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健康糞便收集器。
背景技術:
糞菌移植治療腸道菌群失調(diào)在臨床治療上應用廣泛,而高質(zhì)量菌液的制作是臨床療效的基礎。但是,健康糞便的收集過程中,糞便散發(fā)的氣味難聞,影響環(huán)境,并極大地影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因此設計一種無氣味的糞便收集裝置能很好地改善工作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糞便收集方便、糞便氣味不會散發(fā)的健康糞便收集器。
為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健康糞便收集器,其中:包括采集斗和采集柱,采集斗的下端能與采集柱組裝固定,采集柱包括上下貫通的收集腔,收集腔上端與采集斗的斗底連通,健康糞便收集器還包括抽拉裝置,抽拉裝置包括抽拉桿以及一滑動設置在收集腔中的密封圈,密封圈的下表面設置有連接槽,抽拉桿的上端插入連接槽中與密封圈可拆分地固定連接,密封圈與收集腔的腔壁密封配合,收集腔的下端設置有一圈擋位環(huán),擋位環(huán)的內(nèi)環(huán)直徑小于密封圈直徑同時大于抽拉桿直徑,抽拉桿將密封圈向下抽拉時,密封圈能將采集斗內(nèi)的健康糞便吸入收集腔中,當抽拉桿將密封圈抽拉至擋位環(huán)處時,擋位環(huán)擋住密封圈使其不能下移,抽拉桿繼續(xù)下移會從連接槽中脫出,采集柱上部設置有一橫向插槽,橫向插槽橫向貫穿收集腔并在采集柱的柱壁上形成前槽孔和后槽孔,前槽孔為一貫通收集腔與外界的貫通孔,前槽孔內(nèi)設置有一密封塞,該密封塞密封前槽孔,后槽孔為一盲孔,該盲孔開口于收集腔,后槽孔的盲端設置有上卡凸和下卡凸,糞便無臭收集裝置還設有插片,插片包括上半片和下半片,上半片為一平板,下半片中部固定有密封隔離片,密封隔離片的形狀與收集腔的橫截面形狀一致,密封隔離片在外力作用下能從下半片上脫下,上半片和下半片貼合在一起,且在外力下能分開,上半片和下半片的前端均設置有卡槽,插片能沖破密封塞后,插入橫向插槽中,上卡凸能插入上半片的卡槽中與上半片固定連接,下卡凸能插入下半片的卡槽中與下半片固定連接,當插片與采集柱相固定時,密封隔離片正好完全位于收集腔中并密封隔離收集腔,當橫向掰動采集柱時,應力集中于橫向插槽處,采集柱的上端能從相應的橫向插槽處掰斷,此時,固定在采集柱中的插片的上半片和下半片也相應分離,掰斷后的采集柱的中段與密封其上端的插片下半片、密封其下端的密封圈共同組成一密閉的健康糞便收集結構,健康糞便密封于該密閉結構中從而完成收集。
為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具體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后槽孔的形狀與插片前端形狀一致。
上述的上半片的前端和下半片的前端黏貼固定,上半片的后端和下半片的后端間隙配合。
上述的采集柱上部和下部的橫向插槽之間的距離為10cm至12cm。
上述的插片前端長度與后槽孔深度相同,插片后端長度與前槽孔長度相同,當插片插入采集柱中后,插片的后端正好完全沒入前槽孔中。
上述的后槽孔為錐形孔,后槽孔最深處位于上卡凸和下卡凸之間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健康糞便收集器,使用方式是先用采集斗將糞便收集,然后將采集斗的下端能與采集柱組裝固定,采集柱內(nèi)的密封圈位于最上方,通過抽拉桿將密封圈向下抽拉時,密封圈能將采集斗內(nèi)的健康糞便吸入收集腔中,一直將抽拉桿向下拉,直至擋位環(huán)擋住密封圈,抽拉桿從密封圈上脫下,此時采集柱內(nèi)的糞便滿盈,抽出前槽孔內(nèi)的密封塞,用插片插在橫向插槽中,一直推送插片,直至插片的上半片和下半片均與后槽孔中的卡凸固定,然后向上掰動上半片,向下掰動下半片,使采集柱從橫向插槽處斷開,由于上半片和下半片原本是貼合的,插入橫向插槽中時,上半片和下半片之間不會沾染糞便,因此,掰斷后的采集柱的中段與密封其上端的插片下半片、密封其下端的密封圈共同組成的健康糞便收集結構外表面是沒有糞便的,而且糞便滿盈地密封在健康糞便收集結構中。沒有氣味,不會影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健康糞便收集結構中沒有或很少有空氣,增加了制備糞液時的精準度。取出健康糞便收集結構中的糞便時,只需將健康糞便收集結構倒過來,向下擠壓密封圈,糞便會沖開密封隔離片流出。這種健康糞便收集結構更容易與其他儀器配合,進行自動化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插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部結構放大圖;
圖4是圖1的剖視圖;
圖5是圖4的B部結構放大圖;
圖6是糞便處于采集斗中的狀態(tài)圖;
圖7是抽拉裝置將糞便抽拉至采集柱中的狀態(tài)圖;
圖8是抽拉桿從密封環(huán)上脫離,密封環(huán)處于采集柱下端的示意圖;
圖9是圖8的C部結構放大圖;
圖10是健康糞便收集器內(nèi)充滿糞便且插片插入采集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0的D部結構放大圖;
圖12是掰斷采集柱后的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采集斗1、采集柱2、收集腔21、擋位環(huán)21a、橫向插槽22、前槽孔22a、后槽孔22b、上卡凸23、下卡凸24、插片3、上半片31、下半片32、密封隔離片33、卡槽34、抽拉裝置4、密封圈41、連接槽41a、抽拉桿4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發(fā)明的健康糞便收集器,其中:包括采集斗1、采集柱2,采集斗1的下端能與采集柱2組裝固定,采集柱2包括上下貫通的收集腔21,收集腔21上端與采集斗1的斗底連通,健康糞便收集器還包括抽拉裝置4,抽拉裝置4包括抽拉桿42以及一滑動設置在收集腔21中的密封圈41,密封圈41的下表面設置有連接槽41a,抽拉桿42的上端插入連接槽41a中與密封圈41可拆分地固定連接,密封圈41與收集腔21的腔壁密封配合,收集腔21的下端設置有一圈擋位環(huán)21a,擋位環(huán)21a的內(nèi)環(huán)直徑小于密封圈41直徑同時大于抽拉桿42直徑,抽拉桿42將密封圈41向下抽拉時,密封圈41能將采集斗1內(nèi)的健康糞便吸入收集腔21中,當抽拉桿42將密封圈41抽拉至擋位環(huán)21a處時,擋位環(huán)21a擋住密封圈41使其不能下移,抽拉桿42繼續(xù)下移會從連接槽41a中脫出,采集柱2上部設置有一橫向插槽22,橫向插槽22橫向貫穿收集腔21并在采集柱2的柱壁上形成前槽孔22a和后槽孔22b,前槽孔22a為一貫通收集腔21與外界的貫通孔,前槽孔22a內(nèi)設置有一密封塞,該密封塞密封前槽孔22a,后槽孔22b為一盲孔,該盲孔開口于收集腔21,后槽孔22b的盲端設置有上卡凸23和下卡凸24,糞便無臭收集裝置還設有插片3,插片3包括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上半片31為一平板,下半片32中部固定有密封隔離片33,密封隔離片33的形狀與收集腔21的橫截面形狀一致,密封隔離片33在外力作用下能從下半片32上脫下,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貼合在一起,且在外力下能分開,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的前端均設置有卡槽34,插片3能沖破密封塞后,插入橫向插槽22中,上卡凸23能插入上半片31的卡槽34中與上半片31固定連接,下卡凸24能插入下半片32的卡槽34中與下半片32固定連接,當插片3與采集柱2相固定時,密封隔離片33正好完全位于收集腔21中并密封隔離收集腔21,當橫向掰動采集柱2時,應力集中于橫向插槽22處,采集柱2的上端能從相應的橫向插槽22處掰斷,此時,固定在采集柱2中的插片3的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也相應分離,掰斷后的采集柱2的中段與密封其上端的插片下半片、密封其下端的密封圈41共同組成一密閉的健康糞便收集結構,健康糞便密封于該密閉結構中從而完成收集。
實施例中,后槽孔22b的形狀與插片3前端形狀一致。
實施例中,上半片31的前端和下半片32的前端黏貼固定,上半片31的后端和下半片32的后端間隙配合。
實施例中,采集柱2上部和下部的橫向插槽22之間的距離為10cm至12cm。
實施例中,插片3前端長度與后槽孔22b深度相同,插片3后端長度與前槽孔22a長度相同,當插片3插入采集柱2中后,插片3的后端正好完全沒入前槽孔22a中。
實施例中,后槽孔22b為錐形孔,后槽孔22b最深處位于上卡凸23和下卡凸24之間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健康糞便收集器,使用方式是先用采集斗1將糞便收集,然后將采集斗1的下端能與采集柱2組裝固定,采集柱2內(nèi)的密封圈41位于最上方,通過抽拉桿42將密封圈41向下抽拉時,密封圈41能將采集斗1內(nèi)的健康糞便吸入收集腔21中,一直將抽拉桿42向下拉,直至擋位環(huán)21a擋住密封圈41,抽拉桿42從密封圈41上脫下,此時采集柱2內(nèi)的糞便滿盈,抽出前槽孔22a內(nèi)的密封塞,用插片3插在橫向插槽22中,一直推送插片3,直至插片3的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均與后槽孔22b中的卡凸固定,然后向上掰動上半片31,向下掰動下半片32,使采集柱2從橫向插槽22處斷開,由于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原本是貼合的,插入橫向插槽22中時,上半片31和下半片32之間不會沾染糞便,因此,掰斷后的采集柱2的中段與密封其上端的插片3下半片32、密封其下端的密封圈41共同組成的健康糞便收集結構外表面是沒有糞便的,而且糞便滿盈地密封在健康糞便收集結構中。沒有氣味,不會影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健康糞便收集結構中沒有或很少有空氣,增加了制備糞液時的精準度。取出健康糞便收集結構中的糞便時,只需將健康糞便收集結構倒過來,向下擠壓密封圈41,糞便會沖開密封隔離片33流出。
以上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fā)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