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呼吸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呼吸機及其風機降噪減震裝置。
背景技術:
呼吸機是一種可以輔助或者代替人的呼吸,增加肺通氣量,改善呼吸功能的一種裝置,一般用于肺部功能衰竭或氣道阻塞不能正常呼吸的病人。
呼吸機的使用環(huán)境通常是夜間,并且放在靠近床邊的位置,因此呼吸機能否安靜的運行是決定使用體驗的重要指標。而風機是呼吸機內(nèi)唯一的動力部件,也是最主要的噪聲源和震動源。由此可見,設計一種有效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現(xiàn)有的用于呼吸機風機的降噪、減震裝置還存在諸多不足。例如有的降噪、減震裝置的效果并不理想,對風機的噪音的減弱作用比較有限,并且在某些情況下風機的震動會傳播到呼吸機整機。另一些降噪減震裝置內(nèi)大量的使用了海綿材料,用于包裹風機或者貼在風道的內(nèi)壁面,雖然獲得了不錯的降噪減震效果,但是海綿材料特有的多孔結(jié)構(gòu)容易吸附灰塵,滋生細菌,并且長時間使用后海綿的性狀會發(fā)生變化,彈性逐漸降低,使得降噪和減震性能下降,甚至還有可能發(fā)生海綿粉末吹入患者氣道的危險。還有的降噪減震裝置內(nèi)設計了較為復雜的風道結(jié)構(gòu),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復雜的風道結(jié)構(gòu)必然會帶來阻力的增加,造成電機控制及人機同步上的技術困難。
因此,現(xiàn)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fā)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呼吸機及其風機降噪減震裝置,旨在改善現(xiàn)有裝置存在的噪音、震動,材料風險及風道阻力大等方面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呼吸機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包括上殼、風機減震套和下殼,上殼與下殼將風機減震套緊夾在中間,所述風機減震套包括電機容納腔體、減震柱和支撐邊框,呼吸機的離心風機安裝在風機減震套的電機容納腔體內(nèi),所述電機容納腔體通過減震柱連接在支撐邊框上。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在所述下殼上設有進風口、第一壓力空腔和導風管,且上殼與下殼組合形成第二壓力空腔,所述進風口與第一壓力空腔連通,將空氣導入第一壓力空腔內(nèi);所述導風管連通第一壓力空腔和第二壓力空腔,將第一壓力空腔內(nèi)的空氣導入第二壓力空腔內(nèi),所述離心風機的進氣口位于第二壓力空腔內(nèi)。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還包括一底殼,在下殼中設置有一隔板,所述底殼與下殼的隔板組合形成第一壓力空腔,所述進風口設置在下殼側(cè)壁上,所述導風管穿過下殼的隔板,將第一壓力空腔中的空氣導入第二壓力空腔中。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在所述電機容納腔體的出風口和支撐邊框的出風口上采用風機出風口減震環(huán)連接。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在所述支撐邊框上設置有密封結(jié)構(gòu)。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所述風機減震套采采用20°-50°彈力的硅膠制成。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所述下殼的高度為10-200mm;所述導風管的直徑為1-20mm,數(shù)量為1-10個,長度為20-100mm;所述第一壓力空腔高度為1-50mm;所述上殼的高度為10-100mm。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所述風機減震套采用硅膠模具一體成型。
所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其中:所述進風口的形狀為圓形或帶有四個圓角的方形。
一種呼吸機,其中,在呼吸機上設置有上述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提供一種應用于持續(xù)正壓呼吸機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該裝置可降低離心風機6dB(A)左右的噪音(按照YY0671-1標準進行噪音測試),并且能夠有效的吸收離心風機的震動,該裝置還具有風阻低;產(chǎn)品生產(chǎn)時易開模,組裝方便,可靠性高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的拆分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中上殼的立體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中風機減震套的立體視圖。
圖4和圖5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中下殼的立體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中離心風機的立體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呼吸機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呼吸機,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用于呼吸機的風機降噪減震裝置包括上殼1、風機減震套3、下殼4和底殼5。裝配順序為先將離心風機2安裝在風機減震套3內(nèi),上殼1與下殼4將風機減震套3緊夾在中間,最后再安裝底殼5。所述上殼、風機減震套、下殼和底殼它之間都是通過卡槽定位并由螺絲鎖緊。
參閱圖2,所述上殼設有風機出線孔。優(yōu)選的,所述上殼可采用PP或者尼龍等材料制作。優(yōu)選的,上殼的高度為10-100mm。
參閱圖3,所述風機減震套包括電機容納腔體8、減震柱9和支撐邊框6。所述電機容納腔體8通過減震柱9連接在支撐邊框6上。進一步的,在所述電機容納腔體8的出風口和支撐邊框6的出風口上采用風機出風口減震環(huán)7連接。在所述支撐邊框6上設置有密封結(jié)構(gòu)。所述風機減震套的電機容納腔體8采用硅膠制成,利用硅膠材料的彈性將離心風機2包覆住,離心風機2的重量通過減震柱9和風機出風口減震環(huán)7來承擔。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采用三個減震柱9,所述三個減震柱9和風機出風口減震環(huán)7與支撐邊框6連接成整體,形成一個穩(wěn)定可靠的四點連接機構(gòu),使得離心風機2在所述的降噪減震裝置內(nèi)受力均勻且完全懸空,在最大程度上吸收了離心風機工作時產(chǎn)生的震動。優(yōu)選的,所述風機減震套采用20°-50°的高彈硅膠材料。
進一步參閱圖1、圖4和圖5,為了進一步有效降低噪音,在所述下殼4上設有進風口11、第一壓力空腔13和導風管12,且上殼1與下殼4組合形成第二壓力空腔。所述進風口11與第一壓力空腔13連通,將空氣導入第一壓力空腔內(nèi);所述導風管12連通第一壓力空腔和第二壓力空腔,將第一壓力空腔內(nèi)的空氣導入第二壓力空腔內(nèi)。優(yōu)選的,所述下殼4可采用PP或者尼龍等材料制作。優(yōu)選的,所述下殼的高度為10-200mm。第一壓力空腔的高度為1-50mm。優(yōu)選的,導風管的直徑為1-20mm,數(shù)量為1-10個,長度為20-100mm。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殼中設置有一隔板,所述底殼與下殼的隔板組合形成第一壓力空腔,所述進風口11設置在下殼側(cè)壁上。所述下殼與上殼組合形成第二壓力空腔。所述導風管穿過下殼的隔板,將第一壓力空腔中的空氣導入第二壓力空腔中。
參閱圖2、圖3、圖4、圖5和圖6,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如下:空氣由進風口11進入第一壓力空腔13,再進入到導風管12,從導風管12出來的空氣會流經(jīng)電機14的表面,可以帶走電機14工作時產(chǎn)生的熱量,隨后空氣再從風機進氣口15進入離心風機2,最后通過出風口16流出。其中,當空氣從第一壓力空腔流至第二壓力空腔時,由于流道截面的突然變化,使得風機降噪裝置內(nèi)的聲波的反射與干涉狀態(tài)改變,以達到降低聲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將離心風機安裝在風機減震套的電機容納腔體內(nèi),三個減震柱、風機出風口減震環(huán)與支撐邊框連接成整體,形成一個四點連接機構(gòu),使得離心風機在風機減震套內(nèi)受力均勻且完全懸空,風機減震套在最大程度上吸收了離心風機在工作時的震動;其次,進風口與第一壓力空腔連通,將空氣導入第一壓力空腔內(nèi);導風管連通上殼與下殼,將第一壓力空腔內(nèi)的空氣導入第二壓力空腔內(nèi)。當空氣從第一壓力空腔流至第二壓力空腔時,由于流道截面的突然變化,使得風機降噪裝置內(nèi)的聲波的反射與干涉狀態(tài)改變,以達到降低聲能的目的。按照YY0671-1標準進行噪音測試,本裝置可降低離心風機6dB(A)噪音。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