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快拆裝升降模組,特別是一種可插接于支撐裝置底座上的支架上部的快拆裝升降模組。
背景技術:
現今常見的顯示設備的支撐裝置多是成組設計,通常是包含有一底座及連接豎立在底座上的支架,而依據使用者需求的不同,支架可相應具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功能,例如可使顯示設備相對于支架上下升降的功能、可使顯示設備相對于支架前后方向俯仰傾斜的功能,可使顯示設備繞大致垂直于顯示屏屏面的軸線旋轉(業(yè)內俗稱pivot或自轉,下同)的功能,個別的還有可使顯示設備繞大致垂直于底座安置工作面(如桌面)的軸線旋轉的功能等,以及上述幾種功能的排列組合。這其中,顯示器俯仰功能一般都是必須具備的,實際使用最需選擇的是具有或不具有升降功能,有時也需同時選擇是否帶自轉功能。
但由于現有技術的相關支撐裝置皆是成組制造或銷售,因此用戶或制造商如需不同功能的支架時,必需對應購買或制造不同的整組支撐裝置,成本高昂且累贅,特別是與實際使用最為相關、最重要的升降功能結構的快速增刪更是沒有,無法用一種無升降功能的支撐裝置做基礎,進而通過簡單地增加局部升降結構而更換成具有升降功能的支架,可以說目前用戶或制造商都無法實現,如此造成使用者和制造商的諸多不便和較大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快拆裝升降模組,其可以依據用戶對幾種不同功能的需求,在基本的無升降功能的支撐裝置基礎上,快速且方便地拆裝于該基本支撐裝置的底座上的支架頂端(一般情況該支架頂部仍保留前后俯仰功能,當然如不需要也可不設),用來快速增加(或去除)升降功能裝置,同時也順便能提供是否需要自轉的選擇功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是采用如下方案實現的,其提供一種快拆裝升降模組,用以可拆卸地安裝在位于一底座上的支架頂端的卡合部,該快拆裝升降模組其特征是,包括:
一本體,其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且該本體的下部形成有一插槽,用來供該卡合部插設、連接;
一升降模塊,其包含有兩滑軌、一承載件、兩移動件及兩定力彈簧,該兩滑軌設置于形成該容置槽的兩個彼此相對的側壁,該承載件的兩側設置固連有該兩個移動件,且該兩個移動件可滑動地設置于該兩個滑軌中,該承載件至少一部分外露于該容置槽前方,該兩定力彈簧的一端固定設置于該本體且位于該容置槽中,另一端對應連接該承載件,當該兩個移動件于該兩個滑軌中沿滑軌引導路徑向下方滑動時,該兩個定力彈簧被對應拉伸。
進一步地,該本體包含有一后蓋、一盒體及至少一前蓋,該盒體形成有該容置槽,且該盒體設置于該后蓋上,該前蓋設置于該盒體形成有該容置槽的一側,且該前蓋與該后蓋相互固定并共同包覆該盒體,該后蓋的下部與該前蓋下部之間形成有該插槽。
進一步地,更包含有一支撐組件,該支撐組件包含有一金屬材質的支撐件,且該支撐件的上部固設于該盒體的下部,該支撐件的下部設于該插槽中,該支撐架的下部用于插接該卡合部,以提高連接強度和穩(wěn)定性。
進一步地,該支撐件下部包含有數個限位部,該些限位部共同構成容納進入入該插槽后插設于該數個限位部中的該卡合部并限制其移動。
進一步地,該支撐組件更包含有一輔助支撐板,其一端固設于該盒體上部,另一端則與該支撐件的上部相互固連。
進一步地,該前蓋上下方向具有兩個導引溝,以避讓穿過該導引溝的承載件使能隨該移動件移動;該后蓋鄰近于該插槽的位置,形成有至少兩個導引槽,用以導引該卡合部插設于該本體中。
進一步地,該后蓋沿該移動件滑動方向的長度大于該盒體沿該方向的長度,且該后蓋設置有該支撐件的部分其外型相對前凸于該盒體;該后蓋的下部固定于該支撐件上。
進一步地,該插槽所位于的平面大致平行于該兩滑軌所位于的平面且在其前方。
進一步地,更包含有一旋轉組件,其可旋轉地樞設于該承載件的前側,且該旋轉組件的前部連接一固定板件,其樞轉軸線大致垂直于該固定板件的板面,該固定板件用以與一顯示設備相互固連,從而使該顯示設備實現自轉。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透過該快拆裝升降模組的插槽設計,使用者可快速地增加或去除升降功能,且還能對該快拆裝升降模組自身進行進一步地選擇(例如是僅具有升降功能而不具有自轉功能或是同時具有升降及自轉功能)。同時,當包裝時,拆下快拆裝升降模組時,可減少包裝體積、便于運輸及降低包裝與運輸成本。
為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
附圖說明
圖1、2、3為本發(fā)明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4、5為本發(fā)明結構的組裝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側向視剖示意圖。
【符號說明】
100:快拆裝升降模組
1:本體
10:盒體
101:容置槽
11:后蓋
111:容置空間
112:導引槽
12:前蓋
121:導引溝
2:升降模塊
20:滑軌
21:承載件
22:移動件
23:定力彈簧
3:支撐組件
30:支撐件
301:限位部
31:輔助支撐板
4:旋轉組件
5:固定板件
s:插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fā)明之快拆裝升降模組的實施方式,本發(fā)明亦可由其它不同的具體實例加以施行或應用,熟悉此技術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之各種可能的變形及其它優(yōu)點與功效。因此,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jié)亦可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fā)明之實質下進行的各種修飾與變更,都在本發(fā)明之保護范圍。值得一提的是,本發(fā)明的圖式僅為簡單說明,并非依實際尺寸描繪,亦即未真實反映相關構成之實際尺寸。以下的實施方式只是用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之實質,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fā)明之保護范圍。
首先請注意:本發(fā)明中凡提及有關的前、后、左、右、上、下方位的,都是針對附圖從操作者面對顯示屏方向來看的近似方位(下同)。
請參閱圖1至圖3,其為本發(fā)明的快拆裝升降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如圖所示,快拆裝升降模組100包含有一本體1、一升降模塊2、一支撐組件3、一旋轉組件4及一固定板件5。升降模塊2及支撐組件3設置于本體1中,旋轉組件4與升降模塊2的前部相互連接,且旋轉組件4又與固定板件5相互連接,而固定板件5再與一顯示設備(圖未示)相連接;藉此,顯示設備能透過升降模塊2而相對于本體1升降,且顯示設備能透過旋轉組件4相對于升降模塊2旋轉(該旋轉業(yè)界俗稱pivot,或自轉,即,顯示設備繞大致垂直于顯示屏屏面的軸線旋轉,下同)(在實際應用中,如不需要,快拆裝升降模組100亦可以不設置旋轉組件4)。本體1的下部形成有一插槽s(如圖6所示),藉此支撐裝置100能可拆卸地安裝于一底座上的支架頂部的卡合部(由于支撐裝置通常是需要俯仰功能的,因此該卡合部是樞設于支架的頂部,當然個別情況如不需此俯仰功能,則可將該卡合部直接固設于該支架的頂部,下同),從而相關使用者或制造商可依據需求,快速地且方便地進行快拆裝升降模組的增刪、更換;具體來說,透過快拆裝升降模組100的插槽s設計,使用者在原不具有升降功能支撐裝置的底座上的支架(其一般不帶有自轉功能,但通常帶有俯仰樞接機構)的基礎上(帶卡合部),可快速地安裝該快拆裝升降模組100而使其增加升降功能,反之亦然。且該快拆裝升降模組100自身又具有兩種能簡單快速實現的功能選擇(例如是僅具有升降功能而不具有自轉功能,或是同時具有升降及自轉功能,即只需對該旋轉組件4去留做出選擇即可)。同時當該快拆裝升降模組100拆下后也便于包裝、運輸和相應降低包裝運輸成本。
進一步來說,本體1包含有一盒體10、一后蓋11及至少一前蓋12(本例為便于加工分為上下兩個)。盒體10的前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101;后蓋11的前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空間111,盒體10對應位于該容置空間111中,盒體10的后側固定設置于后蓋11的前側。前蓋12可依據需求分為多片或是單片形式(如前述,本例為上下兩個),其對應蓋設于后蓋11形成該容置空間111的前側,以封閉后蓋11的容置空間111及盒體10的容置槽101。
于實際應用中,后蓋11沿移動件22的滑動方向的長度大于盒體10沿該方向的長度,藉此,如圖6所示,后蓋11內側壁相對不設置有盒體10的部分能與其所對應的前蓋12之間形成有插槽s,該插槽s即可與相對應的支架頂端的卡合部(該卡合部形狀可根據與之適配要求相應變化,在此處,主體部分可大致與該插槽s相適配的板體狀插板)相互插接。另外,后蓋11及盒體10的外型可依據需求加以設計,不局限于圖中所示,較佳地,該插槽s(如圖6所示)所位于的平面大致平行于該兩滑軌20所位于的平面,且而該插槽s所位于的平面在該兩滑軌20所位于的平面的前方;亦即,后蓋11下部未設置有盒體10的部分可以是相對前凸于設置有盒體10的部分,也即,使滑軌20所設置的位置面與插槽s形成的位置面相互錯開,藉以避免快拆裝升降模組100透過插槽s與支架的卡合部相互插接時,支架的相關結構(比如,原有的俯仰傾斜用的樞紐機構)干涉或影響設置于盒體10中的相關組件(例如升降模塊2)。為更便于實際應用及提高強度,在后蓋11相對前凸的下端,可以是具有兩個導引槽112,以便于該卡合部與底座上的支架的連接,并輔助導引(顯然,不是必須的)底座的支架上的卡合部沿導引槽112移動至卡合位置,同時導引槽112也能一定程度上進一步限制該卡合部的移動量。
升降模塊2包含有兩滑軌20、一承載件21、兩移動件22及兩個(拉力不夠可進一步增加數量)定力彈簧23。兩滑軌20對應設置于盒體10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內側壁;承載件21的后部兩側分別設置固接有一個移動件22,而兩個移動件22則能對應于兩個滑軌20中滑動(本行業(yè)也有把移動件視為滑軌自身的一個件的),相應地承載件21藉由兩個移動件22而對應于滑軌20引導路徑滑動,承載件21的至少一部份對應外露于容置槽101之外(前方)。
兩個定力彈簧23設置于容置槽101中,兩個定力彈簧23的其一端固定(通常是其卷繞端,本例該卷繞端靠容置槽101中的上部固定),這里對定力彈簧23的所謂固定,通常是指采用套軸或塑料彈簧凹形座塊抵頂兩本行業(yè)常用的方法使該卷繞端原地轉動即為固定,本例選用塑料彈簧凹形座塊(其未標示數字代號,即圖1中緊抵并吻合定力彈簧23卷繞端弧形下表面的部分)進行抵頂固定,且采用將該塑料彈簧凹形座塊固定在容置槽101內靠上部,而定力彈簧23的另一端(通常稱為拉伸端)固定設置于承載件21上(當然,固定在移動件22上效果是一樣的),當兩個移動件22沿滑軌導引路徑向靠近插槽s的方向移動時,承載件21將拉伸兩個定力彈簧23,相應地,兩個定力彈簧23將對應合力提供給承載件21一回復力,來支撐平衡顯示設備的重力等,使承載件21能與所連接的顯示設備實現升降的隨停。其中,對應位于承載件21滑動的動作路徑上的前蓋12,可以是對應具有兩個導引溝121,以避讓于前后方向穿過該導引溝121的承載件21的那部分能沿導引路徑做上下升降動作。
請一并參閱圖1、圖2及圖6,于實際應用中,為使快拆裝升降模組100能更穩(wěn)固地與原有支撐裝置的底座上支架的相關結構相互固定,快拆裝升降模組100的插槽s中可以是設置有支撐組件3。進一步來說,支撐組件3包含有一金屬材質的支撐件30及一輔助支撐板31。支撐件30的上部可以是固設于盒體10的下部(兩者也可以為一體件成形,如鋁壓鑄成形),支撐件30下部設置于該插槽s內;且于較佳的,支撐件30的下部外型可以是大致對應于后蓋11(一般采用塑料注塑成形)前凸部分的外型;換言之,后蓋11設置有支撐件30的部分其外型可以是相對前凸于盒體10。
采用該支撐件30后,該卡合部的形狀則需相應調整,其可以呈上部一側開口有扁槽狀的容納空間,用于在插入插槽s中的同時,容納套裹住該支撐件30的下部,這是因支撐架30下部總是有一定的外形形狀,故這樣的裹套,也可達到限制約束住支撐件30的相對移動,實現兩者連接,也因此可以顯見,兩者之間的插接、連接是相互的,故兩者包覆與插接的形狀是可相互對調;比如支撐件30的下部呈底側開口并向上延伸一扁槽狀容納空間(比如鋁壓鑄成形),而該卡合部依然呈插板狀,兩者插配后效果是相似的;由于顯示設備有重量,因此上下方向即使不限位,兩者也不會自行相互脫離約束,當然必要時也可增加手動螺釘輔助兩者固定進一步鎖定上下方向約束),即,使用金屬材質的該支撐件30的下部用于連接該卡合部可以大大提高連接強度和穩(wěn)定性。進一步地,該支撐件30更可以包含有數個限位部301(如圖1所示,其可外凸呈勾狀形成卡槽狀,也即相當于數個限位部301共同構成邊界不連續(xù)的扁槽狀容納空間),由于該數個限位部301共同構成了功能上相當于支撐架30下部的底側開口而有一向上的扁槽狀容納空間,可用于容納約束進入插槽s(此處較佳地,最好是支撐件30與其所對應的前蓋12之間形成所述插槽s)后的該卡合部(此處,其卡合部外形可相應地做成板狀的)也同時插入該容納空間(即多個限位部301各自卡勾槽形成的),也正由于該卡合部插設于該插槽s中的同時也插入了該數個限位部301卡槽內,而最終受到該支撐件30的約束,使其將快拆裝升降模組100的插接連接作用力主要轉移到金屬材質的支撐件30與該卡合部之間,這樣同樣可以大大提高連接強度和穩(wěn)定性,請參閱圖6,透過后蓋11的外型設計及支撐件30的限位部301的設置,上述方法可有效地限制卡合部于限位部301中。
如圖2所示,輔助支撐板31的一端可以是固設于盒體10的上部,且對應夾設于盒體10與后蓋11之間,而輔助支撐板31的另一端則可以是固定于支撐件30的上部,藉此,透過輔助支撐板31的設置,可進一步有效地強化快拆裝升降模組100整體的結構強度,且當支撐件30的部分限位部301受卡合部抵頂時,輔助支撐板31也能分擔作用于限位部301上的部分作用力。
本發(fā)明透過該快拆裝升降模組100的插接設計,使用者在原有不具備升降功能的支撐裝置基礎上,可快速地增加或去除升降功能,且還能順帶對該快拆裝升降模組100自身進行進一步地選擇(例如是僅具有升降功能而不具有自轉功能或是同時具有升降及自轉功能)。其插接方便快捷,結構簡單牢靠,可簡化機型、減少種類規(guī)格,為使用者帶來很大便利、減少累贅和降低成本,同時,當需包裝時,拆下快拆裝升降模組時,可減少包裝體積、便于運輸及降低包裝與運輸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局限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故舉凡運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