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備通過潤滑油對離合器板間的摩擦滑動進行潤滑的摩擦離合器的驅動力傳遞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例如搭載于能夠切換四輪驅動狀態(tài)與二輪驅動狀態(tài)的四輪驅動車且具備通過潤滑油對離合器板間的摩擦滑動進行潤滑的摩擦離合器的驅動力傳遞裝置(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3-100079號公報)。
日本特開2013-100079號公報記載的驅動力傳遞裝置具備:能夠在同一旋轉軸線上相對旋轉的第一旋轉構件及第二旋轉構件;配置在第一旋轉構件與第二旋轉構件之間的摩擦離合器;具有收容第一旋轉構件及第二旋轉構件的收容部的殼體。第一旋轉構件是在內(nèi)部配置有摩擦離合器的有底圓筒狀,第二旋轉構件為一端部收容于第一旋轉構件的軸狀。
摩擦離合器是具有與第一旋轉構件一起旋轉的多個離合器板和與第二旋轉構件一起旋轉的多個離合器板,且這些離合器板間的摩擦滑動被潤滑油潤滑的濕式的多板離合器。在殼體設有積存一部分潤滑油的罐部。
另外,日本特開2013-100079號公報記載的驅動力傳遞裝置構成為,在離合器板間的潤滑油可以比較少的二輪驅動時,在殼體的罐部積存比四輪驅動時多的潤滑油。并且,當驅動狀態(tài)從二輪驅動切換為四輪驅動時,從設置在罐部的下端部的油導出口排出潤滑油,對離合器板間的摩擦滑動進行潤滑。
通過該結構,在四輪驅動時,通過潤滑油抑制離合器板的磨損,并且在二輪驅動時,由潤滑油的粘性產(chǎn)生的拖曳轉矩降低,第一及第二旋轉構件的旋轉阻力減少,因此燃油經(jīng)濟性提高。
在日本特開2013-100079號公報記載的驅動力傳遞裝置中,即使從設置在罐部的下端部的油導出口排出潤滑油,但是如果在殼體的收容部內(nèi)未積存供摩擦離合器的一部分浸潤的程度的潤滑油,就也無法充分地潤滑離合器板。因此,在從二輪驅動狀態(tài)切換為四輪驅動狀態(tài)之后,直至通過從罐部排出的潤滑油能潤滑離合器板為止需要花費時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向摩擦離合器供給潤滑油并抑制旋轉構件的旋轉阻力的驅動力傳遞裝置。
本發(fā)明的一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包括:第一旋轉構件,具有圓筒部;軸狀的第二旋轉構件,一端部收容于所述圓筒部,所述第二旋轉構件能夠與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在同一個軸上相對旋轉;摩擦離合器,具有與所述第一旋轉構件一起旋轉的第一離合器板及與所述第二旋轉構件一起旋轉的第二離合器板,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轉構件的所述圓筒部的內(nèi)側;環(huán)狀的按壓構件,沿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及所述第二旋轉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而按壓所述摩擦離合器;殼體,形成有收容所述摩擦離合器的收容室,
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在所述按壓構件側具有開口,所述摩擦離合器中,所述第一離合器板和所述第二離合器板的摩擦滑動部被從所述開口導入的潤滑油潤滑,在所述殼體上設有積存室及潤滑油供給孔,所述積存室積存由于所述第一旋轉構件的旋轉而被攏起的所述潤滑油,所述潤滑油供給孔將積存于所述積存室的所述潤滑油從所述按壓構件的內(nèi)側向所述收容室供給。
根據(jù)上述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能夠充分地向摩擦離合器供給潤滑油并抑制旋轉構件的旋轉阻力,并且,能夠縮短在從二輪驅動狀態(tài)切換為四輪驅動狀態(tài)之后直至通過從罐部排出的潤滑油能潤滑離合器板為止的時間。
附圖說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發(fā)明的特征及優(yōu)點通過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并參照附圖而明確,其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件。
圖1是表示搭載有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的四輪驅動車的構成例的構成圖。
圖2是以水平截面表示驅動力傳遞裝置的構成例的剖視圖。
圖3是以垂直截面表示驅動力傳遞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圖4A是第二殼體構件的從第一收容室側觀察的俯視圖。
圖4B是將形成于第二殼體構件的積存室的下端部與隔壁構件一起表示的放大圖。
圖5是表示潤滑油向設于第二殼體構件的積存室流入的流入口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隔壁構件的俯視圖。
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第二殼體構件的從第一收容室側觀察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隔壁構件的俯視圖。
圖9是以水平截面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的構成例的剖視圖。
圖10是以垂直截面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搭載有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的四輪驅動車的構成例的構成圖。
四輪驅動車100具備:產(chǎn)生行駛用的驅動力的作為驅動源的發(fā)動機102;變速器103;左右一對的作為主驅動輪的前輪104L、104R及左右一對的作為輔助驅動輪的后輪105L、105R;能夠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向前輪104L、104R及后輪105L、105R傳遞的驅動力傳遞系統(tǒng)101;控制裝置10;及液壓單元11。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各標號的L及R是以相對于車輛的前進方向的左側及右側的含義使用。
該四輪驅動車100能夠切換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向前輪104L、104R及后輪105L、105R傳遞的四輪驅動狀態(tài)與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僅向前輪104L、104R傳遞的二輪驅動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應用內(nèi)燃機即發(fā)動機作為驅動源的情況,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通過發(fā)動機與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馬達等高輸出電動馬達的組合來構成驅動源,也可以僅通過高輸出電動馬達構成驅動源。
驅動力傳遞系統(tǒng)101具有驅動力傳遞裝置1A、前差速器106、前輪側的驅動軸107L、107R、傳動軸108、及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驅動力傳遞裝置1A配置在傳動軸108與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之間。
前差速器106具有差速器殼106a、支承于差速器殼106a的齠輪軸106b、軸支承于齠輪軸106b的一對齠輪106c;使齒輪軸正交地與一對齠輪106c嚙合的一對側齒輪106d。通過齒輪機構110從變速器103輸出的驅動力向差速器殼106a傳遞。
傳動軸108在與驅動力傳遞裝置1A相反的一側(前側)的一端部具有齒輪部108a,該齒輪部108a與和差速器殼106a一體旋轉的齒圈106e嚙合。由此,傳動軸108在四輪驅動車100的行駛時,不管是二輪驅動狀態(tài)還是四輪驅動狀態(tài),都始終被傳遞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根據(jù)齒圈106e與齒輪部108a的齒輪比被變速而旋轉。
通過前差速器106分配的驅動力經(jīng)由前輪側的驅動軸107L、107R向前輪104L、104R傳遞。在四輪驅動時通過傳動軸108傳遞的驅動力經(jīng)由驅動力傳遞裝置1A及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向后輪105L、105R傳遞。而且,在二輪驅動時,從傳動軸108向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的驅動力的傳遞由驅動力傳遞裝置1A隔斷。
液壓單元11由控制裝置10控制,向驅動力傳遞裝置1A供給工作油。驅動力傳遞裝置1A通過該工作油的壓力而工作,從傳動軸108向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傳遞驅動力。
圖2是以水平截面表示驅動力傳遞裝置1A的構成例的剖視圖。圖3是以垂直截面表示驅動力傳遞裝置1A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在圖3中,附圖上側相當于向四輪驅動車100搭載的搭載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上側,附圖下側相當于向四輪驅動車100搭載的搭載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下側。
驅動力傳遞裝置1A具備:由第一~第三殼體構件21~23構成的殼體2;將傳動軸108連結的連結構件31;與連結構件31一體旋轉的齠輪軸32;將從齠輪軸32傳遞的驅動力從一對側齒輪43、43允許差動地輸出的差速器裝置4;將驅動軸109L連結成一體旋轉的連結軸33;調(diào)節(jié)從差速器裝置4的一對側齒輪43、43中的第一側齒輪43向連結軸33傳遞的驅動力的離合器裝置5;通過從液壓單元11供給的工作油的壓力而進行動作的活塞60?;钊?0是本發(fā)明的按壓構件的一方式。
差速器裝置4具有:差速器殼40;支承于差速器殼40的齠輪軸41;軸支承于齠輪軸41的一對齠輪42;使齒輪軸正交地與一對齠輪42嚙合的一對側齒輪43、43;與差速器殼40一體旋轉的齒圈44。差速器殼40的車寬方向的兩端部由圓錐滾子軸承71、72支承為能夠旋轉。一對側齒輪43、43中,在第一側齒輪43以不能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連結軸33,在另一方的側齒輪43以不能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驅動軸109R。在圖2中,圖示出在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的端部配置的等速萬向節(jié)的外圈。
驅動力傳遞裝置1A將從傳動軸108傳遞的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允許差動地向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分配。離合器裝置5配置在第一側齒輪43與連結軸33之間。在四輪驅動車100的直行時,當通過離合器裝置5調(diào)節(jié)從第一側齒輪43經(jīng)由連結軸33向驅動軸109L傳遞的驅動力時,由于差速器裝置4的差動功能,向驅動軸109R也傳遞與向驅動軸109L傳遞的驅動力同等的驅動力。
殼體2具有:收容齠輪軸32及差速器裝置4的第一殼體構件21;通過多個螺栓201而與第一殼體構件21結合的第二殼體構件22;通過多個螺栓202而與第二殼體構件22結合的第三殼體構件23。在圖2中,在多個螺栓201、202中,分別圖示出各1個的螺栓201、202。
連結構件31與齠輪軸32通過螺栓301及墊圈302而結合。而且,齠輪軸32具有軸部321和齒輪部322,軸部321由一對圓錐滾子軸承73、74支承為能夠旋轉。齒輪部322與差速器裝置4的齒圈44嚙合。
在殼體2中,收容離合器裝置5的后述的摩擦離合器53的第一收容室2a與收容齠輪軸32及差速器裝置4的第二收容室2b由密封構件81劃分,該密封構件81固定于在第二殼體構件22的中心部形成的軸孔220的內(nèi)表面。在第一收容室2a封入有潤滑油L(圖3所示),該潤滑油L對摩擦離合器53的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多個內(nèi)離合器板532的相互與對方摩擦的部位即摩擦滑動部進行潤滑。在第二收容室2b封入有適合于齒輪的潤滑的粘度的差速器油(未圖示)。
在第一殼體構件21中,密封構件82嵌合于供驅動軸109R插通的插通孔的內(nèi)表面,密封構件83嵌合于供連結構件31及齠輪軸32插通的插通孔的內(nèi)表面。而且,在第三殼體構件23中,密封構件84嵌合于供連結軸33插通的插通孔的內(nèi)表面。
離合器裝置5具有:與連結軸33一體旋轉的作為第一旋轉構件的離合器鼓51;與差速器裝置4的一對側齒輪43、43中的第一側齒輪43一體旋轉的作為第二旋轉構件的軸狀的內(nèi)軸52;在離合器鼓51與內(nèi)軸52之間傳遞驅動力的摩擦離合器53;將活塞60的按壓力向摩擦離合器53傳遞的按壓力傳遞機構54。內(nèi)軸52能夠與連結軸33及離合器鼓51在同一個軸上相對旋轉。即,內(nèi)軸52、連結軸33及離合器鼓51共有旋轉軸線O。以下,將與旋轉軸線O平行的方向稱為軸向。
摩擦離合器53具有與離合器鼓51一起旋轉的多個的作為第一離合器板的外離合器板531和與內(nèi)軸52一起旋轉的多個的作為第二離合器板的內(nèi)離合器板532。在本實施方式中,摩擦離合器53具有9片外離合器板531和同樣9片內(nèi)離合器板532,這些外離合器板531及內(nèi)離合器板532沿軸向交替配置。
摩擦離合器53經(jīng)由按壓力傳遞機構54而承受活塞60的按壓力,由此在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多個內(nèi)離合器板532之間產(chǎn)生摩擦力,并通過該摩擦力來傳遞驅動力。活塞60是以旋轉軸線O為中心的環(huán)狀。
如圖3所示,按壓力傳遞機構54具有:不能相對旋轉且沿軸向連結于內(nèi)軸52的環(huán)狀的滑動構件541;推力滾針軸承542;形成為環(huán)狀,且通過成為規(guī)定的厚度來調(diào)整按壓力傳遞機構54的旋轉軸線O方向的位置的調(diào)整構件543。滑動構件541一體地具有:供內(nèi)軸52插通的圓筒部541a;從圓筒部541a的軸向的一端部向徑向外方突出形成的外突緣部541b;從圓筒部541a的軸向的另一端部向徑向內(nèi)方突出形成的內(nèi)突緣部541c;從外突緣部541b向活塞60側突出形成的保持部541d。
推力滾針軸承542和調(diào)整構件543分別通過保持部541d沿徑向支承環(huán)狀內(nèi)徑部。在圓筒部541a與內(nèi)軸52的外周面之間配置有施力構件55。施力構件55由例如彈簧等彈性體構成,軸向的一端部與形成于內(nèi)軸52的階梯面52a抵接,另一端部與滑動構件541的內(nèi)突緣部541c抵接。施力構件55以沿軸向被壓縮的狀態(tài)配置于階梯面52a與內(nèi)突緣部541c之間,通過其復原力將滑動構件541向從摩擦離合器53分離的方向施力。
離合器鼓51一體地具有在內(nèi)周面形成有由沿軸向延伸的多個花鍵突起構成的花鍵嵌合部511a的圓筒狀的圓筒部511、從圓筒部511的一端部向內(nèi)方延伸的底壁部512、從底壁部512的內(nèi)周側的端部沿著連結軸33的外周面延伸的連結部513,且離合器鼓51在活塞60側具有開口51a。摩擦離合器53配置在圓筒部511的內(nèi)側。在底壁部512與第三殼體構件23的內(nèi)表面之間配置有推力滾子軸承75,通過該推力滾子軸承75來限制離合器鼓51的軸向移動。連結部513通過花鍵嵌合而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連結軸33。
內(nèi)軸52的軸向的一端部收容于離合器鼓51的圓筒部511。內(nèi)軸52一體地具有:在離合器鼓51的圓筒部511的內(nèi)側配置的大徑部521;外徑比大徑部521小的中徑部522;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第一側齒輪43的小徑部523。供施力構件55的一端部抵接的階梯面52a形成在大徑部521與中徑部522之間。內(nèi)軸52穿過第二殼體構件22的軸孔220。在內(nèi)軸52的中徑部522的外周面與軸孔220的內(nèi)周面之間配置有球軸承76。
在內(nèi)軸52中,在大徑部521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花鍵嵌合部521a,在中徑部522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花鍵嵌合部522a。第一花鍵嵌合部521a及第二花鍵嵌合部522a都由沿軸向延伸的多個花鍵突起構成。滑動構件541的內(nèi)突緣部541c與第二花鍵嵌合部522a嵌合。
在外離合器板531的外周側的端部形成有多個突起531a,這多個突起531a與在離合器鼓51的圓筒部511的內(nèi)周面形成的花鍵嵌合部511a卡合。由此,外離合器板531能夠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離合器鼓51。而且,在內(nèi)離合器板532的內(nèi)周側的端部形成有多個突起532a,這多個突起532a與在內(nèi)軸52的大徑部521的外周面形成的第一花鍵嵌合部521a卡合。由此,內(nèi)離合器板532能夠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內(nèi)軸52。
內(nèi)離合器板532的外周側的一部分與外離合器板531進行摩擦滑動。在內(nèi)離合器板532形成有多個油孔532b,這多個油孔532b使?jié)櫥蚅向比外離合器板531靠內(nèi)側處的部分流通。而且,在滑動構件541的外突緣部541b也形成有使?jié)櫥蚅流通的多個油孔541e。經(jīng)由這些油孔532b、541e從離合器鼓51的開口51a導入的潤滑油L通過離心力而通過外離合器板531與內(nèi)離合器板532之間,從在離合器鼓51的圓筒部511形成的多個排出孔511b向外方排出。
在內(nèi)軸52的中心部形成有對離合器鼓51的連結部513、及連結軸33的一部分進行收容的收容孔520。收容孔520從內(nèi)軸52的大徑部521側的端部形成至中徑部522的軸向的一部分。連結軸33由配置在其與收容孔520的內(nèi)表面之間的球軸承77及配置在其與第三殼體構件23之間的球軸承78支承為能夠旋轉。
圖4A是第二殼體構件22的從第一收容室2a側觀察的俯視圖。圖4B是將形成于第二殼體構件22的積存室222的下端部與后述的隔壁構件61一起表示的放大圖。圖5是表示潤滑油L向設于第二殼體構件22的積存室222流入的流入口222b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隔壁構件61的俯視圖。在圖4A、圖4B及圖6中,附圖上側相當于向四輪驅動車100搭載的搭載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上側,附圖下側相當于向四輪驅動車100搭載的搭載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下側。
在第二殼體構件22設有被供給向活塞60施加液壓而使活塞60向摩擦離合器53側移動的工作油的環(huán)狀的缸室221、積存由于離合器鼓51的旋轉而攏起的潤滑油L的積存室222、將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從活塞60的內(nèi)側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的潤滑油供給孔223、及向缸室221供給工作油的工作油供給孔224(參照圖2)。在圖4A中,潤滑油供給孔223由虛線表示。
缸室221及積存室222是以旋轉軸線O為中心而形成為同心狀的圓環(huán)狀,積存室222形成在比缸室221靠外周側處。缸室221形成在比供內(nèi)軸52插通的軸孔220靠外周側處。缸室221及積存室222都形成作為向第一收容室2a開口且從第一收容室2a朝向第二收容室2b側沿旋轉軸線O方向凹陷的凹部。積存室222的凹部的開口的一部分由環(huán)狀的隔壁構件61閉塞。
從液壓單元11經(jīng)由工作油供給孔224向缸室221供給工作油。活塞60在軸向的一部分配置于缸室221內(nèi)的狀態(tài)下能夠沿旋轉軸線O方向進退移動,通過向缸室221供給的工作油的液壓而向第一收容室2a側移動并按壓摩擦離合器53。而且,活塞60當缸室221的工作油的壓力下降時,通過經(jīng)由按壓力傳遞機構54承受的施力構件55的作用力而向缸室221的里側移動,從摩擦離合器53分離。在活塞60的內(nèi)周面及外周面分別形成有周向槽,在這些周向槽中保持O型密封圈85、86。O型密封圈85、86伴隨著活塞60的進退移動而在缸室221的內(nèi)表面上滑動。
在圖4A中,固定于第二殼體構件22的隔壁構件61的外緣及內(nèi)緣由虛線圖示。在四輪驅動車100的前進行駛時,離合器鼓51向圖4A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而且,在圖4A中,四輪驅動車100停止而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由標號L1表示,四輪驅動車100的高速行駛時的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的油面由標號L2表示。
隔壁構件61由板狀的金屬構成,內(nèi)周側的端部通過焊接或緊固等固定手段而固定于第二殼體構件22。如圖6所示,在隔壁構件61的下端部形成有切口610。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對隔壁構件61的下端部的外周側的端部沿水平方向切口,從而形成切口610。通過該切口610,形成使積存室222與第一收容室2a連通的連通孔222a。即,連通孔222a由隔壁構件61的外周端部與積存室222的下端部的外周面222c(圖4B所示)之間的間隙形成。
另外,由于離合器鼓51的旋轉而攏起的潤滑油L的流入口222b形成在積存室222的上端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積存室222的開口在上端部沿水平方向比隔壁構件61的外緣突出,由此形成流入口222b。該突出方向是四輪驅動車100的前進行駛時的離合器鼓51的旋轉方向,由于離合器鼓51的旋轉而攏起的潤滑油L順著第一收容室2a的內(nèi)表面從流入口222b被導入到積存室222的內(nèi)部。離合器鼓51的旋轉速度越高,則在積存室222積存有越多的潤滑油L。隔壁構件61將除了連通孔222a及流入口222b之外的積存室222的開口閉塞。
潤滑油供給孔223沿上下方向延伸,經(jīng)由第二殼體構件22中的缸室221的與第一收容室2a相反的一側(第二收容室2b側)的部分,將潤滑油L從活塞60的徑向的內(nèi)側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潤滑油供給孔223的與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狀為圓形,其面積比連通孔222a的面積小。
向潤滑油供給孔223導入潤滑油L的導入口223a形成在積存室222的內(nèi)周面。而且,從潤滑油供給孔223排出潤滑油L的排出口223b向軸孔220的內(nèi)表面開口。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入口223a設置在比排出口223b靠下方處且設置在積存室222的內(nèi)周面的下端部。即,潤滑油供給孔223在積存室222的內(nèi)周面具有開口,從該開口朝向軸孔220的內(nèi)表面延伸。而且,積存室222與第一收容室2a在比潤滑油供給孔223靠下側處由連通孔222a連通。
在本實施方式中,潤滑油供給孔223相對于鉛垂方向而傾斜,排出口223b位于比導入口223a靠摩擦離合器53側處,但是潤滑油供給孔223也可以沿鉛垂方向延伸。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加工容易性,從第二殼體構件22的外表面朝向軸孔220利用鉆頭穿孔的孔的一端由栓體25(參照圖3)閉塞,由此形成潤滑油供給孔223。栓體25為球體,從第二殼體構件22的外表面被打入到孔內(nèi)。
如圖4A所示,軸孔220的下端部沿軸向被切口而形成槽部220a。潤滑油供給孔223的排出口223b形成在槽部220a的底面。從排出口223b排出的潤滑油流過槽部220a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
第一收容室2a與積存室222由連通孔222a連通,因此在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的旋轉停止狀態(tài)下,第一收容室2a的潤滑油L的油面高度與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的油面高度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L1比缸室221的內(nèi)周面的最下點221a(圖4A所示)高,且也比排出口223b高。
如圖4A所示,以積存室222的鉛垂方向的底部為基準,缸室221的內(nèi)周面的最下點221a的高度為H1,潤滑油供給孔223的排出口223b的高度為H2,潤滑油L的油面L1的高度為H3時,滿足下述式(1)。
H3>H2>H1 (1)
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潤滑油供給孔223的積存室222側的導入口223a及第一收容室2a側的排出口223b設置在比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L1靠下方處。在此,潤滑油L的油面L1的高度H3是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最少時的油面高(最低油面高)。
另一方面,當離合器鼓51旋轉時,第一收容室2a的潤滑油L被攏起而從積存室222的流入口222b流入積存室222,因此第一收容室2a內(nèi)的潤滑油L減少,并且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的油面高度上升。由此,在積存室222的下部,潤滑油L的壓力升高,從潤滑油供給孔223的排出口223b噴出潤滑油L,噴出的潤滑油L經(jīng)由活塞60的內(nèi)側(通過活塞60的中央的孔)及滑動構件541的油孔541e向第一收容室2a的離合器鼓51的內(nèi)側供給。
另外,積存于積存室222的一部分的潤滑油L經(jīng)由連通孔222a,從活塞60的外側向第一收容室2a的離合器鼓51的外側供給。供給到第一收容室2a的潤滑油L由于離合器鼓51的旋轉而被攏起,從流入口222b向積存室222流入。這樣,在四輪驅動車100的行駛時,潤滑油L在第一收容室2a與積存室222之間循環(huán)。
在圖3中,從積存室222經(jīng)由潤滑油供給孔223到達離合器鼓51的內(nèi)側的潤滑油L的路徑表示作為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從積存室222經(jīng)由連通孔222a到達離合器鼓51的外側的潤滑油L的路徑表示作為外側循環(huán)路R2。由離合器鼓51攏起而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及外側循環(huán)路R2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外側循環(huán)路R2位于比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L1靠下方處。
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在路徑中包含潤滑油供給孔223,外側循環(huán)路R2在路徑中包含連通孔222a,因此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的潤滑油L的流量與通過外側循環(huán)路R2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的潤滑油L的流量的比率根據(jù)潤滑油供給孔223及連通孔222a的流路面積而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使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的潤滑油L的流量始終小于通過外側循環(huán)路R2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的潤滑油L的流量的方式設定潤滑油供給孔223及連通孔222a的流路面積。連通孔222a的流路面積為潤滑油供給孔223的流路面積的例如4倍以上。
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從離合器鼓51的開口51a導入的潤滑油L通過內(nèi)離合器板532的油孔532b在離合器鼓51內(nèi)向底壁部512側流動,對內(nèi)離合器板532與外離合器板531的摩擦滑動部進行潤滑,從形成于離合器鼓51的圓筒部511的多個排出孔511b向外部排出。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得到以下敘述的作用及效果。
(1)從潤滑油供給孔223的排出口223b排出的潤滑油L從活塞60的內(nèi)側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從離合器鼓51的開口51a向摩擦離合器53導入。由此,與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僅從連通孔222a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的情況相比,即便減少殼體2內(nèi)的潤滑油L,也能夠充分地對外離合器板531與內(nèi)離合器板532的摩擦滑動部進行潤滑。
(2)例如四輪驅動車100在高速道路上行駛時那樣以比較高的車速進行穩(wěn)態(tài)行駛的情況下,離合器鼓51以高轉速穩(wěn)態(tài)地旋轉,因此潤滑油L被離合器鼓51攏起的量增加。在這樣的高速行駛時,較多的潤滑油L積存于積存室222,滯留于第一收容室2a的潤滑油L減少,因此離合器鼓51的旋轉阻力減少,能夠有助于燃油經(jīng)濟性的提高。
(3)積存室222設置在缸室221的外周側,因此能夠確保較大的容積,能夠積存較多的潤滑油L。而且,潤滑油供給孔223經(jīng)由第二殼體構件22中的缸室221的與第一收容室2a相反的一側的部分將潤滑油L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因此能夠將積存室222設置在缸室221的外周側,并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將潤滑油L從活塞60的內(nèi)側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
(4)積存室222與第一收容室2a由連通孔222a在比潤滑油供給孔223靠下側處連通,因此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的一部分通過路徑中包含連通孔222a的外側循環(huán)路R2向離合器鼓51的外側供給,能夠抑制過剩的潤滑油L向離合器鼓51內(nèi)供給的情況。
(5)潤滑油供給孔223的導入口223a及排出口223b設置在比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L1靠下方處,因此在由于離合器鼓51的旋轉而第一收容室2a的潤滑油L被攏起并從積存室222的流入口222b流入時,能夠快速地將潤滑油L從排出口223b向摩擦離合器53供給。
(6)潤滑油供給孔223的導入口223a設置在比排出口223b靠下方處且設置在積存室222的內(nèi)周面的下端部,因此通過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的重量產(chǎn)生的虹吸效果,從排出口223b噴出潤滑油L。由此,即使在四輪驅動車100以四輪驅動狀態(tài)進行高速行駛的情況下,也能將充分的潤滑油L向摩擦離合器53供給。
接下來,關于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參照圖7及圖8進行說明。
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第二殼體構件22的從第一收容室2a側觀察的俯視圖。圖8是表示該變形例的隔壁構件61的俯視圖。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積存室222形成為以旋轉軸線O為中心的圓環(huán)狀,但是在本變形例中,積存室222形成為以旋轉軸線O為中心的圓弧狀。而且,將積存室222的開口的一部分覆蓋的隔壁構件61也同樣地形成為圓弧狀。需要說明的是,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圖示出以積存室222通過旋轉軸線O的鉛垂線狀的上側為起點而形成為270°的范圍的情況,但是該起點及角度可以根據(jù)第二殼體構件22的結構而適當設定。
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缸室221的內(nèi)周面的最下點221a的高度H1及排出口223b的高度H2比最低油面高(油面L1的高度H3)低的情況,但是在本變形例中,排出口223b的高度H2與最低油面高相同。
即,在本變形例中,滿足下述式(2)。
H3=H2>H1 (2)
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連通孔222a由隔壁構件61的切口610形成的情況,但是在本變形例中,連通孔222a由形成于隔壁構件61的貫通孔611形成。貫通孔611在隔壁構件61的外緣61a與內(nèi)緣61b之間,設置在與內(nèi)緣61b相比更接近外緣61a的部位,且沿板厚方向貫通隔壁構件61。需要說明的是,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貫通孔611為1個,但是貫通孔611的個數(shù)也可以為多個。而且,貫通孔611的形狀也不局限于圓形,可以是例如周向上長的長圓形,也可以是多邊形。
根據(jù)本變形例,也能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作用及效果。
接下來,參照圖9及圖10,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1B。
圖9是以水平截面表示驅動力傳遞裝置1B的構成例的剖視圖。圖10是以垂直截面表示驅動力傳遞裝置1B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在圖10中,附圖上側相當于向四輪驅動車100搭載的搭載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上側,附圖下側相當于向四輪驅動車100搭載的搭載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下側。在圖9及圖10中,關于與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構件共通或對應的構件等,標注同一標號。
以下,重點地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1A的結構不同的部分。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1A中,說明了離合器裝置5配置在差速器裝置4與驅動軸109L之間的情況,但是本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1B的主要差異在于離合器裝置5配置在傳動軸108與差速器裝置4之間的結構。
本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1B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傳遞裝置1A同樣地具備差速器裝置4和離合器裝置5,從傳動軸108向后輪側的驅動軸109L、109R傳遞驅動力。傳遞給差速器裝置4的驅動力根據(jù)具有多個外離合器板531及多個內(nèi)離合器板532的摩擦離合器53的傳遞轉矩而變化。摩擦離合器53的傳遞轉矩通過承受從液壓單元11供給的工作油的壓力的活塞60的按壓力來調(diào)節(jié)。
差速器裝置4收容于第二殼體構件22。第一殼體構件21將第二殼體構件22的開口閉塞,并與第二殼體構件22一起分隔差速器裝置4及齠輪軸32的第二收容室2b。齠輪軸32的齒輪部322與差速器裝置4的齒圈44嚙合,齠輪軸32的軸部321通過花鍵嵌合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內(nèi)軸52連結。齠輪軸32與內(nèi)軸52在形成于第二殼體構件22的中心部的軸孔220內(nèi)被連結。
離合器鼓51收容于第三殼體構件23,并與連結軸33一體旋轉。連結軸33通過螺栓301及墊圈302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連結傳動軸108的連結構件31連結。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能夠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離合器鼓51,多個內(nèi)離合器板532能夠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內(nèi)軸52。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多個內(nèi)離合器板532摩擦的部位即摩擦滑動部由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的潤滑油L潤滑。
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第二殼體構件22設有被供給向活塞60施加液壓而使活塞60向摩擦離合器53側移動的工作油的環(huán)狀的缸室221、積存由于離合器鼓51的旋轉而被攏起的潤滑油L的積存室222、將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從活塞60的內(nèi)側向第一收容室2a供給的潤滑油供給孔223、及向缸室221供給工作油的工作油供給孔224(參照圖9)。
積存于積存室222的潤滑油L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及外側循環(huán)路R2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是從積存室222經(jīng)由潤滑油供給孔223直至離合器鼓51的內(nèi)側的潤滑油L的路徑。外側循環(huán)路R2是從積存室222經(jīng)由連通孔222a直至離合器鼓51的外側的潤滑油L的路徑。外側循環(huán)路R2位于比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L1靠下方處。
以使通過內(nèi)側循環(huán)路R1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的潤滑油L的流量始終小于通過外側循環(huán)路R2向第一收容室2a回流的潤滑油L的流量的方式,設定潤滑油供給孔223及連通孔222a的流路面積。將潤滑油L的量調(diào)節(jié)成離合器鼓51及內(nèi)軸52處于旋轉停止狀態(tài)時的潤滑油L的油面L1比缸室221的內(nèi)周面的最下點高且比潤滑油供給孔223的排出口223b低,但是也可以將潤滑油L的量調(diào)節(jié)成潤滑油L的油面L1等于或高于排出口223b。
缸室221及積存室222都形成作為向第一收容室2a開口且從第一收容室2a朝向第二收容室2b側而沿旋轉軸線O方向凹陷的凹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積存室222呈圓環(huán)狀地設置在缸室221的外周側,但是積存室222也可以呈圓弧狀地設置在缸室221的外周側。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連通孔222a由形成在圓環(huán)狀的隔壁構件61的下端部的切口610形成,但是也可以如圖8所示的變形例那樣通過設于隔壁構件61的貫通孔611形成連通孔222a。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也能夠得到與關于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作用及效果同樣的作用及效果。
以上,基于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的驅動力傳遞裝置,但是本發(fā)明沒有限定為這些實施方式。例如,四輪驅動車100的驅動力傳遞系統(tǒng)101的結構并不局限于圖1例示的結構,可以采用各種結構。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摩擦離合器53被通過工作油的液壓而沿軸向移動的活塞60按壓的情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過由與驅動源不同的馬達驅動而旋轉的凸輪機構或者借助電磁元件產(chǎn)生的磁通通過凸輪機構沿軸向移動的按壓構件來按壓摩擦離合器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