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關(guān)于一種半導體裝置,特別是關(guān)于一種具有自對準接觸插塞(self-aligned contact,SAC)的半導體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半導體產(chǎn)業(yè)持續(xù)地改善不同的電子組件的整合密度,通過持續(xù)降低最小器件尺寸,讓更多組件能夠在給定的面積中整合。然而,不論是縮小半導體器件其本身的尺寸,或是縮小半導體器件間的距離,都會發(fā)生一些工藝上的問題。
例如,隨著存儲器尺寸逐漸縮小,為了克服愈來愈小的線寬及防止接觸插塞發(fā)生對準失誤(misalignment),會采用自對準接觸插塞裝置。然而,在自對準接觸插塞工藝中,接觸插塞的尺寸縮小之后,刻蝕的難度變高,工藝寬裕度(window)變小。為能去除刻蝕工藝中的殘留物,確保接觸開口能完全開啟,通常會進行長時間的刻蝕,以避免接觸開口無法完全開啟。然而,由于在進行光刻時,時常發(fā)生對準失誤的情形,且接觸窗開口與襯底的垂直面又通常成一傾斜角,當刻蝕的時間過長,很容易使得柵極的尖角露出,導致接觸插塞中的金屬材料與柵極接觸或是過于靠近,進而造成短路。
此外,接觸插塞的尺寸縮小亦會壓縮導電柱著陸區(qū)(landing area)的空間,因而容易產(chǎn)生對準失誤的問題。因此,業(yè)界亟需一種可在不壓縮接觸插塞的著陸區(qū)的情況下縮小存儲器尺寸的方法,進而提升接觸插塞的窗口裕度。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多個柵極,形成于一存儲單元區(qū)上;多個源極/漏極,分別形成于所述柵極的兩側(cè);多個源極接觸插塞及多個漏極接觸插塞,分別形成于源極及漏極之上,其中上述各個源極接觸插塞及漏極接觸插塞皆為柱狀;以及一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形成于所述源極接觸插塞及漏極接觸插塞上,其中所述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包括:一多重連接部,同時與多個源極接觸插塞接觸;以及多個單 一連接部,每一單一連接部皆與一個漏極接觸插塞接觸。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多個柵極,形成于一存儲單元區(qū)上;多個源極/漏極,分別形成于所述柵極的兩側(cè);多個源極接觸插塞及多個漏極接觸插塞,分別形成于源極及漏極之上,其中上述各個源極接觸插塞及漏極接觸插塞皆為柱狀;以及一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形成于所述源極接觸插塞及漏極接觸插塞上,其中所述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包括:多個單一連接部,每一單一連接部皆與一個源極接觸插塞或漏極接觸插塞接觸。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半導體裝置具有位于接觸插塞之上且與其接觸的圖案化導電層,圖案化導電層可作為導電柱與接觸插塞連接的著陸區(qū)。此圖案化導電層具有大于接觸插塞頂面的面積,使得接觸插塞的關(guān)鍵尺寸得以縮小,避免接觸插塞與字線距離過近而產(chǎn)生短路,且可降低導電柱對準失誤的機率。
附圖說明
圖1A~1I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于工藝中間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圖2~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于工藝中間階段的俯視圖;
圖5~6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于工藝中間階段的立體圖;
圖7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于工藝中間階段的俯視圖;
圖8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于工藝中間階段的立體圖。
附圖標號說明
100 半導體裝置;
102 襯底;
104 柵極;
104a 間隔物;
106a 源極;
106b 漏極;
108 第一材料層;
110 虛設(shè)插塞;
112 第二材料層;
114 介電層;
116 頂蓋層;
118 鑲嵌開口;
120 接觸開口;
122 接觸插塞;
122a 源極接觸插塞;
122b 漏極接觸插塞;
124 第一導電層;
124a 多重連接部;
124b 單一連接部;
126 導電柱;
200 半導體裝置;
222a 源極接觸插塞;
222b 漏極接觸插塞;
224 第一導電層;
224b 單一連接部;
W1~W3 寬度;
A1~A3 面積。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圖式詳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應注意的是,圖式并未按照比例繪制以便清楚表現(xiàn)本發(fā)明特征,在說明書及圖式中,同樣或類似的器件將以類似的符號表示。
本發(fā)明的半導體裝置具有位于接觸插塞之上且與其接觸的圖案化導電層,圖案化導電層可作為導電柱與接觸插塞連接的著陸區(qū)。此圖案化導電層具有大于接觸插塞頂面的面積,使得接觸插塞的關(guān)鍵尺寸得以縮小,避免接觸插塞與字線距離過近而產(chǎn)生短路,且可降低導電柱對準失誤的機率。
請參照圖1A,首先,提供襯底102,襯底102可為存儲器的存儲單元區(qū)。襯底102的材料可為硅襯底、鍺化硅襯底、或碳化硅襯底,但不限于此。再者,襯底102亦可為硅覆絕緣體襯底、多層襯底、梯度襯底、混成定向襯底等。
接著,于襯底102上分別形成多個柵極104,并且于每一柵極104與襯底102之間形 成柵極介電層(未繪示)。柵極104可為摻雜多晶硅。柵極介電層可包括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高介電常數(shù)的介電材料等。高介電材料包含氧化鉿、硅酸鉿、氮氧化鉿硅、氧化鉿鉭等。柵極104尚可包括間隔物104a,形成于柵極104的側(cè)壁上。間隔物104a可包括一或多種介電材料,例如,氮化硅、碳化硅、氮化硅碳或上述的組合。再者,襯底102更可具有多個源極/漏極106a/106b分別形成于柵極104的兩側(cè)。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視情況地在源極106a/漏極106b上形成金屬硅化物(未繪示),以降低接觸電阻,金屬硅化物的材料例如可為硅化鈷、硅化鎢、硅化鈦或上述的組合。
請參照圖1B,接著,形成第一材料層108于襯底102上,其中第一材料層108覆蓋柵極104并填入柵極104之間。第一材料層108在后續(xù)用來形成虛設(shè)插塞(dummy plug),其材料可為多晶硅、二氧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硅、或前述的組合,但不限于此。第一材料層108的形成方法可包括,化學或物理氣相沉積、旋轉(zhuǎn)涂布等,但不限于此。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對第一材料層108的表面進行平坦化工藝,例如,化學機械研磨工藝。
請參照圖1C,接著,刻蝕部分第一材料層108,以于柵極104之間形成虛設(shè)插塞110,在后續(xù)工藝中將會置換為接觸插塞。其中虛設(shè)插塞110可為多個柱狀,例如,多個圓柱狀、四角柱、五角柱狀、或其類似形狀,排列于柵極104之間。移除部分第一材料層108的方法可為,利用一圖案化掩膜進行濕刻蝕或干刻蝕,例如,反應式離子刻蝕。
請參照圖1D,再者,形成第二材料層112于襯底102上,使第二材料層112填入柵極104與虛設(shè)插塞110的間隙。第二材料層112與第一材料層108相異,且較佳與第一材料108有高刻蝕選擇性。第二材料層112可為氮化硅、碳化硅、氮化硅碳、氮氧化硅、碳氧化硅、或上述的組合,但不限于此。形成第二材料層112的方法可參閱第一材料層108。接著,對第一材料層108及第二材料層112進行平坦化工藝直到暴露出柵極104及虛設(shè)插塞110的頂面。
承上述,圖2為經(jīng)上述工藝處理的半導體裝置100的俯視圖,可對應于圖1D一并參考,值得注意地,無論是位于源極106a或是漏極106b上的虛設(shè)插塞110皆為柱狀。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源極上方為長條狀的接觸器件,漏極上方為柱狀的接觸器件。由于在本揭露中源極及漏極上方的接觸器件皆為柱狀圖案,因此可避免現(xiàn)有方法因接觸 器件具有不同圖案,而導致不同形狀的接觸器件所需的刻蝕時間不一致,更進而產(chǎn)生可靠度問題。此外亦可避免源極及漏極的接觸器件因構(gòu)型不同而產(chǎn)生的接合泄漏及高電阻問題。
接著,請參照圖1E,形成介電層114于第二材料層112及虛設(shè)插塞110的頂面上,接著,形成頂蓋層116于介電層114之上。介電層114的材料可為硅酸鹽或以硅氧烷為前驅(qū)物形成的氧化物,例如,四乙氧基硅烷氧化物或硼磷硅玻璃。頂蓋層116的材料可為氮化硅、氮氧化硅等。介電層114及頂蓋層116的形成方法可參閱第一材料層108。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視需要分別對介電層114及頂蓋層116的表面進行平坦化工藝。
接著,請參照圖1F,將頂蓋層116及介電層114圖案化,只留下部分位于柵極104上方的頂蓋層116及介電層114,而被移除的位置則形成鑲嵌開口118(damascene opening),將于后續(xù)填入導電材料。值得注意地,源極106a上方被移除的部分為長條狀,而漏極106b上方被移除的部分則為多個塊狀,此部分將于圖4作更詳細的說明。
請參照圖1G,接著,移除間隔物104a之間的虛設(shè)插塞110以形成多個接觸開口120。形成接觸開口120的方法可為干刻蝕、濕刻蝕、或前述的組合。
請參照圖1H及圖1I,再者,于接觸開口120以及鑲嵌開口118中填入導電材料,以分別形成接觸插塞122及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導電材料可包括鎢、銅、鋁、前述的合金、金屬硅化物、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前述的組合。填入導電材料的方法可為化學或物理氣相沉積。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沉積后可接著對第一導電層124的表面進行平坦化工藝。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接觸插塞122及第一導電層124的步驟亦可分開進行。
此外,圖3為完成接觸插塞122的半導體裝置100的俯視圖(未繪示介電層114、頂蓋層116及第一導電層124),可對應于圖1H一并參考。其中多個接觸插塞122位于源極106a之上,定義為源極接觸插塞122a,同樣地,多個接觸插塞122位于漏極106b之上,定義為漏極接觸插塞122b。值得注意地,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皆為柱狀。
圖4為完成第一導電層124的半導體裝置100的俯視圖,可對應于圖1I一并參考,其中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分別形成于源極接觸插塞122a以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之上。應注意的是,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可具有多個多重連接部124a以及多個單一連接部124b,其中每一多重連接部124a同時與多個源極接觸插塞122a實體上(physically)接觸,而每一單一連接部124b皆與一個漏極接觸插塞122b實體上接觸。
詳細請參照圖5,其為完成第一導電層124的半導體裝置100的示意圖。半導體裝置100可具有多個柱狀的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柱狀的漏極接觸插塞122b,以及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位于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之上。且多個源極接觸插塞122a同時與第一導電層124的多重連接部124a實體上接觸,而每一個漏極接觸插塞122b皆與一個單一連接部124b實體上接觸。再者,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實際上是鑲嵌于介電層114及頂蓋層116之間。
再者,可同時參照圖4、圖5及圖1I,第一導電層124的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為W1,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為W2,而柵極104的兩相對間隔物104a的底部寬度為W3,而W3實際上是對應于字線與字線的間距。
應注意的是,第一導電層124的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W1分別大于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W2。在一些實施例中,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W1分別為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W2的101%~300%,例如,120%、150%、180%。實際上,第一導電層124的多重連接部124a的面積A1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面積A2亦分別大于源極接觸插塞122a以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頂面面積A3。在一些實施例中,單一連接部124b的面積A2為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頂面面積A3的101%~300%,例如,140%、200%、250%。特別地,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將可代替接觸插塞122作為將于后續(xù)形成的導電柱126(請參照圖6)的著陸區(qū),并且電連接接觸插塞122及導電柱126。由于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的寬度及面積大于接觸插塞122,使得導電柱126可輕易地著陸于第一導電層124,降低對準失誤的機會。
再者,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W2分別小于兩相對間隔物104a的底部寬度W3(字線間距)。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W2分別為兩相對間隔物104a的底部寬度W3的10%~99%,例如,60%、70%、80%、90%。承上述,接觸插塞122的關(guān)鍵尺寸小于字線間距,因此可避免接觸插塞122與字線距離過于接近而產(chǎn)生短路。又,因圖案化第一導電層124的面積大于接觸插塞122,亦不會產(chǎn)生因接觸插塞122尺寸縮小而衍生導電柱126對準失誤的問題。
此外,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W1亦分別大于兩相對間隔物104a的底部寬度W3(字線間距)。在一些實施例中,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W1分別為兩相對間隔物104a的底部寬度W3的101%~400%,例如,110%、 120%、150%、250%、280%、300%、320%。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的寬度W1大于字線間距W3,因此第一導電層124亦可容易對準于相應的柵極之間,且能確保第一導電層124完整包覆接觸插塞122,降低接面電阻(contact resistance),避免額外漏電路徑。
應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124的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皆以W1表示,而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皆以W2表示。但實際上,第一導電層124的多重連接部124a及單一連接部124b的寬度可為不同,而源極接觸插塞122a及漏極接觸插塞122b的寬度亦可為不同。
最后,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照圖6,可進一步形成導電柱126于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124之上。導電柱126的材料可包括鎢、銅、鋁、前述的合金、金屬硅化物、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前述的組合。另外,導電柱126亦可電連接第一導電層124及形成于導電柱126之上的第二導電層(未繪示)。
圖7繪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200在完成第一導電層后的俯視圖。其結(jié)構(gòu)與半導體裝置100大致相同,僅圖案化第一導電層224的構(gòu)型不同。亦即,半導體裝置200的圖案化第一導電層224具有多個單一連接部224b,分別形成于源極接觸插塞222a及漏極接觸插塞222b上,每一單一連接部224b皆與一個源極接觸插塞222a或漏極接觸插塞222b接觸。與半導體裝置100不同的是,無論位于源極接觸插塞222a或是漏極接觸插塞222b上的第一導電層224皆為塊狀。
請參照圖8,其為完成第一導電層224的半導體裝置200的立體圖。半導體裝置200包括多個柱狀的源極接觸插塞222a及柱狀的漏極接觸插塞222b,以及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224位于源極接觸插塞222a及漏極接觸插塞222b之上。且每一個源極接觸插塞222a及漏極接觸插塞222b皆與一個單一連接部224b實體上接觸。再者,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224實際上是鑲嵌于介電層114及頂蓋層116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裝置200可直接地形成一第二導電層(未繪示)于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224之上,不需形成導電柱。這是因為每一個源極接觸插塞222a及漏極接觸插塞222b皆與圖案化的第一導電層224的一個單一連接部224b接觸,可對每一個源極接觸插塞222a及漏極接觸插塞222b進行獨立的電性控制。因此,半導體裝置200不需形成導電柱,具有減少工藝時間及降低成本的優(yōu)點。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半導體裝置,通過形成位于接觸插塞之上且于其實體上接觸的圖案化導電層,作為導電柱與接觸插塞連接的著陸區(qū)。圖案化導電層會自行對 準于接觸插塞,其具有大于接觸插塞頂面的面積,使得接觸插塞的關(guān)鍵尺寸得以縮小,避免接觸插塞與字線距離過近而產(chǎn)生短路或使柵極的尖角露出,且亦可降低導電柱對準失誤的機率。再者,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半導體裝置的源極接觸插塞以及漏極接觸插塞皆為柱狀,可避免因為接觸插塞的形狀不同而造成各開口的刻蝕程度不一致,進而產(chǎn)生可靠度問題。此外,形狀相同的接觸插塞刻蝕程度較一致,亦可避免接合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