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具體實施方式】
[0044]在接下來的描述中,表達“基本上等于”限定大于或者小于5%的相等關系。
[0045]在圖1中,電氣設備10包括電力供給12,形成三相電網(wǎng)的三個電導體14以及三個有羅果夫斯基線圈的電流傳感器16,每個傳感器16圍繞相應的電導體14定位。
[0046]電力供給12包括控制單元17,并且例如能夠傳送具有例如小于1000伏特的值的低電壓。
[0047]每個電流傳感器16形成圍繞相應的電導體14的回路,每個電流傳感器16包括柔性主體18和閉合機構20。如圖2所示,每個主體18包括主線圈22、繞組支撐件24、護套26以及用于附接到閉合機構20的第一端部28和第二端部30。
[0048]電流傳感器16包括次級線圈32,其包括相對于彼此沿縱向軸線X移位的多匝。
[0049]每個閉合機構20包括殼體34,中心體36和印刷電路38被定位在所述殼體內部。閉合機構20能夠連接第一附接端部28和第二附接端部30。
[0050]主線圈22包括分別地接近第一附接端部28和第二附接端部30定位的第三端部42和第四端部44。主線圈22圍繞繞組支撐件24卷繞。
[0051]閉合機構20相對于第四端部44分別地在閉合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是可移動的,其中,主線圈22和閉合機構20分別形成繞電導體14的閉環(huán)、和開環(huán)。由此,在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中,第一端部28和第二端部30,以及第三端部42和第四端部44沿著閉合機構20的縱向軸線X定位,并且沿此軸線彼此隔開。
[0052]護套26優(yōu)選地是可熱伸縮的護套,其圍繞主線圈22從第三端部42總體地延伸直到第四端部44。
[0053]第一附接端部28包括能夠定位在殼體34內的支撐環(huán)46,以便相對于殼體34并且更一般地相對于閉合機構20保持第一端部28就位。在圖2中,看起來第一附接端部28被附接到中心體36。
[0054]第一附接端部28和第二附接端部30,以及第三端部42和第四端部44在圖2中沿著閉合機構20和中心體36的縱向軸線X定位。
[0055]第二端部30包括圍繞第四端部44的附接端件50。附接端件50能夠被插入到中心體36。第二端部30相對于中心體36以及相對于閉合機構20是可移動的。
[0056]次級線圈32圍繞中心體36定位。次級線圈32與主線圈22串聯(lián)地電連接。次級線圈32具有每層每毫米0.1-25匝的單位長度匝數(shù),優(yōu)選地每層每毫米0.5-3匝。事實上,如圖2所示,次級線圈32能夠包括一個匝層,或者替代地,其能夠包括圍繞中心體36彼此疊置的幾個匝層。
[0057]更具體地,主線圈22和次級線圈32是處于第一和第二管的形式,并且主線圈22與次級線圈32之間的下述比率α獲得:
[0058]a = S1XN1XL2/(L1XS2XN2) = 1,(公式 I),
[0059]其中,SI表示第一管沿著垂直于第一管的平面的截面積,
[0060]NI表示主線圈22的匝數(shù),
[0061]LI表示主線圈22的長度,
[0062]S2表示第二管沿著垂直于縱向軸線X的平面的截面積,
[0063]N2表示次級線圈32的匝數(shù),和
[0064]L2表示次級線圈32的沿縱向軸線X測得的長度。
[0065]比率α介于0.9至1.1之間。
[0066]次級線圈32沿著縱向軸線X測得的長度介于2毫米(mm)至60mm之間,優(yōu)選地介于5mm至15mm之間。
[0067]次級線圈32的匝直徑大于或等于主線圈22的匝直徑。在圖2和圖3中,次級線圈32的匝直徑介于主線圈22的匝直徑的200%至300%之間。
[0068]替代地,在主線圈22的端部42、44處的每單位長度的匝數(shù)大于在主線圈22的剩余部分上的每單位長度的匝數(shù)。
[0069]殼體34具有大于中心體36的最大直徑的120%的最小寬度Lmin,其中所述最小寬度是垂直于縱向軸線X測得的,所述最大直徑是徑向于縱向軸線X測得的。
[0070]另外,如在圖4和圖5中所示,殼體34包括可移動構件52,其中,當閉合機構20處于閉合位置時,可移動構件52能夠在用于鎖定處于閉合位置的閉合機構20的在圖4中可見的位置,與用于解鎖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的在圖5中可見的位置之間移動。殼體34還包括從后者突出并設置有第一通孔53A的凸部53。
[0071]中心體36包括第一邊緣54和第二邊緣56,次級線圈32在其間延伸。第一邊緣54和第二邊緣56徑向于縱向軸線X測得的直徑大于次級線圈32的同樣徑向于縱向軸線X測得的最大直徑。
[0072]中心體36包括用于接收端件50和第二端部30的孔58,在該孔中,端件50在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中能夠是固定不動的。中心體36還包括用于連接到電路38的兩個端子60、62。
[0073]印刷電路38連接到端子60、62。
[0074]另外,殼體34集成未示出的處理模塊,該處理模塊連接到連接端子60、62,并且取決于流過主線圈22和次級線圈32的電流,能夠確定流過傳感器16圍繞其定位的電導體14的電流強度。
[0075]在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中,在主線圈的第三端部42與次級線圈32的一個端部之間沿著縱向軸線X測得的距離小于1.5mm,優(yōu)選地小于1mm,更加優(yōu)選地基本上等于0.6mm。類似地,在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中,在主線圈的第四端部44與次級線圈32的另一端部之間沿著縱向軸線X測得的距離小于1.5mm,優(yōu)選地小于1mm,更加優(yōu)選地基本上等于 0.6mmο
[0076]作為示例,在第三端部42與次級線圈32之間沿著縱向軸線X測得的距離等于
0.6mm,而在主線圈的第四端部44與次級線圈32之間沿著縱向軸線X測得的距離是零。
[0077]支撐環(huán)46能夠被定位在殼體34內,更具體地,被定位在殼體34的壁與中心體36之間,沿著縱向軸線X。環(huán)46能夠保持第一附接端部28在殼體24內,即保持第三端部42相對于次級線圈32的位置。
[0078]當力施加在主體18上以沿縱向軸線X移動第一端部28和第三端部42時,環(huán)46允許限制對第一端部28和第三端部42相對于中心體36的位置的更改。
[0079]配合孔58的形狀,附接端件50具有總體上截頭圓錐形的形狀。通過源于附接端件50的彈性作用,端件50相對于閉合機構20是固定不動的。此外,端件50包括在閉合機構的閉合構型中能夠被卡在孔58中的臺肩59,所述臺肩59繞縱向軸線X是軸對稱的,并且在包括縱向軸線X的豎直平面上具有在三角形的截面。
[0080]可移動構件52包括第二通孔64,當它在用于鎖定處于閉合位置的閉合機構的位置上時,第二通孔64對準第一通孔53A??梢苿訕嫾?2能夠在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和在其鎖定位置,如在圖4中可見的,來阻擋孔58的一部分,以便保持閉合機構20處于閉合位置,即第二端部30、第四端部44和端件50在孔58內。以相同的方式,當它處于非鎖定位置,如在圖5中可見,并且閉合機構處于閉合位置時,可移動構件52釋放孔58,并且閉合機構20能夠隨著力的施加在打開位置中移動,以便從孔58移除第二端部30,并且因此移除附接立而件50。
[0081]有利地,在閉合機構20的閉合位置中以及在用于鎖定可移動構件52的位置中,諸如金屬絲(wire)的未示出的鉛封(lead sealing)機構能夠通過通孔53A和64插入,以便將可移動構件52阻擋在其用于鎖定處于閉合位置的閉合機構20的位置上,其中所述鉛封機構的兩個端部通過鉛絲(lead wire)連接。
[0082]圖6示出用于制造電流傳感器16的方法。
[0083]在第一步驟100中,中心體36被制造。接著,在附接步驟102中,繞組支撐件24被附接到閉合機構20。更具體地,繞組支撐件24的一個對應于第一端部28的端部被附接到閉合機構20。
[0084]接著,在用于卷繞主線圈22和次級線圈32的步驟104中,第一金屬絲被在第一方向上從一個連接端子60連續(xù)地卷繞,以便相繼形成主線圈22和次級線圈32。在繞制步驟104中,主線圈22的最后形成的端部,即主線圈22的第四端部44,被連接到另一連接端子62。更具體地,一旦第四端部44形成,第一金屬絲被在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連續(xù)地卷繞,以便增加主線圈22和次級線圈32的匝數(shù),然后第一金屬絲被連接到另一連接端子
62ο
[0085]替代地,導電元件貫穿主體18定位,并且更具體地,貫穿繞組支撐件24定位,并且在卷繞步驟104中,第一金屬絲被在第一方向上從一個連接端子60連續(xù)地卷繞,以便相繼地形成主線圈22和次級線圈32。接著,主線圈22的第四端部44被連接到導電元件,導電元件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