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307、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抗凹性分析數(shù)據(jù)。
[0086]本實施例中,所述抗凹性分析數(shù)據(jù)包括所述抗凹分析點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的位移數(shù)據(jù)及所述參考點處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輸出的接觸反力數(shù)據(jù)。所述“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抗凹性分析數(shù)據(jù)”包括:
[0087](I)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的位移數(shù)據(jù),以此獲得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最大變形及殘余變形;在加載過程中,指定強制位移\完全加載時,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對應于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最大變形;而在卸載過程中,指定強制位移\完全加載時,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對應于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殘余變形(永久變形)。上述的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的位移數(shù)據(jù)在ABAQUS或者Rad1ss軟件中進行,其運算方法為軟件自帶的功能。通過評價最大變形及殘余變形這兩個參數(shù),來控制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能滿足設計要求。
[0088](2)運算得到所述參考點處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輸出的接觸反力數(shù)據(jù)。
[0089]308、結(jié)合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數(shù)據(jù)及所述參考點處輸出的接觸反力數(shù)據(jù),繪制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抗凹分析加載-卸載曲線,所述抗凹分析加載-卸載曲線由加載曲線及卸載曲線構(gòu)成;典型的抗凹分析加載-卸載曲線如圖6所示,其中,圖6中的實線表示加載曲線,而虛線表示卸載曲線。所述加載曲線表示在所述壓頭朝向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移動的過程中,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與所述參考點處輸出的接觸反力的對應關系;所述卸載曲線表示在所述壓頭回退過程中,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與所述參考點處輸出的接觸反力的對應關系。通過繪制如圖6所示的抗凹分析加載-卸載曲線,能夠直觀的觀察加載及卸載過程中是否發(fā)生屈曲現(xiàn)象、最大載荷時的位移(最大變形)以及卸載后的殘余位移(殘余變形)。
[0090]根據(jù)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在壓頭的參考點上加載的是指定強制位移(一種強制邊界條件),并且較優(yōu)的指定強制位移可以預先得至IJ,因此,分析過程中無需考慮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曲率變化,不管加載過程中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狀態(tài)如何,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抗凹分析點最終都要達到這個強制位移,并且壓頭的運動方向也被強制,壓頭不會產(chǎn)生滑移,這樣,壓頭與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接觸過程更加流暢,且?guī)缀醪挥每紤]壓頭與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接觸過程中的接觸錯誤等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模型調(diào)試的效率,減少了模型調(diào)試時間,提高了接觸分析的收斂速度,極大地提高了仿真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0091]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項】
1.一種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壓頭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創(chuàng)建壓頭三維模型,其中,創(chuàng)建的所述壓頭三維模型包括壓頭主體及連接在所述壓頭主體一端部的壓頭頭部; 對所述壓頭三維模型的壓頭本體及壓頭頭部分別劃分有限元網(wǎng)格; 賦予所述壓頭本體的有限元網(wǎng)格剛體屬性,賦予所述壓頭頭部的有限元網(wǎng)格柔性體屬性,得到壓頭有限元模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壓頭建模方法,所述“對所述壓頭三維模型的壓頭本體及壓頭頭部分別劃分有限元網(wǎng)格”具體為: 對所述壓頭三維模型的壓頭本體劃分為殼單元形式的有限元網(wǎng)格,對所述壓頭三維模型的壓頭本體劃分為實體單元形式的有限元網(wǎng)格。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壓頭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主體呈圓筒狀,所述壓頭頭部呈圓弧形,所述壓頭頭部的底部與所述壓頭主體一端部對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壓頭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本體的外徑為80mm,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的圓弧半徑為132.2mm ;所述壓頭本體的長度為36mm,所述壓頭本體的壁厚為2mm,所述壓頭頭部的壁厚為2_。
5.一種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建立壓頭有限元模型; 將所述壓頭有限元模型導入到待分析的車身外覆蓋件的有限元模型中,并使所述壓頭垂直于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且所述壓頭頭部正對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上預設的抗凹分析點,調(diào)整所述壓頭頭部與所述抗凹分析點的距離至一預設距離; 根據(jù)預定義的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與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的接觸屬性,在所述壓頭預設的參考點上加載垂直于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且由O逐漸增大至最大值的預設載荷,然后由最大值至O逐漸減小加載在所述參考點上的預設載荷;或者,根據(jù)預定義的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與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的接觸屬性,在所述壓頭預設的參考點上加載垂直于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指定強制位移,然后卸載所述指定強制位移使所述壓頭回退至初始位置; 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抗凹性分析數(shù)據(jù)。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與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的接觸屬性預定義為: 定義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和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為接觸面,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為主面,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為從面,所述壓頭頭部的外表面和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外表面的接觸方式為小滑移。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參考點為所述壓頭本體的幾何中心。
8.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強制位移通過如下方法獲得: 在所述參考點上加載一大于所述指定強制位移的極限強制位移,設置所述參考點處輸出接觸反力; 運算得到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的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數(shù)據(jù)及所述參考點處的接觸反力數(shù)據(jù); 設定所述抗凹分析點在所述參考點處輸出指定接觸反力時的位移為所述指定強制位移。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極限強制位移的值為20mm。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接觸反力的值為400N。
11.根據(jù)權利要求5至10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抗凹性分析數(shù)據(jù)”包括: 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的位移數(shù)據(jù),以此獲得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最大變形及殘余變形; 運算得到所述參考點處在所述壓頭移動過程中輸出的接觸反力數(shù)據(jù)。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運算得到所述抗凹分析點的抗凹性分析數(shù)據(jù)”之后還包括: 結(jié)合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數(shù)據(jù)及所述參考點處輸出的接觸反力數(shù)據(jù),繪制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抗凹分析加載-卸載曲線,所述抗凹分析加載-卸載曲線由加載曲線及卸載曲線構(gòu)成,其中, 所述加載曲線表示在所述壓頭朝向所述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移動的過程中,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與所述參考點處輸出的接觸反力的對應關系; 所述卸載曲線表示在所述壓頭回退過程中,所述抗凹分析點的位移與所述參考點處輸出的接觸反力的對應關系。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壓頭建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創(chuàng)建壓頭三維模型,其中,創(chuàng)建的所述壓頭三維模型包括壓頭主體及連接在所述壓頭主體一端部的壓頭頭部;對所述壓頭三維模型的壓頭本體及壓頭頭部分別劃分有限元網(wǎng)格;賦予所述壓頭本體的有限元網(wǎng)格剛體屬性,賦予所述壓頭頭部的有限元網(wǎng)格柔性體屬性,得到壓頭有限元模型得到壓頭有限元模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車身外覆蓋件外板抗凹性仿真分析壓頭建模方法,賦予所述壓頭頭部的有限元網(wǎng)格柔性體屬性,即定義壓頭頭部為柔性體,這樣,壓頭本身不會引起車身外覆蓋件外板的抗凹分析點的附加位移,仿真分析的效率和精度較高。
【IPC分類】G06F17-50
【公開號】CN104866635
【申請?zhí)枴緾N201410060277
【發(fā)明人】王力, 鄭顥, 楊蔓, 楊榮山
【申請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
【申請日】2014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