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滲水監(jiān)測,尤其涉及一種水庫堤壩滲水監(jiān)測方法、系統(tǒng)、終端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水利工程也得到一個較好的發(fā)展和建設。但是,當前仍然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水庫堤壩滲漏,水庫堤壩滲漏通常是指水體向圍護區(qū)以外滲流而產生水量漏失的現象。堤壩出現滲漏是病險壩中一種常見的問題,它不僅給堤壩的安全運行留下隱患,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堤壩邊坡和地基的穩(wěn)定性而導致出現滑坡現象,還可能會導致水量流失較大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可能因堤壩滲漏導致壩體垮塌,影響水庫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現如今,對水庫堤壩的滲水監(jiān)測通常是人工巡查,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對水庫堤壩進行定時和不定時的巡查,再根據巡查結果和工作人員的相關經驗,獲知水庫堤壩是否存在滲漏情況,然而,該種監(jiān)測方法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因為工作人員的疏忽或從業(yè)經驗不足等因素導致未能及時發(fā)現堤壩滲水情況或監(jiān)測結果不準確,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有助于提高對水庫堤壩監(jiān)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時節(jié)約滲水監(jiān)測所花費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本技術提供一種水庫堤壩滲水監(jiān)測方法、系統(tǒng)、終端及存儲介質。
2、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水庫堤壩滲水監(jiān)測方法,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3、一種水庫堤壩滲水監(jiān)測方法,包括:
4、獲取水庫堤壩的土壤濕度,并判斷所述土壤濕度是否超過預設濕度閾值;
5、若所述土壤濕度超過所述濕度閾值,則獲取目標區(qū)域的天氣信息;
6、基于所述天氣信息以及預設時間區(qū)間,獲取降雨信息;
7、基于所述降雨信息,獲取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對應的歷史降雨量;
8、基于所述歷史降雨節(jié)點以及所述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
9、基于所述濕度校準因子,對所述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并生成校準濕度;
10、判斷所述校準濕度是否超過所述預設濕度閾值;
11、若所述校準濕度超過所述預設濕度閾值,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
12、若所述校準濕度未超過所述預設濕度閾值,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不存在滲水。
1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獲取水庫堤壩的土壤濕度并判斷該土壤濕度是否超過預設濕度閾值,若超過,則表明土壤濕度過高,可能存在堤壩滲水的風險,進一步獲取目標區(qū)域預設時間區(qū)間內的雨信息獲取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并根據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根據濕度校準因子對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并生成校準濕度,再判斷校準濕度是否超過預設濕度閾值,若未超過,則表明土壤濕度是因為天氣原因導致的,水庫堤壩實際沒有滲水;若超過,則表明土壤濕度過大是由于水庫堤壩存在滲水導致的;
14、通過對水體堤壩土壤濕度進行分析和判斷,無需人工巡查,有助于節(jié)省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進一步根據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對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再對校準濕度進行校準,從而有助于更加準確的判斷出水庫堤壩是否存在滲水,即有助于提高對水庫堤壩監(jiān)測結果的準確性。
15、可選的,所述基于所述歷史降雨節(jié)點以及所述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的具體步驟包括:
16、獲取水庫堤壩的土壤信息和環(huán)境信息;
17、基于所述土壤信息和所述環(huán)境信息,獲取土壤保水能力;
18、基于所述土壤保水能力以及所述歷史降雨量,獲取土壤保水量;
19、基于所述歷史天氣信息,獲取溫度信息;
20、基于所述溫度信息、預設水份流失系數以及所述歷史降雨節(jié)點,獲取水份流失量;
21、基于所述土壤保水量以及所述水份流失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
22、可選的,所述基于所述土壤信息和所述環(huán)境信息,獲取土壤保水能力的具體步驟包括:
23、基于所述土壤信息,獲取土壤類型;
24、基于所述環(huán)境信息,獲取水庫堤壩不同單位區(qū)域內的植被信息和植被覆蓋率;
25、基于所述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和所述植被覆蓋率,獲取土壤保水能力。
26、可選的,所述基于所述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和所述植被覆蓋率,獲取土壤保水能力的具體步驟包括:
27、獲取不同土壤類型對所述植被類型所對應的適宜程度;
28、基于所述適宜程度,獲取留水比例;
29、基于所述土壤類型、所述留水比例、所述植被類型以及所述植被覆蓋率,獲取所述土壤保水能力。
30、可選的,所述獲取不同土壤類型對所述植被類型所對應的適宜程度的具體步驟包括:
31、基于所述植被類型,獲取所述植被類型所對應的植被特性;
32、獲取目標區(qū)域不同土壤類型的平均含水量;
33、基于所述平均含水量以及所述植被特性,獲取適宜程度。
34、可選的,還包括:
35、獲取與所述水庫堤壩以及堤壩排水渠相關的視頻圖像;
36、基于所述視頻圖像,判斷是否監(jiān)測到所述水庫堤壩上存在管涌;
37、若監(jiān)測到所述水庫堤壩存在管涌,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
38、若未監(jiān)測到所述水庫堤壩存在管涌,判斷所述堤壩排水渠內是否存在水流;
39、若所述堤壩排水渠內不存在水流,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不存在滲水;
40、若所述堤壩排水渠內存在水流,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
41、可選的,所述若所述堤壩排水渠內存在水流,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的具體步驟包括:
42、若所述堤壩排水渠內存在水流,則基于所述視頻圖像獲取目標水源;
43、判斷所述目標水源是否為其他水源;
44、若所述目標水源非所述其他水源,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
45、若所述目標水源為所述其他水源,則獲取所述其他水源的出水量和所述堤壩排水渠內的水流量;
46、判斷所述出水量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水流量;
47、若所述出水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水流量,則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
48、第二方面,本技術還公開了一種水庫堤壩滲水監(jiān)測系統(tǒng),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49、一種水庫堤壩滲水監(jiān)測系統(tǒng),包括:
50、第一判斷模塊,用于獲取水庫堤壩的土壤濕度,并判斷所述土壤濕度是否超過預設濕度閾值;
51、第一獲取模塊,若所述土壤濕度超過所述濕度閾值,則所述第一獲取模塊用于獲取目標區(qū)域的天氣信息;
52、第二獲取模塊,用于基于所述天氣信息以及預設時間區(qū)間,獲取降雨信息;
53、第三獲取模塊,用于基于所述降雨信息,獲取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對應的歷史降雨量;
54、生成模塊,用于基于所述歷史降雨節(jié)點以及所述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
55、校準模塊,用于基于所述濕度校準因子,對所述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并生成校準濕度;
56、第二判斷模塊,用于判斷所述校準濕度是否超過所述預設濕度閾值;
57、第一判定模塊,若所述校準濕度超過所述預設濕度閾值,則所述第一判定模塊用于判定所述水庫堤壩存在滲水;
58、第二判定模塊,若所述校準濕度未超過所述預設濕度閾值,則所述第二判定模塊用于判定所述水庫堤壩不存在滲水。
5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獲取水庫堤壩的土壤濕度并判斷該土壤濕度是否超過預設濕度閾值,若超過,則表明土壤濕度過高,可能存在堤壩滲水的風險,進一步獲取目標區(qū)域預設時間區(qū)間內的雨信息獲取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并根據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根據濕度校準因子對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并生成校準濕度,再判斷校準濕度是否超過預設濕度閾值,若未超過,則表明土壤濕度是因為天氣原因導致的,水庫堤壩實際沒有滲水;若超過,則表明土壤濕度過大是由于水庫堤壩存在滲水導致的;
60、通過對水體堤壩土壤濕度進行分析和判斷,無需人工巡查,有助于節(jié)省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進一步根據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對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再對校準濕度進行校準,從而有助于更加準確的判斷出水庫堤壩是否存在滲水,即有助于提高對水庫堤壩監(jiān)測結果的準確性。
61、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的一種計算機裝置,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62、一種智能終端,包括存儲器、處理器,所述存儲器中用于存儲能夠在所述處理器上運行的計算機程序,所述處理器加載計算機程序時,執(zhí)行第一方面的方法。
6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基于第一方面的方法生成計算機程序,并存儲于存儲器中,以被處理器加載執(zhí)行,從而,根據存儲器及處理器制作智能終端,方便使用者使用。
64、第四方面,本技術提供的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65、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存儲有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加載時,執(zhí)行第一方面的方法。
6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基于第一方面的方法生成計算機程序,并存儲于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以被處理器加載并執(zhí)行,通過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方便計算機程序的可讀及存儲。
67、綜上所述,本技術包括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68、通過對水體堤壩土壤濕度進行分析和判斷,無需人工巡查,有助于節(jié)省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進一步根據歷史降雨節(jié)點和歷史降雨量生成濕度校準因子對土壤濕度進行校準,再對校準濕度進行校準,從而有助于更加準確的判斷出水庫堤壩是否存在滲水,即有助于提高對水庫堤壩監(jiān)測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