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通過防護件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公路或鐵路線路所經過的地方,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限制,經常會用到例如隧道或涵洞等洞體。在對洞體施工時,需在開挖后的洞體內側澆筑一層混凝土,以用于支撐洞體上覆圍巖及土層的壓力。但是,在洞體長時間使用后,洞體混凝土層經常會因環(huán)境、設計及施工的影響產生病害。這樣不僅會影響洞體的長期使用性能,而且會產生安全隱患。
[0003]目前,一種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是,將病害面處的混凝土剔除鑿除,然后在該面上重新澆注混凝土。通過此種方法,增加了刮除混凝土的工作量,導致在對病害面進行整治時費事費力。
[0004]因此,如何解決在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時費事費力的問題,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直接在病害面上鋪設防護件即可,不需剔除病害面的混凝土,省事省力。
[0006]本發(fā)明的用于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包括:步驟一,在所述洞體的病害面鋪設防護件;以及步驟二,對所述防護件與所述洞體之間的縫隙進行注漿。
[0007]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一和步驟二之間包括:步驟Si,在所述防護件的端部設置預固定件;以及步驟s2,在所述防護件的端部設置第一鋼筋混凝土層,直至所述防護件的端部和所述預固定件均埋設在所述第一鋼筋混凝土層中。
[0008]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s2中,所述預固定件為角鋼,其中先在地面的凹槽中設置第二鋼筋混凝土層,并通過地腳螺栓將所述角鋼固定在所述第二鋼筋混凝土層,然后將所述防護件固定在所述角鋼上,最后通過所述第一鋼筋混凝土層埋設所述角鋼和所述防護件的端部。
[0009]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s2中,所述預固定件為錨桿,其中先通過錨桿將所述防護件的端部固定在洞體上,然后在洞體上設置所述第一鋼筋混凝土層。
[0010]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一之前還包括,在所述防護件的外周壁且從內到外依次涂設防腐蝕層和絕緣層。
[0011 ]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防護件包括波紋管或波紋板。
[0012]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一中,所述防護件的底端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大于4.5m,其中,在所述防護件的底端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小于6.2m時,所述防護件的在距離地面小于
6.2m的管段嵌設在所述洞體中。
[0013]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一中還包括,在所述防護件和洞體之間設置用于接受從所述病害面滴落的水滴并延伸至所述洞體的底部的導水管,并且所述導水管的底部穿過所述防護件而至外側。
[0014]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一中還包括,在所述防護件和洞體之間布置沿洞體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與外界連通的排氣管。
[0015]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二中分兩次注漿,其中第一次注漿的體積量占總注漿的體積量的75% -85%。
[0016]在一個實施例中,在步驟一中,先將所述防護件的首端和尾端固定,然后再將所述防護件放置在位于所述洞體下方的地面上。
[0017]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洞體為隧道或涵洞的洞體。
[0018]相對于現有技術,在本發(fā)明的用于對洞體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中,直接在洞體的病害面鋪設防護件并固定即可,因此省事省力。而且防護件為防護管或防護板時,成本較低、結構簡單,能夠根據需要被彎折成所需的形狀,因此便于鋪設,能夠進一步減少施工人員的工作量。
【附圖說明】
[0019]在下文中將基于實施例并參考附圖來對本發(fā)明進行更詳細的描述。
[0020]圖1是在洞體為涵洞時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在洞體為隧道時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洞體為隧道時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圖1的A部的局部示意圖。
[0024]圖5是圖1的B部的局部示意圖。
[0025]圖6是洞體為涵洞時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6]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附圖并未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8]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對洞體2的病害面進行整治的方法。該方法能夠適用于隧道(從下方經過車輛的洞體2)的病害面,也適用于涵洞(從上方經過車輛的洞體2)的病害面。其中,隧道可以為鐵路隧道,也可以為公路隧道。涵洞可以為鐵路涵洞,也可以為公路涵洞。
[0029]如圖1所示,圖1為整治完成時的洞體2的一種結構示意圖。該方法包括步驟一,在洞體2的病害面鋪設防護件1,步驟二,在防護件I的端部設置預固定件,步驟三,在防護件I的端部澆筑第一鋼筋混凝土層64,直至防護件I的端部和預固定件均埋設在第一鋼筋混凝土層64中為止,以及步驟四,對防護件I和洞體2之間的縫隙進行注漿。通過上述方式設置,不需將病害面的混凝土剔除,因此省事省力。防護件I的材質可以為金屬,以延長使用壽命,也可以為塑料等材質。
[0030]在步驟一中,防護件I可以為波紋管,也可以為波紋板。波紋管可以為半圓形波紋管。在安裝時,可以先根據需要將多個波紋管或多個波紋板通過例如螺栓固定連接在一起,然后再將連接好的波紋管或波紋板鋪設在病害面的位置。這樣,方便施工人員安裝防護件1,省事省力,成本較低,而且能夠根據需要被彎折成所需的形狀,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施工人員的工作量。當然,需要鋪設較多的波紋管或波紋板時,可以將部分波紋管或波紋板連接,分成多段鋪設。在波紋管或波紋板較短時,可以將多個波紋管或多個波紋板拼接在一起。波紋管或波紋板的波形可以為正旋形、矩形或三角形等。
[0031]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在步驟一中還包括,在防護件I和洞體2之間設置用于接受從病害面滴落的水滴的導水管4。導水管4延伸至洞體2的底部,并從防護件I上穿出至外側。如此設置,可以將水滴引導至外側,從而減少水滴對防護件I的損害。
[0032]在一個例子中,防護件I被用在涵洞的病害面。其中,在涵洞的頂端有沿寬度方向延伸的滴水面。導水管4包括:半圓形管段41,沿寬度方向布置并貼設在涵洞上;集水管段42,設置在涵洞的頂端邊角處,沿涵洞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與半圓形管段41密封連通;以及引導管段43,沿涵洞的高度方向延伸,與集水管段42密封連通,并且引導管段43的底端穿過防護件I至位于外側的排水槽。通過上述方式設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省事省力。優(yōu)選地,為了節(jié)省安裝空間,當防護件I為波紋管時,可以將半圓形管段41和引導管均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波紋管之間的波谷中。
[0033]在步驟一中,如圖2所示,當需要在例如鐵路隧道的病害面鋪設防護件I時,考慮到限界要求,可以使防護件I的底端與地面3 (鋼軌面31)之間的距離大于4.5m,以防止防護件I妨礙其他部件的設置。進一步地,在防護件I的底端與地面3之間的距離小于6.2m時,使防護件I在距離地面3小于6.2m的管段嵌設在洞體2中,以防止防護件I裸露在洞體2外而妨礙其他部件的設置。
[0034]另外,如圖4所示,在步驟一中還包括,在防護件I和洞體2之間布置沿洞體2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排氣管7。排氣管7的兩端均與外界連通。如此設置,可以減少氣流對防護件I的影響。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可以依次安裝導水管4、排氣管7和防護件I。
[0035]在步驟三中,如圖5所示,當防護件I延伸至地面3時,則預固定件優(yōu)先選用固定在地面3上的角鋼62。在一個例子中,先根據需要在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