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智能天線模塊以及全指向性天線,尤指一種通過調(diào)整至少一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來調(diào)整輻射場型的智能天線模塊以及全指向性天線。
背景技術(shù):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shù)的普及化,用戶增加的情況使得共同信道衰退(co-channel fading)對無線通信質(zhì)量的影響也越加顯著。共同信道衰退不僅弱化無線通信裝置的傳輸質(zhì)量,也會限制通信頻段的使用效率。傳統(tǒng)上,智能天線(smart antenna)可作為共同信道衰退的解決方案,而智能天線可分為適應(yīng)性天線(adaptive antenna)以及波束切換天線(switched-beam antenna)等兩大類別。
適應(yīng)性天線可通過自動地調(diào)整其輻射場型以阻隔干擾信號,然而,適應(yīng)性天線需配置相對復(fù)雜的射頻(Radio-frequency,RF)電路來進行波束操縱(beam steering),以實現(xiàn)輻射場型的調(diào)整。相比之下,波束切換天線僅需配置相對簡易的一組切換開關(guān)來控制波束的切換,因此波束切換天線的硬件實踐性以及成本效益較優(yōu)于適應(yīng)性天線。
近年來,波束切換天線已應(yīng)用在支持無線局域網(wǎng)絡(luò)標(biāo)準(zhǔn)IEEE 802.11b/g/n的無線通信裝置,例如無線存取點。除此之外,隨著無線通信技術(shù)不斷演進,無線通信裝置所配置的天線數(shù)量可能增加。舉例來說,無線局域網(wǎng)絡(luò)標(biāo)準(zhǔn)IEEE 802.11n支持多輸入多輸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通信技術(shù),亦即相關(guān)無線通信裝置可通過多重(或多組)天線同步收發(fā)無線信號,以在不增加帶寬或總發(fā)射功率耗損(Transmit Power Expenditure)的情況下,大幅地增加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Throughput)及傳送距離,進而有效提升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頻譜效率及傳輸速率,改善通信質(zhì)量。
由上述可知,要實現(xiàn)多輸入多輸出功能中空間多任務(wù)、多樣技術(shù),先決條件必需搭配多組天線,以將空間分成許多信道,進而提供多個天線場型。當(dāng)同一電子產(chǎn)品在有限空間下配置多組天線時,通信上的基本需求之一是這些天線都是獨立,彼此不會相互影響,且具有良好的隔離度。然而,在有限空間下,要提高天線隔離度同時又要維持多輸入多輸出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勢必增加許多設(shè)計難度。因此,如何設(shè)計符合傳輸需求的天線,同時兼顧尺寸及功能,已成為業(yè)界所努力的目標(biāo)之一。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天線模塊以及全指向性天線,其可通過調(diào)整至少一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來調(diào)整輻射場型,以實現(xiàn)波束操縱。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智能天線模塊,該智能天線模塊包括:一全指向性天線以及至少一反射單元;該至少一反射單元用來調(diào)整該全指向性天線的輻射場型,其中該至少一反射單元包括:一反射部以及一開關(guān);該開關(guān)耦接于該反射部與該全指向性天線的一接地部之間,用來根據(jù)一控制信號,電性連接或分離該反射部以及該接地部,以調(diào)整該全指向性天線的輻射場型。
本發(fā)明還公開一種全指向性天線,該全指向性天線包括:一接地部、一饋入部以及一輻射部;該饋入部電性連接于一無線信號;該輻射部電性連接于該饋入部,用來共振該無線信號,其中該輻射部包括:一第一支臂,該第一支臂電性連接于該饋入部,從該饋入部朝一第一方向延伸;一第二支臂,該第二支臂電性連接于該第一支臂,從該第一支臂朝一第二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三支臂,該第三支臂電性連接于該第二支臂以及該接地部之間,該第三支臂包括:一第一彎折;一第一分支,該第一分支電性連接于該第二支臂以及該第一彎折之間,從該第二支臂朝一第三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分支,該第二分支電性連接于該第一彎折以及該接地部之間,從該第一彎折朝該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一第四支臂,該第四支臂電性連接于該第一支臂,從該第一支臂朝該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五支臂,該第五支臂電性連接于該第四支臂以及該接地部之間,該第五支臂包括:一第二彎折;一第三分支,該第三分支電性連接于該第四支臂以及該第二彎折之間,從該第四支臂朝該第三方向的反方向延伸;以及一第四分支,該第四分支電性連接于該第二彎折以及該接地部之間,從該第二彎折朝該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第二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同時具備全指向性輻射場型以及指向性輻射場型的功能,可作為一波束切換天線,藉此達(dá)到改善共同信道衰退的目的以及提升智能天線模塊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智能天線模塊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智能天線模塊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1的全指向性天線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1的全指向性天線的饋入結(jié)構(gòu)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1的反射單元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1的反射單元的等效電路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智能天線模塊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7的全指向性天線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7的反射單元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7的全指向性天線的饋入結(jié)構(gòu)圖。
圖11繪示了圖1的智能天線模塊在5G頻段的回返耗損。
圖12繪示了圖7的智能天線模塊在2.4G頻段的回返耗損。
圖13繪示圖1的智能天線模塊在5G頻段的x-y平面的輻射場型圖。
圖14繪示圖2的智能天線模塊在5G頻段的x-y平面的輻射場型圖。
圖15繪示圖7的智能天線模塊在2.4G頻段的x-z平面的輻射場型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2、7 智能天線模塊
10、70 全指向性天線
11、12、13、21、22、23、24、71、72、73、74 反射單元
14 基板
15、25、75、76 支架
x、y、z 方向
FP 饋入部
100、700 輻射部
110、710 反射部
101、102、112、113、 支臂
701、702、703、704、705、712、713
7031、7032、7051、7052 分支
706、707 開路殘段
111、7033、7053 彎折
RF_sig 無線信號
CT_sig 控制信號
GND、GND_L2 接地部
141_L1、142_L2、143_L1、144_L2 接墊
FST、FST_1、GST_1、GST_2 插槽
GV 接地貫孔
SV 信號貫孔
SW 開關(guān)
D1、D2 二極管
CK 射頻扼流組件
L1、L2、L3 長度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具備兩種操作模式,其為全指向性(omni-directional)模式以及指向性(directional)模式。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操作于全指向性模式時,可使其具有全指向性輻射場型,以收發(fā)來自全水平面的無線信號;另一方面,當(dāng)?shù)弥信d趣的無線信號來 源的方向時,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操作于指向性模式,可使其具有指向性輻射場型,且指向性輻射場型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亦可適應(yīng)性地調(diào)整到大致朝向無線信號來源的方向,藉以實現(xiàn)波束操縱。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同時具備全指向性輻射場型以及指向性輻射場型的功能,可作為一波束切換天線,藉此達(dá)到改善共同信道衰退的目的以及提升智能天線模塊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
具體而言,請參考圖1,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智能天線模塊1的示意圖。智能天線模塊1可整合在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內(nèi),例如無線存取點、個人計算機或筆記本型計算機等,且上述電子裝置可配置有多個智能天線模塊1,以支持多輸入多輸出通信技術(shù)。電子裝置內(nèi)的無線信號處理模塊和/或其他信號處理單元可耦接于智能天線模塊1,用來產(chǎn)生至少一控制信號至智能天線模塊1,因此智能天線模塊1可根據(jù)該控制信號來調(diào)整其輻射場型,以實現(xiàn)波束操縱。
在結(jié)構(gòu)上,智能天線模塊1包含有一全指向性天線10、反射單元11、12及13、一基板14以及一支架15?;?4中形成有接地部GND(未繪于圖1)。反射單元11、12及13分別用來根據(jù)對應(yīng)的控制信號,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或分離接地部GND,以調(diào)整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全指向性天線10、反射單元11、12、13以及支架15設(shè)置于基板14的第一面上(例如,表面)。支架15耦接于全指向性天線10以及反射單元11、12、13,用來固定全指向性天線10及反射單元11、12、13。
在操作上,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于一全指向性模式時,所有的反射單元11、12、13呈現(xiàn)浮接(floating)狀態(tài),此時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為一全指向性場型。反之,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于一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11、12、13的一者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此時反射單元11、12、13中的一者可視為全指向性天線10的一部分,用來反射全指向性天線10的全指向性場型,使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呈現(xiàn)一指向性場型。其中,指向性場型的一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的反射單元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以反射單元11為例,當(dāng)反射單元11接地且反射單元12、13浮接時,反射單元11可視為全指向性天線10的一部分,用來反射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此時指向性場型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反射單元11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x方向的反向)。
如此一來,通過控制信號將反射單元11、12、13中的一者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可使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呈現(xiàn)指向性場型,其中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可具有三種不同的指向方向。在較佳實施例中,反射單元11、12、13均等地設(shè)置于全指向性天線10周圍,而相鄰設(shè)置的反射單元,如反射單元11與12、12與13或11與13,與全指向性天線10之間具有一圓心角,圓心角等于360/N,其中N是反射單元的數(shù)量。在圖1的實施例中,數(shù)量N為3,圓心角為120度。因此,假設(shè)x方向為0度的情況下,反射單元11、12、13分別設(shè)置于全指向性天線10周圍的0度、120度以及240度方位。當(dāng)反射單元11接地時,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反射單元11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 180度方向);當(dāng)反射單元12接地時,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反射單元12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300度方向);當(dāng)反射單元13接地時,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反射單元13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60度方向)。
換言之,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1可控制反射單元11、12、13與接地部GND的連接及分離狀態(tài),以調(diào)整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于全指向性模式時,所有的反射單元11、12、13與接地部GND呈現(xiàn)分離狀態(tài),使全指向性天線10具有全指向性輻射場型;另一方面,當(dāng)?shù)弥信d趣的無線信號來源的方向時,智能天線模塊1可操作于指向性模式,反射單元11、12、13中的一者與接地部GND呈現(xiàn)連接狀態(tài),使全指向性天線10具有指向性輻射場型。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1同時具備全指向性輻射場型以及指向性輻射場型的功能,可作為一波束切換天線,藉此達(dá)到改善共同信道衰退的目的以及提升智能天線模塊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
需注意的是,圖1的智能天線模塊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凡是符合上述架構(gòu)及對應(yīng)操作方式的天線模塊皆屬本發(fā)明的范疇,而不限于上述實施例。舉例來說,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于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11、12、13中的相鄰二者可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使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為一指向性場型,其中指向性場型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的相鄰二反射單元的中間點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如此一來,波束操縱的方向可更添靈活性。例如,當(dāng)反射單元11、12接地時,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二相鄰的反射單元11、12的中間點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240度方向);當(dāng)反射單元12、13接地時,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二相鄰的反射單元12、13的中間點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0度方向);當(dāng)反射單元11、13接地時,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大致平行于從二相鄰的反射單元11、13的中間點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即120度方向)。主要波束指向方向?qū)?yīng)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可參見如下表格1。
因此,通過調(diào)整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1可具備六種不同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如此可使波束操縱更具靈活性。
除此之外,反射單元11、12、13與全指向性天線10的相對位置可視實際需要調(diào)整, 而不限于圖1的實施例。例如,反射單元11、12、13與全指向性天線10之間的圓心角可為任意角度;或者,反射單元11、12、13的一者或多者可遠(yuǎn)離或接近全指向性天線10。反射單元的數(shù)量N不限,至少一個即可,視實際應(yīng)用需求。在較佳實施例中,反射單元的數(shù)量N為3或4。請參考圖2,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智能天線模塊2的示意圖。智能天線模塊1與2的差異在于智能天線模塊2的反射單元的數(shù)量N為4。
在結(jié)構(gòu)上,智能天線模塊2包含有反射單元21、22、23及24,假設(shè)x方向為0度的情況下,反射單元21、22、23及24分別設(shè)置于全指向性天線10周圍的0度、90度、180度以及270度方位。智能天線模塊2的一支架25耦接于全指向性天線10以及反射單元21、22、23及24,以強化全指向性天線10以及反射單元21、22、23、24的穩(wěn)定度。
在操作上,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2操作于全指向性模式時,所有的反射單元21、22、23、24呈現(xiàn)浮接狀態(tài),可使全指向性天線10具有全指向性輻射場型。另一方面,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2操作于指向性模式時,全指向性天線10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可具有八種不同的指向方向,如此可使波束操縱更具靈活性。主要波束指向方向?qū)?yīng)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可參見如下表格2。
因此,通過調(diào)整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以及增加反射單元的數(shù)量,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可具備多種不同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如此可使波束操縱更具靈活性。
進一步地,請參考圖3,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全指向性天線10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全指向性天線10包含有一饋入部FP以及一輻射部100。輻射部100電性連接于饋入部FP,用來共振一無線信號RF_sig。輻射部100包含有支臂101及102。支臂101電性連接于饋入部FP,從饋入部FP朝z方向延伸,支臂102電性連接于支臂101,沿x方向延伸。其中,全指向性天線10是一T形單極天線或一彎折式單極天線(bended-monopole),且為垂直極化。其中,x、y及z方向相互垂直。
請參考圖4,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全指向性天線10的饋入結(jié)構(gòu)透視圖。基板14的第 一面(即表面)上形成有一接墊141_L1以及接地部GND,輻射部100可通過焊接而設(shè)置于基板14的第一面?;?4的第二面(即底面)上形成有一接墊142_L2以及一接地部GND_L2。接墊142_L2可作為饋入部FP,用來饋入無線信號RF_sig。基板14內(nèi)部形成有多個接地貫孔(ground via)GV以及多個信號貫孔(signal via)SV,接地貫孔GV用來電性連接接地部GND以及GND_L2,信號貫孔SV用來電性連接接墊141_L1以及142_L2。此外,基板14內(nèi)可形成有一插槽FST_1,輻射部100可插入插槽FST_1中,以固定輻射部100。
請參考圖5,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反射單元11的透視圖。請注意,圖1繪示的反射單元11、12、13以及圖2繪示的反射單元21、22、23、24的結(jié)構(gòu)完全一致,在此僅以反射單元11為例說明。如圖5所示,反射單元11包含有一反射部110以及一開關(guān)SW。開關(guān)SW耦接于反射部110與接地部GND之間,用來根據(jù)一控制信號CT_sig,電性連接或分離反射部110以及接地部GND(和GND_L2),以調(diào)整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其中,控制信號CT_sig可為通用型的輸入輸出(General Purpose I/O,GPIO)信號,由電子裝置內(nèi)的無線信號處理模塊和/或其他信號處理單元所產(chǎn)生,以控制反射單元11的接地狀態(tài)。
反射部110包含有彎折111以及支臂112及113。支臂112耦接于開關(guān)以及彎折111之間,從開關(guān)SW朝z方向延伸。支臂113的一端電性連接于彎折111,支臂113的另一端為開路,從彎折111沿從全指向性天線10朝向反射部110的方向延伸(即x方向)。然而不限于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反射部的開路支臂112亦可從彎折111沿反射部110朝向全指向性天線10的方向延伸(即x方向的反方向)。
基板14的第一面上形成有一接墊143_L1以及接地部GND,反射部110可通過焊接而設(shè)置于基板的第一面?;?4的第二面上形成有一接墊144_L2以及接地部GND_L2。信號貫孔SV用來電性連接接墊143_L1以及144_L2。此外,接地貫孔GV形成于開關(guān)SW周圍,用來電性連接接地部GND及GND_L2。開關(guān)SW較佳地設(shè)置于基板14的第二面上,相對于輻射部100設(shè)置于基板14的第一面上,如此配置有利于生產(chǎn)制造。
請參考圖6,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反射單元11的等效電路圖。開關(guān)SW耦接于反射部110與接地部GND之間,用來根據(jù)控制信號CT_sig,電性連接或分離反射部110以及接地部GND,以調(diào)整全指向性天線10的輻射場型。
開關(guān)SW包含至少一開關(guān)組件(本實施例以二極管D1、D2為例)以及一射頻扼流組件(Choke)CK。本實施例的二極管D1及D2的陽極耦接于反射部110,二極管D1及D2的陰極耦接于接地部GND,由于采用兩個二極管來提升反射部110與接地部GND之間的導(dǎo)電性,以增加全指向性天線10的主要波束的指向性(directivity)。在其他實施例中,開關(guān)SW亦可包含三個(或以上)或單一開關(guān)組件。開關(guān)組件較佳地為PIN-二極管(P-intrinsic-N Diode)或任何可以作為開關(guān)的射頻切換組件,例如PN接面二極管(PN Diode)、晶體管或微機電系統(tǒng)(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等。本實施例的射頻扼流組件CK的一端耦接于控制信號CT_sig,另一端耦接于二極管D1及D2的陽極以及反射部110,用來防止控制信號CT_sig影響整體天線的特性及穩(wěn)定性,及防止CT_sig的噪聲電流流至接地部GND和反射單元。且射頻扼流組件CK可防止接地部GND及反射部110的信號流至控制信號CT_sig。
在操作上,當(dāng)控制信號CT_sig為高電位時,二極管D1、D2同時被導(dǎo)通,以將反射部110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當(dāng)控制信號CT_sig為低電位時,二極管D1、D2同時被關(guān)閉,以將反射部110分離接地部GND。因此,控制信號CT_sig可控制反射部110的接地狀態(tài),以調(diào)整整體天線的輻射場型。
請參考圖7,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智能天線模塊7的示意圖。智能天線模塊7與圖2的智能天線模塊2的架構(gòu)以及操作方式相似,同樣為一全指向性天線搭配四個反射單元,因此智能天線模塊7的全指向性天線的主要波束指向方向可具有八種不同的指向方向。智能天線模塊7與智能天線模塊2的差異在于全指向性天線及反射單元的形狀不同,其中智能天線模塊7另外增加一支架來固定反射單元,以強化反射單元的穩(wěn)定度。
如圖7所示,智能天線模塊7包含有一全指向性天線70、反射單元71、72、73、74、基板14以及支架75、76。每一反射單元71、72、73、74用來根據(jù)對應(yīng)的控制信號,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或分離接地部GND,以調(diào)整全指向性天線70的輻射場型。支架75連接于全指向性天線70,用來固定全指向性天線70,以強化其穩(wěn)定度。支架76用來固定反射單元71、72、73、74,以強化其穩(wěn)定度。
請參考圖8,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全指向性天線70的示意圖。如圖8所示,全指向性天線70包含有饋入部FP以及一輻射部700。輻射部700電性連接于饋入部FP,用來共振無線信號RF_sig。輻射部700包含有支臂701、702、703、704及705。支臂703及705電性連接至接地部GND,在本實施例,全指向性天線70可視為一雙接地引腳單極天線(dual shorted-pin monopole),此類型的天線可消除諧波頻率,使其在主要共振頻率的輻射效率優(yōu)化。
在結(jié)構(gòu)上,支臂701電性連接于饋入部FP,從饋入部FP朝z方向延伸。支臂702電性連接于支臂701,從支臂701朝x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支臂703電性連接于支臂702以及接地部GND之間。支臂703包含有分支7031、7032以及彎折7033。分支7031電性連接于支臂702以及彎折7033之間,從支臂702朝y方向延伸。分支7032電性連接于彎折7033以及接地部GND之間,從彎折7033朝z方向的反方向延伸。
支臂704電性連接于支臂701,從支臂701朝x方向延伸。支臂705電性連接于支臂704以及接地部GND之間,且支臂705包含有分支7051、7052以及彎折7053。分支7051電性連接于支臂704以及彎折7053之間,從支臂704朝y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分支7052 電性連接于彎折7053以及接地部GND之間,從彎折7053朝z方向的反方向延伸。
支臂702與支臂703的分支7031的組合構(gòu)成開口朝向y方向的U形狀,以及支臂704與支臂705的分支7051的組合構(gòu)成開口朝向y方向的反方向的U形狀;支臂703的分支7032呈現(xiàn)開口朝向x方向的U形狀,以及支臂705的分支7052呈現(xiàn)開口朝向x方向的反方向的U形狀。
支臂701具有一長度L1,支臂702及704分別具有一長度L2,長度L1及L2的總和大致為無線信號RF_sig的四分之一波長。支臂703及705分別具有一長度L3,長度L3大致為無線信號RF_sig的四分之一波長。因此,支臂701、702及703的總長度大致為無線信號RF_sig的半波長,且支臂701、704及705的總長度大致為無線信號RF_sig的半波長。
值得注意的是,輻射部700可另外包含開路殘段(Open-stub)706及707,用來提升輻射部700共振無線信號RF_sig的輻射效率和天線阻抗匹配。開路殘段706電性連接于支臂702與703的連接處,開路殘段707電性連接于支臂704與705連接處。換言之,開路殘段706及707可設(shè)置于約為無線信號RF_sig的四分之一波長處,以改變四分之一波長處的射頻電流大小,如此可降低回返耗損(return loss),提升輻射部700共振無線信號RF_sig的輻射效率,而且可減少天線操作在全向性和指向性的狀態(tài)下的阻抗差異。
請參考圖9,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反射單元71的示意圖。請注意,圖7繪示的反射單元71、72、73及74的結(jié)構(gòu)完全一致,在此僅以反射單元71為例說明。如圖9所示,反射單元71包含有一反射部710以及開關(guān)SW。反射部710包含有支臂712及713。支臂712耦接于開關(guān)SW,從開關(guān)SW朝z方向延伸。支臂713電性連接于支臂712,沿全指向性天線70朝向反射單元71的垂直方向延伸(y方向)。其中,反射部710大致呈一T形。
請參考圖10,其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全指向性天線70的饋入結(jié)構(gòu)圖。全指向性天線10與70的饋入結(jié)構(gòu)的差異在于,基板14內(nèi)形成有插槽FST、GST_1及GST_2。輻射部700的支臂701可插入插槽FST中,而支臂703及705可分別插入插槽GST_1及GST_2中,以分別固定支臂701、703及705。
請參考圖11,其繪示了圖1的智能天線模塊1在IEEE 802.11a/n/ac標(biāo)準(zhǔn)的5G頻段(4.9~5.95GHz)的回返耗損。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在全指向性模式的回返耗損以粗實線表示。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在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11、12及13分別接地的回返耗損分別以細(xì)實線、虛線以及粗虛線表示。如圖11所示,智能天線模塊1在4.9GHz的回返耗損大致低于-4.905dB(32.32%),在5.8GHz的回返耗損大致低于-10.26dB(9.41%)。
請參考圖12,其繪示了圖7的智能天線模塊7在2.4G頻段(2.4~2.5GHz)的回返耗損。智能天線模塊7操作在全指向性模式的回返耗損以粗實線表示。智能天線模塊7操作 在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71、72、73及74分別接地的回返耗損分別以細(xì)實線、細(xì)虛線、粗虛線及細(xì)點線表示。如圖12所示,智能天線模塊1在2.4GHz的回返耗損大致低于-10.45dB(9.01%),在2.5GHz的回返耗損大致低于-12.36dB(5.81%)。
請參考圖13,其繪示智能天線模塊1在5G頻段的x-y平面的輻射場型圖。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在全指向性模式的輻射場型以粗實線表示。智能天線模塊1操作在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11、12及13分別接地的輻射場型分別以細(xì)實線、虛線以及粗虛線表示。如圖13所示,當(dāng)反射單元11、12及13分別接地時,智能天線模塊1的輻射場型分別在接近180度、300度以及60度的方向具有最大值,此乃主要波束的指向方向。
請參考圖14,其繪示智能天線模塊2在5G頻段的x-y平面的輻射場型圖。智能天線模塊2操作在全指向性模式的輻射場型以粗實線表示。智能天線模塊2操作在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21、22、23及24分別接地的輻射場型分別以細(xì)實線、細(xì)虛線、細(xì)點線以及粗虛線表示。如圖14所示,當(dāng)反射單元21、22、23及24分別接地時,智能天線模塊2的輻射場型分別在接近180度、270度、0度及90度的方向具有最大值,此乃主要波束的指向方向。
請參考圖15,其繪示智能天線模塊7在2.4G頻段的x-z平面的輻射場型圖。智能天線模塊7操作在全指向性模式的輻射場型以粗實線表示。智能天線模塊7操作在指向性模式時,反射單元71、72、73及74分別接地的輻射場型分別以細(xì)實線、細(xì)虛線、粗虛線及細(xì)點線表示。由圖15可知,反射單元71及73分別接地時在x方向和其反方向(也就是個別主要波束指向方向)有最大值,表示能量集中在此方向,亦即天線的指向性。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可控制至少一反射單元的接地狀態(tài),以調(diào)整全指向性天線的輻射場型。當(dāng)智能天線模塊操作于全指向性模式時,所有的反射單元呈現(xiàn)浮接狀態(tài),使全指向性天線具有全指向性輻射場型;另一方面,當(dāng)?shù)弥信d趣的無線信號來源的方向時,智能天線模塊可操作于指向性模式,至少一反射單元中的一者呈現(xiàn)接地狀態(tài),使全指向性天線具有指向性輻射場型。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的智能天線模塊同時具備全指向性輻射場型以及指向性輻射場型的功能,可作為一波束切換天線,藉此達(dá)到改善共同信道衰退的目的以及提升智能天線模塊的數(shù)據(jù)吞吐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書的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應(yīng)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