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水換熱閥,尤其涉及一種三通式熱水換熱閥。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傳統(tǒng)的換熱閥多為四通閥,四通閥的閥板為平板形狀,因此從兩個進水口分流進閥腔的水流直接正面相撞會產(chǎn)生較大的水流噪聲和阻力,另外,四通閥的內(nèi)部水道結構較為復雜,換熱效率也不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三通式熱水換熱閥,換熱效率高,水道結構簡單,裝配便利,成本低廉。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三通式熱水換熱閥,包括閥殼體,所述閥殼體的底部設有進水管,所述進水管的一端口設有進水口,所述進水管的另一端部垂直連接有出水管,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出水管之間設有轉向腔,所述出水管的外端部設有出水口,所述進水管的另一端口還設有換熱連接口,所述換熱連接口螺紋連接有換熱管機構,所述換熱管機構穿過所述轉向腔且延伸至所述進水管內(nèi)部。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換熱管機構包括位于所述進水管內(nèi)部的換熱管體,所述換熱管體的端部連接有套接座,所述套接座與所述換熱連接口之間螺紋連接,所述套接座的外端部設有與所述換熱管體連接的接頭。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閥殼體為鍍鋅管且一體鑄造成型設置。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出水管呈“L”型設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換熱管機構從換熱連接口擰入,裝配便利,水流方向為依次經(jīng)過進水口、進水管、轉向腔、出水管和出水口,水流直接從換熱管機構的頂部流到換熱管機構的底部進行換熱,然后彎折進入出水管,整個換熱無死角,換熱效率高。本實用新型換熱效率高,水道結構簡單,裝配便利,成本低廉。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閥殼體;2-進水管;3-進水口;4-出水管;5-轉向腔;6-出水口;7-換熱連接口;8-換熱管體;9-套接座;10-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zhì)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所示,附圖中箭頭示出了水流方向,一種三通式熱水換熱閥,包括閥殼體1,閥殼體1的底部設有進水管2,進水管2的一端口設有進水口3,進水管2的另一端部垂直連接有出水管4,進水管2與出水管4之間設有轉向腔5,出水管4的外端部設有出水口6,進水管2的另一端口還設有換熱連接口7,換熱連接口7螺紋連接有換熱管機構,換熱管機構穿過轉向腔5且延伸至進水管2內(nèi)部。換熱管機構從換熱連接口7擰入,裝配便利,水流方向為依次經(jīng)過進水口3、進水管2、轉向腔5、出水管4和出水口6,水流直接從換熱管機構的頂部流到換熱管機構的底部進行換熱,然后彎折進入出水管4,整個換熱無死角,換熱效率高。
換熱管機構包括位于進水管2內(nèi)部的換熱管體8,換熱管體8的端部連接有套接座9,套接座9與換熱連接口7之間螺紋連接,套接座9的外端部設有與換熱管體8連接的接頭10,換熱管體8可以采用電加熱形式,也可以采用熱介質(zhì)換熱形式,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為公知技術,在此不再贅述,上述結構裝配連接方便。
閥殼體1為鍍鋅管且一體鑄造成型設置,上述內(nèi)部管道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大大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進水管2與出水管4呈“L”型設置,上述結構能夠避免原料的浪費,節(jié)約加工成本,而且能夠保證換熱效果。
本實用新型換熱效率高,水道結構簡單,裝配便利,成本低廉。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nèi)。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