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箱通風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油氣分離器。
背景技術:
在發(fā)動機壓縮和燃燒過程中,氣缸中的少量混合氣通過活塞環(huán)與缸孔間隙,活塞環(huán)切口間隙,氣門與氣門導管間隙等漏入曲軸箱和氣缸罩,然后與潤滑系統(tǒng)的部分機油混合,混合氣體里主要由空氣、未燃燒的汽油、碳氫化合物以及機油組成,這些混合氣體會稀釋機油,從而加速機油變質并會形成油泥,阻塞油路;混合氣體中的酸性氣體會腐蝕發(fā)動機零件,加速零件的磨損;如果混合氣體直接進入氣缸燃燒掉會造成機油的消耗量大。
為了減少發(fā)動機零件的腐蝕和磨損,延長機油的使用期限,在發(fā)動機設計過程中都有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油氣分離器作為發(fā)動機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對發(fā)動機曲軸箱內(nèi)的混合氣體進行分離。油氣分離器一般都設計有回油裝置,使被分離的機油通過回油裝置流回到曲軸箱內(nèi),而過濾后沒有機油的混合氣體則進入發(fā)動機做二次燃燒,以防止機油的無謂消耗。
如圖1所示,現(xiàn)有油氣分離器包括上殼體12和下殼體13,上殼體12與下殼體13連接為一體。如圖2所示,所述下殼體13內(nèi)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一隔板14,該第一隔板14將下殼體13的內(nèi)腔分隔為第一油氣分離腔3和第三油氣分離腔2,并在下殼體13右部的前側壁上設有與第一油氣分離腔3連通的混合氣進氣口1。如圖2所示,所述上殼體12內(nèi)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二隔板15,該第二隔板15將上殼體12的內(nèi)腔分隔為第二油氣分離腔9和第四油氣分離腔10,并在上殼體12右部的后側壁上設有與第四油氣分離腔10連通的混合氣出氣口8。如圖2所示,所述上殼體12與下殼體13之間水平設有與第四油氣分離腔的橫截面相適配的第三隔板4,所述第三隔板4的中部設有沿前后延伸的第六擋板6,該擋板上設有多個小孔。第三隔板4將第四油氣分離腔10的下端口密封,在第三隔板4的右前角處設有回油孔5,該回油孔5將第四油氣分離腔10與第一油氣分離腔3連通,在第三隔板4的左后角設有連通孔7,該連通孔7將第四油氣分離腔10與第三油氣分離腔2連通。如圖3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在靠近連通孔7的右側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一擋板18,該第一擋板18的后端與上殼體12的后側壁相接。如圖3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在靠近回油孔5的后側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二擋板16,該第二擋板16的左端與上殼體12的左側壁之間,以及第二擋板16的右端與上殼體12的第二隔板15之間均具有間隙。如圖3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的左前角處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三擋板17,該第三擋板17的左端與上殼體12的左側壁相接,且第三擋板17位于第二擋板16的后側。如圖3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設有第四擋板19,該第四擋板19的前端與第二擋板16的中部相接,且第四擋板19的后端與上殼體12的后側壁具有間隙。此種結構的油氣分離器的設計不夠合理,使油氣分離器的第四分離腔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導致被分離的機油重新被氣流攜帶進入燃燒室以及曲軸箱竄氣不通過分離裝置而直接進入燃燒室等情況的出現(xiàn),使得油氣分離器分離效率過低,不可避免地造成機油消耗量增加,排放惡化。
因此,有必要開發(fā)一種新的油氣分離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油氣分離器,能改善油氣分離器內(nèi)部的流動狀況,以提高油氣分離器的分離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油氣分離器,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與下殼體連接為一體;
所述下殼體內(nèi)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一隔板,該第一隔板將下殼體的內(nèi)腔分隔為第一油氣分離腔和第三油氣分離腔,并在下殼體右部的前側壁上設有與第一油氣分離腔連通的混合氣進氣口;
所述上殼體內(nèi)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二隔板,該第二隔板將上殼體的內(nèi)腔分隔為第二油氣分離腔和第四油氣分離腔,并在上殼體右部的后側壁上設有與第四油氣分離腔連通的混合氣出氣口;
所述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水平設有與第四油氣分離腔的橫截面相適配的第三隔板,該第三隔板將第四油氣分離腔的下端口密封,在第三隔板的右前角處設有回油孔,該回油孔將第四油氣分離腔與第一油氣分離腔連通,在第三隔板的左后角設有連通孔,該連通孔將第四油氣分離腔與第三油氣分離腔連通;
所述上殼體的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在靠近連通孔的右側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一擋板,該第一擋板的后端與上殼體的后側壁相接;
所述上殼體的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在靠近回油孔的后側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二擋板,該第二擋板的左端與上殼體的左側壁之間,以及第二擋板的右端與上殼體的第二隔板之間均具有間隙;
所述上殼體的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的左前角處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三擋板,該第三擋板的左端與上殼體的左側壁相接,且第三擋板位于第二擋板的后側;
所述上殼體的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設有第四擋板,該第四擋板的前端與第二擋板的中部相接,且第四擋板的后端與上殼體的后側壁具有間隙;
所述上殼體的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五擋板,該第五擋板位于第四擋板的右側、混合氣出氣口的左側,且第五擋板的后端與上殼體的后側壁相接,第五擋板的前端與第二擋板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第五擋板的前端向左彎折。
所述第三隔板的中部設有沿前后延伸的第六擋板,該第六擋板上設有多個小孔。
在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增加第五擋板來改變氣體流動方向,引導曲軸箱竄氣在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順暢流動,改善了第四油氣分離腔內(nèi)的流動狀況,避免了油氣分離器回油不暢;并且第五擋板能對曲軸箱竄氣中的大顆粒油滴進行分離,最終提高了油氣分離器的分離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它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改動較小的優(yōu)點,并能夠有效改善油氣分離器內(nèi)部的流動狀況,提高了分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背景技術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背景技術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沿A-A線的剖示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圖2中沿B-B線的剖示圖;
圖中:1、混合氣進氣口,2、第三油氣分離腔,3、第一油氣分離腔,4、第三隔板,5、回油孔,6、第六擋板,7、連通孔,8、混合氣出氣口,9、第二油氣分離腔,10、第四油氣分離腔,11、第五擋板,12、上殼體,13、下殼體,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第二擋板,17、第三擋板,18、第一擋板,19、第四擋板;
圖中的虛線表示氣流的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油氣分離器,包括上殼體12和下殼體13,上殼體12與下殼體13連接為一體。
如圖5所示,所述下殼體13內(nèi)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一隔板14,該第一隔板14將下殼體13的內(nèi)腔分隔為第一油氣分離腔3和第三油氣分離腔2,并在下殼體13右部的前側壁上設有與第一油氣分離腔3連通的混合氣進氣口1。
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上殼體12內(nèi)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二隔板15,該第二隔板15將上殼體12的內(nèi)腔分隔為第二油氣分離腔9和第四油氣分離腔10,并在上殼體12右部的后側壁上設有與第四油氣分離腔10連通的混合氣出氣口8。
如圖5所示,所述上殼體12與下殼體13之間水平設有與第四油氣分離腔10的橫截面相適配的第三隔板4,所述第三隔板4的中部設有沿前后延伸的第六擋板6,該第六擋板6上設有多個小孔。第三隔板4將第四油氣分離腔10的下端口密封,在第三隔板4的右前角處設有回油孔5,該回油孔5將第四油氣分離腔10與第一油氣分離腔3連通,在第三隔板4的左后角設有連通孔7,該連通孔7將第四油氣分離腔10與第三油氣分離腔2連通。
如圖6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在靠近連通孔7的右側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一擋板18,該第一擋板18的后端與上殼體12的后側壁相接,且第一擋板18的前端向左傾斜,第一擋板18與上殼體12的左側壁之間具有供氣流通過的間隙。
如圖6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在靠近回油孔5的后側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二擋板16,該第二擋板16的左端與上殼體12的左側壁之間,以及第二擋板16的右端與上殼體12的第二隔板15之間均具有供氣流通過的間隙。
如圖6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的左前角處沿左右方向設有第三擋板17,該第三擋板17的左端與上殼體12的左側壁相接,且第三擋板17位于第二擋板16的后側,第三擋板17與第二擋板1之間具有供氣流通過的間隙。
如圖6所示,所述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設有第四擋板19,該第四擋板19的前端與第二擋板16的中部相接,且第四擋板19的后端與上殼體12的后側壁具有供氣流通過的間隙。
如圖6所示,為使第四油氣分離腔10得到充分利用,降低流動阻力,在上殼體12的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沿前后方向設有第五擋板11,該第五擋板11位于第四擋板19的右側、混合氣出氣口8的左側,且第五擋板11的后端與上殼體12的后側壁相接,第五擋板11的前端向左彎折,且第五擋板11的前端與第二擋板16之間具有供氣流通過的間隙,第五擋板11與第四擋板19之間供氣流通過的間隙。本實用新型中第五擋板11的高為24.5mm,長為35mm,厚為2mm。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油氣分離器的具體工作過程為:
(1)一部分油氣混合氣通過混合氣進氣口1流入第一油氣分離腔3,通過回油孔5流入第四油氣分離腔10,當油氣混合氣流經(jīng)回油孔5時,油氣混合氣會進行一次分離,部分分離后的機油會留在第一油氣分離腔3中,油氣混合氣在經(jīng)過回油孔5流入第四油氣分離腔10后,通過第四油氣分離腔10內(nèi)各擋板(即第一擋板18至第六擋板6)的導流,混合氣與各擋板、分離腔內(nèi)壁的碰撞,將機油分離出來,被分離出的氣體通過混合氣出氣口8最終排出油氣分離器。
(2)另一部分油氣混合氣通過混合氣進氣口1流入第二油氣分離腔9,在第二油氣分離腔9中進行一次分離后流入第三油氣分離腔2,通過連通孔7流入第四油氣分離腔10,當油氣混合氣流經(jīng)連通孔7時,油氣混合氣會進行一次分離,部分分離后的機油會留在第三油氣分離腔2中,油氣混合氣在經(jīng)過連通孔7流入第四油氣分離腔10后,通過第四油氣分離腔10里的各擋板的導流,混合氣與各擋板、分離腔內(nèi)壁的碰撞,將機油分離出來,被分離出的氣體通過混合氣出氣口8最終排出油氣分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