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翻轉機構,尤其是一種用于同步展開的翻轉機構。
背景技術:
當某一基座上,同時鉸接有兩件轉動件,若要實現(xiàn)兩轉動件能同時轉動,目前并沒有一種很合理的方案,并且能保證其在惡劣環(huán)境中也能運作自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以實現(xiàn)所鉸接的轉動件同步運動的翻轉機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同步展開的翻轉機構,包括有第一基座,還包括有:
分別通過鉸接軸與第一基座轉動配合的左側板和右側板;
左側板處鉸接軸為左上鉸接軸,左上鉸接軸與左側板固定連接;右側板處鉸接軸為右上鉸接軸,右上鉸接軸與右側板固定連接;左上鉸接軸和右上鉸接軸相互平行設置,在左上鉸接軸和右上鉸接軸之間架設有上同步軸,該上同步軸與左上鉸接軸垂直交錯設置,且上同步軸和左上鉸接軸接合處、及上同步軸和右上鉸接軸接合處均設有用于垂直交錯軸間扭矩傳遞的扭矩垂直傳遞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當左側板轉動時,則與左側板固定的左上鉸接軸一起轉動,從而帶動上同步軸一起轉動,而上同步軸從左上鉸接軸處接收扭矩并傳遞至另一端的右上鉸接軸,進而帶動另一端的右上鉸接軸一起轉動。其中,扭矩垂直傳遞機構用于實現(xiàn)兩垂直軸間扭矩的傳遞作用,而整個過程中,左側板和右側板就是通過扭矩垂直傳遞機構和上同步軸實現(xiàn)同步運動,從而為兩側板的同步展開提供動力傳遞保障。
扭矩垂直傳遞機構其中一種方案是,扭矩垂直傳遞機構包括固定于左上鉸接軸端部或右上鉸接軸端部處的主動齒爪,及固定于上同步軸端部、且與主動齒爪相配合的從動齒爪;主動齒爪包括與左上鉸接軸端部或右上鉸接軸端部固定的主動座,及凸設于主動座上、且繞左上鉸接軸軸向對稱分布的主動凸爪;從動齒爪包括與上同步軸端部固定的從動座,及凸設于從動座上、且繞上同步軸軸向對稱分布的從動凸爪;主動齒爪上相鄰兩主動凸爪間為齒隙,從動齒爪上至少有一個從動凸爪位于齒隙內。
扭矩垂直傳遞機構第二種方案是,扭矩垂直傳遞機構為蝸桿機構。
扭矩垂直傳遞機構第三種方案是,扭矩垂直傳遞機構為交錯軸斜齒輪機構。
翻轉機構還包括位于第一基座下方的第二基座,左側板和右側板位于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之間;
其中,左側板和右側板均為折疊側板,該折疊側板通過位于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之間的折疊側板中心軸分割為上下分離、且對稱的上折疊側板和下折疊側板,上折疊側板和下折疊側板間通過鉸接軸實現(xiàn)轉動配合;所述左側板下部和右側板下部均通過鉸接軸與第二基座轉動配合;左側板處鉸接軸為左下鉸接軸,左下鉸接軸與左側板固定連接;右側板處鉸接軸為右下鉸接軸,右下鉸接軸與右側板固定連接;左下鉸接軸和右下鉸接軸相互平行設置,在左下鉸接軸和右下鉸接軸之間架設有下同步軸,該下同步軸與左下鉸接軸垂直交錯設置,且下同步軸和左下鉸接軸接合處、及下同步軸和右下鉸接軸接合處均設有用于垂直交錯軸間扭矩傳遞的扭矩垂直傳遞機構。
在上折疊側板和下折疊側板間還設有用于上折疊側板和下折疊側板間保持展開靜止狀態(tài)的限位單元。
限位單元第一種方案,該限位單元包括:位于上折疊側板處、且靠近下折疊側板邊緣設置的第一磁性件;位于下折疊側板處、且靠近上折疊側板邊緣設置的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與第一磁性件相互磁性吸引配合。
限位單元第二種方案,限位單元包括:位于上折疊側板處、且靠近下折疊側板邊緣設置的銷孔;位于下折疊側板處、且靠近上折疊側板邊緣設置的插銷,該插銷與銷孔相配合。
限位單元第三種方案,限位單元包括:位于第一基座處、且靠近上折疊側板邊緣設置的第三磁性件;位于上折疊側板處、且靠近第一基座設置的第四磁性件,第四磁性件與第三磁性件相互磁性吸引配合;位于下折疊側板處、且靠近第二基座設置的第五磁性件;位于第二基座處、且靠近下折疊側板邊緣設置的第六磁性件,第六磁性件與第五磁性件相互磁性吸引配合。
其中,第二基座處開設有供左側板和/或右側板容納的沉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折疊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局部透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扭矩垂直傳遞機構的局部裝配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第一基座4、位于第一基座4下方的第二基座5、及位于第一基座4和第二基座5之間的左側板3和右側板2。其中左側板3和右側板2均為折疊側板0。該折疊側板0通過位于第一基座4和第二基座5之間的折疊側板中心軸01分割為上下分離、且對稱的上折疊側板02和下折疊側板03,上折疊側板02和下折疊側板03間通過鉸接軸實現(xiàn)轉動配合,上折疊側板02的上部與第一基座4鉸接配合,下折疊側板03的下部與第二基座5鉸接配合。圖中所示,折疊側板中心軸01為水平線。同時,上折疊側板02和下折疊側板03間還設有限位單元04,該限位單元04用于上折疊側板02和下折疊側板03展開靜止狀態(tài),所謂展開靜止狀態(tài)即上折疊側板02和下折疊側板03繞鉸接軸轉動,當翻轉至同一平面狀態(tài)時,即為展開狀態(tài)、且靜止。
本實施例中,當第一基座4相對第二基座5遠離或靠近時,是通過折疊側板0輔助進行的,若左側板3和右側板2間沒有相互配合的聯(lián)動件,則第一基座4遠離或靠近時會出現(xiàn)左右側不平衡,容易出現(xiàn)一邊高一邊低,影響靠近或遠離的效率和穩(wěn)定,因此,其中左側板3上部和右側板2上部均通過鉸接軸與第一基座4轉動配合;左側板3端部處鉸接軸為左上鉸接軸31,左上鉸接軸31與左側板3固定連接;右側板2端部處鉸接軸為右上鉸接軸21,右上鉸接軸21與右側板2固定連接;左上鉸接軸31和右上鉸接軸21相互平行設置,在左上鉸接軸31和右上鉸接軸21之間架設有上同步軸41,該上同步軸41與左上鉸接軸31垂直交錯設置,且上同步軸41和左上鉸接軸31接合處、及上同步軸41和右上鉸接軸21接合處均設有用于垂直交錯軸間扭矩傳遞的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如圖3、4所示,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包括固定于左上鉸接軸31端部或右上鉸接軸21端部處的主動齒爪82,及固定于上同步軸41端部、且與主動齒爪82相配合的從動齒爪81;主動齒爪82包括與左上鉸接軸31端部或右上鉸接軸21端部固定的主動座821,及凸設于主動座821上、且繞左上鉸接軸31軸向對稱分布的主動凸爪822,主動凸爪822采用四個較佳,也可以采用六個;從動齒爪81包括與上同步軸端部41固定的從動座811,及凸設于從動座811上、且繞上同步軸41軸向對稱分布的從動凸爪812,從動凸爪812數量與主動凸爪822數量相一致;主動齒爪82上相鄰兩主動凸爪822間為齒隙,從動齒爪81上至少有一個從動凸爪812位于齒隙內。通過主動齒爪82和從動齒爪81的配合,能滿足大部分惡劣環(huán)境下的使用,同時不影響其基本的左右聯(lián)動升降的功能。為了保證折疊側板0上下分別與第一基座4和第二基座5間保持左右聯(lián)動,因此,左側板3下部和右側板2下部均通過鉸接軸與第二基座5轉動配合;左側板3端部處鉸接軸為左下鉸接軸32,左下鉸接軸32與左側板3固定連接;右側板2端部處鉸接軸為右下鉸接軸22,右下鉸接軸22與右側板2固定連接;左下鉸接軸32和右下鉸接軸22相互平行設置,在左下鉸接軸32和右下鉸接軸22之間架設有下同步軸51,該下同步軸51與左下鉸接軸32垂直交錯設置,且下同步軸51和左下鉸接軸32接合處、及下同步軸51和右下鉸接軸22接合處均設有用于垂直交錯軸間扭矩傳遞的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本實施例中,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均采用主動凸爪82和從動凸爪81相互配合的形式進行扭矩傳動。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除了前述方案外,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還可以采用蝸桿機構,或交錯軸斜齒輪機構。交錯軸斜齒輪機構即交錯軸呈90°夾角的斜齒輪機構。
本實施例中,限位單元04包括第一磁性件041和第二磁性件042,第一磁性件041位于上折疊側板02處、且靠近下折疊側板03邊緣設置;第二磁性件042位于下折疊側板03處、且靠近上折疊側板02邊緣設置,該第二磁性件042與第一磁性件041相互磁性吸引配合。當然,限位單元04的方案已經相對成熟,除了前述方案外,還可以采用限位單元04方案二:限位單元04包括位于上折疊側板02處、且靠近下折疊側板03邊緣設置的銷孔,及位于下折疊側板03處、且靠近上折疊側板02邊緣設置的插銷,該插銷與銷孔相配合。限位單元04方案三:限位單元04包括:位于第一基座4處、且靠近上折疊側板02邊緣設置的第三磁性件;位于上折疊側板02處、且靠近第一基座4設置的第四磁性件,第四磁性件與第三磁性件相互磁性吸引配合;位于下折疊側板03處、且靠近第二基座5設置的第五磁性件;位于第二基座5處、且靠近下折疊側板03邊緣設置的第六磁性件,第六磁性件與第五磁性件相互磁性吸引配合。除了前述的限位單元04方案外,限位單元04可以在上折疊側板02和第一基座4、上折疊側板02和下折疊側板03、或下折疊側板03和第二基座5間自由替換選擇。同時,限位單元04還可以采用任何現(xiàn)有技術或方案中,任何能實現(xiàn)繞鉸接軸相對轉動的兩件物體在某一位置保持相對靜止的方案。
本實用新型中,當左側板3轉動時,則與左側板3固定的左上鉸接軸31一起轉動,從而帶動上同步軸41一起轉動,而上同步軸41從左上鉸接軸31處接收扭矩并傳遞至另一端的右上鉸接軸21,進而帶動另一端的右上鉸接軸21一起轉動。其中,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用于實現(xiàn)兩垂直軸間扭矩的傳遞作用,而整個過程中,左側板3和右側板2就是通過扭矩垂直傳遞機構8和上同步軸41實現(xiàn)同步運動,從而為兩側板的同步展開提供動力傳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