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
背景技術:
在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地下水管普遍采用混凝土水管,在混凝土水管鋪經路基下方時,由于我國交通狀況普遍存在運輸車超載現象,導致了路基下方的混凝土水管連接處受到的載荷較大,嚴重時容易導致混凝土水管接頭破裂漏水。因此尋求一種承壓能力強,不易發(fā)生破裂漏水現象的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承壓能力強,不易發(fā)生破裂漏水現象的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它包括位于左右橫向布置的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所述第一混凝土水管的右端和第二混凝土水管的左端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之間設置有橡膠支承接頭,所述橡膠支承接頭包括內圈的連接圈以及外圈的防護圈,所述防護圈的中段內壁與連接圈的外壁連接,所述防護圈的左段套設于第一混凝土水管的右端外,所述防護圈的右段套設于第二混凝土水管的左端外,所述橡膠支承接頭的外表面包覆有鋼絲網,所述橡膠支承接頭的下半段嵌置于一個開口向上的橡膠底座內,橡膠底座外緣頂部與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緊貼,所述橡膠底座的設置于其下方的一個開口向上的混凝土基座內,混凝土基座外緣頂部與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填充泥土。
所述連接圈的寬度與第一混凝土水管的右端和第二混凝土水管的左端之間間隙一致。
所述連接圈的左右兩端的內徑和外徑分別與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的內徑和外徑一致。
所述防護圈的左段和右段內壁各開設有兩個環(huán)形槽,環(huán)形槽內嵌置有緩沖圈。
所述橡膠支承接頭的外表面上段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的外壁之間堆砌有半環(huán)形的水泥砂漿。
所述緩沖圈與第一混凝土水管和第二混凝土水管的外壁之間嵌置有徑向布置的多個小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由于在接頭處設置有多重軟質橡膠和硬質橡膠配件形成軟連接,在接頭處緩沖效果好,具有彈簧效果,因此本實用新型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具有承壓能力強,不易發(fā)生破裂漏水現象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橡膠支承接頭示意圖。
其中:
第一混凝土水管1
第二混凝土水管2
橡膠支承接頭3、連接圈3.1、防護圈3.2、緩沖圈3.3
橡膠底座4
混凝土基座5
水泥砂漿6。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路基下混凝土水管接頭鋪設結構,它包括位于同一水平直線上左右橫向布置的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所述第一混凝土水管1的右端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左端之間留有間隙,所述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之間設置有橡膠支承接頭3,所述橡膠支承接頭3包括內圈的連接圈3.1以及外圈的防護圈3.2,所述連接圈3.1以及防護圈3.2為硬質橡膠,所述連接圈3.1的寬度與第一混凝土水管1的右端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左端之間間隙一致,作為一種優(yōu)選,間隙寬度為5cm,所述連接圈3.1的寬度為5cm,所述連接圈3.1的左右兩端的內徑和外徑分別與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內徑和外徑一致,所述防護圈3.2的中段內壁與連接圈的外壁連接,所述防護圈3.2的左段套設于第一混凝土水管1的右端外,所述防護圈3.2的右段套設于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左端外,所述防護圈3.2的左段和右段內壁各開設有兩個環(huán)形槽,環(huán)形槽內嵌置有緩沖圈3.3,所述緩沖圈3.3為軟質橡膠,所述緩沖圈3.3與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外壁之間嵌置有徑向布置的多個小彈簧(圖中未示出),小彈簧增加了緩沖圈3.3降低了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外壁之間的硬接觸,所述橡膠支承接頭3的外表面包覆有鋼絲網,所述橡膠支承接頭3的下半段嵌置于一個開口向上的橡膠底座4內,所述橡膠底座4為硬質橡膠,橡膠底座4外緣頂部與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緊貼,所述橡膠底座4的設置于其下方的一個開口向上的混凝土基座5內,混凝土基座5外緣頂部與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填充泥土。所述橡膠支承接頭3的外表面上段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混凝土水管1和第二混凝土水管2的外壁之間堆砌有半環(huán)形的水泥砂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