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冷發(fā)動機,具體涉及一種摩托車水冷發(fā)動機氣缸頭密封墊結構,屬于發(fā)動機密封墊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氣缸頭密封墊是一種密封元件,密封的介質是高壓氣體、冷卻水和潤滑油。發(fā)動機工作過程中,缸內壓力變化非常激烈,最高可達1300N/cm2;排氣溫度也非常高,最高可達1000℃,熱應力和壓應力激烈而頻繁,條件是非常惡劣的。與此同時,氣缸頭和氣缸體隨著這些變化在壓縮、拉伸、振動等等,這一切都是由氣缸頭密封墊來承受、調整、補償,以保證燃氣不泄漏。
目前摩托車水冷發(fā)動機常用的氣缸頭密封墊結構為多層復合型(參見圖1、圖2),圖2所示為上中下三層鋼墊結構,三層厚度相同,均為0.2mm。為提高密封效果,除中間層鋼墊2為平面結構外,上層鋼墊1和下層鋼墊3均在外圈和內圈處形成完全相同的相背的外凸結構7,分別構成外密封線6和內密封線5,外凸結構7可朝中間層方向壓縮,從而提高密封效果。密封墊承受的氣體壓力較大,耐熱溫度可達870°以上,但隨著氣缸體缸徑的變大,緊固螺栓離氣缸孔中心越來越遠,由于水冷發(fā)動機廣泛使用在三輪車上,三輪車惡劣的使用環(huán)境(路況差、重載等)使得氣缸頭在發(fā)動機上有輕微的跳動,這是在壓縮和燃燒壓力作用下,氣缸頭試圖從缸體上分離造成的結果。這些壓力拉長了氣缸頭連接螺栓,導致氣缸頭相對缸體有一個輕微的跳動,這種輕微跳動會使氣缸頭密封墊出現(xiàn)放松和壓緊現(xiàn)象,從而加快了氣缸蓋密封墊的損壞,影響密封性能。正常情況下,這種輕微的跳動是非常微小的(幾乎為零),因此對氣缸密封性能的影響也是非常微小的(幾乎為零)。但在非正常情況下,這種跳動對氣缸密封性能的影響就顯得非常明顯了。如摩托車處于顛簸或高頻振動狀態(tài)時,發(fā)動機的預緊螺栓發(fā)生松動,會在密封件和摩托車發(fā)動機密封面之間產生間歇式的微間隙而導致滲漏。所以,盡量不要讓摩托車長時間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使,減小氣缸頭輕微跳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氣缸體、氣缸頭間平面粗糙度和平面度較差,密封墊的壓縮率無法填補密封面的粗糙不平,也會導致氣缸墊有燒損、老化粘缸等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性能更好的摩托車水冷發(fā)動機氣缸頭密封墊結構。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摩托車水冷發(fā)動機氣缸頭密封墊結構,包括環(huán)狀的上層鋼墊、中間層鋼墊和下層鋼墊;所述中間層鋼墊內圈部分為雙層結構,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內密封線處形成相向的突起結構,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外密封線處形成相背的突起結構;雙層結構部分置于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內密封線突起結構的中間。
所述中間層鋼墊的雙層結構由內圈翻邊形成。
所述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厚度相同,中間層鋼墊為上層鋼墊厚度的一半,這樣翻邊后厚度就跟上層鋼墊厚度一樣。
所述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厚度均為0.2mm,中間層鋼墊厚度為0.1mm。
所述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內密封線處形成的突起結構高度為0.17-0.27mm,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外密封線處形成的突起結構高度為0.17-0.27mm。
相對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結構中間層翻邊后部分置于上下鋼墊內密封線突起的中間,在密封墊被壓緊后,雖然內外密封線高度一樣,但由于內密封線位置中間層為雙層結構,外密封線位置中間層為單層結構,故兩個位置壓緊程度不同,內圈較外圈貼合更緊,承受的壓力更大,因而密封能力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現(xiàn)有氣缸頭密封墊結構示意圖。
圖2-圖1A-A位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氣缸頭密封墊結構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圖3B-B位置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3和圖4,從圖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摩托車水冷發(fā)動機氣缸頭密封墊結構,同樣為三層結構,即環(huán)狀的上層鋼墊1、中間層鋼墊2和下層鋼墊3。所述中間層鋼墊2內圈部分為雙層結構4,該雙層結構4實際由內圈翻邊形成。上層鋼墊1和下層鋼墊3在內圈形成相向的突起結構7構成內密封線5,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外圈形成相背的突起結構7構成外密封線6。雙層結構部分置于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內密封線突起結構的中間。 這樣在自然狀態(tài)下,內密封線處的三層鋼墊貼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其余位置三層鋼墊相互之間形成間隙,在外密封線處因為突起間隙最大。由于中間層鋼墊有翻邊,如果內密封線突起相反,壓縮后可能存在突起無法接觸情況。內密封線突起相向,是為了保證壓縮后,凸起處壓力基本一致。
所述上層鋼墊1和下層鋼墊3厚度相同,均為0.2mm,中間層鋼墊2為上層鋼墊1厚度的一半,為0.1mm,這樣翻邊后厚度就跟上層鋼墊厚度一樣。
所述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內密封線5處形成的突起結構7高度為0.17-0.27mm,上層鋼墊和下層鋼墊在外密封線6處形成的突起結構7高度為0.17-0.27mm。
本結構中間層翻邊后部分置于上下鋼墊內密封線突起的中間,在密封墊被壓緊后,內密封線位置的總高度為0.6mm(上層厚度0.2mm+中間層翻邊后雙層厚度0.2mm+下層厚度0.2mm),外密封線位置總高度0.6mm=0.5(上層厚度0.2mm+下層厚度0.2mm+中間層單層厚度0.1mm)+0.1mm(兩密封線未壓縮完的總高度),由此可以看出:內圈較外圈貼合更緊,承受的壓力更大,因而密封能力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和變動。這里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