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齒輪,尤其涉及一種帶遮蓋功能的齒輪。
背景技術:
齒輪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機械部件,通過相互嚙合傳動,現(xiàn)有的齒輪主要包括圓形的齒輪主體,在齒輪主體中心設有中心軸孔,在齒輪主體的外廓上設有齒輪齒,由于中心軸孔與齒輪齒間的部分為實心結構,因此齒輪的重量較大,用料也較多,成本較高,在安裝,運輸過程中較為不便,尤其是一些大型號的齒輪,安裝運輸更是費力,不僅如此,在鍛造過程中,也給鍛造設備增加了負擔。
因此,應該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帶遮蓋功能的齒輪。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帶遮蓋功能的齒輪,包括齒輪本體,齒輪本體外圓周均勻分布有齒輪齒,齒輪本體中部這種中心軸孔,齒輪本體前后兩側對稱的設有固定于中心軸孔上的齒輪蓋,齒輪蓋之間相互配合,且通過卡扣連接,齒輪蓋的剖面呈扇形,齒輪本體上設有注油孔,齒輪本體上還設有圓周形油腔,油腔和注油孔連通,油腔上均勻分布有外油道和連通中心軸孔的內油道。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注油孔可對齒輪本體進行及時的添加潤滑油,而油腔和外油道以及內油道的配合,使得潤滑油能及時分布到齒輪本體的各個角落,進行潤滑,保證齒輪本體的正常工作;在齒輪本體外前后對稱的添加齒輪蓋,使得齒輪本體處于齒輪蓋的保護下,減少了雜物對齒輪本體的覆蓋,保證齒輪本體運轉的穩(wěn)定性;齒輪蓋上還開設有扇形剖面,便于齒輪本體與其他齒輪的嚙合。
齒輪蓋底部設有聚油槽,齒輪蓋底部兩側對稱的設有掛耳,聚油槽兩側設有與掛耳形狀配合的固定耳。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齒輪本體運轉過程中,潤滑油在使用過程中會滴落,滴落的潤滑油可收集至聚油槽內,便于潤滑油的清理和回收利用,節(jié)約了材料;掛耳和固定耳的配合,方便聚油槽的拆卸和安裝。
聚油槽底部呈圓弧狀。方便滴落潤滑油的聚集。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1-齒輪本體,2-齒輪齒,3-中心軸孔,4-齒輪蓋,5-卡扣,6-注油孔,7-油腔,8-外油道,9-內油道,10-聚油槽,11-掛耳,12-固定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一種帶遮蓋功能的齒輪,包括齒輪本體1,齒輪本體1外圓周均勻分布有齒輪齒2,齒輪本體1中部這種中心軸孔3,齒輪本體1前后兩側對稱的設有固定于中心軸孔3上的齒輪蓋4,齒輪蓋4之間相互配合,且通過卡扣5連接,齒輪蓋4的剖面呈扇形,齒輪本體1上設有注油孔6,齒輪本體1上還設有圓周形油腔7,油腔7和注油孔6連通,油腔7上均勻分布有外油道8和連通中心軸孔3的內油道9。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注油孔6可對齒輪本體1進行及時的添加潤滑油,而油腔7和外油道8以及內油道9的配合,使得潤滑油能及時分布到齒輪本體1的各個角落,進行潤滑,保證齒輪本體1的正常工作;在齒輪本體1外前后對稱的添加齒輪蓋4,使得齒輪本體1處于齒輪蓋4的保護下,減少了雜物對齒輪本體1的覆蓋,保證齒輪本體1運轉的穩(wěn)定性;齒輪蓋4上還開設有扇形剖面,便于齒輪本體1與其他齒輪的嚙合。
齒輪蓋4底部設有聚油槽10,齒輪蓋4底部兩側對稱的設有掛耳11,聚油槽10兩側設有與掛耳11形狀配合的固定耳12。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齒輪本體1運轉過程中,潤滑油在使用過程中會滴落,滴落的潤滑油可收集至聚油槽10內,便于潤滑油的清理和回收利用,節(jié)約了材料;掛耳11和固定耳12的配合,方便聚油槽10的拆卸和安裝。
聚油槽10底部呈圓弧狀。方便滴落潤滑油的聚集。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