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緩沖油缸。
背景技術:
液壓緩沖油缸被廣泛應用于鉸鏈等領域中,作為開、合時的緩沖保護結構。目前的液壓緩沖油缸一般由缸體、缸蓋、活塞和連接活塞的活塞桿組成,活塞上套接有O型密封圈起到阻隔阻尼油在活塞分隔的兩個腔之間流動。目前套接在活塞上的O型密封圈的頂面通常呈圓弧形狀,與活塞的接觸為點一面接觸,當阻尼油壓入活塞中時,O型密封圈在壓入的阻尼油的作用下與活塞緊密接觸。在點-面接觸下,由于阻尼油一瞬間壓入的力很大,O型密封圈頂面與活塞接觸的一點瞬間受到極大的沖擊力使得O型密封圈容易被壓爆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液壓緩沖油缸,通過將O型密封圈的頂面設計為平面結構,使其與活塞的接觸為面面接觸,大大增強O型密封圈的受力性能,有效防止瞬間受力過大導致的損壞。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液壓緩沖油缸,包括缸體、缸蓋、活塞桿、活塞和套接在活塞上的O型密封圈,所述活塞連接于所述活塞桿位于缸體內的一端,并將缸體內部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活塞設有一上下相通的油孔且頂面設有套接于所述活塞桿的密封墊片;所述O型密封圈的頂面呈平面狀。
進一步地,所述活塞上用于套接O型密封圈的凹陷的高度比所述O型密封圈的高度多0.05mm。
進一步地,還包括有彈簧,所述彈簧設于所述有桿腔內,一端連接于所述缸蓋,另一端套接于一墊片,所述墊片連接于外密封圈,所述缸體內與所述墊片和外密封圈對應的位置上分別設有墊片限位凸出和外密封圈限位凸出,所述墊片的底部和所述外密封圈的底部分別于所述墊片限位凸出和外密封圈限位凸出相接觸;所述彈簧、墊片、外密封圈均套接在所述活塞桿上。
更進一步地,所述墊片的頂面設有與所述彈簧相匹配的凸出,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套接于所述凸出。
更進一步地,所述缸蓋的底面設有與所述彈簧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彈簧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活塞的頂面設有環(huán)形油回路。
進一步地,所述活塞桿位于外部的一端設有鉤體。
進一步地,所述缸體的底部設有鉤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將O型密封圈的頂面設計為平面結構,使其與活塞的接觸為面面接觸,大大增強O型密封圈的受力性能,有效防止O型密封圈瞬間受到較大向上的壓力從而與活塞接觸的面受力過大導致的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省略缸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O型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O型密封圈和活塞的結合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缸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活塞的平面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活塞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缸蓋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以本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本實施例。
如圖1-3所示,一種液壓緩沖油缸,包括缸體1、缸蓋2、活塞桿3、活塞4和套接在活塞4上的O型密封圈5,所述活塞4連接于所述活塞桿3位于缸體1內的一端并將缸體1內部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活塞4設有一上下相通的油孔且頂面設有套接于所述活塞桿的密封墊片6;所述O型密封圈5的頂面51呈平面狀。
一般情況下,在活塞桿進行收縮時,所述活塞在活塞桿的帶動下向無桿腔方向活動,對阻尼油產生擠壓,在阻尼油的反作用下實現(xiàn)收縮方向的緩沖,此時阻尼油會從活塞的底部的油孔42壓入活塞內,并穿過油孔43(和油孔42直接相通)到達密封墊片6后回流,O型密封圈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阻尼油從活塞的兩側滲漏進入有桿腔。由于阻尼油時從活塞底部壓入的,而O型密封圈和活塞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竄動空間,因此O型密封圈會在被阻尼油從下而上的壓力頂起,頂面與活塞相互擠壓。
傳統(tǒng)的O型密封圈的頂面是弧形結構的,使得現(xiàn)有的液壓緩沖油缸的O型密封圈是以點-面的方式與活塞接觸,所有的擠壓力都集中在弧形結構的頂點上,從而液壓緩沖油缸的O型密封圈很容易被壓爆損壞。
通過本申請所設計的平面結構,O型密封圈和活塞的接觸方式改為面-面接觸,受力面增大,有效防止O型密封圈因壓力過大損壞的問題。
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所述活塞上用于套接O型密封圈的凹陷41的高度比所述O型密封圈5的高度多0.05mm。經(jīng)過發(fā)明人大量實驗得出,0.05mm的O型密封圈竄動空間既可以保持較好的緩沖效果,又可以盡可能小地減小需要補償?shù)母Z動長度。而且在實際生產的角度看,0.05mm具有可實現(xiàn)性。
進一步地,還包括有彈簧7,所述彈簧7設于所述有桿腔內,一端連接于所述缸蓋2,另一端套接于一墊片8,所述墊片8連接于外密封圈9;如圖5所示,所述缸體1內與所述墊片8和外密封圈9對應的位置上分別設有墊片限位凸出11和外密封圈限位凸出12,所述墊片8的底部和所述外密封圈9的底部分別于所述墊片限位凸出11和外密封圈限位凸出12相接觸;所述彈簧7、墊片8、外密封圈9均套接在所述活塞桿3上。
通過彈簧的設置,在活塞桿伸長時,在活塞的向上擠壓下會對彈簧進行壓縮,而彈簧的彈性使得活塞桿伸長的長度具有彈性空間,從而可以補償實際生產中的機械誤差。當拉伸活塞桿的力消失時,活塞桿作收縮運動,活塞的擠壓作用消失后,彈簧自動回復原狀,在彈簧回復原狀的作用力下活塞往收縮的方向活動。由于彈簧回復的程度越大,產生的作用力就越小,則在阻尼油的阻力共同作用下,活塞桿收縮的速度會越來越慢,從而實現(xiàn)活塞桿的減速緩沖。即使活塞桿小幅度被拉伸后拉伸力突然消失,也不會出現(xiàn)活塞桿快速往回收縮,造成物體之間的快速碰撞的情況。
更進一步地,所述墊片8的頂面設有與所述彈簧7相匹配的凸出81,所述彈簧7的另一端套接于所述凸出81。如圖8所示,所述缸蓋2的底面設有與所述彈簧相匹配的凹槽21,所述彈簧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內。上述設計都便于彈簧的固定。
進一步地,如圖7所示,所述活塞4的頂面設有環(huán)形油回路44。環(huán)形油回路的設計便于阻尼油到達密封墊片后的回流。
進一步地,所述活塞桿3位于外部的一端設有鉤體31。所述缸體1的底部也設有鉤體13。鉤體的設計便于油缸的安裝和拆卸。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以上的技術方案和構思,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該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