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一種卡式瓶灌裝封口機,涉及藥品灌裝封口機械設計制造技術領域,是卡式瓶生產線的主要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卡式瓶灌裝封口機生產能力為90-120瓶/分鐘,加內塞不穩(wěn)定,進瓶容易倒瓶,再由于機械傳動機構復雜,造成多處凸輪機構調節(jié)非常困難,不利于制藥流水線的協調配合,直接影響了勞動生產率。
發(fā)明專利內容
本發(fā)明專利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設計一種加底塞穩(wěn)定、加液精準、生產效率高的一種卡式瓶灌裝封口機。
其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包括進瓶網帶、進瓶螺桿、扇形撥輪、灌軋撥輪、加底塞組件、底塞水平振蕩器、底塞振蕩器、灌裝升降架、灌裝泵、鋁蓋振蕩器、軋蓋機構、出瓶撥輪、出瓶接盤、機架、玻璃罩,其特征在于:進瓶網帶一端與進瓶螺桿銜接;進瓶螺桿一端與扇形撥輪銜接;扇形撥輪與灌軋撥輪嚙合;底塞振蕩器與底塞水平振蕩器一端銜接;底塞水平振蕩器與加底塞組件銜接;加底塞組件與灌軋撥輪銜接;灌裝泵與灌裝升降架銜接;灌裝升降架與灌軋撥輪銜接;鋁蓋振蕩器與灌軋撥輪銜接;設在灌軋撥輪上側的軋蓋機構與灌軋撥輪銜接;灌軋撥輪與出瓶撥輪嚙合;出瓶撥輪與安裝在機架外側的出瓶接盤銜接;
所述的底塞振蕩器、底塞水平振蕩器、加底塞組件均設有6道通道;
所述的螺桿進瓶為單螺旋線的結構;
所述的扇形撥輪分為三塊,按圓心間隔分布,每塊為6個齒;
所述的灌裝升降架為兩組,每組設有6個針頭;
所述的灌裝泵分預灌裝和末灌裝兩組,每組6個,共12個泵;
所述的軋蓋機構設有6頭。
所述的鋁蓋振蕩器為單軌掛蓋;
實施該技術的明顯優(yōu)勢和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分別采用6頭加底塞、6頭預封裝、6頭末灌裝、6頭軋蓋,進瓶采用連續(xù)進瓶、停頓灌裝軋蓋,大大提高了進瓶加底塞、軋蓋的穩(wěn)定性和生產率。整機采用全伺服系統(tǒng)驅動,避免了機械傳動機構復雜和機械機構的間隙,同時無需加潤滑油,降低了污染,底塞采用水平6軌送料,穩(wěn)定可靠,完全滿足GMP無菌生產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專利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專利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1-進瓶網帶、2-進瓶螺桿、3-扇形撥輪、4-灌軋撥輪、5-加底塞組件、6-底塞水平振蕩器、7-底塞振蕩器、8-灌裝升降架、9-灌裝泵、10-鋁蓋振蕩器、11-軋蓋機構、12-出瓶撥輪、13-出瓶接盤、14-機架、15-玻璃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專利作進一步描述:
見附圖1、2,整機設在機架14上,被罩在玻璃罩15內。進瓶網帶1一端與進瓶螺桿2銜接;進瓶螺桿2一端與扇形撥輪3銜接;扇形撥輪3與灌軋撥輪4嚙合;底塞振蕩器7與底塞水平振蕩器6一端銜接;底塞水平振蕩器6與加底塞組件5銜接;加底塞組件5與灌軋撥輪4銜接;灌裝泵9與灌裝升降架8銜接;灌裝升降架8與灌軋撥輪4銜接;鋁蓋振蕩器10與灌軋撥輪4銜接;設在灌軋撥輪4上側的軋蓋機構11與灌軋撥輪4銜接;灌軋撥輪4與出瓶撥輪12嚙合;出瓶撥輪12與安裝在機架14外側的出瓶接盤13銜接。
所述的底塞振蕩器7、底塞水平振蕩器6、加底塞組件5均設有6道通道;
所述的進瓶螺桿2為單螺旋線的結構;
所述的扇形撥輪3分為三塊,按圓心間隔分布,每塊為6個齒 ;
所述的灌裝升降架8為兩組,每組設有6個針頭;
所述的灌裝泵9分預灌裝和末灌裝兩組,每組6個,共12個泵;
所述的軋蓋機構11設有6頭。
所述的鋁蓋振蕩器10為單軌掛蓋;
見附圖1、2,卡式瓶灌裝封口機運轉時,卡式瓶經進瓶網帶1送到進瓶螺桿2;進瓶螺桿2旋轉連續(xù)送入扇形撥輪3;扇形撥輪3將卡式瓶間隙地送入灌軋撥輪4;在灌軋撥輪4停頓時,底塞經加底塞組件5推入瓶內;灌裝升降架8兩組下移,將灌裝泵9的藥液灌入瓶內,然后上升;灌軋撥輪4動作時,鋁蓋振蕩器10將鋁蓋依次送入卡式瓶口上,灌軋撥輪4停頓時,軋蓋機構11將鋁蓋鎖緊在卡式瓶口上;灌軋撥輪4再動作時,卡式瓶經出瓶撥輪12推出,進入出瓶接盤13內。
整機各機構采用連續(xù)工作的方式,按六瓶一組次完成卡式瓶加塞、灌裝、加蓋與軋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