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壓縮機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旋轉壓縮機。
背景技術:
旋轉壓縮機工作過程中,由電機轉子帶動曲軸做高速旋轉運動,曲軸的偏心部在氣缸中告訴旋轉,實現壓縮功能?,F有技術中,曲軸的偏心部上部設有上軸承、下部設有下軸承,曲軸的偏心部通過上軸承和下軸承支撐在氣缸內,其中上軸承設置在氣缸的上端,下軸承設置在氣缸的下端。
上軸承和下軸承的內圈對曲軸具有徑向約束作用,同時,下軸承的上端面對曲軸的偏心部形成軸向約束作用。
然而,該種設計,壓縮機工作過程中,高壓高速制冷劑循環(huán)過程中會沖擊轉子的下端面,導致轉子及曲軸上、下跳動,曲軸的偏心部的下端面會撞擊下軸承的上端面,從而導致曲軸的偏心部下端面磨損嚴重、噪聲異常,壓縮機功耗也隨之增大。
因此,如何解決現有技術中壓縮機的偏心部下端面磨損嚴重、易產生噪音以及壓縮機功耗較大的問題,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壓縮機,其能夠有效避免偏心部的下端面磨損嚴重的問題,且產生的噪音較低、壓縮機功耗較低。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轉壓縮機,包括具有下蓋的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氣缸和具有偏心部的曲軸,所述偏心部通過軸承組支撐在所述氣缸內,所述下蓋的內側壁設有軸向支撐部件,所述軸向支撐部件與所述曲軸的下端面相接觸、以形成對所述曲軸的軸向支撐作用。
優(yōu)選地,所述軸向支撐部件與所述曲軸的下端面為點接觸。
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組包括設置在所述偏心部下方的下軸承,且所述下軸承的上端面與所述偏心部的下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間隙。
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偏心部上方的上軸承,且所述上軸承的下端面與所述偏心部的上端面之間設有第二間隙。
優(yōu)選地,所述下蓋的內側壁設有凹陷部,所述軸向支撐部件設置在所述凹陷部。
優(yōu)選地,所述軸向支撐部件落入所述凹陷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間隙的距離。
優(yōu)選地,所述軸向支撐部件為滾珠。
優(yōu)選地,所述凹陷部的底面為與所述滾珠相適配的球面,且所述曲軸的中心線與所述滾珠的球心、以及所述凹陷部的最低點同線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曲軸的下端面為球面,且所述曲軸的下端面的最低點與所述曲軸的中心線同線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曲軸的下端面為平面。
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在下蓋的內側壁上設有軸向支撐部件,軸向支撐部件用于支撐曲軸的下端面。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上”、“下”方位詞,是以曲軸的軸向為基準,曲軸的兩端,其中,靠近壓縮機的電機功能部位為上端,靠近壓縮機的冷媒壓縮功能部位為下端。如此設置,當曲軸轉動時,下蓋上的軸向支撐部件對曲軸形成軸向支撐作用,曲軸不會向下跳動,進而避免了曲軸的偏心部的下端面與軸承組發(fā)生碰撞磨損的問題,進而降低了噪音和壓縮機的能耗。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下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曲軸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旋轉壓縮機的內部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旋轉壓縮機的底部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例中曲軸的示意圖;
圖1-圖5中:
下蓋—11、氣缸—12、曲軸—13、偏心部—14、軸向支撐部件—15、上軸承—16、下軸承—17、凹陷部—18。
具體實施方式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壓縮機,其能夠有效避免偏心部的下端面磨損嚴重的問題,且產生的噪音較低、壓縮機功耗較低。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實施例不對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fā)明內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實施例所表示的構成的全部內容不限于作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fā)明的解決方案所必需的。
請參考圖1-圖5,本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旋轉壓縮機,包括具有下蓋11的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氣缸12和具有偏心部14的曲軸13。
曲軸13的偏心部14位于氣缸12內,曲軸13通過軸承組的約束作用,實現了曲軸13的軸向和徑向定位。
本實施例中,下蓋11的內側壁設有軸向支撐部件15,軸向支撐部件15與曲軸13的下端面相接觸、以形成對曲軸13的軸向支撐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上”、“下”等方位詞,是指當曲軸13沿豎直方向設置、且電機功能部位位于曲軸13的上端部位、壓縮功能部分位于曲軸13的下端部位時之所指。
如此設置,當曲軸13轉動時,下蓋11上的軸向支撐部件15對曲軸13形成軸向支撐作用,曲軸13不會向下跳動,進而避免了曲軸13的偏心部14的下端面與軸承組發(fā)生碰撞磨損的問題,進而降低了噪音和壓縮機的能耗。
為了降低軸向支撐部件15與曲軸13的下端面之間的摩擦,以減少曲軸13的下端面的磨損或降低摩擦噪音。本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中,軸向支撐部件15與曲軸13的下端面為點接觸,比如,軸向支撐部件15與曲軸13的接觸可以為球面和球面的接觸,或者球面與平面的接觸等。
本實施例中,軸承組可以包括設置在偏心部14下方的下軸承17,且下軸承17的上端面與偏心部14的下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間隙A。
如此設置,在軸向支撐部件15的支撐作用下,曲軸13的偏心部14的下端面與下軸承17的上端面始終能夠保持第一間隙A,能夠防止二者發(fā)生接觸磨損的問題。
另外,本實施例中軸承組還可以包括設置在偏心部14上方的上軸承16,且上軸承16的下端面與偏心部14的上端面之間設有第二間隙B。第二間隙B能夠防止上軸承16的下端面與偏心部14的上端面之間發(fā)生接觸摩擦。
本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中,為了使軸向支撐部件15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下蓋11的內側壁優(yōu)選地設有凹陷部18,軸向支撐部件15的下部設置在凹陷部18。凹陷部18具有定位作用,能夠防止軸向支撐部位移至下蓋11的其它部位。
進一步地,軸向支撐部件15落入凹陷部18的深度C大于第二間隙B的距離。這樣,當曲軸13出現向上跳動現象時,由于軸向支撐部件15陷入的深度C大于第二間隙B的距離,能夠防止曲軸13跳動至最大高度時,軸向支撐部件15由凹陷部18滑出的問題。此處,曲軸13跳動的最大高度為偏心部14的上端面至上軸承16下端面的距離,即第二間隙B的距離。
本實施例中上述軸向支撐部件15優(yōu)選為滾珠,如此設置,滾珠在曲軸13工作時也能夠和曲軸13一起轉動,有效降低了二者之間的摩擦。而且滾珠與曲軸13的接觸為點接觸,具有較小的摩擦力。當然,軸向支撐部件15也可以為其它類型的軸向支撐部件15,比如,圓柱體、橢球體等。
進一步地,凹陷部18的底面為與滾珠相適配的球面,且曲軸13的中心線與滾珠的球心、以及凹陷部18的最低點同線設置。
如此設置,曲軸13的中心線與滾珠的球心以及凹陷部18球面的最低點共線,在曲軸13的壓力作用下,滾珠不會發(fā)生偏斜,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
本實施例中,曲軸13的下端面優(yōu)選地設置為球面,球面與滾珠的接觸為點和點的接觸,進一步降低了摩擦。而且曲軸13的下端面的最低點與曲軸13的中心線同線設置。同樣,如此設置,能夠防止曲軸13與滾珠發(fā)生擠壓時,曲軸13與滾珠錯位的問題。當然,本實施例中,曲軸13的下端面也可為平面、尖錐面等。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