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泵控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0002]中國專利(CN100520069C)公開了一種具有雙控制室的變量葉片泵,該泵具有可移動以改變泵容量的泵控制環(huán),以及位于泵控制環(huán)與泵殼體之間的復位彈簧、第一控制室和第二控制室,該復位彈簧抵抗第一控制室與第二控制室的力而作用以建立平衡壓力,且其中能夠施加或撤除向第二控制室的加壓流體的供應以改變泵的平衡壓力。
[0003]然而上述技術還是存在以下缺陷:
[0004]1、油壓波動大,極易產(chǎn)生噪音;
[0005]2、不同溫度下產(chǎn)生的壓力變化較大,會造成能量浪費,從而產(chǎn)生污染;
[0006]3、設計空間不靈活。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的困難,開創(chuàng)了一種保持油壓平衡的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可變排量泵、殼體、活塞、彈簧和堵頭,所述可變排量泵包括控制腔,所述堵頭與所述殼體活動連接形成一活塞腔,所述活塞腔的內(nèi)壁上設置有進油孔和出油孔;
[0009]所述殼體上設置有進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進油口延伸至所述活塞腔,并從所述進油孔延伸至所述可變排量泵形成第一進油通道,所述出油口延伸至所述活塞腔,并從所述出油孔延伸至所述可變排量泵形成出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與所述活塞腔相互垂直;
[0010]所述活塞和所述彈簧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所述活塞腔內(nèi),所述活塞沿所述活塞軸線上下運動,以調(diào)節(jié)所述進油孔和所述出油孔的截面大小。
[0011]優(yōu)選地,所述活塞頂端的橫截面呈十字形,以調(diào)節(jié)所述進油孔的截面大??;
[0012]所述活塞底端呈圓柱體,并與所述活塞腔相互配合,以調(diào)節(jié)所述出油孔的截面大小。
[0013]優(yōu)選地,所述活塞腔頂端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活塞腔底端的橫截面積。
[0014]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進油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進油口延伸至所述活塞腔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從所述進油孔延伸至所述控制腔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0015]優(yōu)選地,所述頂端與所述活塞腔配合形成第一環(huán)形腔體和第二環(huán)形腔體,所述第一環(huán)形腔體位于所述第二環(huán)形腔體的上方,所述第一通道連接所述第一環(huán)形腔體,所述第二環(huán)形腔體還連接有第二進油通道。
[0016]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進油通道連接有開關式電磁閥或者油路控制機構。
[0017]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環(huán)形腔體的體積小于所述第二環(huán)形腔體體積。
[0018]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設置在所述可變排量泵的外殼上或者所述可變排量泵的泵蓋上。
[001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且安裝方便;本實用新型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采用活塞腔和活塞相互配合作用,以調(diào)節(jié)進油孔和出油孔的橫截面積,從而控制可變排量泵控制腔內(nèi)的壓力來改變其排量。其中,活塞頂端的橫截面呈十字形,通過與第一進油通道和第二進油通道配合,可實現(xiàn)兩種不同的進油方式,產(chǎn)生不同的系統(tǒng)壓力,并保持不變,有效避免了因油壓波動大而產(chǎn)生噪音,有效防止因不同溫度下產(chǎn)生的壓力變化較大,造成能量浪費,從而產(chǎn)生污染。
[0020]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
[0024]I第一進油通道13第一通道
[0025]2出油通道14第二通道
[0026]3活塞21出油口
[0027]4活塞腔22出油孔
[0028]5殼體31第一端
[0029]6彈簧32第二端
[0030]7堵頭33第三端
[0031]8可變排量泵41第一環(huán)形腔體
[0032]11進油口42第二環(huán)形腔體
[0033]12進油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通過圖1和圖2來介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例。
[0035]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變排量泵的液壓控制機構,包括可變排量泵8、殼體5、活塞3、彈簧6和堵頭7,堵頭7與殼體5活動連接形成一活塞腔4,活塞腔4的內(nèi)壁上設置有進油孔12和出油孔22 ;
[0036]殼體5上設置有進油口 11和出油口 21,進油口 11延伸至活塞腔4,并從進油孔12延伸至所述可變排量泵8形成第一進油通道1,出油口 21延伸至活塞腔4,并從出油孔22延伸至所述可變排量泵8形成出油通道2,第一進油通道I位于出油通道2的上方,出油通道2與活塞腔4相互垂直;
[0037]活塞3和彈簧6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活塞腔4內(nèi),活塞3沿活塞3軸線上下運動,以調(diào)節(jié)進油孔11和出油孔22的截面大小。
[0038]堵頭與殼體螺紋連接形成一活塞腔。該活塞可水平、豎直或者傾斜設置在外殼,使形狀多樣,便于組裝和加工。
[0039]其中,活塞3頂端的橫截面呈十字形,以調(diào)節(jié)進油孔12的截面大??;活塞3底端呈圓柱體,并與活塞腔4相互配合,以調(diào)節(jié)出油孔22的截面大小。
[0040]除此之外,活塞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和第三端33,第一端31、第二端32和第三端33從上至下依次連接;第一端31的橫截面呈十字形,以調(diào)節(jié)進油孔12的截面大小;第二端32與活塞腔4相互配合,以調(diào)節(jié)出油孔22的截面大??;第三端33的橫截面積小于第二端32的橫截面積,彈簧6套設在第三端33外。
[0041]其中,第一進油通道I包括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進油口 11延伸至活塞腔4形成第一通道13,從進油孔12延伸至控制腔形成第二通道14,第一通道13位于第二通道14的上方。
[0042]該第二通道為水平設置,即第二通道與第一通道相互平行;該第二通道還可傾斜設置,即第二通道與第一通道呈角度設置。
[0043]其中,活塞腔4頂端的橫截面積小于活塞腔4底端的橫截面積,活塞頂端位于活塞腔4頂端,活塞底端位于活塞腔4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