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地基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箱型轉換梁。
背景技術:
實驗室振動臺的尺寸是一定的,在其工作面會有預留的孔洞,這些孔洞是用來與實驗結構相連,從而實現(xiàn)實驗結構與振動臺為一體。而這些孔洞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比如這是實驗用到的振動臺孔洞之間的距離是25cm或者50cm,而我們的實驗所用的隔震支座底板的四個孔洞間距不是25cm和50cm。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箱型轉換梁,旨在解決現(xiàn)有的振動臺孔洞不統(tǒng)一,使得實驗操作繁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箱型轉換梁,所述箱型轉換梁設置有箱型轉換梁本體,所述箱型轉換梁本體通過螺栓安裝在振動臺上,隔震支座底板的底部通過螺栓與箱型轉換梁本體連接在一起,隔震支座底板的頂端通過螺栓連接有框架結構柱底鋼板;下面板與振動臺工作面連接,上面板與隔震支座下底板連接,隔震支座有四個,分別放在箱形轉換梁的兩端,將框架結構四個柱底上鋼板對應與四個隔震支座連接,各個連接均為通過螺栓連接。
所述上面板的兩端和下面板均設置有安裝孔,上面板上的安裝孔的縱向孔間距與下面板上的安裝孔的縱向孔間距不同。
本實用新型通過箱型轉換梁的上面板和下板面的安裝孔的間距不同來實現(xiàn)振動臺與隔震支座底板的連接。本實用新型可以應用在振動臺實驗,包括建筑結構的抗震實驗以及橋梁結構的抗震實驗;通過下面板開的孔洞間距與振動臺臺面孔洞間距一致而上底面孔洞間距與隔震支座底板孔洞間距一致來實現(xiàn)這個轉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箱型轉換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上面板安裝孔布置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下面板安裝孔布置圖。
圖中:1、箱型轉換梁本體;2、框架結構底柱位置以及隔震支座上下底板位置;3、振動臺;4、上面板;5、下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箱型轉換梁包括:箱型轉換梁本體1、框架結構底柱位置以及隔震支座上下底板位置2、振動臺3、上面板4、下面板5。
箱型轉換梁本體1通過螺栓安裝在振動臺3上,隔震支座底板的底部通過螺栓與箱型轉換梁本體1連接在一起,隔震支座底板的頂端通過螺栓連接有框架結構柱底鋼板;
隔震支座底板;(和框架結構柱底鋼板是同一位置,隔震支座底板是上下都有尺寸是一樣的且孔洞間距與轉換箱型轉換梁上面板孔洞間距一致,下底面和轉換梁通過螺栓連接,上底面與框架結構柱底鋼板通過螺栓連接)
首先按照圖1振動臺面與轉換箱型轉換梁的位置將轉換箱型轉換梁放到指定位置,接著將轉換箱形梁的下面板(參見圖3)孔洞與震動臺孔洞對齊并用螺栓固定,然后將隔震支座(隔震支座就包括隔震支座底板,它們是一體的)放在轉換箱型轉換梁上面板(參見圖2)上,具體位置為圖1中框架結構柱底鋼板 所示位置,對齊孔洞再通過螺栓固定,最后將框架結構的四個柱底鋼板對應放在四個隔震支座上對齊孔洞并通過螺栓固定,從而實現(xiàn)了實驗結構與振動臺連接成一個整體。圖1中3為振動臺工作面,2為箱形轉換梁的位置,首先圖3中5箱形轉換梁下面板與振動臺工作面連接,然后再將圖2箱形轉換梁上面板與隔震支座下底板連接,隔震支座有四個,分別放在圖2箱形轉換梁的兩端,最后將框架結構四個柱底上鋼板對應與四個隔震支座連接,各個連接均為通過螺栓連接。簡而言之箱形轉換梁下面板與振動臺工作面連接,上面板與隔震支座連接,最后框架結構四個柱底鋼板對應與四個隔震支座連接。
所述上面板4的兩端和下面5板均設置有安裝孔,上面板4上的安裝孔的縱向孔間距與下面板5上的安裝孔的縱向孔間距不同。
本實用新型通過箱型轉換梁的上面板4和下板面5的安裝孔的間距不同來實現(xiàn)振動臺3與隔震支座底板的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