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快接管件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管件用快接頭。
背景技術:
快接管件是一種能實現管路快速連通或斷開的接頭。目前傳統(tǒng)的快接管件包括具有兩個端口且內腔均與端口連通的殼體,其中一個端口為快接端,殼體內的下端口設有壓緊環(huán),壓緊環(huán)上沿圓周設有若干個卡爪,殼體的下端口內的向上位移作用于壓緊環(huán)的解鎖套筒,解鎖套筒的上端可與壓緊環(huán)接觸并擠壓壓緊環(huán)的卡爪以完成解鎖。而這種傳統(tǒng)的快接管件雖然可以達到基本的使用要求,但是經長期使用以及在長期處于水壓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從上下卡環(huán)與接口的腔體壁之間滲漏液體,造成密封性能下降,而且這種產品的制造工藝較為復雜,而且結構也較為繁雜。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密封效果好,制造工藝極為簡單,結構也較為簡單以及制造成本低的管件用快接頭。
為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管件用快接頭,包括具有兩端開口的殼體,殼體內的下端口設有壓緊環(huán),壓緊環(huán)上沿圓周設有若干個卡爪,殼體的下端口內的向上位移作用于壓緊環(huán)的解鎖套筒,殼體內位于壓緊環(huán)與上端口之間設有第一固定環(huán)和第一橡膠密封圈,第一固定環(huán)位于第一橡膠密封圈和壓緊環(huán)之間,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圈側壁上設有上、下兩個凹槽,第一橡膠密封圈的上端面上設有環(huán)形的凹槽,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圈側壁上的上凹槽的截面為倒置的“7”字形結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內圈側壁上設有由上至下依次連接的上、下兩個擠壓段,上、下擠壓段均為由上至下內徑逐漸增大的擴頸部,上、下擠壓段的最大內徑和最小內徑均相等,上、下擠壓段之間形成臺階面。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殼體的上端口由下至上為依次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內徑均由下至上逐漸縮小,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的內徑由下至上均相等,第一通孔的最小內徑與第二通孔的內徑相等,第三通孔的最小內徑與第四通孔的內徑相等,第三通孔的最大內徑與第二通孔的內徑相等;第一橡膠密封圈的上端面上的環(huán)形的凹槽設于與第一通孔相對應的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和第一橡膠密封圈之間由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二固定環(huán)、第二橡膠密封圈;第二固定環(huán)的內徑與第一橡膠密封圈的最大內徑相等,第二橡膠密封圈的最小內徑不小于第一橡膠密封圈的最大內徑。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橡膠密封圈的外圈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環(huán)形的凹槽、內圈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的凸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解鎖套筒伸至下端口的一側設有至少兩個間隔設置的沿圓周均布的支撐片,支撐片上端部向外側設有限位凸起,殼體的下端口上設有為限位凸起限位的縮口部;解鎖套筒伸出殼體的下端口外的端口向外側翻邊形成可供手指推拉的翻邊部,解鎖套筒的翻邊部與殼體的下端口之間設置有防止惡意拆卸的鎖止卡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的內圈結構為先由下至上逐漸減小的喇叭狀結構、再內徑相等的通孔。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殼體包括外殼體、設于外殼體內的內殼體,內殼體上靠近上端口位置與外殼體的內側壁之間設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內殼體包括上殼體、下殼體,第一固定環(huán)的外圈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凸起,環(huán)形凸起夾設于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固定,環(huán)形凸起上下兩側的第一固定環(huán)的外圈側壁上設有弧形的卡槽,上、下殼體上設有與弧形的卡槽相匹配的卡位凸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爪的端部的中部向壓緊環(huán)的中心方向凸出形成月牙形的卡緊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技術效果為:通過改進第一固定環(huán)以及第一橡膠密封圈,將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圈側壁上設置上、下兩個凹槽,第一密封圈的上端面上設置環(huán)形的凹槽,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圈側壁上的上凹槽的截面設置為倒置的“7”字形結構,而這種結構極為簡單,而且制造也相當容易,成本也極低,而且再加上第一油封、分割環(huán)、第二油封以及封口環(huán)之間的密封連接關系,使得密封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壓緊環(huán)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2、3,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管件用快接頭,包括具有兩端開口的殼體,殼體內的下端口設有壓緊環(huán)10,壓緊環(huán)10上沿圓周設有若干個卡爪11,殼體的下端口內的向上位移作用于壓緊環(huán)10的解鎖套筒12,殼體內位于壓緊環(huán)10與上端口之間設有第一固定環(huán)13和第一橡膠密封圈14,其中,殼體包括外殼體15、設于外殼體15內的內殼體,內殼體上靠近上端口位置與外殼體15的內側壁之間設有密封圈16,這里的密封圈是防止水從內、外殼體之間的縫隙中泄露,內殼體包括上殼體17、下殼體18,第一固定環(huán)13的外圈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凸起19,環(huán)形凸起19夾設于上殼體17和下殼體18之間固定,環(huán)形凸起19上下兩側的第一固定環(huán)13的外圈側壁上設有弧形的卡槽,上、下殼體17、18上設有與弧形的卡槽相匹配的卡位凸起20;卡爪11的端部的中部向壓緊環(huán)10的中心方向凸出形成月牙形的卡緊齒21。采用月牙形的卡緊齒,在卡緊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貼緊管壁,使卡緊的效果明顯提升,同時月牙形的卡緊齒可以有效防止插入的管件的外側壁盡可能的避免刮傷,傳統(tǒng)的卡緊齒會將插入管件的管壁軸向刮出深槽,而月牙形的卡緊齒在與管件的外側壁接觸時,會減少這些損傷,即使對管件的外側壁會有刮傷,也只是將管件的外側壁上刮出月牙形的形狀,這樣再次接插的過程中,月牙形的卡緊齒依舊會卡入月牙形的痕跡中,依然能夠很好的卡緊。
上述中的第一固定環(huán)13位于第一橡膠密封圈14和壓緊環(huán)10之間,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外圈側壁上設有上、下兩個凹槽22、23,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上端面上設有環(huán)形的凹槽24,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外圈側壁上的上凹槽22的截面為倒置的“7”字形結構(具體詳見圖2)。采用這種結構可以有效提高第一橡膠密封圈在受到管件插入時的向外側的擠壓力,能夠使得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圈能夠貼緊殼體的內壁,而第一橡膠密封圈的上端面上的環(huán)形的凹槽則是在水從殼體的上端口進入時,水會對環(huán)形的凹槽施加一定的水壓,在水壓的作用下,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內圈會向內、外兩側施加壓力,那么內圈可以更好的貼緊插入管件的外側壁,再加上與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圈側壁上設有上、下兩個凹槽配合使用,使得第一橡膠密封圈的外側壁能夠更好的貼緊殼體的內側壁,使得密封效果更為顯著。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內圈側壁上設有由上至下依次連接的上、下兩個擠壓段25、26,上、下擠壓段25、26均為由上至下內徑逐漸增大的擴頸部,上、下擠壓段25、26的最大內徑和最小內徑均相等,上、下擠壓段25、26之間形成臺階面(具體詳見圖2)。
另外,殼體的上端口由下至上為依次連通的第一通孔27、第二通孔28、第三通孔29、第四通孔30,第一通孔27和第三通孔29的內徑均由下至上逐漸縮小,第二通孔28和第四通孔30的內徑由下至上均相等,第一通孔27的最小內徑與第二通孔28的內徑相等,第三通孔29的最小內徑與第四通孔30的內徑相等,第三通孔29的最大內徑與第二通孔28的內徑相等;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上端面上的環(huán)形的凹槽24設于與第一通孔27相對應的范圍內。殼體的上端口由下至上為依次連通的四個通孔,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管件插入后能夠有很好的導向性以及密封性,通常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內徑通常都是相對于管件的內徑較大,那么管件的端部在進入到第三通孔后,第三通孔的內徑逐漸縮小,直至最后卡緊管件的端口,能夠保證管件插入后的平穩(wěn)度以及準確性,另外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的設置,可以有效的提高水從殼體的上端口進入后,有很好的流向性,并且可以利用這種流向性能夠很好的提高第一橡膠密封圈與殼體之間的密封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環(huán)13和第一橡膠密封圈14之間由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二固定環(huán)31、第二橡膠密封圈32;第二固定環(huán)31的內徑與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最大內徑相等,第二橡膠密封圈32的最小內徑不小于第一橡膠密封圈14的最大內徑。同樣,為了提高密封性能,第二橡膠密封圈32的外圈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個環(huán)形的凹槽33、內圈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的凸起34。其中,第一固定環(huán)13的內圈結構為先由下至上逐漸減小的喇叭狀結構、再內徑相等的通孔。喇叭狀的結構可以便于容納壓緊環(huán),壓緊環(huán)的內圈設有卡爪的部分均向上側傾斜,這樣就會有一定的變形空間和彈力。
上述中的解鎖套筒12伸至下端口的一側設有至少兩個間隔設置的沿圓周均布的支撐片35,支撐片35上端部向外側設有限位凸起36,殼體的下端口上設有為限位凸起36限位的縮口部37;解鎖套筒12伸出殼體的下端口外的端口向外側翻邊形成可供手指推拉的翻邊部38,解鎖套筒12的翻邊部38與殼體的下端口之間設置有防止惡意拆卸的鎖止卡扣39。支撐片以及限位凸起以及縮口部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方便安裝,在向殼體的下端口中安裝解鎖套筒時,則需要軸向插入,此時由于外力的擠壓作用,使得限位凸起帶動支撐片向內側傾斜,這樣可以方便限位凸起以及支撐片部分擠入殼體的下端口內,擠入后,限位凸起由于縮口部的原因,則無法再退出。
在上述中的上、下等方位名詞均是為了方便陳述和表達本實施例中的產品的結構,并不作為特定限制,即將上、下等方位對調后,本實施例的結構依然適應。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