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集成電路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電源抑制比全CMOS基準電壓源。
背景技術:
基準電壓源在數(shù)模混合電路和模擬混合電路中是一個重要的模塊,常常被應用于電壓管理芯片、數(shù)模轉換器(DAC)、模數(shù)轉換器(ADC)和鎖相環(huán)(PLL)、低壓差線性穩(wěn)壓器(LDO)等電路中,基準電壓源為系統(tǒng)提供直流參考電壓。高精度、高穩(wěn)定性的基準電壓源是高性能模擬集成電路的必要單元。鑒于具有低溫度系數(shù)、高電源抑制比、以及能與標準CMOS工藝相兼容等優(yōu)點,使得CMOS基準電壓源電路獲得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它為系統(tǒng)提供一個受電源電壓、工藝參數(shù)和溫度變化影響很小的直流電壓或電流,其性能直接影響到了系統(tǒng)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
隨著集成電路系統(tǒng)的進一步復雜化,對于模擬集成電路基本模塊,如ADC、DAC、LDO等電路提出了更高的精度及速度要求,這就使得對片內(nèi)集成的CMOS基準電壓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CMOS基準電壓源在根據(jù)不同的應用需要滿足低電源電壓、高精度、低功耗、高電源抑制比(PSRR)和低電壓調(diào)整率(LS)等不同要求。因此,研究設計滿足不同性能要求的不同電路結構的CMOS基準電壓源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基準電壓源版圖面積大,功耗高,以及電源抑制比較低的問題,提供一種高電源抑制比全CMOS基準電壓源。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高電源抑制比全CMOS基準電壓源,包括基準電壓源,該基準電壓源包括啟動電路、電流源電路和溫度補償電路;啟動電路的輸出端連接電流源電路的輸入端,電流源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溫度補償電路的輸入端,溫度補償電路的輸出端形成整個基準電壓源的輸出端;
啟動電路,幫助基準源擺脫簡并偏置點,進入正常工作狀態(tài);
電流源電路,利用工作在亞閾值區(qū)MOS管工作特性,產(chǎn)生納安量級的基準電流;采用共源共柵電流鏡,抑制電源噪聲;采用工作在線性區(qū)的MOS管代替?zhèn)鹘y(tǒng)基準電壓源中的電阻,為基準電壓產(chǎn)生電路提供電流偏置;
溫度補償電路,利用不同的MOS管形成柵源電壓差,通過相互調(diào)節(jié),得到一個與溫度無關的參考電壓。
上述方案中,形成柵源電壓差的MOS管是1.8V的MOS管和3.3V的MOS管。
上述方案中,啟動電路包括PMOS管M1、M2、M3,NMOS管M4、M5,以及電容C1;PMOS管M1和M3的源極連接到電源VDD;電容C1的下極板和NMOS管M4和M5的源極連接到地GND;PMOS管M1的柵極和漏極與PMOS管M2的源極相連接;PMOS管M2的柵極和漏極、PMOS管M3的柵極、NMOS管M4的柵極與電容C2的上極板相連接;NMOS管M3和M4的漏極與M5的柵極相連接;NMOS管M5的漏極形成啟動電路的輸出端,并與電流源電路的輸入端連接。
上述方案中,電流源電路包括PMOS管M6、M7、M11、M12、M15、M16,以及NMOS管M8、M9、M10、M13、M14、M17、M18;PMOS管M6、M11和M15的源極連接到電源VDD;NMOS管M10、M14、M18的源極連接到地GND;PMOS管M6的柵極和漏極、PMOS管M7的源極、PMOS管M11和M15的柵極相連接,形成電流源電路的第一輸出端,并與溫度補償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PMOS管M7的柵極和漏極與NMOS管M8的漏極、PMOS管M12和M16的柵極相連接,形成電流源電路的第二輸出端,并與溫度補償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NMOS管M8的柵極與PMOS管M12的漏極、NMOS管M13的柵極和漏極相連接,形成電流源電路的輸入端,并與啟動電路的輸出端連接;NMOS管M8的源極與NMOS管M9的漏極相連接;NMOS管M9的柵極、NMOS管M14的柵極和漏極與NMOS管M13的源極相連接;NMOS管M9的源極與NMOS管M10的漏極相連接;NMOS管M10、M17和M18的柵極和NMOS管M17的漏極連接到PMOS管M16的漏極;PMOS管M11的漏極與PMOS管M12的源極相連接;PMOS管M15的漏極與PMOS管M16的源極相連接;NMOS管M17的源極與NMOS管M18的漏極相連接。
上述方案中,溫度補償電路包括PMOS管M19、M20,NMOS管M21、M22,以及電容C2;PMOS管M19的源極連接到電源VDD;NMOS管M22的源極和電容C2的下極板連接到地GND;PMOS管M19的柵極形成溫度補償電路的第一輸入端,并與電流源電路的第一輸出端連接;PMOS管M19的漏極與PMOS管M20的源極相連接;PMOS管M20的柵極形成溫度補償電路的第二輸入端,并與電流源電路的第二輸出端連接;PMOS管M20的漏極與NMOS管M21的漏極和柵極、NMOS管M22的柵極相連接;NMOS管M21的源極、NMOS管M22的漏極與電容C2的上極板相連接,并形成整個基準電壓源的輸出端Vref。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利用工作在亞閾值區(qū)MOS管的工作特性,產(chǎn)生納安量級的基準電流,采用共源共柵電流鏡,來抑制電源噪聲。此外,本發(fā)明不僅具有芯片面積小、功耗低,僅為納瓦量級;而且具有高電源抑制比,低溫漂系數(shù)和低電源電壓調(diào)整率的優(yōu)點,且沒有使用電阻、二極管以及三極管,與標準CMOS工藝兼容,有效的縮小了版圖面積,并降低生產(chǎn)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高電源抑制比全CMOS基準電壓源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高電源抑制比全CMOS基準電壓源,如圖1所示,包括啟動電路、電流源和溫度補償電路。啟動電路的輸出端連接電流源電路的輸入端,電流源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溫度補償電路的輸入端,溫度補償電路的輸出端形成整個基準電壓源的輸出端Vref。
啟動電路,在基準電壓源開啟時提供電流,使得基準電壓源擺脫簡并偏置點,進入正常工作狀態(tài)。在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中,上述啟動電路包括PMOS管M1、M2、M3,NMOS管M4、M5和電容C1。其中,M1、M3的源極連接到電源VDD;電容C1的下極板和M4、M5的源極連接到地GND;M1的柵極、漏極與M2的源極相連接;M2的柵極、漏極、M3、M4的柵極與電容C2的上極板相連接;M3、M4的漏極與M5的柵極相連接;M5的漏極與電流源電路中的M8、M13的柵極、M12、M13的漏極相連接。
電流源電路,利用工作在亞閾值區(qū)MOS管的工作特性,產(chǎn)生電流。采用共源共柵電流鏡,抑制電源噪聲;采用工作在線性區(qū)的MOS管代替?zhèn)鹘y(tǒng)基準電壓源中的電阻,為基準電壓產(chǎn)生電路提供電流偏置;在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中,上述納電流源電路包括PMOS管M6、M7、M11、M12、M15、M16,NMOS管M8、M9、M10、M13、M14、M17、M18。其中M6、M11、M15的源極連接到電源VDD;M10、M14、M18的源極連接到地GND;M6的柵極、漏極與M7的源極、M11、M15的柵極相連接,并連接到溫度補償電路中M19的柵極;M7的柵極、漏極與M8的漏極、M12、M16的柵極相連接,并連接到溫度補償電路中M20的柵極;M8的柵極與M12的漏極、M13的柵極、漏極相連接,并連接到啟動電路中M5的漏極;M8的源極與M9的漏極相連接;M9的柵極、M14的柵極、漏極與M13的源極相連接;M9的源極與M10的漏極相連接;M10、M17、M18的柵極和M17的漏極連接到M16的漏極;M11的漏極與M12的源極相連接;M15的漏極與M16的源極相連接;M17的源極與M18的漏極相連接。
溫度補償電路,采用1.8VMOS管和3.3VMOS管柵源電壓差,通過相互調(diào)節(jié),得到一個與溫度無關的參考電壓。在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中,上述溫度補償電路包括PMOS管M19、M20,NMOS管M21、M22和電容C2。其中,M19的源極連接到電源VDD;M22的源極、電容C2的下極板連接到地GND;M19的柵極與電流源電路中的M6、M11、M15的柵極、M6的漏極、M7的源極相連接;M19的漏極與M20的源極相連接;M20的柵極與電流源電路中的M7、M12、M16的柵極、M7、M8的漏極相連接;M20的漏極與M21的漏極、柵極、M22的柵極相連接;M21的源極、M22的漏極與電容C2的上極板相連接,并連接到輸出端Vref。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為:
啟動電路中,當電源電壓VDD由零開始上升時,由于M1、M2的柵極為低電平,其源極為電源電壓VDD,所以M1、M2導通,此時給C1充電,M3、M4組成反相器,M5柵極為高電平,M5導通,給電流源電路一個啟動電流,迫使電路脫離簡并點;直到VDD上升到VTH,反相器M5柵極為低電平,最終M5截止,啟動電路和核心電路脫離,完成整個啟動過程,此后M5始終處于截止狀態(tài),沒有靜態(tài)電流,不消耗功率。
電流源電路由MOS管M6、M7、M8、M9、M10、M11、M12、M13、M14、M15、M16、M17和M18構成,其中M6、M7、M11、M12、M15和M16構成三對共源共柵電流鏡,作用是鏡像電流;為基準電壓源的電源抑制比,采用共源共柵結構;工作在亞閾值區(qū)的MOS管的I-V特性可以表示為:
式中,ID為MOS管的漏端電流;K=W/I為MOS管的寬長比;I0為特征電流,μ=μ0(T0/T)m為MOS管的電子遷移率,T0為參考溫度,μ0為參考溫度T0時的電子遷移率,T表示為絕對溫度,m為溫度指數(shù),COX=εOX/tOX為柵氧化層電容,其中εOX是氧化物介電常數(shù),tOX是氧化層厚度,η是亞閾值區(qū)斜率因子,VGS是MOS管的柵源電壓,VT=kBT/q為熱電壓,kB為玻爾茲曼常數(shù),q為電子電荷,VTH表示MOS管的閾值電壓,VDS表示MOS管的漏源電壓。
當VDS>3VT時,可以忽略掉VDS對ID的影響,因此簡化表示為:
進一步得到MOS管的柵源電壓:
η取決于柵氧化層和損耗層的電容,現(xiàn)η假定為一個常數(shù)。
VGSi為MOS管Mi的柵源電壓,VDSi為MOS管Mi的漏源電壓,VTHi為MOS管Mi的閾值電壓,Ki為MOS管Mi的寬長比。
M9和M14均工作在亞閾值區(qū),且兩個MOS管柵極連接在一起,電位相同,而源極電位不相等,因此M9和M14源極的電位差等于M10的漏源電壓VDS10,因此M10的漏源電壓VDS10表示為:
M10工作在線性區(qū),M10的I-V特性曲線可以表示為:
忽略的影響,再次表示為:
IP=ID10=β[(VA-VTH)VDS10] (6)
式中,IP為電流源電路的輸出電流,β=μCOXK10,μ(μ=μ0(T0/T)m)為電子遷移率,m為溫度指數(shù),COX為柵氧化層電容,K10為M10的寬長比,ID10為M10的漏極電流,VTH為閾值電壓,VTH=VTH0-κT,VTH0表示絕對溫度為0K時的閾值電壓值,κ為VTH的溫度系數(shù)。電流IP的溫度系數(shù)可以表示為:
在電路中,偏置電壓VA=VGS18;M10工作在飽和區(qū),所以VGS18可以表示為:
ID18=QIP=ID10 (9)
式中Q為電路中M18與M10的漏電流的之比,根據(jù)公式(7)和(8),電流源電路中的TCI最終可被表示為:
由于溫度指數(shù)m的值約為1.5,TCI值很小,所以電流源的輸出電流IP表現(xiàn)出良好的溫度特性,能為溫度補償電路中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偏置電流,并驅動其正常工作。
溫度補償電路參考附圖1,由工作在亞閾值區(qū)的MOS管M19~M22組成。M19、M20與電流源電路中的M15、M16構成共源共柵電流鏡結構,可以從電流源電路中鏡像電流;利用工作在亞閾值區(qū)的1.8VMOS管和3.3VMOS管的柵源電壓差,得到一個零溫漂的參考電壓;M21、M22管為溫度補償?shù)暮诵碾娐?,均工作在亞閾值區(qū);參考附圖1可以得到輸出基準電壓Vref的表達式為:
Vref=VGS22-VGS21 (11)
利用在亞閾值區(qū)工作的MOS管的I-V特性,可以得到輸出電壓Vref表達式:
式中,tOX,i表示MOS管Mi的柵氧化層厚度,ΔVTH表示MOS管M22、M21閾值電壓之差;其中閾值電壓的表達式為:
VTH=VTH0-κT (13)
因此ΔVTH具有負溫度系數(shù);再通過對具有正溫度系數(shù)的Vref和具有負溫度系數(shù)的ΔVTH相互調(diào)節(jié),便可得到一個和溫度無關的輸出基準電壓Vref,閾值電壓VTH進一步可以表示為:
式中,εsi表示硅襯底的相對電介質常數(shù);NA為襯底摻雜濃度;ni為本征載流子濃度;Eg為帶隙;ψB為費米能級勢能與本征能級勢能之差;
式中,NC為導帶的有效態(tài)狀態(tài)密度,Nν為價帶的有效態(tài)狀態(tài)密度,忽略體效應,可以得到參考電壓的溫度系數(shù)TCV:
令參考電壓的溫度系數(shù)為零,則可以確定MOS管的寬長比:
由此式可以見得,通過對K21/K22的調(diào)整,便可以得到溫度系數(shù)為零的參考電壓。電容C2的目的提高電源電壓抑制比。
在SMIC0.18–μmCMOS工藝標準下,使用CadenceSpectre仿真器進行仿真。仿真結果表明,在1.8V電源電壓下,本基準電壓源的電源電壓抑制比在低頻時為-85.62dB,在高頻時為-42dB;在-25—125℃的溫度范圍內(nèi)具有34.43ppm/℃的溫度系數(shù);在1.0V—3.4V電源電壓范圍內(nèi)具有0.06%的電源電壓調(diào)整率,其功耗為206nW,這些仿真結果驗證了以上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