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觸摸面板裝置。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作為各種顯示裝置的輸入裝置,已使用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這種觸摸面板裝置在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上具備用于檢測指尖等操作體進行的觸摸操作的觸摸面。在觸摸面的下方,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設有多個第1電極和第2電極,能基于在上述第1電極和第2電極之間形成的靜電電容的變化來檢測與觸摸面接觸或者接近的指尖等的位置。
例如,如專利文獻1所示,形成靜電電容的第1電極和第2電極彼此具有相同的圖案形狀,各自形成多個相同大小的菱形部分規(guī)則地連為一列的形狀。上述形狀的第1電極和第2電極在相互交叉的狀態(tài)下以與觸摸面重疊的方式配設。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2-150782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在觸摸面的周緣形成不少無法配設電極的部分(死區(qū))。為了減少上述部分,例如可以考慮按照觸摸面的周緣形狀將位于電極的末端的菱形部分整形得較小。
然而,由整形后的電極形成的靜電電容與其它正規(guī)的部分相比變小,因此存在觸摸面的周緣部分的檢測精度變低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了觸摸面的檢測精度降低的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fā)明的觸摸面板裝置具備:觸摸面,其供指尖等操作體接觸或者接近;多個電極對,上述多個電極對各自在相互保持間隔且相對的狀態(tài)下形成靜電電容,以矩陣狀配設于上述觸摸面的里側(cè),與上述操作體對上述觸摸面進行接觸等的位置對應的電極對的靜電電容發(fā)生變化,具有基準電極對和變形電極對,上述基準電極對的相對部分的長度是恒定的,上述變形電極對與上述基準電極對相比,相對部分的長度較短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較??;電壓施加部,其對各電極對施加驅(qū)動電壓;輸出檢測部,其檢測響應于上述驅(qū)動電壓的來自各電極對的輸出;校正部,其以使來自各電極對的輸出中的來自上述變形電極對的輸出放大到與來自上述基準電極對的輸出相同的水平的方式進行校正;以及確定部,其基于來自上述基準電極對的輸出和校正后的來自上述變形電極對的輸出來確定靜電電容發(fā)生了變化的電極對。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校正部進行校正,使得以矩陣狀配設于觸摸面的里側(cè)的多個電極對之中,來自與基準電極對相比相對部分的長度較短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較小的變形電極對的輸出放大到與來自基準電極對的輸出相同的水平。因此,能基于來自基準電極對的輸出和校正后的來自變形電極對的輸出來確定靜電電容發(fā)生了變化的電極對。即,即使是使用與基準電極對相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較小的變形電極對,也能抑制觸摸面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上述變形電極對形成仿照上述觸摸面的外緣形狀的形狀,沿著上述觸摸面的外緣配置。若是這種構(gòu)成,則能沿著觸摸面的外緣配設變形電極對,能抑制在觸摸面的外緣形成沒有配設電極對的部分(死區(qū)),能抑制觸摸面的外緣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上述校正部利用上述基準電極對的相對部分的長度L1與上述變形電極對的相對部分的長度L2的比率來校正來自上述變形電極對的輸出。若是這種構(gòu)成,則能無需進行復雜的運算處理,能容易地對來自變形電極對的輸出進行校正處理。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上述校正部進行對來自上述變形電極對的輸出乘以校正系數(shù)L1/L2的處理。若是這種構(gòu)成,則能無需特別地進行復雜的運算處理,能使用校正系數(shù)對來自變形電極對的輸出容易地進行校正處理。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具備:多個第1電極,其各自形成多個島狀的第1單位電極部經(jīng)由第1連接部連成列狀的形狀,相互平行地配設;以及多個第2電極,其各自形成多個島狀的第2單位電極部經(jīng)由第2連接部連成列狀的形狀,相互平行地配設,以使上述第2單位電極部與上述第1單位電極部不重疊并且上述第2連接部與上述第1連接部保持間隔且重疊的方式配設成與上述第1電極交叉的形式,上述電極對形成于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的每一交點。若是這種構(gòu)成,則能容易地將多個電極對以矩陣狀配設于觸摸面的里側(cè),能容易地取得來自各電極對的輸出,且能容易地進行適當?shù)奶幚怼?/p>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上述第1單位電極部具有:規(guī)定形狀的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以及第1異形單位電極部,其是上述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狀,上述第2單位電極部具有:規(guī)定形狀的第2基本單位電極部;以及第2異形單位電極部,其是上述第2基本單位電極部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狀,上述基準電極對包括上述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和上述第2基本單位電極部,上述變形電極對包括上述第1異形單位電極部和/或上述第2異形單位電極部。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上述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和上述第2基本單位電極部形成菱形。
在上述觸摸面板裝置中,可以是,具備:多個第3電極,其各自形成多個島狀的第3單位電極部經(jīng)由第3連接部連成列狀的形狀,相互平行地配設;以及多個第4電極,其各自形成多個島狀的第4單位電極部相互保持間隔且排成列狀的電極列,以使各第4單位電極部與各第3單位電極部保持間隔且相對的方式配設成與上述第3電極平行地排列的形式,上述電極對包括上述第3單位電極部與上述第4單位電極部相對的部分。若是這種構(gòu)成,則能容易地將多個電極對以矩陣狀配設于觸摸面的里側(cè),能容易地取得來自各電極對的輸出,且能容易地進行適當?shù)奶幚怼?/p>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提供抑制了觸摸面的檢測精度降低的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液晶顯示裝置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液晶顯示裝置的概略構(gòu)成的截面圖。
圖3是面板主體部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4是表示第1電極與第1配線部的連接關(guān)系的配線圖。
圖5是觸摸面板裝置的框圖。
圖6是配設于觸摸面的周緣的第1電極和第2電極的放大圖。
圖7是表示基本傳感部的靜電電容與校正處理前后的變形傳感部的靜電電容的關(guān)系的坐標圖。
圖8是實施方式2的面板主體部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9是配設于實施方式2的觸摸面的周緣的第1電極和第2電極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一邊參照圖1~圖7,一邊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在本實施方式中,示例液晶顯示裝置10所具備的觸摸面板裝置12。此外,在一部分附圖中示出X軸、Y軸和Z軸。關(guān)于上下方向,以圖2為基準將圖2的上側(cè)設為“表側(cè)”,并且將其下側(cè)設為“里側(cè)”。
首先,說明液晶顯示裝置10的構(gòu)成。如圖1和圖2所示,液晶顯示裝置10整體上形成角部帶有圓度的縱長的四邊形。液晶顯示裝置10主要具備:顯示圖像的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1;用于輸入液晶面板11的顯示面11a的面內(nèi)的位置信息的觸摸面板裝置12;以及作為對液晶面板11提供光的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13。
觸摸面板裝置12經(jīng)由未圖示的粘接劑層層疊于液晶面板11的表側(cè)(顯示面11a側(cè)),與液晶面板11一體化。此外,觸摸面板裝置12如后所述具備板狀的面板主體部20、層疊于該面板主體部20的表側(cè)的護罩面板(保護面板、護罩玻璃)14等。
液晶顯示裝置10還具備收納一體化的液晶面板11等和背光源裝置13的箱體15。箱體15例如包括合成樹脂,形成朝向表側(cè)開口并且底面?zhèn)鹊闹芏瞬繌澢⒘⑵鸬拇笾孪湫汀1緦嵤┓绞降囊壕э@示裝置10用于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是液晶面板11和觸摸面板裝置12的屏幕大小設定為幾英寸左右的小型類型。
液晶面板11是將俯視時形成縱長的大致四邊形的大致透明的一對玻璃制的基板在隔著規(guī)定間隔(單元間隙)的狀態(tài)下貼合并且在兩個基板間封入液晶而成的。一對基板中的配置于里側(cè)的陣列基板具備:相互正交的源極配線和柵極配線;與它們連接的開關(guān)元件(例如TFT);與該開關(guān)元件連接的像素電極;以及取向膜等。另一方面,配置于表側(cè)的CF基板具備R(紅色)、G(綠色)、B(藍色)等各著色部以規(guī)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濾光片、相對電極、取向膜等。另外,在兩個基板的外側(cè)分別貼附有偏振板。
此外,液晶面板11通過有源矩陣方式驅(qū)動,利用從背光源裝置13提供的光使顯示面11a顯示圖像。在顯示面11a中適當?shù)仫@示文字信息、圖標、象形圖等用于提示使用者進行觸摸操作的顯示對象。顯示面11a具備與后述的觸摸面板裝置12的觸摸面R相同的外形形狀。
背光源裝置13是所謂的邊光型(側(cè)光型),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里側(cè)。背光源裝置13將LED等設為光源而朝向液晶面板11的里側(cè)照射光。
觸摸面板裝置12如上所述具備面板主體部20和護罩面板14。并且,觸摸面板裝置12還具備位置檢測單元30,位置檢測單元30檢測包括使用者的指尖等的操作體與觸摸面R接觸或者接近的位置(觸摸位置)(參照圖5)。
護罩面板14具備保護面板主體部20的功能,如圖1所示,整體上形成角部帶有圓度的縱長的四邊形。護罩面板14包括板狀的強化玻璃等,大致透明且具備優(yōu)良的透光性。護罩面板14以覆蓋液晶面板11和面板主體部20的方式配設于箱體15內(nèi)。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護罩面板14的表側(cè)的板面14a的一部分成為接受使用者的指尖等的觸摸操作的觸摸面R。觸摸面R是指能用指尖等進行觸摸操作的區(qū)域,是能由后述的傳感部或位置檢測單元30檢測觸摸位置的范圍。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R整體上形成其中一短邊側(cè)的角部帶有圓度的縱長的四邊形。另外,在護罩面板14的短邊側(cè)的一端部形成有圓形的切口部14b。該切口部14b配置于觸摸面R的外側(cè),用于配設被稱為“主頁按鈕”等的按壓操作部16。
如圖3所示,面板主體部20整體上形成其中一短邊側(cè)的角部帶有圓度的縱長的四邊形。在上述面板主體部20中,第1電極21、第2電極22、第1配線部23、第2配線部24和端子部25(第1端子部25A、第2端子部25B)等形成于透明的片狀的支撐基材26。
支撐基材26包括由聚對苯二甲酸(PET)等形成的透明的片狀的塑料基材,整體上形成其中一短邊側(cè)的角部帶有圓度的縱長的四邊形。在支撐基材26的一個面(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表側(cè)的面)上配設有第1電極21、第2電極22等。
第1電極21是所謂的發(fā)送電極,以沿著X軸方向(第1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多個。各第1電極21以相互平行地排列的方式配設于支撐基材26上。第1電極21包括ITO(Indium Tin Oxide:銦錫氧化物)等透明的導電性膜。第1電極21形成以下形狀:多個島狀的單位電極部(第1單位電極部)210經(jīng)由線狀的第1連接部213連成一列。單位電極部(第1單位電極部)210有2種,包括:相互為相同形狀的占大多數(shù)的基本單位電極部(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211;以及按照觸摸面R的外緣形狀而被整形為較小的異形單位電極部(第1異形單位電極部)212。
基本單位電極部(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211形成菱形,第1電極21所包含的多個基本單位電極部211為彼此相同的大小。另外,第1電極21中的相鄰的基本單位電極部211彼此是相互的角部相對且由第1連接部213連接的狀態(tài)。而另一方面,異形單位電極部(第1異形單位電極部)212比基本單位電極部211小,形成基本單位電極部211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狀。異形單位電極部212主要配置于觸摸面R的周緣區(qū)域,設于第1電極21的末端側(cè)。
第2電極22是所謂的接收電極,以沿著Y軸方向(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多個。各第2電極22以相互平行地排列的方式配設在支撐基材26上。第2電極22與第1電極21同樣包括透明的導電性膜。另外,第2電極22與第1電極21同樣形成以下形狀:多個島狀的單位電極部(第2單位電極部)220經(jīng)由線狀的第2連接部223連為一列。并且,第2電極22的單位電極部(第2單位電極部)220也與第1電極21同樣有2種,包括:相互為相同形狀的占大多數(shù)的基本單位電極部(第2基本單位電極部)221;以及按照觸摸面R的外緣形狀而被整形的異形單位電極部(第2異形單位電極部)222。此外,基本單位電極部221和異形單位電極部222的形狀、大小等基本構(gòu)成與上述第1電極21的相同,省略說明。
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在相互絕緣的狀態(tài)下以交叉的方式形成于支撐基材26,并使得第1連接部213與第2連接部223相互(在絕緣的狀態(tài)下)重疊,且單位電極部(第1單位電極部)210與單位電極部(第2單位電極部)220相互不重疊。并且,在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之間,如后所述,在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每一交點(即第1連接部213與第2連接部223重疊的位置)形成有規(guī)定的靜電電容(互電容)。該交點為以矩陣狀配置于觸摸面R的里側(cè)的形式。
端子部25以集中到角部不帶圓度的支撐基材26的短邊側(cè)的端部(以下稱為端子部側(cè)端部)的形式配設。端子部25具備:與第1配線部23的端部連接的第1端子部25A;以及與第2配線部24的端部連接的第2端子部25B。
第1配線部23是包括與第1電極21連接的透明的導電性膜的配線圖案,如圖4所示的配線圖那樣,分別與多個第1電極21逐一連接。第1配線部23雖未在圖3等圖示,但實際上是以經(jīng)過位于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之間的之字狀的間隙的方式配設的。而另一方面,第2配線部24是包括與第2電極22連接的透明的導電性膜的配線圖案,分別與多個第2電極22逐一連接。第2配線部24與離端子部側(cè)端部最近的單位電極部220連接。
位置檢測單元30經(jīng)由未圖示的柔性配線基板與面板主體部20電連接。位置檢測單元30檢測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之間的各交點的互電容(靜電電容)。當使用者的指尖等操作體與觸摸面R接觸或者接近時,該互電容會減少。因此,通過將各交點的互電容(靜電電容)的檢測值和閾值進行比較,能確定進行了觸摸操作的觸摸面R的位置(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交點的位置)。此外,以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各交點為中心形成多個電極對S。另外,如后所述,特定的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間的互電容(靜電電容)是在由校正部35進行了校正處理后,與閾值進行比較。
位置檢測單元30主要具備電壓施加部31、電荷量檢測部(輸出檢測部)32、控制部33。
電壓施加部31與各第1電極21的一端電連接,對各第1電極21以時間序列的方式依次施加驅(qū)動電壓。此外,電壓施加部31基于來自控制部33的指示對各第1電極31施加驅(qū)動電壓。電荷量檢測部32與各第2電極22的一端電連接,檢測通過施加驅(qū)動電壓而積蓄于各第2電極22的電荷量。即,電荷量檢測部(輸出檢測部)32檢測響應于所施加的驅(qū)動電壓而從各第2電極輸出的電荷量的信息。此外,各第2電極22設定為接地電位。電荷量檢測部32的檢測結(jié)果被適當?shù)匕l(fā)送到控制部33。
例如,在電壓施加部31對任意一個第1電極21施加了電壓(驅(qū)動電壓)時,若電荷量檢測部32檢測出全部第2電極22所積蓄的電荷量,則能求出該第1電極21與全部第2電極22的各交點的靜電電容。因而,只要一邊對全部第1電極21依次施加驅(qū)動電壓一邊檢測第2電極22的電荷量,就能檢測出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全部交點的靜電電容。
控制部33具備靜電電容算出部34、校正部35和閾值判定部(確定部)36。此外,控制部33由CPU、ROM、RAM等構(gòu)成。
靜電電容算出部34基于電壓施加部31施加到第1電極21的驅(qū)動電壓和電荷量檢測部32檢測出的電荷量,算出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各交點間的靜電電容。
此外,形成于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各交點間的靜電電容根據(jù)包圍交點的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的形狀而不同。在圖5和圖6中,為了便于說明,示出4個第1電極21A、21B、21C、21D和4個第2電極22A、22B、22C、22D。例如,如圖6所示,第1電極21C與第2電極22C的交點P1是被第1電極21C的2個基本單位電極部211和第2電極22C的2個基本單位電極部221包圍的。在上述交點P1中,各基本單位電極部211、221中的交點P1側(cè)的各一半的部分(以下稱為基本傳感單位U)是主要有助于形成交點P1的靜電電容的。如交點P1這樣由4個基本傳感單位U包圍的交點為基本傳感部S1。該基本傳感部S1為本發(fā)明的基準電極對。此外,由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形成的大部分交點(電極對S)為基本傳感部。
而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第1電極21C與第2電極22A的交點P2是被第1電極21C的基本單位電極部211和異形單位電極部212以及第2電極22A的基本單位電極部221和異形單位電極部222包圍的。并且,在上述交點P2的周圍,配置有2個基本傳感單位U和比基本傳感單位U小的2個小型傳感單位U1、U2。此外,一方小型傳感單位U1由第1電極21C的異形單位電極部212形成,另一方小型傳感單位U2由第2電極22A的異形單位電極部222的一部分形成。這種形成于交點P2的靜電電容與上述基本傳感部S1相比較小。如交點P2這樣由小型傳感單位U2包圍的交點為變形傳感部S2。該變形傳感部S2為本發(fā)明的變形電極對。
如上所述,變形傳感部S2由于與基本傳感部S1相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較小,因此,無法將與變形傳感部S2對應的交點間的靜電電容視為與基本傳感部S1的靜電電容是相同的。因此,校正部35進行將來自變形傳感部S2的輸出增大到與來自基本傳感部S1的輸出相同的水平的校正處理。
校正部35使用預先按每一變形傳感部S2決定的校正系數(shù),對由靜電電容算出部34算出的各交點間的靜電電容(來自電極對S的輸出)中的、與變形傳感部S2對應的交點間的靜電電容進行校正處理。校正系數(shù)預先存儲于ROM等存儲單元。在此,說明校正系數(shù)。
校正系數(shù)是根據(jù)長度L1與長度L2的關(guān)系(比率)求出的,長度L1是在基本傳感部S1中保持間隔且相對的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相對部分的長度,長度L2是在變形傳感部S2中保持間隔且相對的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相對部分的長度。
在基本傳感部S1中,將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相鄰的相對部分F1a、F1b的長度L1設為2m(=m+m)。而另一方面,在變形傳感部S2中,將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相鄰的相對部分F2a、F2b的長度L2設為ma+mb(ma、mb<m且mb<ma)。在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的各交點形成的靜電電容與在各傳感部(電極對)S中相鄰的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2的相對部分的長度是大致成正比的。因此,上述變形傳感部S2的校正系數(shù)作為L1/L2=2m/(ma+mb)被求出。
在圖7中,示出基本傳感部S1的靜電電容與校正處理前后的變形傳感部S2的靜電電容的關(guān)系。在圖7中,由附圖標記X1表示的柱形圖表示基本傳感部S1的靜電電容,由附圖標記X2表示的柱形圖表示變形傳感部S2的校正處理前的靜電電容(實測值),由附圖標記X3表示的柱形圖表示變形傳感部S2的校正處理后的靜電電容(校正值)。如圖7所示,在指尖等操作體未與觸摸面R接觸等的情況下,由靜電電容算出部34算出的變形傳感部S2的靜電電容X2比基本傳感部S1的靜電電容X1低。當使用校正系數(shù)L1/L2對上述靜電電容X2進行了處理(例如使變形傳感部S2的靜電電容乘以校正系數(shù)L1/L2的處理)時,變形傳感部S2的靜電電容如用附圖標記X3所示,成為與基本傳感部S1的靜電電容相同的水平,變形傳感部S2和基本傳感部S1之間的靜電電容的差(輸出強度的差)被糾正。
針對由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形成的多個變形傳感部S2,通過同樣的方法預先求出校正系數(shù),并將它們適當?shù)卮鎯τ谏鲜龃鎯卧?/p>
然后,在校正部35進行了校正處理后,閾值判定部(確定部)36將預先確定的閾值α與由靜電電容算出部34算出的基本傳感部S1的靜電電容及由校正部35進行校正處理后的變形傳感部S2的靜電電容進行比較,判斷這些靜電電容是否低于閾值α。當使用者的指尖等靠近觸摸面R時,與該指尖的位置對應的部分的交點(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22的交點,即電極對S)的靜電電容會發(fā)生變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會降低)。因此,若由靜電電容算出部34檢測出的靜電電容(也包括校正處理后的靜電電容)比閾值α小,則是使用者的指尖靠近該交點。
在閾值判定部36判定為在第1電極21和第2電極的交點間形成的靜電電容(包括校正處理后的靜電電容)低于閾值α的情況下,閾值判定部36確定該交點(電極對S)的位置,將該位置信息輸出到外部。并且,基于所輸出的位置信息,在液晶顯示裝置10的顯示面11a中顯示規(guī)定的圖像(顯示對象)。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12具備對配設于觸摸面R的周緣部分的變形傳感部S2的靜電電容進行校正的校正部3,因此,能糾正變形傳感部S2與基本傳感部S1之間的信號強度的差。因此,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12能抑制觸摸面R的周緣部分的檢測靈敏度的降低。
<實施方式2>
接下來,一邊參照圖8和圖9一邊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變更了面板主體部40。此外,關(guān)于面板主體部40以外的構(gòu)成基本上與實施方式1相同,省略詳細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面板主體部40具備與實施方式1不同的形狀的電極對。
如圖8所示,面板主體部40整體上與上述實施方式1同樣,形成其中一短邊側(cè)的角部帶有圓度的縱長的四邊形。在上述面板主體部40包括中,第3電極41、第4電極42、第3配線部43、第4配線部44和端子部45等形成于透明的片狀的支撐基材46。
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以沿著Y軸方向(第1方向)延伸且沿著X軸方向(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在支撐基材4上配設有多個。相鄰的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是相互保持間隔且相互相對的狀態(tài)。此外,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與實施方式1的各電極同樣包括透明的導電性膜,相對于支撐基材46形成于同層。
第3電極41形成以下形狀:沿著Y軸方向排成一列的多個島狀的單位電極部(第3單位電極部)410經(jīng)由線狀的第3連接部413連成一列。也就是說,構(gòu)成第3電極41的多個單位電極部(第3單位電極部)410相互電連接。第1電極41的單位電極部410包括基本單位電極部(第3基本單位電極部)411和異形單位電極部(第3異形單位電極部)412。
第3電極41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11形成縱長的四邊形,以其短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且長邊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的方式配設。第3電極41的異形單位電極部412形成將四邊形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11仿照(按照)觸摸面R的外緣形狀進行整形后的形狀,與基本單位電極部411相比是小型的。
第4電極42包括電極列T,電極列T包括沿著Y軸方向排成一列的多個島狀的單位電極部(第4單位電極部)420。單位電極部(第4單位電極部)420相互分離且電獨立。第4電極42的單位電極部420包括基本單位電極部(第4基本單位電極部)421和異形單位電極部(第4異形單位電極部)422。
第4電極42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21形成縱長的四邊形,以其短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且長邊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的方式配設。第4電極42的異形單位電極部422形成將四邊形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21仿照(按照)觸摸面R的外緣形狀進行整形后的形狀,與基本單位電極部421相比是小型的。
相鄰的第3電極41的單位電極部(第3單位電極部)410和第4電極42的單位電極部(第4單位電極部)420是以下狀態(tài):相對部分相互保持間隔且其邊彼此相對。這樣相對的單位電極部410、420彼此構(gòu)成1個傳感部。也就是說,在每一對相互相對的第3電極41的單位電極部410和第4電極42的單位電極部420之間形成靜電電容(互電容),基于其變化來檢測對觸摸面R的觸摸操作。
第3配線部43是包括與第3電極41連接的透明的導電性膜的配線圖案,如圖8所示,分別逐一連接到各第3電極41的末端。而另一方面,第4配線部44分別逐一連接到構(gòu)成第4電極42的多個單位電極部420。此外,第2配線部44也包括透明的導電性膜的配線圖案。第3配線部43和第4配線部44的各端部與端子部45連接。端子部45以集中于角部不帶圓度的支撐基材46的短邊側(cè)的端部的形式配設。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各傳感部形成的靜電電容也是根據(jù)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的形狀而不同。在圖9中,為了便于說明,示出2個第3電極41A、41B和2個第4電極42A、42B。例如,在包括第3電極41B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11和第4電極42B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21的基本傳感部S11中,相互相鄰且相對的基本單位電極部411和基本單位電極部421的各邊的長度(相對部分F11的長度)L1為n。
而另一方面,包括第3電極41A的異形單位電極部412和第4電極42A的異形單位電極部422的變形傳感部S12與基本傳感部S11相比,所形成的靜電電容較小。在該變形傳感部S12中,相互相鄰且相對的異形單位電極部412和異形單位電極部422的各邊的長度(相對部分F12的長度)L2為na(<n)。
與實施方式1同樣,通過校正部35(參照圖5)對上述變形傳感部S12的靜電電容實施校正處理。
本實施方式的校正系數(shù)是根據(jù)在基本傳感部中相鄰的第3電極41(基本單位電極部411)和第4電極42(基本單位電極部421)的邊的長度與在變形傳感部S12中相鄰的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的邊的長度的關(guān)系(比率)求出的。
例如,在基本傳感部S11中,第3電極41與第4電極42相鄰的邊的長度是n。而另一方面,在變形傳感部S12中,第3電極41與第4電極42相鄰的邊的長度是na。在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的各傳感部(電極對)S中形成的靜電電容與在各傳感部S中相鄰的第3電極41和第4電極42的長度是大致成正比的。因此,上述變形傳感部S12的校正系數(shù)作為L1/L2=n/na被求出。
若使用上述校正系數(shù)對變形傳感部S12的靜電電容進行校正處理(例如對變形傳感部S12的靜電電容乘以校正系數(shù)的處理),則校正傳感部S12的靜電電容與基本傳感部S11之間的靜電電容的差(輸出強度的差)會被糾正。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中,也是通過校正部35對在觸摸面R的周緣部分配設的變形傳感部S12的靜電電容進行校正,因此,變形傳感部S12與基本傳感部S11之間的信號強度的差被糾正。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板裝置中,能抑制觸摸面R的周緣部分的檢測靈敏度的降低。
<其它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不限于通過上述記載和附圖所說明的實施方式,例如以下實施方式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
(1)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例了使用透明的導電性膜作為電極、配線部等的材料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也能使用金屬材料等遮光性導電材料。在該情況下,通過將包括遮光性導電材料的電極、配線部等形成為網(wǎng)眼狀,而能充分地確保觸摸面板裝置的透射光量。作為遮光性導電材料,可舉出例如碳納米管、石墨烯、銀納米粒子等。另外,根據(jù)情況,還能將導電性高分子材料用作電極、配線部等的材料。
(2)除了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例出的電極、配線部等的圖案以外,若能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則能采用各種各樣的圖案形狀。
(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作為顯示面板而示例了液晶面板,但在其它實施方式中能使用有機EL面板等公知的顯示面板。
(4)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第1基本單位電極部和第2基本單位電極部形成菱形,但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其它形狀。
(5)在上述實施方式2中,第3基本單位電極部和第4基本電極部形成縱長的四邊形(長方形),但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其它形狀。
附圖標記說明
10:液晶顯示裝置;11: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1a:顯示面;12:觸摸面板裝置;13:背光源裝置;14:護罩面板;15:箱體;20:面板主體部;30:位置檢測單元;31:電壓施加部;32:電荷量檢測部(輸出檢測部);33:控制部;34:靜電電容算出部;35:校正部;36:閾值判定部(確定部);R:觸摸面;S:傳感部(電極對);S1、S11:基本傳感部(基準電極對);S2、S12:變形傳感部(變形電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