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壓機部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倒置式空壓機進氣閥。
背景技術:
空壓機是氣源工作中的主體,它可以將電動機的機械能轉化為氣體壓力能的裝置,是壓縮空氣的氣壓發(fā)生改變的裝置,在生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進氣閥是活塞式空氣壓縮機的氣量調節(jié)核心部件,在活塞式空壓機的配套件中尤為關鍵,其好壞直接影響著螺桿壓縮機的整體性能。
現(xiàn)有技術上的進氣閥如圖1所示,將進氣口設于閥體的頂部,排氣口設于閥體的底部,裝設有活塞組件的閥座成型于閥腔內,從進氣口進氣后,部分氣體將被成型與閥體內的閥座所阻擋,導致氣體穿過閥腔不順暢,造成一部分能源消耗,而且氣體進入閥腔后由于負壓體積為整個進氣閥閥體的體積,體積較大導致能源在傳遞過程中消耗較大,所產生的噪音也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倒置式空壓機進氣閥,其結構簡單合理,將進氣口設于閥體的周壁上,出氣口設于閥體的底部,裝設有活塞組件的閥座一體成型于閥體頂部,將整個活塞組件移至閥腔外側,氣體從進氣口進入,經過閥腔直接從出氣口排出,無閥座阻擋,更加順暢,減少了能源的消耗,而且氣體所經過的體積大大小于現(xiàn)有技術上氣體經過整個進氣閥閥腔的體積,進一步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運行時閥口處真空度更低,提升了進氣閥的工作性能,降低了噪音。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倒置式空壓機進氣閥,包括閥體,閥體內設有閥腔,閥體設有分別與閥腔連通的進氣口和出氣口,進氣口設于閥體的周壁上,出氣口設于閥體的底部,閥腔內位于進氣口與出氣口之間形成有閥口,閥腔內設有與該閥口密封配合的頂蓋組件,閥體頂部位于閥腔外設有驅使頂蓋組件在閥口與出氣口之間往復移動的活塞組件。
進一步地,活塞組件包括成型于閥體頂部的閥座,閥座頂部固定有閥蓋,閥座內設有閥桿和活塞,閥桿上端套設有開口螺母且與閥蓋相抵,閥桿下端穿過閥座與頂蓋固定連接,活塞設于閥座與閥桿之間,活塞上端面與閥蓋之間抵設有活塞彈簧以及與開口螺母之間抵設有閥桿彈簧,活塞上端面與閥蓋及閥座之間形成有第一氣室,活塞下端面與閥座之間形成有第二氣室,閥體的壁上設有與第一氣室連通的平衡氣孔以及與第二氣室連通的控制氣口。
進一步地,頂蓋組件包括通過圓螺母固定套設于閥桿下端的軸,軸的外周從上到下依次套設有壓板、頂蓋、膜片和拼帽,壓板的外周與頂蓋的外周相互夾持固定有密封墊,密封墊與閥口密封配合,壓板與頂蓋上對應設有通孔,膜片蓋設于頂蓋下端的通孔處,拼帽緊壓于膜片的內周,圓螺母與壓板之間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彈簧墊和第一墊片。
進一步地,閥腔的出氣口處裝設有防護套,防護套通過第一卡簧與閥體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活塞與閥桿之間設有第一軸承,活塞與閥座內周之間設有導向環(huán)和第二軸承。
進一步地,開口螺母與閥桿彈簧之間設有第二墊片。
進一步地,閥桿與開口螺母之間穿設有定位銷。
進一步地,閥蓋下端面設有供活塞彈簧上端伸入的彈簧嵌槽以及供閥桿上端伸入的閥桿嵌槽。
進一步地,閥座內周嵌設有與閥蓋上端面限位配合的第二卡簧。
進一步地,閥體底部設有若干安裝孔。
本發(fā)明有益效果為:本發(fā)明將進氣口設于閥體的周壁上,出氣口設于閥體的底部,裝設有活塞組件的閥座一體成型于閥體頂部,將整個活塞組件移至閥腔外側,氣體從進氣口進入,經過閥腔直接從出氣口排出,無閥座阻擋,更加順暢,減少了能源的消耗,而且氣體所經過的體積大大小于現(xiàn)有技術上氣體經過整個進氣閥閥腔的體積,進一步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運行時閥口處真空度更低,提升了進氣閥的工作性能,降低了噪音。本發(fā)明結構設置合理,操作方便,大大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噪音,提升了進氣閥的工作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上進氣閥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剖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左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右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中:1、閥體;2、閥腔;3、進氣口;4、出氣口;5、頂蓋;6、閥座;7、閥蓋;8、閥桿;9、活塞;10、開口螺母;11、活塞彈簧;12、閥桿彈簧;13、第一氣室;14、第二氣室;15、平衡氣孔;16、控制氣口;17、軸;18、壓板;19、密封墊;20、圓螺母;21、彈簧墊;22、第一墊片;23、通孔;24、膜片;25、拼帽;26、第一軸承;27、導向環(huán);28、定位銷;29、彈簧嵌槽;30、閥桿嵌槽;31、第二卡簧;32、安裝孔;33、活塞組件;34、頂蓋組件;35、第二軸承;36、防護套;37、第一卡簧;38、第二墊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2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倒置式空壓機進氣閥,包括閥體1,閥體1內設有閥腔2,閥體1設有分別與閥腔2連通的進氣口3和出氣口4,進氣口3設于閥體1的周壁上,出氣口4設于閥體1的底部,閥腔2內位于進氣口3與出氣口4之間形成有閥口,閥腔2內設有與該閥口密封配合的頂蓋組件34,閥體1頂部位于閥腔2外設有驅使頂蓋組件5在閥口與出氣口4之間往復移動的活塞組件33;將進氣口3設于閥體1的周壁上,出氣口4設于閥體1的底部,裝設有活塞組件33的閥座6一體成型于閥體1頂部,將整個活塞組件33移至閥腔2外側,氣體從進氣口3進入,經過閥腔2直接從出氣口4排出,無閥座6阻擋,氣體無障礙通過閥腔2更加順暢,減少了能源的消耗,而且氣體所經過的體積大大小于現(xiàn)有技術上氣體經過整個進氣閥閥腔2的體積,進一步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運行時閥口處真空度更低,提升了進氣閥的工作性能,降低了噪音。
活塞組件33包括成型于閥體1頂部的閥座6,閥座6頂部固定有閥蓋7,閥座6內設有閥桿8和活塞9,閥桿8上端套設有開口螺母10且與閥蓋7相抵,閥桿8下端穿過閥座6與頂蓋5固定連接,活塞9設于閥座6與閥桿8之間,活塞9上端面與閥蓋7之間抵設有活塞彈簧11以及與開口螺母10之間抵設有閥桿彈簧12,活塞9上端面與閥蓋7及閥座6之間形成有第一氣室13,活塞9下端面與閥座6之間形成有第二氣室14,閥體1的壁上設有與第一氣室13連通的平衡氣孔15以及與第二氣室14連通的控制氣口16,平衡氣孔15用于平衡第一氣室13內的氣壓。
頂蓋組件34包括通過圓螺母固定套設于閥桿8下端的軸17,軸17的外周從上到下依次套設有壓板18、頂蓋5、膜片24和拼帽25,壓板18的外周與頂蓋5的外周相互夾持固定有密封墊19,密封墊19與閥口密封配合,使得頂蓋5與閥口的密封性較高;壓板18與頂蓋5上對應設有通孔23,膜片24)蓋設于頂蓋5下端的通孔23處,拼帽25緊壓于膜片24的內周,設置通孔23與膜片24,能夠防止進氣口3進入的氣體量較多,使得閥腔2內氣壓短時間內升高,此時氣體能從通孔23處排出,能夠防止閥腔2內氣壓過高造成的內部零件損壞;圓螺母20與壓板18之間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彈簧墊21和第一墊片22,能夠防止軸17上相互連接的零件松動。
閥腔2的出氣口4處裝設有防護套36,防護套36通過第一卡簧37與閥體1固定連接;活塞9與閥桿8之間設有第一軸承26,使得閥桿8的活動更加順暢;活塞9與閥座6內周之間設有導向環(huán)27和第二軸承35,能夠防止活塞9傾斜;開口螺母10與閥桿彈簧12之間設有第二墊片38,閥桿8與開口螺母10之間穿設有定位銷28,防止開口螺母10松動;閥蓋7下端面設有供活塞彈簧11上端伸入的彈簧嵌槽29以及供閥桿8上端伸入的閥桿嵌槽30,能夠防止閥桿8和活塞彈簧11偏移;閥座6內周嵌設有與閥蓋7上端面限位配合的第二卡簧31;閥體1底部設有若干安裝孔32。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從進氣口3氣體進入閥腔2,氣壓大于閥桿彈簧12的彈力,頂蓋5推動閥桿8下移,此時閥腔2內的氣體從出氣口4中排出,當進氣量過大時,開口螺母10與活塞9上端面相抵,從控制氣孔16進氣,氣壓大于活塞彈簧11和閥芯彈簧12的彈力之和,活塞9推動開口螺母10上移,從而保證閥腔2排出到出氣口4的氣體量。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發(fā)明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發(fā)明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