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纜,具體涉及一種智能軌道用電纜。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電氣化鐵路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在客運專線與高速鐵路項目的建設中,牽引變電所27.5kV側的設備間連接及饋出線大量采用電纜方式。但目前電氣化鐵路27.5kV單相交流交聯聚乙烯絕緣電纜不能實現在線監(jiān)測線路運行質量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可以實現線路監(jiān)測及局部放電定位,可以及時作出警報,提高電氣化鐵路運行可靠性的智能軌道交通電纜。
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智能軌道交通電纜,它包括銅導體,在所述銅導體外部由內而外依次設有導體屏蔽層、絕緣層和絕緣屏蔽層,所述導體屏蔽層、絕緣層和絕緣屏蔽層三層共擠而成,所述銅導體、導體屏蔽層、絕緣層和絕緣屏蔽層組成電源線,在所述電源線外部設有金屬屏蔽層,在所述金屬屏蔽層內設有第一感溫探測光纜,在所述金屬屏蔽層外部設有第一扎緊帶,在 所述第一扎緊帶外部設有隔離套,在所述隔離套外部設有隔離帶,在所述隔離帶外部設有鎧裝層,在所述鎧裝層外部設有第二扎緊帶,在所述第二扎緊帶外部設有外護套層。
在所述鎧裝層內設有第二感溫探測光纜。
所述絕緣層為交聯聚乙烯絕緣層。
所述金屬屏蔽層采用銅絲疏繞而成,所述第一感溫探測光纜與銅絲同時疏繞設在電源線外部。
所述第一扎緊帶為銅帶。
所述隔離套由透水性差的聚乙烯材料擠包而成。
所述隔離帶由阻燃型非金屬材料繞包而成。
所述鎧裝層為非磁性金屬絲鎧裝層。
所述鎧裝層由圓鋁線或扁鋁線鎧裝而成。
所述外護套層為低煙無鹵材料層。
在所述金屬屏蔽層內設有第一感溫探測光纜,可以精確探測該線纜的運行溫度情況及感知局部放電位置;在所述鎧裝層內設有第二感溫探測光纜,可以探測該線纜的運行溫度情況,并且可以探測相鄰線路的異常情況。
所述鎧裝層的鎧裝結構采用圓鋁線、扁鋁線等材料鎧裝,可以提高制品抗拉能力,鎧裝結構采用互鎖鎧裝,可以提高制品抗壓能力。
本發(fā)明中所述電源線用于電能傳輸,所述金屬屏蔽層采用銅絲疏繞而成,其外可采用銅帶或其它材料進行扎緊,其截面應滿足電纜的 故障電流要求,所述第一感溫探測光纜對線路運行溫度等進行檢測,實現線路過熱報警,甚至斷電,以避免電氣短路等火災,另可以協助對局部放電進行定位,將其與金屬屏蔽層同時疏繞在電源線上,與金屬屏蔽層一起采用銅帶或其它材料進行扎緊,所述隔離套,采用透水性差的聚乙烯材料擠包,實現徑向防水功能,所述隔離帶,采用阻燃型非金屬材料擠包或繞包在隔離套外部,實現將非磁性鎧裝材料與隔離套隔離開,一則防護非磁性金屬鎧裝損傷隔離套;二則起到熱傳導緩沖作用;三則在電纜燃燒時形成內部缺氧環(huán)境,起到阻燃性能,所述鎧裝層,采用非磁性材料鎧裝,宜采用鋁材質,如圓鋁線、扁鋁線等。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yōu)點是:本發(fā)明不僅對軌道交通電纜的防水、阻燃、環(huán)保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并且設置了感溫探測光纜,可以對整個線路進行有效監(jiān)控,配合主控臺管理,實現當溫度超過設定溫度時自動報警,斷電保護及線路切換功能,以避免電氣短路等火災情況,保證軌道交通線路的運行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智能軌道交通電纜,它包括銅導體1,在所述銅導體1外部由內而外依次設有導體屏蔽層2、絕緣層3和絕緣屏蔽層4,所述導體屏蔽層2、絕緣層3和絕緣屏蔽層4三層共擠而成,所述銅導體1、導體屏蔽層2、絕緣層3和絕緣屏蔽層4組成電源線,在所述電源線外部設有金屬屏蔽層5,在所述金屬屏蔽層5內設有第一感溫探測光纜6,在所述金屬屏蔽層5外部設有第一扎緊帶7,在所述第一扎緊帶7外部設有隔離套8,在所述隔離套8外部設有隔離帶9,在所述隔離帶9外部設有鎧裝層10,在所述鎧裝層10外部設有第二扎緊帶11,在所述第二扎緊帶11外部設有外護套層12;在所述鎧裝層10內設有第二感溫探測光纜;所述絕緣層3為交聯聚乙烯絕緣層;所述金屬屏蔽層5采用銅絲疏繞而成,所述第一感溫探測光纜6與銅絲同時疏繞設在電源線外部;所述第一扎緊帶7為銅帶;所述隔離套8由透水性差的聚乙烯材料擠包而成;所述隔離帶9由阻燃型非金屬材料繞包而成;所述鎧裝層10為非磁性金屬絲鎧裝層;所述鎧裝層10由圓鋁線或扁鋁線鎧裝而成;所述外護套層12為低煙無鹵材料層。本發(fā)明不僅對軌道交通電纜的防水、阻燃、環(huán)保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并且設置了感溫探測光纜,可以對整個線路進行有效監(jiān)控,配合主控臺管理,實現當溫度超過設定溫度時自動報警,斷電保護及線路切換功能,以避免電氣短路等火災情況,保證軌道交通線路的運行安全可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思路及方法,具體實現該技術方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實施例中未明確的各組成部分均可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