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具體涉及出水閥。
背景技術:
現有的壁掛爐板換出水閥,閥體內的主閥芯為分體式結構,分別從閥體上部開口和下部開口安裝在主閥腔內,這就造成閥體高度較高,結構不緊湊,而且由于采用分體式組裝,成本高,且安裝、維修需要拆卸多個零件,很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壁掛爐板換出水閥,降低高度,方便安裝和維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壁掛爐板換出水閥,包括設有主閥腔的閥體,在主閥腔內設有主閥芯,所述閥體的中部設有與主閥腔中部連通的進水口,所述閥體的上部設有與主閥腔連通的第一出水口,所述閥體的下部設有與主閥腔連通的第二出水口,所述主閥芯包括密封閥芯本體以及從密封閥芯本體中心穿過的閥桿,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上部設有與第一出水口連通的上段腔體,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下部設有與第二出水口連通的下段腔體,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中部設有中段腔體,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中部側壁設有將中段腔體與主閥腔中部連通的通水孔,所述上段腔體與中段腔體之間通過第一通水口連通,所述中段腔體與下段之間通過第二通水口連通,所述閥桿在上段腔體內安裝有控制第一通水口通斷的第一密封閥座,所述第一密封閥座連接有第一彈簧,所述下段腔體內設有控制第二通水口通斷的第二密封閥座,所述中段腔體內設有向上拉動第二密封閥座從而使第二密封閥座將第二通水口封閉的第二彈簧。
優(yōu)選的,所述閥桿的上部固定有第一彈簧座,所述第一彈簧的上部安裝在第一彈簧座上,第一彈簧的下端與第一密封閥座抵接,所述第一密封閥座上設有與第一通水口密封的第一出水水路密封圈。
優(yōu)選的,所述中段腔體與下段腔體之間設有隔板,所述隔板上開設第二通水口,所述隔板設有延伸進入中段腔體的彈簧座管,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的下部安裝在彈簧座管上,所述閥桿中部設有第二彈簧座,所述第二彈簧的上部安裝在第二彈簧座上,所述閥桿上設有用來限制第二彈簧座位置的固定卡環(huán)。
優(yōu)選的,所述彈簧直徑為閥桿直徑的1倍到2倍。
優(yōu)選的,所述下段腔體包括上側的圓筒腔和下側的錐筒腔,所述圓筒腔和錐筒腔之間設有臺階過渡面,所述第二密封閥座安裝于閥桿底部,所述第二密封閥座上設有與臺階過渡面內周緣密封配合的第二出水水路密封圈。
優(yōu)選的,所述主閥腔的中部內壁對應進水口上側位置設有第一密封臺階,所述主閥腔的中部內壁對應進水口下側位置設有第二密封臺階,所述主閥腔的中部內壁在第一密封臺階與第二密封臺階之間形成有環(huán)槽,所述密封閥芯本上設有與第一密封臺階、第二密封臺階密封配合的密封圈。
優(yōu)選的,所述閥體的上端設有使主閥芯裝入主閥腔的安裝口,所述安裝口處設有密封蓋。
優(yōu)選的,所述主閥腔的底部內壁設有對主閥芯底部進行定位的定位臺階。
優(yōu)選的,所述閥體的側面設有與主閥腔中部連通的旁通腔、使旁通腔和主閥腔上部連通的旁通通道、使旁通腔和主閥腔中部連通的旁通口,所述旁通腔內設有旁通閥。
優(yōu)選的,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上部設有將上段腔體與主閥腔連通的通水窗口。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主閥芯為一體式的結構,只需要在閥體上端設置安裝口用于安裝主閥芯即可,最后通過安裝口處的螺紋與密封蓋連接形成整體,由于不需要在閥體下端設置相應的閥芯安裝結構,因此使閥體的整體高度下降。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將第二彈簧內置到中段腔體內部,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閥體的高度,同時第二彈簧的直徑也可以設置的較小,節(jié)約了空間,降低了成本,也避免彈簧過大對流道中流體造成沖擊。而且本實用新型也方便安裝和維修拆卸主閥芯上的部件,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主閥芯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主閥芯的外形結構示意圖;
圖5是閥體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壁掛爐板換出水閥,包括設有主閥腔的閥體10,在主閥腔內設有主閥芯11,所述閥體的中部設有與主閥腔中部連通的進水口101,所述閥體的上部設有與主閥腔連通的第一出水口102,所述閥體的下部設有與主閥腔連通的第二出水口103。
所述主閥芯11包括密封閥芯本體111以及從密封閥芯本體中心穿過的閥桿112,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上部設有與第一出水口連通的上段腔體1101,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下部設有與第二出水口連通的下段腔體1103,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中部設有中段腔體1102,所述密封閥芯本體的中部側壁設有將中段腔體與主閥腔中部連通的通水孔1100,所述上段腔體與中段腔體之間通過第一通水口連通,所述中段腔體與下段之間通過第二通水口連通,所述閥桿在上段腔體內安裝有控制第一通水口通斷的第一密封閥座115,所述第一密封閥座連接有第一彈簧114,所述下段腔體內設有控制第二通水口通斷的第二密封閥座118,所述第二密封閥座118連接有第二彈簧117,第二彈簧117設于中段腔體內并向上拉動第二密封閥座118從而使第二密封閥座將第二通水口封閉。
主閥芯11在原始狀態(tài)時,第二密封閥座118因第二彈簧117的彈力將第二通水口密封,此時,中段腔體1102與第一出水口102之間連通,形成第一出水水路1104;當閥桿112向下運動時,克服第二彈簧117的彈力,打開第二密封閥座118,同時第一密封閥座115在閥桿112向下力的作用下密封第一通水口,此時中段腔體1102與第二出水口103之間連通,形成第二出水水路1105。
所述閥桿的上部固定有第一彈簧座113,所述第一彈簧的上部安裝在第一彈簧座113上,第一彈簧的下端與第一密封閥座抵接,所述第一密封閥座上設有與第一通水口密封的第一出水水路密封圈。
所述中段腔體1102與下段腔體1103之間設有隔板1110,所述隔板上開設有第二通水口1112,所述隔板設有延伸進入中段腔體的彈簧座管,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的下部安裝在彈簧座管上,所述閥桿中部設有第二彈簧座116,所述第二彈簧的上部安裝在第二彈簧座上,所述閥桿上設有用來限制第二彈簧座位置的固定卡環(huán)。所述彈簧直徑為閥桿直徑的1倍到2倍。另外,現有技術中,第二彈簧117設于第二密封閥座下方,并向上彈性頂壓第二密封閥座118,需要將彈簧直徑設置的很大,由于彈簧較大,與內部流體容易產生沖擊,本實用新型將第二彈簧內置到中段腔體1102內部,通過第二彈簧117推動閥桿112,帶動第二密封閥座118進行密封,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閥體的高度,同時第二彈簧的直徑也可以設置的較小,節(jié)約了空間,降低了成本,也避免彈簧過大對流道中流體造成沖擊。
所述下段腔體包括上側的圓筒腔和下側的錐筒腔,所述圓筒腔和錐筒腔之間設有臺階過渡面,所述第二密封閥座安裝于閥桿底部,所述第二密封閥座上設有與臺階過渡面內周緣密封配合的第二出水水路密封圈。
為了使主閥芯11整體裝入閥體內的主閥腔,閥體的上端設有使主閥芯11裝入主閥腔的安裝口,所述安裝口處設有密封蓋12,以對該安裝口進行密封。所述主閥腔的底部內壁設有對主閥芯底部進行定位的定位臺階109。主閥芯10從安裝口裝入,最后定位在定位臺階109上,因此方便了主閥芯的安裝。
為了實現密封閥芯本體111與主閥腔內壁的密封配合,密封閥芯本體111上設有密封圈1111。在主閥芯11整體由上往下裝入主閥腔過程中,在密封圈1111經過進水口101位置時,密封圈1111容易與進水口內口沿接觸并損傷,影響密封效果。為解決這一問題,主閥腔的中部內壁對應進水口上側位置設有第一密封臺階107,主閥腔的中部內壁對應進水口下側位置設有第二密封臺階108,主閥腔的中部內壁在第一密封臺階與第二密封臺階之間形成有環(huán)槽106,密封閥芯本上設有與第一密封臺階、第二密封臺階密封配合的密封圈1111。這樣,主閥芯11整體由上往下裝入主閥腔過程中,密封圈1111可以避免與進水口內口沿接觸,方便了主閥芯的安裝。
所述閥體的側面設有與主閥腔中部連通的旁通腔、使旁通腔和主閥腔中部連通的旁通口104、使旁通腔和主閥腔上部連通的旁通通道105、所述旁通腔內設有旁通閥13。
另外,所述密封閥芯本體111的上部設有將上段腔體1101與主閥腔連通的通水窗口119,這樣,可以實現上段腔體1101與主閥腔、第一出水口102以及旁通口104之間的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