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感測裝置及其感測模塊,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用于光學辨識技術的感測裝置及其光學感測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xiàn)有的閱讀書本常結合圖文與聲音,以使讀者對閱讀書本產生興趣。例如:儲存有聲音檔案的cd片或mp3播放裝置等。然此種方式讓使用者閱讀書本時需另行搜尋相關的聲音檔案,因此反而造成閱讀上的不方便。因此,便有一種光學點讀筆的產生,其利用光學辨識(opticalidentify)技術,當光學點讀筆點指到書本上的文字或圖像時,便能讀取其上的光學辨識碼,再經(jīng)由一發(fā)聲裝置產生出聲音,以提高閱讀學習的效果。
一般來說,光學點讀筆包含光源及光學傳感器,光源提供光線至書本的頁面上,讓光學傳感器能夠對頁面上的光學辨識碼進行感測。一些光學點讀筆還設置了附加的功能性組件,如筆芯及對應的筆桿,讓光學點讀筆除了用以進行點讀之外還能夠用于記錄或是追蹤點讀筆的移動軌跡或位置以進行書寫或觸控。然而,在目前光學點讀筆的設計中,筆芯及對應的筆桿是與既有的光源及光學傳感器裝設于同一個基座而使此基座的開模難度較高,且當基座的任一部分設計有所變更時,需針對整個基座重新開模制造而使重工較為不便。此外,由于光學點讀筆的這些構件如上述般皆裝設于同一個基座,故當光學點讀筆不需藉由筆芯提供書寫功能時,即使將筆芯及對應的筆桿卸除,基座上用以裝設所述筆桿、筆芯的開孔仍會占據(jù)空間而使光學點讀筆的體積無法相應地縮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感測裝置,其光學感測模塊的基座易于制造及重工,且光學感測模塊與附加的功能性組件在搭配使用上具有較高的靈活度。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學感測模塊,其基座易于制造及重工,且光學感測模塊與附加的功能性組件在搭配使用上具有較高的靈活度。
本發(fā)明的感測裝置包括一光學感測模塊及一附加功能模塊。光學感測模塊包括一第一基座、一光源及一光學傳感器。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開孔及一第二開孔,光源配置于第一開孔,光學傳感器配置于第二開孔,第一基座的一外側具有一第一固定結構。附加功能模塊包括一第二基座及一功能性組件。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三開孔及一第二固定結構,功能性組件配置于第三開孔,第一基座與第二基座藉由第一固定結構及第二固定結構而相互固設。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功能性組件為一筆芯,筆芯穿設于第三開孔。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具有至少一卡槽,第二固定結構包括至少一卡塊,卡槽卡合卡塊。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基座覆蓋第一基座的外側。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功能性組件的一區(qū)段位于第三開孔外,第二基座屏蔽區(qū)段。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包括兩限位塊,功能性組件被限位于兩限位塊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適于提供一光線至一對象,光學傳感器適于藉由光線感測對象上的辨識碼。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適于沿一出光方向提供一光線至一對象的一表面,出光方向平行于對象的表面。
本發(fā)明的光學感測模塊,包括一第一基座、一光源及一光學傳感器。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開孔及一第二開孔,其中第一基座的一外側具有一第一固定結構,第一基座與一第二基座適于藉由第一固定結構而相互固設,一功能性組件適于配置于第二基座。光源配置于第一開孔。光學傳感器配置于第二開孔。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具有至少一卡槽,卡槽卡合第二基座。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基座覆蓋第一基座的外側。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包括兩限位塊,功能性組件被限位于兩限位塊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適于提供一光線至一對象,光學傳感器適于藉由光線感測對象上的辨識碼。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適于沿一出光方向提供一光線至一對象的一表面,出光方向平行于對象的表面。
本發(fā)明的光學感測模塊包括一第一基座、一光源及一光學傳感器。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開孔及一第二開孔,其中第一基座的一外側具有一第一固定結構,第一基座與一外殼適于藉由第一固定結構而相互固設,外殼適于容納第一基座。光源配置于第一開孔。光學傳感器配置于第二開孔。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具有至少一卡槽,卡槽卡合外殼。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殼覆蓋第一基座的外側。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適于提供一光線至一對象,光學傳感器適于藉由光線感測對象上的辨識碼。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適于沿一出光方向提供一光線至一對象的一表面,出光方向平行于對象的表面。
基于上述,在本發(fā)明的感測裝置中,光源及光學傳感器裝設于第一基座,而功能性組件裝設于第二基座,且第一基座與第二基座能夠藉其第一固定結構及第二固定結構而相互固設或拆卸。據(jù)此,功能性組件與既有的光源及光學傳感器分別裝設于不同的基座而使各基座的結構較為單純以降低開模難度,且當?shù)谝换虻诙脑O計有所變更時,僅需針對第一基座或第二基座重新開模制造而不需對所有基座進行重工,故其重工較為便利。此外,當感測裝置不需藉由附加的功能性組件提供對應的功能時,可直接將第二基座及裝設于其上的功能性組件從第一基座卸除,以有效降低感測裝置的體積,提高光學感測模塊與附加的功能性組件在搭配使用上的靈活度。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感測裝置的前視圖。
圖3繪示圖1的感測裝置進行光學辨識。
圖4是圖1的感測裝置的分解圖。
圖5繪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進行光學辨識。
【符號說明】
50:物件
52:表面
100、200:感測裝置
110、210:光學感測模塊
112、212:第一基座
112a、212a:第一開孔
112b、212b:第二開孔
112c:外側
112d:第一固定結構
114、214:光源
116、216:光學傳感器
120、220:附加功能模塊
122:第二基座
122a:第三開孔
122b:第二固定結構
122c:罩部
124、224:功能性組件
124a:區(qū)段
126、226:管體
212d:出光口
a、a’:出光方向
d:組裝方向
l、l’:光線
p:卡塊
r:限位塊
s: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感測裝置的前視圖。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感測裝置100包括一光學感測模塊110,光學感測模塊110包括一第一基座112、一光源114及一光學傳感器116。第一基座112具有一第一開孔112a及一第二開孔112b,光源114例如是發(fā)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光源且配置于第一開孔112a內,光學傳感器116配置于第二開孔112b內。
圖3繪示圖1的感測裝置進行光學辨識。在本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0例如是光學點讀筆,光源114用以如圖3所示提供光線l,光線l沿第一開孔112a的軸向d1傳遞至第一基座112外并到達對象50的表面52(如供使用者進行點讀的書本的頁面),表面52反射出的光線l’傳送至光學傳感器116以形成影像,使光學傳感器116藉由所述光線感測對象50的表面52上的辨識碼,且感測裝置100藉由其他相關裝置(例如揚聲器)將辨識碼的影像經(jīng)處理并判斷后所產生的反應傳出。在其他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0可為其他種類的光學辨識裝置,本發(fā)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本實施例的感測裝置100還包括一附加功能模塊120,附加功能模塊120例如用以提供書寫的功能,詳述如下。附加功能模塊120如圖1及圖2所示包括一第二基座122及一功能性組件124,第二基座122具有一第三開孔122a(標示于圖2),功能性組件124例如是筆芯且穿設于第三開孔122a,供使用者進行書寫。在本實施例中,附加功能模塊120例如藉由一管體126(如筆桿)來容置功能性組件124的部分區(qū)段,且管體126例如一體成形地連接于第二基座122。
圖4是圖1的感測裝置的分解圖。請參考圖1、圖2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感測模塊110的第一基座112與附加功能模塊120的第二基座122非為一體成形的結構,且被設計為可相互組裝及拆卸。具體而言,第一基座112的一外側112c具有一第一固定結構112d,且第二基座122相應地具有一第二固定結構122b。第一基座112與第二基座122藉由第一固定結構112d及第二固定結構122b而相互固設。
藉由上述配置方式,功能性組件124與既有的光源114及光學傳感器116分別裝設于不同的基座(第一基座112及第二基座122)而使各基座的結構較為單純以降低開模難度,且當?shù)谝换?12或第二基座122的設計有所變更時,僅需針對第一基座112或第二基座122重新開模制造而不需對所有基座進行重工,故其重工較為便利。此外,當感測裝置100不需藉由附加的功能性組件124提供對應的功能時,可直接將第二基座122及裝設于其上的功能性組件124從第一基座112卸除,以有效降低感測裝置100的體積,提高光學感測模塊110與附加的功能性組件124在搭配使用上的靈活度。
以下對本實施例的第一固定結構112d及第二固定結構122b的具體構造進行說明。請參考圖4,本實施例的第一固定結構112d包括兩限位塊r,且此兩限位塊r與第一基座112的外側112c之間形成兩卡槽s。相應地,第二固定結構122b包括兩卡塊p,兩卡塊p適于沿組裝方向d分別卡入兩卡槽s,使第一固定結構112c與第二固定結構122b藉由各卡槽s與對應的卡塊p而如圖1及圖2所示相互卡合,且功能性組件124被限位于兩限位塊r之間。進一步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二基座122還包括一罩部122c,罩部122c覆蓋第一基座112的外側112c,且功能性組件124位于第三開孔122a外的區(qū)段124a(標示于圖4)被第二基座122的罩部122c屏蔽及限位,以使整體結構更為完整及穩(wěn)固。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固定結構112d及第二固定結構122b還可藉由卡勾、卡榫等其他適當構造相互固設,本發(fā)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在上述實施例中,還可藉由一外殼(未示出)來容納光學感測模塊110及附加功能模塊120以使感測裝置100具有較佳的外觀與握持手感,本發(fā)明不對此加以限制。進一步而言,感測裝置100可不配置第二基座122及功能性組件124,且第一基座112的第一固定結構112d可用以與所述外殼內的對應結構相互固設,使第一基座112被容納于所述外殼內且所述外殼覆蓋第一基座112的外側112c,其中例如是藉由第一固定結構112d的卡槽s來卡合所述外殼,然本發(fā)明不限制第一基座112與所述外殼的結合方式。
請參考圖3,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14例如是發(fā)光二極管組件且適于沿出光方向a提供光線l。光源114的出光方向a不平行于對象50的表面52,以使光線l直接往對象50的表面52傳遞。然本發(fā)明不對光源的出光方向進行限制,以下藉由附圖舉例說明。
圖5繪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進行光學辨識。在本發(fā)明的感測裝置200中,光學感測模塊210、第一基座212、第一開孔212a、第二開孔212b、光學傳感器216、附加功能模塊220、第二基座(未示出)、功能性組件224、管體226的配置與作用方式類似圖1至圖4的光學感測模塊110、第一基座112、第一開孔112a、第二開孔112b、光學傳感器116、附加功能模塊120、第二基座122、功能性組件124、管體126的配置與作用方式,于此不再贅述。感測裝置200與感測裝置100的不同處在于,光源214的出光方向a’平行于對象50的表面52,使光源214以側向方式出光。
如上述般將光源214設計為側向出光,可適度地降低光線l照射至對象50的表面52的光強度。據(jù)此,在對象50為液晶顯示面板的情況下,液晶顯示面板的表面52下的結構不致因光線l的照射而非預期地被光學傳感器216感測到,以確保光學傳感器216能夠正確地對表面52上的辨識碼進行感測。需說明的是,若對象50為液晶顯示面板,則其表面52上例如貼附具有所述辨識碼的透明薄膜以供感測裝置200進行光學辨識,且功能性組件224例如不具書寫功能而僅為支撐于光學感測模塊210與表面52之間的結構。此外,在所述透明薄膜的反射率較高的情況下,如上述般將光源214設計為側向出光而降低光線l照射至對象50的表面52的光強度,可避免所述透明薄膜反射出的光線l’過強而影響光學傳感器216的正常運作。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座212在第一開孔212a處的結構如圖5所示往對象50的表面52延伸,使第一開孔212a內的光源214能夠較為鄰近對象50的表面52,且第一基座212在第一開孔212a處具有出光口212b,以讓光源214發(fā)出的光線l能夠順利地透過出光口212d傳遞到表面52。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基座212在第一開孔212a處的結構可設計為其他適當形狀及尺寸,本發(fā)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綜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感測裝置中,光源及光學傳感器裝設于第一基座,而功能性組件裝設于第二基座,且第一基座與第二基座能夠藉其第一固定結構及第二固定結構而相互固設或拆卸。據(jù)此,功能性組件與既有的光源及光學傳感器分別裝設于不同的基座而使各基座的結構較為單純以降低開模難度,且當?shù)谝换虻诙脑O計有所變更時,僅需針對第一基座或第二基座重新開模制造而不需對所有基座進行重工,故其重工較為便利。此外,當感測裝置不需藉由附加的功能性組件提供對應的功能時,可直接將第二基座及裝設于其上的功能性組件從第一基座卸除,以有效降低感測裝置的體積,提高光學感測模塊與附加的功能性組件在搭配使用上的靈活度。進一步而言,在不需裝設第二基座及功能性組件的情況下,第一基座的第一固定結構可改為用以與感測裝置的外殼相固設,以提升第一基座的第一固定結構的泛用性。另外,可將光源設計為側向出光而適度地降低光學感測模塊的出光強度,以避免光源的出光強度過大而影響光學傳感器的正常運作。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