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輸入裝置及電子設備,特別是指一種兼具觸控輸入功能及按鍵輸入功能的輸入裝置及具有該輸入裝置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參閱圖1,現(xiàn)有的筆記本型計算機9通常具有一鍵盤91及一觸控板92,用以輸入信號。由于觸控板92與鍵盤91分別獨立設置,但是觸控板92的長度比鍵盤91的長度小很多,使得觸控板92的左右兩側區(qū)域93為多余的區(qū)域。也就是說,為了設置觸控板92而使筆記本型計算機9增加了許多額外的體積。然而,輕量化、小型化為一般便攜式電子裝置發(fā)展的趨勢。如筆記本型計算機9這種需要設置鍵盤91及觸控板(touchpad)92的電子裝置,如何減少鍵盤91及觸控板92整體的體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輸入裝置及電子設備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因此,本發(fā)明的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兼具觸控輸入功能及按鍵輸入功能且可以切換一觸控輸入模式及一按鍵輸入模式的輸入裝置。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該輸入裝置的電子設備。于是,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輸入裝置,該輸入裝置包括:一底座;一承載模塊,該承載模塊設置于該底座,且可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一觸控按鍵模塊,該觸控按鍵模塊設置于該承載模塊且隨該承載模塊移動,該觸控按鍵模塊包括一觸控機構、一彈性支撐機構及一壓觸機構,該觸控機構具有一觸控板且可受碰觸產(chǎn)生一觸控信號,該彈性支撐機構彈性支撐該觸控板,使該觸控板可在一未受外力的常態(tài)位置及一受壓力下移的按壓位置之間移動,該壓觸機構設置于該觸控板下方,且在該觸控板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受該觸控板按壓而產(chǎn)生一按壓信號;以及一檢測模塊,該檢測模塊與該承載模塊相對應設置,用以檢測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包含:一輸入裝置以及一控制模塊;該輸入裝置包含:一底座、一承載模塊、一觸控按鍵模塊以及一檢測模塊;該承載模塊設置于該底座,且可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該觸控按鍵模塊設置于該承載模塊且隨該承載模塊移動,該觸控按鍵模塊包括一觸控機構、一彈性支撐機構及一壓觸機構,該觸控機構具有一觸控板且可受碰觸產(chǎn)生一觸控信號,該彈性支撐機構彈性支撐該觸控板,使該觸控板可在一未受外力的常態(tài)位置及一受壓力下移的按壓位置之間移動,該壓觸機構設置于該觸控板下方,且在該觸控板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受該觸控板按壓而產(chǎn)生一按壓信號;該檢測模塊與該承載模塊相對應設置,用以檢測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該控制模塊與該觸控按鍵模塊及該檢測模塊電連接,接收該檢測模塊所檢測的一信息,并依據(jù)該信息控制該觸控按鍵模塊處于一觸控輸入模式或一按鍵輸入模式。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該觸控按鍵模塊兼具觸控輸入功能及按鍵輸入功能,且可由移動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來切換該觸控按鍵模塊處于該按鍵輸入模式或該觸控輸入模式,不僅能節(jié)省占用的空間,且方便操控切換輸入模式。附圖說明圖1是一立體圖,說明一現(xiàn)有的筆記本型計算機;圖2是一立體圖,說明本發(fā)明電子設備的一較佳實施例;圖3是一立體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的一輸入裝置,圖3中的該輸入裝置的視角為圖2中的視角水平旋轉180°;圖4是圖3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輸入裝置的一底座及一承載模塊;圖5是圖4的另一角度視圖;圖6是圖3的背面視圖,說明該承載模塊位于一第一位置;圖7是一類似圖6的視圖,說明該承載模塊位于一第二位置;圖8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輸入裝置的一觸控按鍵模塊及其與該承載模塊的一載座的組合關系;圖9是一立體剖切圖,說明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與一檢測模塊的位置關系;以及圖10是一類似圖9的視圖,說明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二位置時與該檢測模塊的位置關系。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電子設備311穿孔200機殼312凸肋300按鍵32彈性限位體400輸入裝置321彈性段500控制模塊322連接段1底座323凸部11導槽4觸控按鍵模塊12穿槽41觸控機構13限位壁411觸控板14擋塊412軟性電路板141第一側部42彈性支撐機構142第二側部421支撐座2載座422彈性支撐件21板體423穿槽211頂面43壓觸機構212底面431內(nèi)側面22導軌44黏膠層23卡鉤441穿槽24扣接件45保護膜30定位機構5檢測模塊3組合件8電路板31本體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nèi)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xiàn)。在本發(fā)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nèi)容中,類似的組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參閱圖2與圖3,本發(fā)明電子設備100的一較佳實施例是以一筆記本型計算機為例說明,電子設備100包含一機殼200、多個按鍵300、一輸入裝置400以及一控制模塊500,且該等按鍵300與該輸入裝置400構成一鍵盤。參閱圖2至圖5,該輸入裝置400包含:一底座1、一承載模塊、一觸控按鍵模塊4以及一檢測模塊5。該承載模塊設置于該底座1,包括一載座2及一與該載座2結合的定位機構30。該載座2具有一板體21、一對導軌22及多對卡鉤23。該板體21具有一頂面211(參閱圖8)及一位于該頂面211相反側的底面212。該對導軌22彼此相間隔地由該板體21的底面212凸伸并沿一直線方向I橫向延伸。該等卡鉤23由該板體21的底面212凸伸,且各對卡鉤23分別靠近該等導軌22的其中一端。亦即,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卡鉤23共為四對,在靠近各導軌22的兩端處分別設有其中一對卡鉤23。該定位機構30包括兩個組合件3,各組合件3具有一本體31及一連接于該本體31的彈性限位體32。各組合件3的本體31具有兩個沿該直線方向I排列的穿孔311,以及多個沿該直線方向I分別排列于兩側的凸肋312。各組合件3的兩個穿孔311分別對應位于其中一導軌22兩端的兩對卡鉤23。每一穿孔311分別供一對卡鉤23穿入。各組合件3的彈性限位體32呈長條形,具有一沿該直線方向I延伸的彈性段321,以及兩個分別由該彈性段321兩端橫向延伸并與對應的本體31連接的連接段322。該彈性段321與對應的本體31相間隔并有一部分彎曲形成一可垂直該直線方向I彈性位移的凸部323。該底座1具有一對導槽11、兩對穿槽12、兩對限位壁13以及一擋止機構。該對導槽11分別容置該對導軌22,該對導槽11與該對導軌22相配合使該載座2沿該直線方向I在一第一位置(如圖3、圖6及圖9所示)與一第二位置(如圖7及圖10所示)之間移動。該等穿槽12分別對應該等穿孔311以分別供相對應的該對卡鉤23穿過并提供該對卡鉤23可沿該直線方向I移動的空間(參閱圖9與圖10)。各對卡鉤23穿過對應的底座1的穿槽12及對應的組合件3的穿孔311并扣接于對應的本體31。藉由該等卡鉤23扣接于對應的本體31而將該等組合件3與該載座2組合在一起,且將該底座1的一部分夾置于該板體21與該等組合件3之間,從而使該承載模塊可活動地設置于該底座1。該等限位壁13分別沿該直線方向I延伸,且每一組合件3的本體31的一部分夾置于其中一對限位壁13之間,以限制該本體31只能沿該直線方向I移動,且該本體31由位于兩側的該等凸肋312與相對應的限位壁13接觸,以縮小該本體31與相對應的限位壁13的接觸面積,而能減少該本體31相對于該等限位壁13移動時的摩擦力。參閱圖6與圖7,該底座1的擋止機構包括兩個分別與該等組合件3的凸部323相對應的擋塊14。各擋塊14具有位于相反兩側的一第一側部141及一第二側部142,當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時(如圖6所示),相對應的該凸部323抵靠于該第一側部141,而當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二位置時(如圖7所示),相對應的該凸部323抵靠于該第二側部142。詳細而言,當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等凸部323抵靠于相對應的該擋塊14的第一側部141,而受該等擋塊14的阻擋,使該承載模塊不會往該第二位置移動。當使用者施力將該承載模塊由該第一位置往該第二位置推動時,該等凸部323分別受相對應的擋塊14擠壓而垂直該直線方向I彈性位移讓位,待越過相對應的擋塊14后再回復原位而抵靠于相對應的第二側部142,此時該承載模塊受該等擋塊14阻擋不會往該第一位置移動。同樣地,需要使用者施力將該承載模塊由該第二位置往該第一位置推動,使該等凸部323越過對應的擋塊14,才能使該承載模塊由該第二位置移動至該第一位置。藉此,該定位機構30與該擋止機構相配合,使該承載模塊定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在本實施例中,該底座1雖為一獨立部件,但是底座1也可以整合為機殼200(參閱圖2)的一部分,并不以此為限。再者,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定位機構30也可以只有一個組合件,而底座1的對應結構也可以相對調整。參閱圖8至圖10,該觸控按鍵模塊4設置于該承載模塊的板體21的頂面211且隨該承載模塊移動。該觸控按鍵模塊4包括一觸控機構41、一彈性支撐機構42、一壓觸機構43、一黏膠層44以及一保護膜45。該觸控機構41具有一觸控板411及一與該觸控板411電連接的軟性電路板412,且該軟性電路板412與該控制模塊500(參閱圖2)電連接。該觸控板411可受碰觸產(chǎn)生一觸控信號,并由該軟性電路板412傳送至該控制模塊500。該彈性支撐機構42包括一支撐座421及兩個彈性支撐件422。該觸控板411與該支撐座421藉由該黏膠層44結合在一起,且該保護膜45貼覆于該觸控板411表面,用以裝飾及增加手的觸感。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彈性支撐件422為具有剪刀腳結構的彈性件,設置于該支撐座421與該載座2之間,提供該支撐座421受力下移后再回復原位的彈力。該載座2還具有一對由該板體21的頂面211凸伸的扣接件24,且該支撐座421與該黏膠層44分別具有一對可供該對扣接件24相對應穿過的穿槽423、441,以使該對扣接件24穿過對應的穿槽423、441扣接于該支撐座421,且使該支撐座421可在上下方向移動。藉由該彈性支撐機構42彈性支撐該觸控板411,使該觸控板411可在一未受外力的常態(tài)位置(如圖9所示)及一受壓力下移的按壓位置(未圖示)之間移動。該壓觸機構43設置于該觸控板411下方,且在該觸控板411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受該觸控板411按壓而產(chǎn)生一按壓信號。在本實施例中,該壓觸機構43為一彈性體(rubberdome),其相對于該觸控板411的一內(nèi)側面431設有一導電層(未圖示),且該觸控板411設有對應該導電層的一電路(未圖示),該電路亦與該軟性電路板412電連接,而該軟性電路板412與該控制模塊500(參閱圖2)電連接。當該觸控板411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該導電層與該電路分離。當該壓觸機構43受該觸控板411按壓時,該導電層與該電路接觸形成電連接而產(chǎn)生該按壓信號,且該按壓信號藉由該軟性電路板412傳送至該控制模塊500。參閱圖2、圖9與圖10,該檢測模塊5與該承載模塊相對應設置,在本實施例中,該檢測模塊5為一切換開關(switch),設置在機殼200內(nèi)的一電路板8且與該控制模塊500電連接。當該承載模塊位于如圖9所示的該第一位置時,該承載模塊與該切換開關5保持距離,而當該承載模塊位于如圖10所示的該第二位置時,該承載模塊的其中的一個組合件3與該切換開關5接觸并使該切換開關5轉換開、關狀態(tài)。亦即,若該切換開關5未與該承載模塊接觸時為關(off)的狀態(tài),當該切換開關5與該承載模塊接觸時即轉換為開(on)的狀態(tài),藉此可以檢測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當然,該檢測模塊5也不限于為一切換開關,其他現(xiàn)有的檢測裝置亦可使用,例如紅外線檢測裝置等,但是使用切換開關可具有較低的成本。如前所述,控制模塊500與該觸控按鍵模塊4及該檢測模塊5電連接,控制模塊500接收該檢測模塊5所檢測的一信息,在本實施例中,該信息即為該切換開關5處于開或關的狀態(tài),并依據(jù)該信息控制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一觸控輸入模式或一按鍵輸入模式。具體而言,例如可以設定若該切換開關5處于關的狀態(tài),即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時,控制模塊500即控制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該按鍵輸入模式,此時,該觸控按鍵模塊4作為該鍵盤的一間隔鍵(spacebar)使用;若該切換開關5處于開的狀態(tài),即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二位置時,控制模塊500即控制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該觸控輸入模式,此時,該觸控按鍵模塊4用以觸控輸入,而與現(xiàn)有的觸控板功能相同?;蛘?,也可以設定為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該觸控輸入模式,而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二位置時,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該按鍵輸入模式。因此,使用者可以藉由推動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來切換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該按鍵輸入模式或該觸控輸入模式,能夠直觀地且方便地操控該觸控按鍵模塊4以選擇所想要的輸入模式。換句話說,該輸入裝置400可取代現(xiàn)有鍵盤中的一間隔鍵,利用現(xiàn)有的間隔鍵的空間設置,而能省去另外再設置一觸控板所占有的空間,且使用者在不用改變使用習慣的情況下,能夠方便地操控該輸入裝置400選擇使用該觸控輸入模式或該按鍵輸入模式。綜上所述,該觸控按鍵模塊4兼具觸控輸入功能及按鍵輸入功能,且可由移動該承載模塊位于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來切換該觸控按鍵模塊4處于該按鍵輸入模式或該觸控輸入模式,不僅能節(jié)省占用的空間,且方便操控切換輸入模式,故確實能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應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凡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及發(fā)明說明書內(nèi)容所作的簡單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