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散熱模塊及其組裝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916774閱讀:271來源:國知局
      散熱模塊及其組裝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散熱模塊及其組裝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較佳散熱效能的散熱模塊及其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一般而言,為了讓電腦系統(tǒng)能夠正常運(yùn)行,電腦系統(tǒng)中發(fā)熱功率較高的電子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單元(cpu)、存儲模塊(memorymodule)、繪圖處理單元(gpu)及芯片集(chipset)等,都必須額外地安裝一散熱模塊來將多余的熱能帶離電子元件,以預(yù)防運(yùn)行中的電子元件的溫度超過其正常的運(yùn)行溫度上限。

      現(xiàn)有一種散熱模塊是利用鰭片組搭配熱管來達(dá)到散熱的功能,鰭片組由多個間隔地排列的鰭片組成,并與熱管的熱端及冷端接觸,用來增加散熱面積以提升散熱效率。而在散熱設(shè)計上,常需折彎熱管以配合使用空間或提升散熱效率。因此,熱管在熱端與冷端之間存在折彎的區(qū)域。受限于熱管在此折彎的區(qū)域的形狀以及此折彎的區(qū)域的彎折角度具有較大公差,目前的鰭片組只能配置在熱管尚未有折彎的部位。然而,隨著電子元件的發(fā)熱功率越來越高,目前的散熱模塊的散熱效率也逐漸不敷使用。



      技術(shù)實(shí)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散熱模塊,其具有較佳的散熱效率。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其可組裝出具有較佳的散熱效率的散熱模塊。

      本發(fā)明一實(shí)施例的一種散熱模塊,包括熱管、第一鰭片組、第二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熱管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連接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呈彎折結(jié)構(gòu)。熱管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分別穿設(shè)于第一鰭片組、第二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其中該熱管、該第一鰭片組、該第二鰭片組和該第三鰭片組熱耦合。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鰭片組與第二鰭片組分別緊貼于第 三鰭片組的相對兩側(cè)。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鰭片組包括可拆卸的上半部及下半部,上半部與下半部分別包括上凹槽及下凹槽,上凹槽與下凹槽于組裝狀態(tài)形成容納熱管的第三部分的空間,使得第三鰭片組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緊密包覆第三部分。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上半部及下半部可以為鋁擠件、鑄造件或電腦數(shù)值控制(computernumericalcontrol,cnc)加工件。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散熱模塊還包括散熱底板,配置在第一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的同一側(cè),且接觸第一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并與第一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熱耦合。

      本發(fā)明一實(shí)施例的一種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包括:配置熱管的第一部分至第一鰭片組的第一溝槽,其中熱管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連接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呈彎折結(jié)構(gòu);配置第三鰭片組的上半部至熱管的第三部分的一側(cè),配置第三鰭片組的下半部至熱管的第三部分的另一側(cè),上半部及下半部于組裝狀態(tài)形成緊密包覆熱管的第三部分的空間,且將下半部固定于上半部;以及配置第二鰭片組的一第二溝槽至熱管的第二部分;其中熱管、第一鰭片組、第二鰭片組和第三鰭片組熱耦合。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鰭片組與第二鰭片組分別緊貼于第三鰭片組的相對兩側(cè)。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上半部與下半部分別包括上凹槽及下凹槽,上凹槽與下凹槽共同形成的內(nèi)輪廓接近熱管的第三部分的外輪廓,而使得第三鰭片組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緊密包覆第三部分。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上半部及下半部可以為鋁擠件、鑄造件或電腦數(shù)值控制加工件。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上述的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還包括配置一散熱底板至第一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的一側(cè),其中散熱底板接觸第一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并與第一鰭片組及第三鰭片組熱耦合。

      基于上述,本發(fā)明的散熱模塊的熱管具有在延伸方向軸線不同且依序排列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為彎折結(jié)構(gòu)。在本發(fā)明的散熱模塊中,除了熱管位在兩端處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上配置有第一鰭片組 及第二鰭片組之外,呈彎折結(jié)構(gòu)以彎折連接于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也配置第三鰭片組。因此,散熱模塊具有更大的散熱面積,而能提供更高的散熱效率。本發(fā)明還提供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其通過在將第一鰭片組配置在熱管的第一部分之后,先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高的第三鰭片組于熱管的第三部分,以校正熱管的第二部分的位置之后,再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低的第二鰭片組至第二部分,以避免熱管因彎折的第三部分的彎折角度具有較大公差而發(fā)生不易安裝第三鰭片組的狀況。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diǎn)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shí)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xì)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至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的一種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的示意圖。

      圖6是圖5的散熱模塊的剖面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biāo)記說明如下:

      100散熱模塊

      110熱管

      112第一部分

      114第二部分

      116第三部分

      120第一鰭片組

      122第一溝槽

      130第二鰭片組

      132第二溝槽

      140第三鰭片組

      142上半部

      144上凹槽

      146下半部

      148下凹槽

      150散熱底板

      具體實(shí)施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其可組裝出具有較佳的散熱效率的散熱模塊。下面將對此進(jìn)行詳細(xì)地介紹。

      圖1至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的一種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的示意圖。本實(shí)施例的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請先參閱圖1與圖2,配置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至第一鰭片組120的一第一溝槽122,其中熱管110包括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4及位于第一部分112與第二部分114之間的第三部分116。第三部分116呈彎折結(jié)構(gòu),用以連接第一部分112和第二部分114。圖示中這三部分的關(guān)系可以視作第一部分112與第三部分116之間彎折地連接,且第二部分114與第三部分116之間彎折地連接。

      如圖1所示,在本實(shí)施例中,熱管110的數(shù)量為多條,但在其他實(shí)施例中,熱管110也可以只有一條,彎折出多排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4與第三部分116。熱管110的數(shù)量并不以此為限制。這些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是熱端,其會接觸熱源(未繪示),第二部分114是冷端,其遠(yuǎn)離熱源。一具體實(shí)現(xiàn)中,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熱端)延伸方向與第二部分114(冷端)延伸方向雖然彼此平行但不會位于同一軸線上。

      在一實(shí)施例中,熱管110存在多條,相鄰兩熱管110的兩第二部分114之間的距離大于兩第一部分112之間的距離。第一部分112與第二部分114之間是通過第三部分116連接,第三部分116為彎折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于圖示中為第一部分112與第三部分116之間存在一彎折,第二部分114與第三部分116之間也存在一彎折。此外,在一實(shí)施例中,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4與第三部分116的延伸方向軸線不同;但在其他實(shí)施例中,只要第三部分116分別與第一部分112及第二部分114彎折地連接即可,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4的延伸方向軸線亦可相同。

      上述的熱管110在圖2的步驟中被放入第一鰭片組120的第一溝槽122內(nèi)。在本實(shí)施例中,第一溝槽122是凹陷在第一鰭片組120上的凹槽,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可以直接放置于第一鰭片組120的第一凹槽122之后再將第一鰭片組120通過例如是焊接等方式固定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當(dāng)然,第一溝槽122也可以是不外露于第一鰭片組120表面的穿槽,第一溝槽 122的形式以及第一鰭片組120與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之間可以緊迫式固定或以焊接方式固定,固定方式不以上述為限制。

      接著,請參閱圖3,配置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至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的一側(cè),配置第三鰭片組140的下半部146至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的另一側(cè),且將下半部146固定于上半部142。

      在本實(shí)施例中,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與下半部146分別包括對應(yīng)于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的上凹槽144及下凹槽148,上凹槽144與下凹槽148共同形成的內(nèi)輪廓接近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的外輪廓,而使得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及下半部146緊密包覆第三部分116。

      在本實(shí)施例中,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及下半部146可以鋁擠的方式制造,也就是說,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及下半部146為鋁擠件,從而提供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的上凹槽144及下半部146的下凹槽148較佳的精度。當(dāng)然,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及下半部146的制造方式并不以鋁擠工藝為限制,在其他實(shí)施例中,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及下半部146也可以通過電腦數(shù)值控制加工或是鑄造等其他能制作出高精度的物件的方式來制造。

      再來,請參閱圖4,配置散熱底板150至第一鰭片組120及第三鰭片組140的同一側(cè),其中散熱底板150接觸第一鰭片組120及第三鰭片組140,以使散熱底板150熱耦合于第一鰭片組120及第三鰭片組140。在其他實(shí)施例中,也可以省略配置散熱底板150的步驟。

      最后,請參閱圖4至圖5,配置第二鰭片組130的第二溝槽132至熱管110的第二部分114,以完成散熱模塊100的組裝。在本實(shí)施例中,第二溝槽132是位于第二鰭片組130上的穿槽,第二鰭片組130可通過穿入熱管110的第二部分114的方式來定位。當(dāng)然,第二溝槽132的形式不以上述為限制。

      在本實(shí)施例中,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凹槽144與下凹槽148共同形成的內(nèi)輪廓可用以校正熱管110的第二部分114的位置,因此先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高的第三鰭片140于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如圖3所示),再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低的第二鰭片組130至第二部分114(如圖4與圖5所示),以避免熱管110因彎折的第三部分116的彎折角度具有較大公差,而發(fā)生不易安裝第三鰭片組140的狀況。

      圖5是散熱模塊的示意圖。圖6是圖5的散熱模塊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閱圖5與圖6,本實(shí)施例的散熱模塊100包括熱管110、第一鰭片組120、第二鰭片組130、第三鰭片組140及散熱底板150。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4與第三部分116的延伸方向的軸線不同,第一部分112與第三部分116之間彎折地連接,且第二部分114與第三部分116之間彎折地連接。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4及第三部分116分別穿設(shè)于第一鰭片組120、第二鰭片組130及第三鰭片組140。

      在本實(shí)施例中,熱管110被第二鰭片組130、第三鰭片組140以及第一鰭片組120與散熱底板150完全包覆。第一鰭片組120與第二鰭片組130分別緊貼于第三鰭片組140的相對兩側(cè),以充分利用空間來增加散熱效能。

      在現(xiàn)有的散熱模塊(未繪示)中,因?yàn)闊峁芘c鰭片組之間能略為滑動,加上因不同支熱管的不同部位的折彎角度有差異而產(chǎn)生公差,而使熱管在其彎折部位難以準(zhǔn)確焊接鰭片,因此,現(xiàn)有的散熱模塊并不會在熱管的彎折部位配置鰭片。

      相較于現(xiàn)有的散熱模塊,本實(shí)施例的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通過在將第一鰭片組120配置在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之后,先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高的第三鰭片組140于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以校正熱管110的第二部分114的位置之后,再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低的第二鰭片組130至第二部分114,以避免熱管110因彎折的第三部分116的彎折角度有較大公差而發(fā)生不易安裝第三鰭片組140的狀況。借由上述組裝方法,本實(shí)施例的散熱模塊100在熱管110上原本難以設(shè)置鰭片組的第三區(qū)域116(彎折區(qū)域)配置了第三鰭片組140,除了充分利用空間,增加散熱面積而增加散熱效能之外,因?yàn)闅饬鞯奶攸c(diǎn)是傾向于流向阻力較小的通道,第三鰭片組140把熱管110的中央(第三部位116)處的空洞補(bǔ)起來可以均衡風(fēng)流,防止風(fēng)流在此損失。

      在一具體實(shí)現(xiàn)中,本發(fā)明的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首先,提供第一鰭片組120及熱管110,其中第一鰭片組120上設(shè)有用于容納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20的熱管槽(例如第一溝槽122),如圖1所示。

      接著,將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放入第一鰭片組120的熱管槽內(nèi)。為方便安裝,可用固定治具代替第二鰭片組的位置,固定熱管110的第二部分 114,然后焊接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與第一鰭片組120的諸鰭片并形成平面,如圖2所示,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與第一鰭片組120的諸鰭片齊平,類似熱管直觸技術(shù)(hdt,heat-pipedirecttouch)。

      然后,實(shí)現(xiàn)中用治具固定熱管110的第二部分114,再將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142和下半部146組合與熱管110的第三部分116。該第三部分116呈彎折結(jié)構(gòu),第三鰭片組140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均為鋁擠件。通過例如螺絲等方式固定熱管的第三部分116與鋁擠件,如圖3所示。

      隨后,采用散熱底板150與熱管110的第一部分112的平面壓緊,然后將設(shè)有穿槽132的第二鰭片組122穿入熱管110的第二部分114上。將熱管110、鋁擠件142和146、鰭片組及散熱底板結(jié)合為一體,使其熱耦合,如圖4和圖5所示。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散熱模塊的熱管具有在延伸方向軸線不同且依序排列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彎折地連接,且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之間彎折地連接。在本發(fā)明的散熱模塊中,除了熱管位于兩端處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上配置有第一鰭片組及第二鰭片組之外,彎折連接于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也配置第三鰭片組。因此,散熱模塊具有更大的散熱面積,而能提供更高的散熱效率。本發(fā)明還提供散熱模塊的組裝方法,其通過在將第一鰭片組配置在熱管的第一部分之后,先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高的第三鰭片組于熱管的第三部分,以校正熱管的第二部分的位置之后,再組裝彎折角度精密度較低的第二鰭片組至第二部分,以避免熱管因彎折的第三部分的彎折角度具有較大公差而發(fā)生不易安裝第三鰭片組的狀況。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shí)施例說明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dāng)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fā)明的范圍當(dāng)視后附的權(quán)利要求書的范圍為準(zhǔn)。

      當(dāng)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diǎn)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