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動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變速器、潤滑油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變速器包括具有內腔的變速器殼體、位于內腔內的輸入軸和輸出軸、同軸連接至輸入軸的中空管,其中,中空管同軸連接輸入軸的輸出端,用于從輸出端將潤滑油輸送至變速器內需要潤滑的零部件,如軸承、齒輪。
中空管具有入油口,在入油口設有導油件。導油件包括連通入油口的導油管及外翻邊,外翻邊位于導油管遠離入油口的一端。導油件藉由外翻邊沿徑向固定至變速器殼體,外翻邊與變速器殼體的內壁圍成儲油室。
變速器的輸入軸和輸出軸并列設置,在輸出軸上套設有齒輪。輸出軸在旋轉時,齒輪粘附的潤滑油因離心力作用而甩出。變速器殼體的內壁設有集油腔,集油腔用于接收這些甩出的潤滑油,潤滑油濺射進入集油腔內。集油腔具有通入儲油室內的油孔,集油腔內收集的潤滑油從油孔流入儲油室內。油孔恰好對準儲油室底部,當儲油室中潤滑油的油位達到導油管管口時,潤滑油會流入導油管并到達中空管。
但是,這種潤滑油供給方案對儲油室內潤滑油油位有要求。如果儲油室內潤滑油油量較少而油位沒有達到導油管管口,潤滑油就不能流入導油管和中空管,造成變速器中的零部件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得到有效潤滑而遭到磨損,這降低了變速器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是,現(xiàn)有變速器內潤滑油供給機制不能長時間提供足夠的潤滑油來潤滑零部件而造成零部件磨損,這降低了變速器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壽命。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潤滑油供給裝置,潤滑油供給裝置包括:具有內腔的殼體,所述殼體的內壁設置有儲油室;中空管,設于所述內 腔內并可繞自身中軸線旋轉;導油件;所述導油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儲油室內并連接所述中空管,用于在所述中空管的帶動下繞所述中軸線旋轉,以采取并導引所述儲油室內的潤滑油流入所述中空管內。
可選地,所述導油件包括葉片,所述葉片沿所述中空管的徑向指向所述中空管,所述導油件中至少所述葉片位于所述儲油室內,所述葉片用于采取并導引潤滑油流入所述中空管內。
可選地,所述葉片具有通向所述中空管的導油槽,所述導油槽具有采油口,所述采油口的朝向與所述中空管的旋轉方向同向。
可選地,所述導油槽截止至所述葉片沿所述中空管徑向遠離所述中軸線的一端端面。
可選地,所述葉片在沿所述中空管徑向遠離所述中軸線的一端設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連通所述導油槽。
可選地,所述葉片為弧形葉片,具有凹面,所述凹面沿所述中空管的旋轉方向的反方向凹陷。
可選地,所述葉片具有沿所述中空管徑向遠離中空管的遠端、和沿所述中空管的徑向靠近中空管的近端,所述遠端沿所述中空管的旋轉方向位于所述近端的前方。
可選地,所述葉片為渦旋狀葉片,所有渦旋狀葉片的渦旋軸與所述中空管的中軸線平行或重合,由沿徑向遠離所述中軸線的遠端到靠近所述中軸線的近端,所述渦旋狀葉片的渦旋方向與所述中空管旋轉方向反向。
可選地,所述葉片為若干個,相鄰兩個葉片分離設置。
可選地,所述導油件還包括同軸連接中空管的連接盤,所述葉片設置在所述連接盤沿軸向面向所述儲油室的盤面上。
可選地,所述連接盤的中心孔孔徑由內到外逐漸增大。
可選地,所述連接盤與所述中空管套設在一起。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變速器,其包括:變速器殼體;上述任一所述的潤滑油供給裝置,位于所述變速器殼體內,所述中空管同軸連接于變速器的輸入 軸。
可選地,所述變速器殼體設有集油腔,所述集油腔用于:接收變速器的輸出軸轉動時甩出的潤滑油并輸出潤滑油到所述儲油室內。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利用本技術方案的潤滑油供給裝置,導油件在旋轉過程中接觸到儲油室內的潤滑油,采取粘附其上的潤滑油。潤滑油隨導油件從最低位置向最高位置旋轉時,因重力和向心力作用朝向中空管管口流動至流入中空管內。即使儲油室內潤滑油油位較低,也不妨礙導油件沿中空管徑向最遠離中軸線的一端接觸到潤滑油,并采取和導引潤滑油流入中空管內。
本技術方案不要求儲油室內的潤滑油油位達到中空管管口。這可以保證潤滑油持續(xù)供給相應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可以得到持續(xù)潤滑,降低零部件因不能得到有效潤滑而磨損的幾率,提升設備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壽命。例如在應用于變速器時,潤滑油供給裝置可以持續(xù)供給變速器內相應的零部件,如齒輪等運動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潤滑油供給裝置的剖面圖;
圖2是變速器殼體沿軸向看過去得到的側視圖;
圖3是圖1所示潤滑油供給裝置中導油件的一個立體圖;
圖4是圖1所示潤滑油供給裝置中導油件的另一個立體圖;
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潤滑油供給裝置內導油件的葉片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第一實施例
參照圖1,變速器包括:變速器殼體1;位于變速器殼體1內的輸入軸2 和輸出軸(圖中未示出),兩者并列設置;及潤滑油供給裝置3。
潤滑油供給裝置包括:具有內腔10的殼體,該殼體屬于變速器殼體1的一部分,變速器殼體1的內壁設置有儲油室11;中空管4,設于內腔10內,連接至變速器輸入軸2,可在變速器輸入軸2的帶動下繞自身中軸線a旋轉;導油件5。導油件5至少部分位于儲油室11內并連接中空管4,用于在中空管4的帶動下繞中空管4旋轉,以采取并導引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流入中空管4內。
導油件5在旋轉過程中接觸到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采取粘附其上的潤滑油。潤滑油隨導油件5從最低位置向最高位置旋轉時,因重力作用朝向中空管4管口流動至流入中空管4內。即使儲油室11內潤滑油油位較低,也不妨礙導油件5沿中空管4徑向最遠離中軸線a的一端接觸到潤滑油,并采取和導引潤滑油流入中空管4內。
本技術方案不要求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油位達到中空管4管口。這可以保證潤滑油持續(xù)供給相應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可以得到持續(xù)潤滑,降低零部件因不能得到有效潤滑而磨損的幾率,提升設備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壽命。在應用于變速器時,潤滑油供給裝置可以持續(xù)供給變速器內相應的零部件,如齒輪等運動件。
其中,參照圖2,圖2所示左側的大孔6用于安裝輸出軸,右上角的小孔7用于安裝輸入軸,箭頭表示潤滑油的濺射方向。變速器在工作時,輸出軸上的齒輪副需要潤滑而粘附有潤滑油,齒輪在隨輸出軸旋轉時甩出潤滑油,變速器殼體1設有集油腔12來接收被甩出的潤滑油。潤滑油可以從集油腔12的進油口120濺射進入集油腔12內,沿集油腔12內壁流動,并從集油腔12的油孔121流入儲油室11(參照圖1)內。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導油件固定不動,集油腔的油孔朝向底部開設,利于潤滑油流向集油腔底部。相比之下,參照圖1,本方案中導油件5可旋轉,可以沿環(huán)繞中軸線a的360°范圍內的多個方向采取潤滑油。例如,導油件5可以從儲油室11底部采取潤滑油,也可以在潤滑油從集油腔12(參照圖2)流向儲油室11底部的過程中截流一部分。因此,本技術方案不要求集油腔12的 油孔121(參照圖2)必須朝向底部開設,對油孔121位置精度要求不高,可以隨意選擇油孔121位置及開孔大小。
進一步地,從變速器輸出軸上的齒輪飛濺而出的部分潤滑油直接濺射進入儲油室11內,并飛濺到導油件5上,導油件5在旋轉過中將該潤滑油導引流入中空管4內。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導油件固定在變速器殼體,并藉由導油管伸入中空管內。由于中空管旋轉,在中空管與導油管之間設有擋油環(huán)以防止油從中空軸回流。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參照圖1,本技術方案的導油件5直接固定連接中空管4,省略了擋油環(huán),所需零部件較少,導油件5的成本降低。
本方案的潤滑油供給裝置用于變速器,其殼體屬于變速器殼體1的一部分,兩者一體成型。除此之外,本方案的潤滑油供給裝置也可應用于其他需要供給潤滑油的場合。作為一種改進,潤滑油供給裝置的殼體也可以單獨形成,之后裝配入變速器殼體內。
參照圖1、圖3和圖4,導油件5包括葉片50,葉片50沿中空管4的徑向指向中空管4,導油件5中至少葉片50位于儲油室11內,葉片50用于采取并導引潤滑油流入中空管4內。潤滑油具有粘性,當葉片50接觸到儲油室11底部的潤滑油或潤滑油飛濺到葉片50上時,潤滑油可以粘附在葉片50上,并在葉片50從最低位置旋轉到最高位置時導引潤滑油流向中空管4內。
其中,葉片50具有片狀表面501,片狀表面501有利于粘附潤滑油,葉片50可以藉由該片狀表面501采取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并導引潤滑油到中空管4內。
為使得葉片50可以采取更大量的潤滑油,葉片50可設定為:沿中空管4徑向遠離中空管4中軸線a的遠端b接近儲油室11,而靠近中空管4中軸線a的近端c指向中空管4。一方面,葉片50具有較大表面積的片狀表面501,增加了采取潤滑油的幾率;另一方面,葉片50的遠端b接近儲油室11,即使儲油室11內油位較低,葉片50的片狀表面501也可以粘附少量潤滑油并導引入到中空管4內,供給相應需潤滑的零部件。因此,葉片50應朝著有利于采取和導引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的目的進行設置。
參照圖3,葉片50可以為弧形葉片,具有凹面501和凸面502,凹面501為葉片50的前述片狀表面,其中凹面501沿中空管4(參照圖1)的旋轉方向d的反方向凹陷,凸面502沿中空管的旋轉方向突起。葉片50從最低位置向最高位置旋轉時,潤滑油先在凹面501內聚集,之后從凹面501向葉片50近端c流動至流入中空管4內,凹面501有利于聚集潤滑油。
作為一種改進,葉片可為直線型葉片。相比于直線型葉片,參照圖3,弧形葉片50在旋轉過程中,會對位于凹面501的潤滑油提供一個向心力,潤滑油獲得一個加速度而加速向葉片50近端c流動至流入中空管4內,這增加了導油件5向中空管4供給潤滑油的效率。
作為一種變形例,葉片可以為渦旋狀葉片,所有渦旋狀葉片的渦旋軸與中空管的中軸線平行或重合,由遠端到近端,渦旋狀葉片的渦旋方向與中空管的旋轉方向反向。渦旋狀葉片增大了葉片用于粘附潤滑油的表面積,提升潤滑油供給效率。
參照圖3,葉片50的遠端b沿中空管4(參照圖1)的旋轉方向d位于近端c的前方。在葉片50沿旋轉方向d旋轉時,遠端b比近端c先到達最低位置,之后葉片50位于遠端b的部分從儲油室11(參照圖1)內采取潤滑油;接著,在葉片50'的近端c旋轉至最低位置時,葉片50遠端b逐漸向上旋轉,由于葉片50的遠端b前伸,葉片50在遠端b的部分形成了阻擋潤滑油因重力流下來的阻擋壁51(虛線框區(qū)域),潤滑油很緊密地粘附在葉片51在遠端b的部分上,并隨著葉片50旋轉向凹面501內流動至導入中空管4內。這種設置方案顯著降低潤滑油從葉片50的遠端b流回到儲油室11內的幾率。
葉片50具有若干個,所有葉片50沿中空管4的旋轉方向d排布。較多數(shù)量的葉片50使得導油件5從儲油室11內采取潤滑油的頻率和油量,更有效率地向中空管4內導油,使得相應零部件得到有效潤滑。
參照圖1、圖3和圖4,導油件5還包括同軸連接中空管4的連接盤52,葉片50設置在連接盤52沿軸向面向儲油室11的盤面上。連接盤52可以在中空管4的帶動下繞自身中軸線a旋轉。連接盤5布置有葉片50的所述盤面,具有連續(xù)的較大表面積,增大了導油件5采取到潤滑油的幾率。從集油腔12 (參照圖2)飛濺進入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可以大量粘附在連接盤52的所述盤面上。連接盤52在旋轉時,潤滑油在所述盤面上流動,并在到達葉片50時,沿著葉片50向中空管4內流動,增大了從導油件5輸入到中空管4內的潤滑油油量。
連接盤52的中心孔孔徑在沿軸向逐漸靠近中空管4的方向上逐漸減小。連接盤52形成了類似喇叭口狀,這可以更有效地聚攏潤滑油。潤滑油在連接盤52旋轉時受到盤面施加的向心力而不會被甩出去,提升連接盤52采油效率。但是,連接盤52的中心孔孔徑在沿軸向逐漸靠近中空管4的方向上逐漸減小的斜率較小,以避免潤滑油從盤面上滑落。
其中,連接盤52可以位于儲油室11內,考慮到連接盤52旋轉,連接盤52與凹槽之間為間隙配合。
儲油室11是由變速器殼體1內壁的凹槽和蓋設在凹槽開口的蓋部8圍成。蓋部8固定在變速器殼體1,防止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泄露。在中空管4與變速器殼體之間設有支撐軸承(圖中未示出),支承軸承套設在中空管4外,并沿軸向通過軸承墊圈抵靠變速器殼體1,軸承墊圈固定。因此,蓋部8可以選擇軸承墊圈,調節(jié)軸承墊圈的內徑以使其和變速器殼體1內壁的凹槽圍成儲油室11。
作為一種改進,可以設置連接盤52與變速器殼體1內壁的凹槽圍成儲油室11。雖然連接盤52與凹槽之間為間隙配合,此時可適當調節(jié)連接盤52與凹槽之間的間隙尺寸,避免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過多泄露。
連接盤52套設在中空管4外,兩者可為過盈配合。連接盤52具有軸向延伸的頸部520,連接盤52藉由頸部520套設在中空管4外。其中葉片50連接至連接盤52的中心孔,葉片50導引潤滑油流入中心孔,并經中空管4管口輸入到中空管4內。作為一種改進,連接盤可以套設在中空管內,或者連接盤可以直接焊接在中空管管口。
所有葉片50藉由連接盤52連成一體。作為一種改進,所有葉片中,相鄰兩個葉片之間可以是分離設置,每個葉片固定連接中空管。
第二實施例
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
參照圖5,葉片50'可以具有通向中空管4(參照圖1)的導油槽53,導油槽53具有采油口530,采油口530的朝向與中空管4的旋轉方向d同向。潤滑油從采油口530進入到導油槽53內,并在葉片50'繞中空管4的中軸線旋轉時沿導油槽53流入中空管4。采油口530的開設設置為:與中空管4的旋轉方向d同向,才可保證潤滑油在葉片50'旋轉時通過采油口530進入導油槽53內,同時在葉片50'從最低位置向最高位置旋轉的過程中,潤滑油不會從導油槽53內泄露。
其中,采油口530至少設置在葉片50'在遠端b的一部分,這包括:
采油口530可以僅設置在葉片50'在遠端b的一部分,儲油室11(參照圖1)底部的潤滑油可從采油口530進入導油槽53內。或者,采油口530從葉片50'的遠端b延伸至近端c,采油口530開口較大,飛濺入儲油室11內的潤滑油可以從采油口530進入導油槽53,這有利于導油件采集到潤滑油,并增大了導油件采集到潤滑油的油量。
另一方面,導油槽53擴展了葉片50'的片狀表面表面積,葉片50'可以更容易、更大量采取到潤滑油。
尤其是,在一種改進方案中,當所有葉片之間為分離設置,葉片形成有導油槽時可以很有效地接納和導引潤滑油,防止?jié)櫥蛷娜~片回落到儲油室內。
導油槽53貫穿葉片50'的近端c以通向中空管4,并截止至葉片50'的遠端b端面,這樣導油槽53在葉片50的遠端b形成了阻擋壁54。當葉片50'在最低位置時,導油槽53內的潤滑油因重力作用可能會向葉片50'的遠端b流動,阻擋壁54可以阻擋導油槽53內的潤滑油從葉片50'的遠端b流出到儲油室11內,以使得導油槽53內的潤滑油充分流入中空管4內。
作為一種變形例,葉片可以在沿遠端設有容納腔,該容納腔連通導油槽。當葉片在最低位置時,容納腔可以接納從導油槽內流向葉片遠端的潤滑油,兜住潤滑油,防止?jié)櫥土鞒龅絻τ褪覂取?/p>
另一方面,容納腔也增加了葉片采取到的潤滑油的量。在葉片的遠端處 于最低位置時,容納腔可以從儲油室內采取到較大量的潤滑油,增加了葉片采取潤滑油的幾率。因此,容納腔配合導油槽可以取得良好的采油效果。
雖然本發(fā)明披露如上,但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