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輔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
背景技術:
增壓器是為發(fā)動機氣缸提供壓縮氣體的重要裝置,且增壓器和發(fā)動機之間通常通過軟管、中冷器等進行密封連接。在現(xiàn)有技術中,重卡通常采用單進氣道,即用橡膠軟管將發(fā)動機增壓器的進氣口與空濾器的出氣口相連;同時,為了便于空壓機取氣,通常在增壓器與空濾器之間的橡膠軟管上開設取氣口,以便連接空壓機,為空壓機提供制動氣源。
但是,單進氣道在單位時間內(nèi)提供的進氣流量較小,并不能較好地服務于所需動力較大的重卡類汽車;此外,由于單進氣道的增壓器進氣口通常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飛輪殼上方,與空濾器的出氣口位置較遠,通常需要設計結構較為復雜的軟管以滿足空濾器與增壓器之間的連接要求;為了滿足空壓機的取氣要求,在橡膠軟管上開設取氣口的工藝難度較大,且密封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以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提高發(fā)動機的進氣效率,同時降低進氣鋼管的制造工藝和安裝難度,以及保證進氣鋼管與各零部件配合處的密封性。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包括:
主氣管,所述主氣管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空濾器固定連接,所述主氣管上固定設置有增壓器進氣歧管,且所述增壓器進氣歧管的軸線垂直于所述主氣管的軸線所在的豎直平面;
所述主氣管上還固定設置有氣泵取氣歧管,所述氣泵取氣歧管的軸線與所述增壓器進氣歧管的軸線平行,且所述氣泵取氣歧管與所述增壓器進氣歧管分別設置在所述主氣管的兩側;
支撐模塊,所述主氣管通過所述支撐模塊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上。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支撐模塊包括卡箍和固定架,所述卡箍固定套設在所述主氣管上,所述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卡箍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發(fā)動機缸蓋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固定架包括支撐板和固定板,所述支撐板為與所述主氣管的管壁貼合的弧形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發(fā)動機缸蓋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固定板在豎直方向上的中心線與所述主氣管在豎直方向上的中心線之間具有設定的距離。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固定板在豎直方向上的中心線與所述主氣管在豎直方向上的中心線之間的距離為26mm。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固定板與所述發(fā)動機缸蓋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主氣管上靠近兩端口處的位置均設置有標志位。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標志位和與其較近的端口端面之間具有設定的距離。
如上所述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增壓器進氣歧管包括傾斜段和水平段,所述傾斜段的一端與所述水平段固定連接,所述傾斜段的另一端與所述主氣管固定連接,且所述傾斜段的軸線與所述水平段的軸線之間成設定的角度;所述氣泵取氣歧管的軸線與所述水平段的軸線平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通過在主氣管上設置增壓器進氣歧管,達到了同時從主氣管兩端進氣的目的,同時,通過設置標志位,保證了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與各軟管連接時的可靠性和氣密性;通過在主氣管上設置氣泵取氣歧管,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因在空濾器的出氣軟管上開設取氣口,其工藝實現(xiàn)難度大、密封效果差的問題;此外,通過設置支撐模塊將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上,縮短了增壓器進氣歧管與增壓器之間的距離,方便了兩者的固定連接,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進氣阻力大,進氣管道固定不穩(wěn)等與增壓器連接困難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狀態(tài)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側視圖;
圖4為支撐模塊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主氣管 110-標志位 120-空濾器出氣軟管
200-增壓器進氣歧管 210-水平段 220-傾斜段
300-氣泵取氣歧管 400-支撐模塊 410-卡箍
420-固定架 421-支撐板 422-固定板
500-發(fā)動機缸蓋 a-角度 t-偏移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狀態(tài)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側視圖,圖4為支撐模塊的側視圖。
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包括主氣管100和支撐模塊400,其中,主氣管100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空濾器固定連接,主氣管100上固定設置有增壓器進氣歧管200,且增壓器進氣歧管200的軸線垂直于主氣管100的軸線所在的豎直平面;主氣管100上還固定設置有氣泵取氣歧管300,氣泵取氣歧管300的軸線與增壓器進氣歧管200的軸線平行,且氣泵取氣歧管300與增壓器進氣歧管200分別設置在主氣管100的兩側;主氣管100通過支撐模塊400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500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在其實際應用過程中,參照圖2,主氣管100兩端的出氣口可以與空濾器出氣軟管120固定連接,并通過空濾器出氣軟管120與空濾器固定連接,從而擴大了空濾器在單位時間內(nèi)提供空氣的量;增壓器進氣歧管200可以與增壓器進氣軟管固定連接,并通過增壓器進氣軟管與增壓器固定連接;氣泵取氣歧管300可以與氣泵進氣軟管固定連接,并通過氣泵進氣軟管與空壓機固定連接;由此,通過設置空濾器出氣軟管120、增壓器進氣軟管及氣泵取氣軟管,實現(xiàn)了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與各設備部件之間的柔性連接,保護了各連接位置的質(zhì)量,同時也保證了各連接處的密封性;同時,通過設置支撐模塊400來實現(xiàn)對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的支撐固定,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該支撐模塊400可以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500上,以縮短增壓器進氣歧管200與增壓器之間的距離,方便了兩者的固定連接,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進氣道因固定在飛輪殼上,而導致其與增壓器連接困難的問題。
進一步地,為了保證主氣管100與空濾器出氣軟管120連接的可靠性,以及連接處的密封性,主氣管100上靠近兩端口處的位置均可以設置有標志位110,以保證主氣管100與空濾器出氣軟管120之間的插接深度,并通過卡環(huán)卡設在標志位110上,以實現(xiàn)兩者的固定,從而保證了兩者連接處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相應地,增壓器進氣歧管200和氣泵取氣歧管300上也可以設置有標志位,并通過卡環(huán)與標志位的配合實現(xiàn)增壓器進氣歧管200與增壓器進氣軟管、氣泵取氣歧管300和氣泵進氣軟管之間連接的可靠性和氣密性。
需要說明的是,主氣管100上的標志位110和與其較近的端口端面之間具有設定的距離,以使主氣管100和空濾器出氣軟管120之間具有足夠的接觸面積,保證主氣管100和空濾器出氣軟管120之間連接的牢固性,防止空濾器出氣軟管120脫落,在本實施例中,該距離為40mm。
進一步地,參照圖3,增壓器進氣歧管200包括傾斜段220和水平段210,傾斜段220的一端與水平段210固定連接,傾斜段220的另一端與主氣管100固定連接,且傾斜段220的軸線與水平段210的軸線之間成設定的角度a,優(yōu)選的是,該角度a可以為120°,同時,氣泵取氣歧管300的軸線與水平段210的軸線平行,由此可以在主氣管100的位置固定后,便于增壓器進氣歧管200與增壓器之間的連接。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支撐模塊400可以有多種結構形式,只要能夠實現(xiàn)對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進行支撐固定即可,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和圖4,該支撐模塊400包括卡箍410和固定架420,卡箍410固定套設在主氣管100上,固定架420的一端與卡箍410固定連接,固定架420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缸蓋500固定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卡箍410包括左右兩個半圈,兩個半圈分別從主氣管100的兩側扣合,并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同時將固定架420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500上,從而實現(xiàn)了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與發(fā)動機缸蓋500的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固定架420可以包括支撐板421和固定板422,支撐板421可以為與主氣管100的管壁貼合的弧形板,固定板422的一端與支撐板421固定連接,固定板422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缸蓋500固定連接,安裝時,將支撐板421與主氣管100貼合后,通過卡箍410將支撐板421和主氣管100同時鎖緊,由此可以保證支撐板421與主氣管100之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對主氣管100支撐的穩(wěn)定性。
需要說明的是,固定板422在豎直方向上的中心線與主氣管100在豎直方向上的中心線之間具有設定的距離,由于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的一側設置有增壓器進氣歧管200,故主氣管100上設置有增壓器進氣歧管200的一側較重,為了平衡支撐模塊400的受力,保證支撐穩(wěn)定性,支撐模塊400上的固定架420在主氣管100上設置有增壓器進氣歧管200的一側具有一定的偏移量t,在本實施例中,該偏移量t為26mm。
可以理解的是,為了便于支撐模塊400與發(fā)動機缸蓋500的拆裝,固定板422與發(fā)動機缸蓋500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通過在主氣管上設置增壓器進氣歧管,達到了同時從主氣管兩端進氣的目的,同時,通過設置標志位,保證了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與各軟管連接時的可靠性和氣密性;通過在主氣管上設置氣泵取氣歧管,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因在空濾器的出氣軟管上開設取氣口,其工藝實現(xiàn)難度大、密封效果差的問題;此外,通過設置支撐模塊將該雙進氣道增壓器進氣鋼管總成固定設置在發(fā)動機缸蓋上,縮短了增壓器進氣歧管與增壓器之間的距離,方便了兩者的固定連接,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進氣阻力大,進氣管道固定不穩(wěn)等與增壓器連接困難的問題。
以上依據(jù)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