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力矩器線圈繞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
背景技術:
力矩器線圈是加速度計檢測質量的一部分,是敏感慣性加速度計的敏感元件,結構包括骨架和其上繞制的漆包線,對稱粘接在擺片兩側,其引出線的漆包線焊接在擺片上,是內外電氣連接通路的重要連接部分,如果引出線斷裂,產品將無信號輸出。
力矩器線圈為有骨架線圈,骨架本身無引出線固定位置,力矩器線圈漆包線屬于超細漆包線(Φ0.03mm~Φ0.05mm),繞制過程中的漆包線集中受力問題極易造成漆包線漆皮磨損甚至漆包線斷裂。如圖1所示,線圈繞制的第一匝線在繞制機卡簧上固定,第一匝線的位置直接決定后續(xù)漆包線是否散亂,第一匝線引出位置依靠線圈骨架缺口位置定位,容易造成引出線受力,引出線集中受力將造成漆包線漆皮磨損甚至漆包線斷裂,導致力矩器線圈功能失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不足,提供了一種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能夠解決現(xiàn)有力矩器線圈繞制過程中,因引出線集中受力而造成的漆包線漆皮磨損、斷裂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
一方面,一種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包括以下過程:
第一步:將過渡工裝安裝在繞線軸上,所述過渡工裝是一個帶有缺口的圓 環(huán),該圓環(huán)表面光滑無毛刺,所述缺口一端的兩個邊沿盡頭呈光滑圓弧狀,另一端的一個邊沿盡頭具有伸出所述圓環(huán)側邊的凸臺,另一個邊沿盡頭呈圓弧狀,所述凸臺具有一平面,用于將線圈引出線平滑的過度到與繞線軸平行的方向上,安裝好的所述過渡工裝,其缺口和卡簧在同一水平線上;
第二步:將線圈骨架緊挨所述過渡工裝放置,套在繞線軸上,依靠圓環(huán)側邊凸起對所述線圈骨架進行限位,使線圈骨架引出線經過凸臺圓弧過渡到繞線軸卡簧上;
第三步:將第一匝漆包線手工繞制在線圈骨架上,引出線從所述過渡工裝的凸臺經過后,伸入所述缺口,從缺口穿出后卡在卡簧上,開始繞線;
第四步:繞線結束,將最后幾匝漆包線固定后,用剪刀剪斷引出線,取下繞好繞組。
進一步可選的,所述缺口一端的兩個邊沿盡頭的光滑圓弧和側邊凸起打磨為0.5毫米圓弧。
進一步可選的,所述過渡工裝與繞線軸間隙不超過0.02毫米。
另一方面,一種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包括以下過程:
第一步:將過渡工裝安裝在繞線軸上,所述過渡工裝是一個閉合的圓環(huán),該圓環(huán)表面光滑無毛刺,圓環(huán)外表面具有一平行圓環(huán)中心線的溝槽,所述溝槽一端的兩個邊沿盡頭呈光滑圓弧狀,另一端的一個邊沿盡頭具有伸出所述圓環(huán)側邊的凸臺,另一個邊沿盡頭呈圓弧狀,所述凸臺具有一平面,用于將線圈引出線平滑的過度到與繞線軸平行的方向上,安裝好的所述過渡工裝,其溝槽和卡簧在同一水平線上;
第二步:將線圈骨架緊挨所述過渡工裝放置,套在繞線軸上,依靠圓環(huán)側邊凸起對所述線圈骨架進行限位,使線圈骨架引出線經過凸臺圓弧過渡到繞線軸卡簧上;
第三步:將第一匝漆包線手工繞制在線圈骨架上,引出線從所述過渡工裝的凸臺經過后,伸入所述溝槽,從溝槽穿出后卡在卡簧上,開始繞線;
第四步:繞線結束,將最后幾匝漆包線固定后,用剪刀剪斷引出線,取下繞好繞組。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工裝與骨架缺口位置相配合,在繞制第一匝漆包線時引出漆包線位置由骨架缺口變?yōu)楣ぱb凸臺,并且結合超細研磨方法,使工裝側邊凸臺為圓弧形,引出線方向經凸臺在垂直方向變?yōu)樗椒较蚝罂ㄔ诶@制軸卡簧上。有效的降低力矩器線圈引出線繞制過程中集中受力問題并且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引出線繞制過程中受力部分遠離骨架缺口,降低后續(xù)骨架缺口與漆包線引出線摩擦引起的斷裂風險。
附圖說明
所包括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的理解,其構成了說明書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與文字描述一起來闡釋本發(fā)明的原理。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力矩器線圈繞制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帶缺口的過渡工裝主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帶缺口的過渡工裝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閉合的過渡工裝主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閉合的過渡工裝結構示意圖;
圖6、圖7、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帶缺口的過渡工裝力矩器線圈繞制示意圖;
圖9、圖10、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閉合過渡工裝力矩器線圈繞制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解釋而非限制性的目的,闡述了具體細節(jié),以幫助全面地理解本發(fā)明。然而,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也可以在脫離了這些具體細節(jié)的其它實施例中實踐本發(fā)明。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細節(jié)而模糊了本發(fā)明,在附圖中僅僅示出了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案密切相關的設備結構和/或處理步驟,而省略了與本發(fā)明關系不大的其他細節(jié)。
本發(fā)明針對力矩器動圈繞制過程中引出線由于骨架缺口位置定位造成的集中受力問題,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不足,設計新的工裝結合超細研磨方法,在不增加額外漆包線磨損的前提下,提供一種新的引出線定位方式。本方法的原理是:設計一種新的工裝嵌套到繞線機繞線軸上,并與骨架缺口位置相配合,在繞制第一匝漆包線時引出漆包線位置由骨架缺口變?yōu)楣ぱb凸臺,并且結合超細研磨方法,使工裝側邊凸臺為圓弧形,引出線方向經凸臺在垂直方向變?yōu)樗椒较蚝罂ㄔ诶@線軸卡簧上。
具體的,一種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過程:
101、將過渡工裝安裝在繞線軸上。
對于過渡工裝,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以下兩種實施例:
實施例1,如圖3,過渡工裝是一個帶有缺口的圓環(huán),該圓環(huán)表面光滑無毛刺,缺口一端的兩個邊沿盡頭呈光滑圓弧狀,另一端的一個邊沿盡頭具有伸出圓環(huán)側邊的凸臺,另一個邊沿盡頭呈圓弧狀,凸臺具有一平面,用于將線圈引出線平滑的過度到與繞線軸平行的方向上,安裝好的過渡工裝,其缺口和卡簧在同一水平線上;
實施例2,如圖4、圖5所示,過渡工裝是一個閉合的圓環(huán),該圓環(huán)表面光滑無毛刺,圓環(huán)外表面具有一平行圓環(huán)中心線的溝槽,溝槽一端的兩個邊沿盡頭呈光滑圓弧狀,另一端的一個邊沿盡頭具有伸出圓環(huán)側邊的凸臺,另一個邊沿盡頭呈圓弧狀,凸臺具有一平面,用于將線圈引出線平滑的過度到與繞線軸平行的方向上,安裝好的過渡工裝,其溝槽和卡簧在同一水平線上;
繞線機過渡工裝為不銹鋼材料,該過渡工裝加工后將走線槽和側邊凸臺在10倍顯微鏡下經超細研磨加工表面光滑無毛刺形狀為圓弧形,具體可以取加工后的繞線機過渡工裝,在10倍顯微鏡下用2000目研磨膏進行超細加工,過渡工裝用螺釘固定在繞線軸上。第一匝線引出線經側邊凸臺將垂直方向漆包線變?yōu)樗椒较蚝笥每ɑ煽ㄗ?,然后開始繞線。
102、將線圈骨架緊挨過渡工裝放置,套在繞線軸上;
103、如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所示,將第一匝漆包線手工繞制在線圈骨架上,引出線從過渡工裝的凸臺經過后,伸入缺口,或伸入溝槽,從缺口或溝槽穿出后卡在卡簧上,開始繞線;
104、繞線結束,將最后幾匝漆包線固定后,用剪刀剪斷引出線,取下繞好繞組。
進一步可選的,缺口或溝槽一端的兩個邊沿盡頭的光滑圓弧和側邊凸起打 磨為0.5毫米圓弧。
進一步可選的,繞線機過渡工裝超聲清洗并風干后用螺釘固定在繞線軸上,過渡工裝與繞線軸間隙不超過0.02毫米。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力矩器線圈繞制方法,工裝與骨架缺口位置相配合,在繞制第一匝漆包線時引出漆包線位置由骨架缺口變?yōu)楣ぱb凸臺,并且結合超細研磨方法,使工裝側邊凸臺為圓弧形,引出線方向經凸臺在垂直方向變?yōu)樗椒较蚝罂ㄔ诶@制軸卡簧上。有效的降低力矩器線圈引出線繞制過程中集中受力問題并且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引出線繞制過程中受力部分遠離骨架缺口,降低后續(xù)骨架缺口與漆包線引出線摩擦引起的斷裂風險,提高力矩器動圈的使用壽命,并且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
如上針對一種實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在一個或更多個其它實施例中使用,和/或與其它實施例中的特征相結合或替代其它實施例中的特征使用。
應該強調,術語“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時指特征、整件、步驟或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個或更多個其它特征、整件、步驟、組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附加。
這些實施例的許多特征和優(yōu)點根據(jù)該詳細描述是清楚的,因此所附權利要求旨在覆蓋這些實施例的落入其真實精神和范圍內的所有這些特征和優(yōu)點。此外,由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想到很多修改和改變,因此不是要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限于所例示和描述的精確結構和操作,而是可以涵蓋落入其范圍內的所有合適修改和等同物。
本發(fā)明未詳細說明部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