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連接,利用實際的蒸汽介質(zhì),對管束性能進行測試實驗。
[0021]2、本發(fā)明實驗裝置的換熱管束實驗段9既是實驗裝置的核心部件,也是可以替換的部件;針對不同的換熱管束,可以采用本發(fā)明的辦法,具體設計換熱管束實驗段9。
[0022]3、本發(fā)明的實驗裝置采用電加熱棒模擬管內(nèi)高溫高壓汽水混合物作為熱源介質(zhì),避免了為產(chǎn)生和控制可靠的高溫高壓汽水混合物熱源介質(zhì)而需要面臨的巨大工程和裝配困難。
[0023]4、在本發(fā)明實驗裝置中,在換熱管內(nèi)內(nèi)壁開槽放置熱電偶測量換熱管壁面溫度的發(fā)明,解決了工程實驗中一直以來遇到的無法準確測量翅片管基管溫度的難題。
[0024]5、在本發(fā)明實驗裝置的方法中,利用所有換熱管內(nèi)壁面溫度外推換熱管外壁面溫度,不但可以提供計算管外平均換熱系數(shù)的平均管外壁面溫度,而且可以提供分析換熱管迎流、測流、背流部位溫度分布特性所需的實驗數(shù)據(jù)。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發(fā)明實驗裝置整體裝配正視半剖視圖。
[0026]圖2為本發(fā)明實驗裝置整體裝配左視全剖視圖。
[0027]圖3為換熱管束實驗段剖面圖。
[0028]圖4為下部換熱管組裝配示意圖。
[0029]圖5a為帶矩形槽的B換熱管剖視圖。
[0030]圖5b為圖5a沿A— A向視圖。
[0031]圖5c為圖5a沿B— B向視圖。
[0032]圖5d為B換熱管熱電偶裝配示意圖。
[0033]圖6為換熱管及加熱棒裝配示意圖。
[0034]圖7為測溫組件和測壓組件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詳細的說明:
[0036]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一種汽水分離再熱器換熱管束實驗裝置,包括矩形截面的換熱管束實驗段9,依次焊接在換熱管束實驗段9下部的下矩形段5、入口漸擴段4和入口接管2,依次焊接在換熱管束實驗段9上部的上矩形段10、出口漸縮段11和出口接管13,所述實驗裝置通過入口接管2和出口接管13與試驗管道系統(tǒng)相連接;所述下矩形段5內(nèi)裝配有不銹鋼絲網(wǎng)6,在所述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上對稱焊接有一對測溫組件7和一對測壓組件8。
[0037]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入口漸擴段4的下部焊接有入口蓋板3,以將入口漸擴段4和入口接管2連接,所述出口漸縮段11的上部焊接有出口蓋板12,以將出口漸縮段11和出口接管13連接。
[0038]所述入口接管2的下端焊接有入口接管法蘭1,所述出口接管13的上端焊接有出口接管法蘭14,通過入口接管法蘭I和出口接管法蘭14和試驗系統(tǒng)管道相連接。
[0039]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為了便于起吊和固定,所述上矩形段10上焊接有一對吊耳15,所述下矩形段5兩端焊接有支腿16。
[0040]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換熱管束實驗段9由前后的一對管板9-2和左右的一對導流板9-3圍成,所述前后的一對管板9-2的上部和下部打有多對管孔,管孔中插有換熱管9-1,實驗裝置的換熱管9-1均取材為某核電廠汽水分離再熱器原型換熱管,按照實際汽水分離再熱器換熱管束的排布方式及尺寸布置于管板9-2上,所有換熱管9-1和管板9-2可以焊接裝配。為充分模擬流場,所述左右的一對導流板9-3對應于前后的一對管板9-2的上部和下部打有多對管孔的位置焊接有半圓截面換熱管9-1-4,所述半圓截面換熱管9-1-4是將整根換熱管從圓形截面中心線上沿換熱管軸向方向截開一分為二形成。為加強換熱管束實驗段9的強度、減小高壓實驗條件下實驗段變形,需要設計加固措施,所述換熱管束實驗段9未打有管孔的中間部位焊接有肋板9-4。所述換熱管束實驗段9上部和下部的換熱管9-1包括不放置熱電偶的A換熱管9-1-1和放置熱電偶的B換熱管9-1-2,在換熱管束實驗段9中,參照汽水分離再熱器換熱管束實際管排數(shù),將管束分成上部和下部兩組來真實模擬U型換熱管束排列布置,上部和下部的兩組換熱管束豎直方向布置14排,每排水平方向每排布置5根。
[0041 ] 如圖4所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下部換熱管束豎直布置14排,每排水平布置5根,從下往上,第一排從左向右分別為5根A換熱管9-1-1和I根半圓截面換熱管9-1-4,第二排從左向右分別為I根半圓截面換熱管9-1-4、2根A換熱管9_1_1、1根B換熱管9-1-2、1根A換熱管9-1-1和I根B換熱管9_1_2 ;第3排重復第I排、第4排重復第2排、第5排重復又第3排,以此周期排列。
[0042]如圖5a、圖5b、圖5c和圖5d所示,所述B換熱管9_1_2內(nèi)壁加工精密的熱電偶放置槽,可以采用石墨電極切割工藝,在B換熱管9-1-2 —端內(nèi)管面上最高、最低和中心高度一側分別加工有矩形槽9-1.2-1,即中心高度矩形槽與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矩形槽相隔90° ;另一端內(nèi)表面上對應中心高度上加工有矩形槽9-1.2-1,將管內(nèi)熱電偶9-1-5沿B換熱管9-1-2內(nèi)壁矩形槽9-1.2-1緊貼B換熱管9-1-2內(nèi)壁伸入設計長度放置,可以使用外徑較換熱管9-1內(nèi)徑稍小的光滑鋼棒作為輔助工具;可以先用少量的速干膠水固定后,抽出光滑鋼棒,檢查確定熱電偶9-1-5放置好后,最后可以用耐高溫無機導膠將在槽內(nèi)的熱電偶9-1-5部分全部涂抹粘固,靜置24小時以上。
[0043]如圖6所示,所述換熱管9-1內(nèi)同軸的裝配有加熱棒9-1-6,所述加熱棒9_1_6的發(fā)熱段長度和前后的一對管板9-2內(nèi)壁面的間距相同。為了避免加熱棒9-1-6或換熱管束的直線度較差不容易裝配,換熱管9-1內(nèi)徑必須比加熱棒9-1-6外徑大,可以設計加熱棒9-1-6使其外徑比換熱管9_1內(nèi)徑小2mm ;加熱棒9_1_6發(fā)熱段長度和前后管板9_2內(nèi)壁面的間距相同,需要準確將加熱棒9-1-6固定于換熱管9-1內(nèi),使加熱棒9-1-6發(fā)熱段處于蒸汽流動區(qū),可以在B換熱管9-1-2內(nèi)熱電偶9-1-5裝配完后,水平放置實驗裝置,使換熱管9-1軸向位于豎直方向,可以使用耐高溫玻璃絲膠帶9-1-8緊密纏繞在加熱棒9-1-6引線端不發(fā)熱區(qū),將加熱棒9-1-6從換熱管9-1底端朝上塞入,通過耐高溫玻璃絲膠帶9-1-8的擠壓和粘接將加熱棒9-1-6固定于換熱管9-1內(nèi),且保證了加熱棒9-1-6的中心和換熱管9-1中心同軸;由于空氣具有很大的傳熱熱阻,為了填充加熱棒9-1-6和換熱管9-1之間的空隙改善導熱,可以使用超細氧化鎂粉末和超細銅粉的混合物9-1-7密實填充加熱棒9-1-6和換熱管9-1之間的環(huán)縫,在加熱棒9-1-6固定好后,從換熱管9-1頂端灌入超細氧化鎂粉末和超細銅粉的混合物9-1-7填充換熱管9-1和加熱棒9-1-6的間隙,并且沖壓密實;為了密封換熱管9-1的管口,可以用配置好的耐高溫無機膠9-1-9將換熱管9-1頂端管口填充密封,室溫靜置24小時以上,保證封管強度和氣密性。
[0044]如圖7所示,所述測溫組件7由傾斜插入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側壁面的測溫盲管7-1和置于測溫盲管7-1內(nèi)的T型熱電偶7-2組成;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上側壁面中心線上分別鉆一對小孔,將測溫盲管7-1堵頭一端通過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側壁面中心線上的小孔,傾斜向上30°伸入到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腔內(nèi)一定位置后焊接;T型熱電偶7-2插入測溫盲管7至底端堵板處。
[0045]如圖7所示,所述測壓組件8包括傾斜插入下矩形段5或上矩形段10側壁面的取壓管8-4以及與取壓管8-4通過閥門連接的冷卻罐8-1,所述冷卻罐8-1帶有一個排氣加水孔和兩個引壓接管。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側壁面中心線上分別鉆一對小孔,將測壓組件8的取壓管8-4傾斜向上30°焊接到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小孔位置上。
[0046]如圖7所示,所述測壓組件8為了加強取壓管8-4不至于彎曲變形,為取圧管8_4設計加強措施,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將取壓管8-4通過三角形肋板8-3分別與下矩形段5和上矩形段10焊接加固。
[0047]如圖7所示,所述測壓組件8外接變送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