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連接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將兩個物體的平面機械安裝在一起的C形卡合結(jié)構(gòu)。
背景技術:
兩個物體的平面連接,可采用機械連接如螺栓連接、鍵連接、鉚接等,螺栓連接承壓較低,時間久了,容易產(chǎn)生間隙,導致被連接物松動滑落,不適合連接強度要求高的場合,在受力較大的場合需要進行預緊和防松;鉚接是一種原始的簡單機械連接,鉚接的結(jié)構(gòu)一般比較笨重,且鉚接件的強度會受到較大的削弱;
也可采用粘合連接,粘合連接借助膠粘劑在固體表面上產(chǎn)生粘合力,從而將兩固體粘合在一起,但是粘合連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在高溫、高壓、潮濕、氣候變化較大的環(huán)境中,膠粘劑的粘合效果會受到較大影響,而且對被粘合物的表面處理也比較嚴格,如要求表面光滑等;
也可采用焊接,焊接通過加熱或加壓,達到金屬原子的結(jié)合,但是焊接易產(chǎn)生裂紋和應力變形,且焊接連接后不可拆卸,拆卸時必須損壞部分結(jié)構(gòu),沒有機械連接方式靈活。
如何巧妙的對兩個物體的平面進行親密的機械連接,同時結(jié)構(gòu)設計要求簡單、便于操作,是比較難的技術問題。目前已申請的專利文獻中對于兩個平面的連接結(jié)構(gòu),多數(shù)結(jié)構(gòu)復雜,而且不具有實際的應用效果。
如中國專利申請?zhí)枮?01010622159.9,申請日2010年12月29日,發(fā)明創(chuàng)造名稱為平面自鎖連接裝置,該申請案公開了用于將兩個物體固定連接在一起的平面自鎖連接裝置,包括連接件、自鎖螺母組件,所述自鎖螺母組件包括螺栓以及與所述螺栓相互螺接鎖定的自鎖螺母,所述自鎖螺母軸向開設有至少兩個用于自鎖的狹槽,且自鎖螺母徑向限位在連接件上,該結(jié)構(gòu)中不再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直接固定,而是通過借助連接件和自鎖螺母組件之間的連接及其鎖固來實現(xiàn)兩個物體之間的固定連接;從該申請文件的全文來看,其技術方案在結(jié)構(gòu)上相對復雜,基本適用于板式結(jié)構(gòu)、質(zhì)地柔軟、本身比較薄的物體之間的連接,其使用范圍必然受到限制。
綜上,物體的兩個平面如何親密、牢固的機械安裝在一起,尤其對于大型物體的兩個平面而言,以保證其連接可靠、結(jié)構(gòu)設計簡單同時強度較高,是值得考慮的,而本專利申請以運算盒為例,具體闡述對此類產(chǎn)品的連接結(jié)構(gòu)。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1.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C形卡合結(jié)構(gòu),已解決物體的兩個平面親密、牢固的機械安裝在一起的難題。
2.技術方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C形卡合結(jié)構(gòu),包括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所述第一本體上設有卡位,所述第二本體上設有與所述卡位對應卡固的扣件,所述卡位包括開設在第一本體表面上的C形卡槽,所述C 形卡槽包含圓弧部及所述圓弧部上的缺口部;所述扣件包括所述第二本體表面上的兩個對稱的弧形部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弧形部之間的連接部;所述卡位與所述扣件在結(jié)合狀態(tài)下,所述弧形部卡固于所述C形卡槽內(nèi),所述圓弧部與所述弧形部的圓心位置重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C形卡槽內(nèi)緣設置有第一定位點,所述弧形部設置有第二定位點,所述第一定位點與所述第二定位點對應結(jié)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圓弧部包含圓弧壁與沿所述圓弧壁頂部設置的頂蓋,所述頂蓋向所述C形卡槽內(nèi)部凸伸,使所述圓弧壁與所述頂蓋之間形成第一卡持空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扣件凸設于所述第二本體的表面,所述弧形部與所述第二本體的表面之間具有第二卡持空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卡位與所述扣件在結(jié)合狀態(tài)下,所述頂蓋卡設于所述第二卡持空間,所述弧形部卡設于所述第一卡持空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圓弧部與所述弧形部為間隙配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連接部包含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弧形部的半徑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缺口部寬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qū)挾取?/p>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卡位和扣件解決了物體的兩個平面如何進行機械連接的難題,本實用新型的C形機構(gòu)結(jié)構(gòu)設計簡單,只要扣件旋轉(zhuǎn)扣緊,就不會發(fā)生掉落的情況;
(2)本實用新型的C形結(jié)構(gòu)適用與物體的兩個平面的連接,適用范圍較廣,同時操作簡單可靠、強度高,便于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第一本體示意圖;
圖2為第二本體示意圖;
圖3為第一本體側(cè)面示意圖;
圖4為第二本體側(cè)面示意圖;
示意圖中的標號說明:第一本體1;圓弧部11;缺口部12;第一卡持空間 110;圓弧壁111;頂蓋112;第一定位點113;第二本體2;弧形部21;第二卡持空間210;第二定位點213;連接部22;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chǎn)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jié)構(gòu)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連接,可以說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含義。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請參考圖1及圖2,為一種C形卡合結(jié)構(gòu),此機構(gòu)用于將兩個物體的平面進行簡單可靠的機械連接,即為兩個物體之間的連接橋梁,此兩個物體可為任何具有平面的物體,此處泛指第一本體1和第二本體2,所述C形卡合結(jié)構(gòu)包括位于第一本體1上的卡位,以及第二本體2上與所述卡位對應卡固的扣件,且卡位和扣件分別設置于第一本體1和第二本體2的表面上,而第一本體1和第二本體2 即通過卡位和扣件進行卡合固定。
請參考圖1及3,所述卡位包括開設在第一本體1表面上的C形卡槽10,所述C形卡槽10包括圓弧部11以及圓弧部11上的缺口部12,所述圓弧部11包含圓弧壁111與沿所述圓弧壁頂部設置的頂蓋112,所述圓弧部11凸設于第一本體1的表面,所述頂蓋112向所述C形卡槽10內(nèi)部凸伸,使所述圓弧壁111 與所述頂蓋112之間形成第一卡持空間110,所述C形卡槽10內(nèi)緣進一步設置有第一定位點113。
請參考圖2及4,所述扣件包括所述第二本體2表面上的兩個對稱的弧形部 21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弧形部21之間的連接部22,且所述扣件凸設于所述第二本體2的表面,所述弧形部21與所述第二本體2的表面之間具有第二卡持空間210;所述弧形部21設置有第二定位點213,所述第一定位點113與所述第二定位點 213對應結(jié)合,所述連接部22包括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所述第一方向a 為弧形部21的半徑方向,所述第二方向b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缺口部 12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b寬度。
所述卡位與所述扣件在結(jié)合狀態(tài)下,弧形部21卡固于所述C形卡槽內(nèi),圓弧部11與弧形部21的圓心位置重合,所述頂蓋112卡設于所述第二卡持空間 210,所述弧形部21卡設于所述第一卡持空間110,所述圓弧部11與所述弧形部21為間隙配合。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本實施例以運算盒為例,第一本體1為固定在車內(nèi)的結(jié)構(gòu),第二本體2為運算盒的背部結(jié)構(gòu),第一本體1和第二本體2通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C形卡合結(jié)構(gòu)進行機械連接,第一本體1的表面設有卡位,具體為:卡位包括開設在第一本體 1表面的C形卡槽10,所述C形卡槽10包含圓弧部11及與所述圓弧部11對應的缺口部12,所述圓弧部11凸設于第一本體1的表面,所述圓弧部11包含圓弧壁111與沿所述圓弧壁111頂部設置的頂蓋112,所述頂蓋112向所述C形卡槽10內(nèi)部凸伸,使所述圓弧壁111與所述頂蓋112之間形成第一卡持空間110;所述缺口部12為貫通第一本體1表面的通槽,同時所述C形卡槽10內(nèi)緣設有第一定位點113。
第二本體2的表面設有與卡位對應卡固的扣件,所述扣件包括所述第二本體 2表面上的兩個對稱的弧形部21以及設置于兩弧形部21之間的連接部22,所述扣件凸設于第二本體2正面,使弧形部21與第二本體2的正面之間形成第二卡持空間210,兩弧形部21上均設有第二定位點213,且所述第二定位點213與第一定位點113對應結(jié)合,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點113為一個凸點,第二定位點 213為一個凹穴,所述連接部包括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所述第一方向a為弧形部21的半徑方向,所述第二方向b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缺口部2 的寬度略大于所述第二方向1b寬度。
所述卡位與所述扣件在結(jié)合時,第二本體以第一方向1經(jīng)由缺口部12穿入 C形卡槽10中,第二本體2在C形卡槽10中旋轉(zhuǎn)度,旋轉(zhuǎn)到位時,C形卡槽10 內(nèi)緣的第一定位點113與弧形部21上的第二定位點213結(jié)合,藉此得到清晰的到位反饋,此時,弧形部21卡固于所述C形卡槽10內(nèi),即弧形部21卡設于第一卡持空間110,頂蓋112卡設于第二卡持空間210,所述圓弧部11與弧形部 21的圓心位置重合。再次反轉(zhuǎn)90度即可取出,簡單方便、快捷可靠、強度較高,且不易掉落。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jié)構(gòu)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jīng)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jié)構(gòu)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