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平板顯示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柔性觸摸顯示裝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柔性顯示器背板生產工藝是在現有顯示生產工藝技術上發(fā)展而來,并實現了顯示裝置從硬到可折疊可彎曲甚至可以任意揉曲的質的飛躍。而正因為其彎折的特性,使其在許多功能性結構上也對傳統(tǒng)的生產制造方法提出了很多未知的挑戰(zhàn)和考驗,如襯底工藝、水氧阻隔保護層工藝、封裝工藝等。目前業(yè)界柔性顯示裝置量產化還剛剛起步,相應的柔性顯示器初始的生產工藝也是在此基礎上開始,除了對生產工藝方法嘗試和工藝能力的挑戰(zhàn),其生產良率非常低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現有的柔性顯示裝置普遍采用顯示背板和觸摸屏使用不同的IC驅動,且兩種屏為獨立生產后進行貼合,其貼合前的保護成本高,相互貼合工藝冗長,在生產集成度和生產工藝上造成了較大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本發(fā)明為了提高顯示屏與觸摸屏的集成度,降低生產工藝和成本,提高良率和延長壽命,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柔性觸摸顯示裝置及其制作方法。
所采用技術方案如下所述:
一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柔性觸摸顯示裝置,包括柔性襯底、顯 示屏、觸摸屏和IC驅動器,所述柔性襯底呈折疊設置,其折疊后形成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所述顯示屏設置于所述第一襯底上,所述觸摸屏設置于所述第二襯底上,所述IC驅動器設置于所述柔性襯底上,且分別與所述顯示屏和觸摸屏電性連接,所述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折疊后通過設置于二者周邊的密封膠封裝。
所述第一襯底和所述第二襯底呈對稱的折疊設置。
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上制作有阻隔保護層,所述顯示屏和觸摸屏均設置于所述阻隔保護層上。
所述IC驅動器設置于所述第一襯底或第二襯底上,所述顯示屏和所述觸摸屏通過引線與所述IC驅動器電性連接。
所述IC驅動器設置于所述第一襯底與所述第二襯底的折疊位置,所述顯示屏和所述觸摸屏通過引線與所述IC驅動器電性連接。
所述IC驅動器包括第一IC驅動器和第二IC驅動器,所述顯示屏與所述第一IC驅動器電性連接,所述觸摸屏與所述第二IC驅動器電性連接。
所述顯示屏為頂發(fā)射型顯示屏。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柔性觸摸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在柔性襯底上制作阻隔保護層;
步驟二,將柔性襯底折疊后形成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兩部分;
步驟三,在第一襯底上制作顯示屏,在第二襯底上制作觸摸屏;
步驟四,在柔性襯底上設置電連接顯示屏和觸摸屏的IC驅動器;
步驟五,將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折疊后,通過密封膠將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的周邊進行封裝,即得所述觸摸顯示裝置。
所述步驟四中的IC驅動器設置在第一襯底或第二襯底上。
所述IC驅動器包括第一IC驅動器和第二IC驅動器,其中的顯示屏與第一IC驅動器電性連接,觸摸屏與第二IC驅動器電性連接。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A.本發(fā)明將顯示屏和觸摸屏設置于可以折疊的柔性襯底上,顯示屏與觸摸屏可采用同一IC驅動器進行顯示驅動和觸摸驅動,可在不改變現有生產線條件下輕松實現,與On-cell(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間的方法)結構相比可節(jié)省控制芯片,與In-cell(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結構相比,不需要進行打孔連線,制作工藝簡單,在生產集成度和制作工藝上可節(jié)約成本7%以上。
B.本發(fā)明通過利用顯示屏與觸摸屏之間的間隙或觸摸屏大面積的間隙進行排布引線,節(jié)約了顯示屏的周邊布線空間,從而也適用于窄邊框的設計。
C.本發(fā)明通過柔性襯底的折疊設置,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護層替代表面封裝,簡化了制造工藝,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提高了生產制造良率,同時還能延長了柔性顯示裝置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提供的柔性觸摸顯示裝置中第一襯底處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提供的IC驅動器位于觸摸屏外端時的一種排線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提供的IC驅動器位于觸摸屏外端時的另一種排線示意圖;
圖4是圖2、圖3的折疊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提供的IC驅動器位于顯示屏和觸摸屏之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6、圖7是本發(fā)明提供的IC驅動器位于柔性襯底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5的折疊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6、圖7的折疊結構示意圖。
圖中:1-柔性襯底,11-第一襯底,12-第二襯底;2-密封膠;3-阻隔保護層;4-顯示屏;5-觸摸屏;6-IC驅動器;7-引線排線區(qū)。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如圖2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柔性觸摸顯示裝置,包括柔性襯底1、顯示屏4、觸摸屏5和IC驅動器6,其中柔性襯底1呈折疊設置,其折疊后形成第一襯底11和第二襯底12,顯示屏4設置于第一襯底11上,觸摸屏5設置于第二襯底12上,IC驅動器6設置于柔性襯底1上,也就是設置在第一襯底11或第二襯底12上,所述顯示屏4和所述觸摸屏5通過引線與所述IC驅動器6電性連接,第一襯底11和第二襯底12經折疊后通過設置于二者周邊的密封膠2進行封裝。優(yōu)選的結構形式為:第一襯底11和第二襯底12呈對稱的折疊設置。
本發(fā)明的柔性襯底可以為PI(聚酰亞胺)襯底或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襯底。
本發(fā)明還可以在柔性襯底上形成阻隔保護層,顯示屏和觸摸屏件均設置于阻隔保護層上。如圖1所示,在柔性襯底1上制作阻隔保護層3, 顯示屏4和觸摸屏5(未示出)均設置于阻隔保護層3上。
實施例1
如圖2所示,其中的IC驅動器6設置于觸摸屏5的外端,其中的顯示屏的引線經過位于觸摸屏5和顯示屏4之間的引線排線區(qū)7,沿著觸摸屏5的外側區(qū)域與IC驅動器進行綁定,觸摸屏5直接與IC驅動器引線進行綁定,其折疊后所形成的結構如圖4所示,這里的IC驅動器可以為一個,顯示屏4和觸摸屏5采用共用一個IC驅動器的結構形式,節(jié)省了顯示屏的周邊布線空間。當然,也可以將IC驅動器設置于顯示屏4的外端,這里省略圖示不再贅述。
本發(fā)明通過柔性襯底的折疊設置,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護層替代表面封裝,而阻隔保護層具有阻擋水氧、能夠起到封裝作用,這里所采用的阻隔保護層為多層結構的SiNx、SiOx、Al2O3等無機材料或聚酰亞胺等有機材料的合理搭配,其多層結構的搭配具有正面和側面的水氧阻隔能力,充分利用阻隔保護層能簡化制造工藝,在生產集成度和制作工藝方面相對于現有的制作方法可降低生產制造成本7%以上,同時也提高了生產制造良率,延長了柔性顯示裝置的使用壽命。
實施例2
如圖3所示,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顯示屏4的走線方式不同,顯示屏4的引線通過觸摸屏5內部并與觸摸屏5自身導線集合,再綁定IC驅動器6,使顯示屏的兩側邊框尺寸更小,從而更易于實現窄邊框顯示的目的。
實施例3
如圖5和圖8所示,與上述實施例1和實施例2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將IC驅動器6設置在觸摸屏5和顯示屏4之間,即所述IC驅動器6設置于所述第一襯底11與所述第二襯底12的折疊位置,所述顯示屏4和所述觸摸屏5通過引線與所述IC驅動器6電性連接,可以縮短引線與IC驅動器6之間的連接長度。
實施例4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將IC驅動器6設置于觸摸屏5的一側,觸摸屏5通過一側引線與IC驅動器6進行綁定,而顯示屏4則通過一端引線與IC驅動器6進行綁定;而圖7中是將IC驅動器6設置于顯示屏4的一側,觸摸屏5和顯示屏4分別與IC驅動器6進行綁定,其中折疊后所形成的結構如圖9所示,柔性屏可方便地實現左右彎曲。
實施例5
當然,本發(fā)明也可以采用兩個獨立的IC驅動器,即包括第一IC驅動器和第二IC驅動器,第一IC驅動器和第二IC驅動器的放置位置均可以同上述實施例中單一IC驅動器的放置位置,也可以分別位于顯示屏的外端和觸摸屏的外端,未以圖示說明,這里就不再贅述,所述顯示屏與所述第一IC驅動器電性連接,所述觸摸屏與所述第二IC驅動器電性連接。通過設置兩個獨立的IC驅動器,可以對顯示屏和觸摸屏進行獨立控制。
本發(fā)明中所采用的顯示屏4可以為頂發(fā)射型顯示屏,當然,也可以為底發(fā)射型顯示屏。
另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柔性觸摸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具體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具體如圖1和圖4所示:
步驟一,在柔性襯底上依次制作阻隔保護層;
步驟二,將柔性襯底折疊后形成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兩部分;
步驟三,在第一襯底上制作顯示屏,在第二襯底上制作觸摸屏;
步驟四,在柔性襯底上設置電連接顯示屏和觸摸屏的IC驅動器;
步驟五,將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向內折疊后,在三面開口處實施密封膠封裝,即得所述觸摸顯示裝置。
本發(fā)明將顯示屏和觸摸屏設置于可以折疊的柔性襯底上,顯示屏與觸摸屏可采用同一IC驅動器進行顯示驅動和觸摸驅動,可在不改變現有生產線條件下輕松實現,與On-cell結構相比可節(jié)省控制芯片,與 In-cell結構相比,不需要進行打孔連線,制作工藝簡單,在生產集成度和制作工藝上可節(jié)約成本。同時,本發(fā)明通過柔性襯底的折疊設置,可以利用其本身的阻隔保護層替代表面封裝,簡化了制造工藝,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提高了生產制造良率,同時還能延長了柔性顯示裝置的使用壽命。
顯示屏和觸摸屏之間的導線排布靈活,并最終在導線集合處綁定IC驅動器,相應的IC驅動器可以是共用的,也可以是獨立設置,可以設定兩個IC驅動器,分別為第一IC驅動器和第二IC驅動器,其中的顯示屏與第一IC驅動器電性連接,觸摸屏與第二IC驅動器電性連接。將顯示屏和觸摸屏采用獨立控制方式,其中的第一IC驅動器和第二IC驅動器分別綁定在顯示屏與觸摸屏之間的折疊處。
顯示屏通過折疊處引線到觸摸屏單元,引線可以通過觸摸屏內部或者外緣集合到觸摸屏對應側與觸摸屏自身導線集合,再綁定IC驅動器;其中的顯示屏和觸摸屏導線在各自外側三面隨機搭配,并綁定IC驅動器。
本發(fā)明通過利用顯示屏與觸摸屏之間的間隙或觸摸屏大面積的間隙進行排布引線,節(jié)約了顯示屏的周邊布線空間,從而也適用于窄邊框的設計。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