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裝置遠程數據采集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屬于電力設備領域,確切地說是一種智能裝置遠程數據采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智能變電站是堅強智能電網建設中實現能源轉化和控制的核心平臺之一,中國產業(yè)洞察網發(fā)布的《2013-2017年中國智能電網行業(yè)分析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智能變電站發(fā)展前景廣闊。目前,智能變電站內部的數據傳輸采用無線傳輸模式,即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局域網,無線傳輸穩(wěn)定性差,會出現傳輸終端、信號微弱或者傳輸速度慢等情況;有線傳輸需要大量布線,在變電站中留下較多的線路隱患。
【發(fā)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智能裝置遠程數據采集系統。
[0004]本發(fā)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智能裝置遠程數據采集系統,包括數個機柜、數據傳輸裝置和處理器,每個機柜內設置電流傳感器、電壓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電流傳感器、電壓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無線通訊數據傳輸裝置,數據傳輸裝置通訊連接處理器,每個機柜上設置傳輸線連接電流傳感器、電壓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傳輸線的端部設置插頭;機柜的上部安裝電推桿,電推桿的活塞桿的端部安裝插頭座,插頭座上固定安裝插頭;機柜的側部設置支撐架,支撐架之間設置一根絲桿和一根導桿,絲桿和導桿位于機柜上部,絲桿一端連接電機,絲桿上配合設置螺母,導桿上配合設置導向塊,螺母連接導向塊,導向塊下部安裝金屬殼,金屬殼內設置數據傳輸裝置,數據傳輸裝置的下部設置插口,插口能夠與插頭插接配合。
[0005]為進一步實現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的支撐架之間設置與絲桿平行的橫向導軌,橫向導軌位于絲桿的上部,橫向導軌上設置能夠水平移動的移動座,移動座上安裝油壺,油壺的上部設置透氣孔,油壺的下端設置連通的油管,移動座的下部設置帶有旋轉電機的轉盤,轉盤的兩端安裝連桿,連桿的端部安裝油刷,油刷能夠與油管的下口配合;油管的中部為軟管,移動座的中部設置閥套和電磁鐵,閥套上開設豎孔和橫孔,豎孔和橫孔相同,軟管位于豎孔內,橫孔內設置閥芯,閥芯位于閥套外端設置鐵芯,鐵芯能夠與電磁鐵配合,電磁鐵與閥芯之間設置彈簧。所述油管的下口為斜口。所述的數據傳輸裝置與處理器之間采用TCP/IP協議傳輸。所述的處理器為筆記本電腦。所述的金屬殼的材質為銅。
[0006]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本發(fā)明中,各個機柜內的多個傳感器采集數據,將數據優(yōu)先通過無線方式發(fā)送至數據傳輸裝置,數據傳輸裝置再發(fā)送至處理器進行分析,一旦發(fā)現故障可以及時找到位置并解決。當無線傳輸遇到故障時,通過電機帶動絲桿轉動,螺母通過導向塊帶動金屬殼移動至故障的機柜處,通過電推桿將插頭向上與插孔配合,此時可以進行有線數據傳輸。本發(fā)明可以將無線傳輸和有線傳輸結合,無線在變電站內大量的布線,提高變電站內安全性,同時可以保證信息傳輸的流暢性。本發(fā)明還具有可實施性強、安全性高、操作方便顯示直觀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發(fā)明的傳輸設備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的I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3的II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0008]附圖標記:1機柜2支撐架3電推桿4電機5數據線6插頭7插口 8數據傳輸裝置9絲桿10螺母11導向塊12導桿13金屬殼14插頭座15電流傳感器16電壓傳感器17溫度傳感器18濕度傳感器19處理器20軟管21橫孔22電磁鐵23透氣孔24油壺25移動座26橫向導軌27油管28斜口 29油刷30連桿31轉盤32豎孔33閥套34閥芯35鐵芯36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09]智能裝置遠程數據采集系統,如圖1、圖2和圖4所示,包括數個機柜1、數據傳輸裝置8和處理器19,每個機柜1內設置電流傳感器15、電壓傳感器16、溫度傳感器17和濕度傳感器18,電流傳感器15、電壓傳感器16、溫度傳感器17和濕度傳感器18無線通訊數據傳輸裝置8,數據傳輸裝置8通訊連接處理器10,每個機柜1上設置傳輸線5連接電流傳感器15、電壓傳感器16、溫度傳感器17和濕度傳感器18,傳輸線5的端部設置插頭6 ;機柜1的上部安裝電推桿3,電推桿3的活塞桿的端部安裝插頭座14,插頭座14上固定安裝插頭6 ;機柜1的側部設置支撐架2,支撐架2之間設置一根絲桿9和一根導桿12,絲桿9和導桿12位于機柜1上部,絲桿9 一端連接電機4,絲桿9上配合設置螺母10,導桿12上配合設置導向塊11,螺母10連接導向塊11,導向塊11下部安裝金屬殼13,金屬殼13內設置數據傳輸裝置8,數據傳輸裝置8的下部設置插口 7,插口 7能夠與插頭6插接配合。本發(fā)明中,各個機柜1內的多個傳感器采集數據,將數據優(yōu)先通過無線方式發(fā)送至數據傳輸裝置8,數據傳輸裝置8再發(fā)送至處理器進行分析,一旦發(fā)現故障可以及時找到位置并解決。當無線傳輸遇到故障時,通過電機4帶動絲桿9轉動,螺母10通過導向塊11帶動金屬殼13移動至故障的機柜1處,通過電推桿3將插頭6向上與插孔7配合,此時可以進行有線數據傳輸。本發(fā)明可以將無線傳輸和有線傳輸結合,無線在變電站內大量的布線,提高變電站內安全性,同時可以保證信息傳輸的流暢性。
[0010]絲桿9長期暴漏在外部會造成生銹等情況,絲桿9與螺母18之間配合阻力較大,為了克服上述問題,如圖2、圖3和圖5所示,所述的支撐架2之間設置與絲桿9平行的橫向導軌26,橫向導軌26位于絲桿9的上部,橫向導軌26上設置能夠水平移動的移動座25,移動座25上安裝油壺24,油壺24的上部設置透氣孔23,油壺24的下端設置連通的油管27,移動座25的下部設置帶有旋轉電機的轉盤31,轉盤31的兩端安裝連桿30,連桿30的端部安裝油刷29,油刷29能夠與油管27的下口配合;油管27的中部為軟管20,移動座25的中部設置閥套33和電磁鐵22,閥套33上開設豎孔32和橫孔21,豎孔32和橫孔21相同,軟管20位于豎孔32內,橫孔21內設置閥芯34,閥芯34位于閥套33外端設置鐵芯35,鐵芯35能夠與電磁鐵22配合,電磁鐵22與閥芯34之間設置彈簧36。移動座25沿橫向導軌26水平移動,移動過程中轉盤31旋轉,油刷29與油管27接觸后會吸收部分油管27出的潤滑油,旋轉至絲桿9上時將潤滑油涂抹,從而實現絲桿9的潤滑和防銹。電磁鐵22間斷性通電,每一次通電時將鐵芯35吸引,從而閥芯34與軟管20離開,在重力作用下潤滑油可以向下流動。所述油管27的下口為斜口 28,斜口 28朝下旋轉盤的轉動方向,斜口接觸面積增大,一次吸油量多,潤滑效果更佳。上述結構在潤滑過程中消耗潤滑油的量極小,但是潤滑時可以將整個被潤滑件(絲桿9)完全涂抹。避免大量滴加潤滑油時,潤滑油滴落到設備上,導致設備變臟的情況。
[0011]所述的數據傳輸裝置8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