因此包含用于潤滑在曲軸箱中的運動的部件的機油。機油連同燃料和燃燒用空氣以燃料/空氣混合物的形式輸送到曲軸箱內腔中。
特別地有利地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入流面,該第一入流面使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在朝向曲軸的方向上轉向,并且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入流面,該第二入流面使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二部分量在朝向活塞頂?shù)南聜鹊姆较蛏限D向。第一和第二入流面促使了在朝向曲軸箱的方向上和在朝向活塞頂?shù)南聜鹊姆较蛏蟿澐至魅氲娜剂?空氣混合物。由此能夠確?;钊N支承件和曲柄銷支承件的良好的潤滑和冷卻。通過入流面的合適的設計能夠調整流向曲軸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在流入到曲軸箱內腔中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總量中的份額的大小。由此以簡單的方式確保了二沖程發(fā)動機的非常良好的潤滑。然而也能夠為有利的是,二沖程發(fā)動機僅僅具有第一入流面并且以其它的方式確保了活塞銷支承件的足夠的潤滑。第一入流面向下在向著曲軸支承件的方向上引導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兩個入流面能夠有利地設置在共同的流引導元件處。然而也能夠設置成,對于兩個入流面設置分離的流引導元件。
曲軸箱有利地具有入口側和出口側,該入口側和該出口側由橫向平面隔開。二沖程發(fā)動機的橫向平面在此是含有氣缸縱軸線和曲軸的旋轉軸線的平面。入口側為曲軸箱的這樣的側邊,即當活塞處于上死點中時,入口窗在該側邊處通入。出口側是橫向平面的背離入口側的側邊。為了實現(xiàn)曲軸尤其曲柄銷支承件的良好的潤滑,有利地設置成,第一入流面使流入的燃燒用空氣的第一部分量轉向到曲軸箱的入口側上。由此也實現(xiàn)了曲軸支承件的良好的潤滑。曲軸支承件是這樣的支承件,即曲軸利用該支承件可旋轉地支承在曲軸箱中。有利地這樣選擇曲軸的旋轉方向,即使得曲柄銷支承件在入口側上在朝向燃燒空間的方向上運動并且在出口側上從燃燒空間離開。由于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轉向到入口側上,故燃料/空氣混合物與活塞銷支承件相反地流動。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在曲軸箱內腔中在入口側上形成云狀物,曲柄銷支承件在活塞的上沖程中運動通過該云狀物。由此能夠確保曲柄銷支承件的足夠的潤滑。第一入流面在此有利地布置在曲軸箱的入口側上。整個流引導元件特別地有利地布置在入口側上。云狀物具有高濃度的機油和燃料,因為混合物形成至少部分地在曲軸箱中發(fā)生。尤其在通過汽化器輸送燃料和機油的情況下這是這樣的情況。在通過汽化器輸送燃料時在進氣通道中僅僅發(fā)生部分的混合物形成。
在含有氣缸縱軸線并且處于垂直于曲軸的旋轉軸線的剖切平面中有利地這樣布置第一入流面,即該第一入流面至少部分地處于在入口窗處通入的入口通道的上側的延長部分和下側的延長部分之間。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一部分由此直接地流動觸碰(anstr?men,有時稱為流向)第一入流面并且直接地被引導到曲軸箱內腔中。第一入流面具有處于面向入口窗的入流邊緣(anstr?mkante,有時稱為流動觸碰邊緣)。入流邊緣是第一入流面的由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首先流動觸碰的區(qū)域。在此可寬泛地解釋概念“入流邊緣”。入流邊緣在當前的含義中也能夠是入流面的由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首先流動觸碰的成圓形的區(qū)域。
曲軸箱具有曲軸平面,該曲軸平面含有曲軸的旋轉軸線并且處于垂直于氣缸縱軸線。入口窗的下邊緣表示入口窗的這樣的區(qū)域,即該區(qū)域具有相對于曲軸平面平行于氣缸縱軸線測量的最小的間距。有利地設置成,入口窗的下邊緣相比第一入流面的入流邊緣處于更靠近曲軸平面。入流邊緣的相對于曲軸平面的平行于氣缸縱軸線測量的間距因此有利地大于入口窗的下邊緣相對于曲軸平面的間距。入流邊緣因此相比入口窗的下邊緣布置為更靠近燃燒空間。由此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燒用空氣直接地流動觸碰入流邊緣。入流邊緣和入口窗的下邊緣有利地具有平行于氣缸縱軸線測量的間距,該間距不大于入口窗的平行于氣缸縱軸線測量的高度的50%。在入流邊緣和入口窗的下邊緣之間的間距在此在處于垂直于曲軸的旋轉軸線的剖切平面中被測量。在入流邊緣和入口窗的下邊緣之間的間距優(yōu)選地為入口窗的高度的25%到50%。入口窗能夠構造成例如圓的、橢圓的或扁的或具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在此有利地入流邊緣相比下邊緣處于更遠離曲軸平面,從而入流邊緣處于與入口窗的中間的到下面的區(qū)域相對而置。
有利地第一入流面在其處于背離入口通道的側邊處具有分離邊緣。分離邊緣在此不必是鋒利的邊緣,而是表示這樣的區(qū)域,即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在該區(qū)域處與第一入流面分離。二沖程發(fā)動機有利地具有假想的中間平面,該中間平面含有氣缸縱軸線并且處于垂直于曲軸的旋轉軸線。假想的中間平面、橫向平面以及曲軸平面因此彼此垂直地取向。有利地這樣布置分離邊緣,即使得在垂直于假想的中間平面的觀察方向上尤其在通過假想的中間平面的截面圖中,與第一入流面相切的伸延通過分離邊緣的切線在相對于曲軸的旋轉軸線具有小于2cm的間距的交點中與氣缸縱軸線相交。切線優(yōu)選地在曲軸平面的面向燃燒空間的側邊上與氣缸縱軸線相交。由此實現(xiàn)了,由第一入流面偏轉的燃料/空氣混合物被引導到這樣的區(qū)域中,即曲柄銷支承件在活塞的上沖程中跨越通過該區(qū)域。通過分離邊緣的切線與氣缸縱軸線包夾角度,該角度有利地為從5°到40°。該角度特別地有利地為從10°到25°。
第一入流面的平行于曲軸的旋轉軸線測量的寬度有利地小于入口窗的平行于曲軸的旋轉軸線測量的寬度。由此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僅僅一部分由第一入流面引導到曲軸箱內腔中。第一入流面的寬度在此有利地在垂直于氣缸縱軸線的剖切平面中被測量。第一入流面的寬度有利地為入口窗的寬度的從10%到50%。第一入流面的寬度特別地有利地為入口窗的寬度的20%到40%。入口窗的寬度和第一入流面的寬度在此分別為入口窗和入流面的最大寬度。
為了實現(xiàn)活塞的良好的冷卻和活塞銷支承件的良好的潤滑,有利地設置成,流引導元件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入流面,該第二入流面使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二部分量在朝向活塞頂?shù)南聜鹊姆较蛏限D向。為了實現(xiàn)適宜的流動導引和小的流動阻力,有利地設置成,第一入流面和第二入流面凹地成拱形。第一和/或第二入流面然而也能夠構造為平的表面。通過兩個入流面能夠實現(xiàn)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良好的劃分,從而第一部分量在朝向曲軸箱內腔的方向上并且第二部分量在朝向活塞頂?shù)南聜鹊姆较蛏媳晦D向。凹的拱形決定了小的流動阻力和流動適宜的偏轉。第一入流面和第二入流面有利地在流動分配器處彼此毗鄰。流動分配器優(yōu)選地構造為筆直的、平行于曲軸的旋轉軸線伸延的邊緣。流動分配器的圓形的或彎曲的外形或傾斜的布置然而也能夠是有利的。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在朝向曲軸箱內腔的方向上轉向的第一部分數(shù)量優(yōu)選地小于在朝向活塞頂?shù)南聜鹊姆较蛏限D向的第二部分數(shù)量。這能夠以簡單的方式通過如下的方式實現(xiàn),即第二入流面的平行于曲軸的旋轉軸線測量的寬度至少為第一入流面的寬度的1.5倍,尤其至少2倍。第二入流面有利地具有凹口,第一入流面鄰接該凹口。由此實現(xiàn)了第一入流面的適宜的布置。
有利地這樣布置流動分配器,即該流動分配器處于通過入口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中。在入口窗的中間的布置的情況下有利地設置成,流動分配器由假想的中間平面分開。第二入流面有利地大于第一入流面。由此能夠實現(xiàn)活塞頂?shù)淖銐虻睦鋮s和活塞銷支承件的潤滑。
附圖說明
在下面根據(jù)圖紙解釋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示出了在活塞處于下死點中時穿過二沖程發(fā)動機的截面,
圖2示出了在活塞處于上死點中時穿過二沖程發(fā)動機的截面,
圖3示出了在活塞的下沖程中直接地在出口窗開啟之前(有時稱為在出口窗開啟之前不久)穿過二沖程發(fā)動機的截面,
圖4示出了沿在圖2中的線iv-iv的截面,
圖5以局部示圖示出了沿在圖4中的線v-v的截面,
圖6和圖7示出了二沖程發(fā)動機的中間部件的透視圖,
圖8示出了來自圖6和7的中間部件的俯視圖,
圖9示出了沿在圖8中的線ix-ix的截面,
圖10示出了沿在圖8中的線x-x的截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以縱向截面圖示出了二沖程發(fā)動機1。二沖程發(fā)動機1具有氣缸2和曲軸箱4。在氣缸2構造有燃燒空間3,該燃燒空間3由在氣缸2中往復運動地被支承的活塞5限制。活塞5通過連桿6驅動可旋轉地支承在曲軸箱內腔9中的曲軸7。曲軸7利用曲軸支承件49(在圖1能夠部分地看見其中的一個)以可圍繞旋轉軸線8旋轉的方式被支承。氣缸2具有氣缸壁52,該氣缸壁形成了用于活塞5的支撐面(lauffl?che)并且在該氣缸壁處構造有入口窗10和出口窗11。入口窗10和出口窗11由活塞5控制。入口通道44在入口窗10處通入,燃料/空氣混合物通過該入口通道被輸送到曲軸箱內腔9中。圖1示出了在其下死點中的活塞5。在該位置中入口窗10由活塞5關閉。出口窗11是開啟的。出口通道45在出口窗11中通入。在圖1中示出的活塞位置中廢氣能夠從燃燒空間3中通過出口窗11經(jīng)過出口通道45流出。
為了輸送燃料/空氣混合物在該實施例中設置有汽化器(vergaser,有時稱為化油器)65,該汽化器在圖1中示意性地示出。在汽化器65中構造有抽吸通道區(qū)段66,在該抽吸通道區(qū)段中布置有阻流元件67和節(jié)流元件68。在該實施例中作為阻流元件67和節(jié)流元件68設置有可擺動地支承在抽吸通道區(qū)段66中的閥片。抽吸通道區(qū)段66與空氣過濾器64連接,在運行中燃燒用空氣通過該空氣過濾器被抽吸到抽吸通道區(qū)段66中。在抽吸通道區(qū)段66中構造有文氏管70,在該文氏管的區(qū)域中燃料開口69通入到抽吸通道區(qū)段66中。在節(jié)流元件68的區(qū)域中能夠設置有另外的燃料開口。通過燃料開口69燃料被抽吸到流動通過文氏管70的燃燒用空氣中并且部分地處理成可燃燒的燃料/空氣混合物?;旌衔锏耐耆奶幚碓谇S箱內腔9中發(fā)生。
氣缸2具有氣缸縱軸線17。在示出的剖切平面中氣缸縱軸線17與橫向平面41重合,該橫向平面包含氣缸縱軸線17和曲軸7的旋轉軸線8。橫向平面41將曲軸箱4的入口側42與出口側43隔開。在入口側42處入口窗10在活塞處于上死點中時通入到曲軸箱內腔9中。連桿6通過活塞銷支承件19可擺動地支承在活塞5的活塞銷18處。連桿6的另一端部通過曲柄銷支承件21支承在曲軸的曲柄銷20處。曲柄銷20連接兩個曲柄臂46,這兩個曲柄臂布置在連桿6的兩側。曲軸7在運行中在旋轉方向50上旋轉,該旋轉方向這樣指向,即使得曲柄銷20在活塞的上沖程中在入口側42上在朝向燃燒空間3的方向上運動并且在活塞5的下沖程中在出口側43上運動遠離燃燒空間3。
二沖程發(fā)動機1在該實施例中具有兩個靠近入口的溢流通道12和兩個靠近出口的溢流通道13,其相對于在圖1中的剖切平面對稱地布置。所有的溢流通道12和13在該實施例中利用共同的通入開口53通入到曲軸箱中。然而也能夠對一個、多個或所有溢流通道設置分開的通入開口。在活塞5處于下死點的范圍內時溢流通道12和13將曲軸箱內腔9與燃燒空間3連接,從而燃料/空氣混合物能夠從曲軸箱內腔9溢流到燃燒空間3中。靠近入口的溢流通道12利用在氣缸壁52處的靠近入口的溢流窗14通入并且靠近出口的溢流通道13利用在氣缸壁52處的靠近出口的溢流窗15通入。溢流窗14和15也由活塞5控制?;鸹ㄈ?6伸入到燃燒空間3中以用于點燃在燃燒空間3中的燃料/空氣混合物。
二沖程發(fā)動機優(yōu)選地在非常高的轉速中運行。額定轉速能夠例如處于每分鐘大約10000到16000轉的范圍內?;钊N支承件19、曲柄銷支承件21以及曲軸支承件49的潤滑在運行中通過二沖程機油實現(xiàn),該二沖程機油與通過入口窗10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混合。在此通常將機油與燃料的混合比例設置為從1:25到1:50。通過入口窗10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僅僅部分地處理成可燃燒的混合物并且具有高濃度的機油和燃料,因為完全地處理成可燃燒的混合物在曲軸箱內腔9中才發(fā)生。為了在運行中實現(xiàn)足夠的冷卻和潤滑,在曲軸箱內腔9中布置有流引導元件22。流引導元件22至少部分地鄰近入口窗10延伸。在流引導元件22處構造有第一入流面23,該第一入流面使通過入口窗10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在朝向曲軸7的方向上轉向到曲軸箱內腔9中。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在此轉向到這樣的區(qū)域中,即曲軸7的至少一個元件在運行中運動通過該區(qū)域。第一入流面23在該實施例中這樣取向,即使得第一部分量轉向到曲軸箱4的入口側42上。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在此有利地流動到這樣的區(qū)域中,即曲柄銷支承件21在活塞5的上沖程中運動通過該區(qū)域。在活塞5的上沖程中入口窗10也由活塞裙開啟,從而燃料/空氣混合物能夠通過入口窗10流入到曲軸箱內腔9中。有利地這樣選擇第一入流面23的取向,即使得曲柄銷支承件21行進通過由第一入流面23轉向到曲軸箱內腔9中的混合物。由此實現(xiàn)了曲柄銷支承件21的良好的潤滑。
如圖1示出的那樣,流引導元件22具有第二入流面24。第二入流面24這樣取向,即使得該第二入流面24使通過入口窗10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二部分量在朝向活塞5的活塞頂29的下側的方向上轉向。活塞頂29在此為活塞5的這樣的區(qū)域,即該區(qū)域形成了用于燃燒空間3的邊界壁并且該區(qū)域將燃燒空間3與曲軸箱內腔9隔開。然而也能夠設置成,流引導元件22僅僅具有第一入流面23并且不具有第二入流面24。
如果活塞5在運行中從在圖1中示出的下死點中向上運動到燃燒空間3,則壓縮在燃燒空間3中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在活塞5處于上死點的區(qū)域中時在燃燒空間3中由火花塞16點燃燃料/空氣混合物。一旦入口窗10開啟,新鮮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就通過入口通道44流入到曲軸箱內腔9中。在活塞5的下沖程中該燃料/空氣混合物在曲軸箱內腔9中被壓縮。一旦出口窗11由活塞5開啟,廢氣就從燃燒空間3通過出口通道45流出。一旦溢流窗14和15在活塞5的下沖程繼續(xù)時由活塞5開啟,新鮮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就通過溢流通道12和13從曲軸箱內腔9流動到燃燒空間3中。來自燃燒空間3的剩余的廢氣由流入的混合物通過出口窗11掃除。在活塞5的緊接著的上沖程中現(xiàn)在布置在燃燒空間3中的新鮮混合物被壓縮并且在活塞5位于上死點的區(qū)域中時被點燃。
圖2示出了在這樣的狀況中的二沖程發(fā)動機1,即在該狀況中活塞5位于上死點中。在活塞5的該位置中入口窗10完全地被開啟。出口窗11由活塞5封閉。圖2詳細地示出了入流面23和24在曲軸箱內腔9中的布置。曲軸箱內腔9在此表示通過活塞5與燃燒空間3分隔開的區(qū)域,該區(qū)域的大小在活塞沖程期間改變。入流面23和24布置成與入口窗10直接相對而置。入口通道44具有上側62和下側63。上側62在此為入口通道44的靠近燃燒空間的側邊并且下側63為入口通道44的靠近曲軸箱的側邊。如果入口通道44的上側62和下側63在示出的剖切平面(該剖切平面含有氣缸縱軸線17并且布置成垂直于曲軸7的旋轉軸線8)中假想地延長到曲軸箱內腔9中,則入流面23和24在該實施例中完全地處于入口通道44的上側62的延長部分47和下側63的延長部分47'之間。有利地入流面23和24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延長部分47和47'之間。在此有利地入流邊緣處于主流動方向中并且有利地將流進行劃分。入口窗10具有下邊緣38,該下邊緣38表示入口窗10的具有相對于曲軸平面40的最小的間距的區(qū)域。曲軸平面40是含有曲軸7的旋轉軸線8并且布置成垂直于氣缸縱軸線17并且因此也垂直于橫向平面41的平面。入口窗10此外具有上邊緣39,該上邊緣39表示入口窗10的具有相對于曲軸平面40平行于氣缸縱軸線17測量的最大的間距的區(qū)域。入口窗10具有平行于氣缸縱軸線17測量的高度h,該高度相應于在下邊緣38和上邊緣39之間的間距。相比入口通道的下側63入口通道44的上側62與曲軸平面40具有更大的間距。在該實施例中入口窗10具有近似圓形的形狀。然而入口窗10的其它的形狀也能夠是有利的。
第一入流面23和第二入流面24在該實施例中在流動分配器31處彼此毗鄰。流動分配器31在該實施例中構造為筆直的、平行于曲軸7的旋轉軸線8伸延的邊緣。流動分配器31形成了用于第一入流面23和第二入流面24的入流邊緣,也就是說這樣的區(qū)域,即在該區(qū)域中通過入口窗10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踏上到入流面23和24上。入流邊緣在此不必構造為鋒利的邊緣,而是也能夠構造為成圓形的。流動分配器31在此將流入的流劃分到兩個入流面23和24上。流動分配器31近似布置在入口通道44的延長部分47的中間。流動分配器31相對于下邊緣38具有平行于氣缸縱軸線17測量的間距e,該間距e有利地小于入口窗10的高度h的50%。間距e有利地為入口窗10的高度h的25%到50%。這樣選擇間距e,即使得流動分配器31明顯地布置在入口窗10的上邊緣39之下。下邊緣38相對于曲軸平面40具有間距f,該間距f小于流動分配器31與曲軸平面40的間距g。如圖2也示出的那樣,入流面23和24二者構造成凹的。流動分配器31與入流面23和24在橫截面中形成了帶有成拱形的側面的近似三角形的或箭頭形的輪廓。
在圖2中利用虛線畫入曲柄銷支承件21的轉動圈48。轉動圈48通過這樣的點形成,即對于曲軸7的每個位置曲柄銷支承件21的分別徑向上最外面的點處于所述點上。第一入流面23有利地這樣構造并且布置,即使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一部分量在曲軸箱內腔9的入口側42上流入到處于轉動圈48內部的區(qū)域中。由此確保了曲柄銷支承件21的良好的潤滑。第二入流面24這樣取向,即使得流入的燃料/空氣混合物的第二部分量被引導到活塞頂29的下側30。有利地第二部分量被引導到在活塞頂29的下側30和活塞銷支承件19之間的區(qū)域中,從而不僅實現(xiàn)了活塞頂29的良好的冷卻而且實現(xiàn)了活塞銷支承件19的良好的潤滑。
如圖3示出的那樣,第一入流面23具有分離邊緣26,該分離邊緣26表示這樣的區(qū)域,即在該區(qū)域處燃料/空氣混合物從第一入流面23上分離。分離邊緣26在此不必構造為尖的邊緣,而是也能夠成圓形地伸延或具有其它的合適的形狀。在圖3中切線27被畫入到第一入流面23處,其伸延通過分離邊緣26。切線27在示出的截面圖中在交點28中與氣缸縱軸線17相交,該交點布置在曲軸平面40的面向燃燒空間3的側邊處。交點28在該實施例中相對于曲軸平面40具有間距a,該間距有利地為小于2cm。間距a優(yōu)選地為小于1cm。切線27相對于氣缸縱軸線17以角度α伸延,該角度在朝向燃燒空間3的方向上張開并且該角度有利地為從5°到40°,尤其從10°到25°。通過第一入流面23的這種取向實現(xiàn)了,混合物流動到曲軸箱內腔9的由曲柄銷支承件21穿過的區(qū)域中。在曲軸箱內腔9中在出口側43上布置有流引導元件58,該流引導元件促使了利用曲軸7在曲軸箱內腔9中循環(huán)的混合物的劃分。由此確保了活塞5的足夠的冷卻。
如圖4示出的那樣,入口窗10具有平行于曲軸7的旋轉軸線8測量的寬度c,該寬度小于第二入流面24的最大寬度d。
二沖程發(fā)動機1具有假想的中間平面25,該中間平面處于垂直于曲軸7的旋轉軸線8并且垂直于橫向平面41并且該中間平面含有氣缸縱軸線17。如圖4示出的那樣,入口通道44不是相對于假想的中間平面25對稱地伸延,而是相對于假想的中間平面25在鄰接入口窗10的區(qū)域中傾斜。在該實施例中在鄰接入口窗10的區(qū)域中的入口通道44的縱中軸線37與假想的中間平面25包夾了角度β。在該實施例中角度β為大于10°。然而入口通道44相對于中間平面25的對稱的設計也能夠是有利的。
如圖4還示出的那樣,流引導元件22構造在中間部件51處,該中間部件利用固定螺釘54固定在二沖程發(fā)動機1處。在圖4中還能夠良好地看到溢流通道12和13。
在圖5中示出了中間部件51在曲軸箱4處的固定。在圖5中示出的剖切平面中設置有兩個固定螺釘54,利用該固定螺釘中間部件51被旋緊在曲軸箱4處。氣缸2在分離平面55處被安放到曲軸箱4上。在此有利地在氣缸2和曲軸箱4之間布置有密封件。中間部件61在曲軸箱4的面向氣缸2的上側處布置在凹入部56中。固定螺釘54在此不伸出超過分離平面55。在圖5中還示出了曲軸支承件49,曲軸7利用該曲軸支承件支承在曲軸箱4中。
圖6到10詳細地示出了中間部件51。如圖6和7示出的那樣,在中間部件51處總共設置有三個用于固定螺釘54的固定開口57。除了鄰近入口布置的流引導元件22之外在中間部件51處還構造有布置在二沖程發(fā)動機的出口側43處(圖3)的流引導元件58。在中間部件51處此外設置有橋接部59,所述橋接部在下死點中突出到在活塞5下面的空間中并且由此縮小了曲軸箱內腔9的體積,從而提高了在曲軸箱內腔9中的預壓縮。流引導元件22具有凹口35并且第二流引導元件58具有凹口60。凹口35和60這樣設置,即使得連桿6在其運動時能夠不與流引導元件22和58接觸。
流引導元件22具有兩個臂61,該兩個臂在其面向燃燒空間3的側邊處通過入流面24連接。在該實施例中臂61近似平行于流動方向伸延。然而也能夠設置成將臂61構造為噴嘴或擴散器。在示出的實施方案中臂61在垂直于氣缸縱軸線17的任何的剖切平面中平行于假想的中間平面25伸延。在圖6中還能夠看到流動分配器31。第一入流面23在臂61之間在面向曲軸平面40的側邊(圖3)處延伸。如圖8結合圖9示出的那樣,第一入流面23具有平行于曲軸7的旋轉軸線8測量的寬度b,該寬度明顯地小于第二入流面24的寬度d。第二入流面24的寬度d有利地為第一入流面23的寬度b的至少1.5倍,尤其至少2倍。如圖8還示出的那樣,第二入流面24具有第一側向上的區(qū)域32和第二側向上的區(qū)域33,該第一側向上的區(qū)域32和該第二側向上的區(qū)域33通過中間的區(qū)域34連接。第二入流面24的中間的區(qū)域34在流動分配器31處與第一入流面23毗鄰,如圖9也示出的那樣。優(yōu)選地側向上的區(qū)域32和33在垂直于橫向平面41(圖4)的觀察方向上側向上布置在第一入流面23旁邊。在該區(qū)域中第二入流面24與第一入流面23一樣具有相對于曲軸平面40(圖3)的相同的間距。如圖8還示出的那樣,入流面23和24相對于中間平面25構造成對稱的。兩個入流面23,24由中間平面25在中間被分開。由第一入流面23在朝向曲軸7的方向上轉向的燃料/空氣混合物在流引導元件22的臂61之間流動穿過。燃料/空氣混合物在此行進通過凹口35。
在該實施例中流引導元件22設置在獨立于曲軸箱4和氣缸2構造的中間部件51處。然而也能夠適宜的是,流引導元件22和/或流引導元件58模制在曲軸箱4處,即與曲軸箱4的構件構造成單件。例如通過焊接進行的其它的合適的固定也能夠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