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源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散熱效果較好的電源連接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高功率電源連接器通常由內部導體端子及外部絕緣體所組成。依焦耳定律:熱量(Q)與電流強度(I)的平方、導體的電阻(R)及通電流的時間(t)成正比,即Q=I?2×R×t;當導體端子長時間通予高電流時,因導體端子本身的體阻抗及導體端子與導體端子接觸時的壓縮阻抗,使得整個連接器系統(tǒng)處于高溫狀態(tài),從而導致材料物性的性能下降,影響連接器功能運作。
有鑒于此,確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電源連接器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電源連接器,該電源連接器具有較好的散熱效果。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源連接器,其包括:
絕緣本體,具有對接部、自對接部向后延伸的安裝部及貫穿所述對接部與安裝部的收容槽;
若干電源端子對,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內,所述電源端子對包括相對設置的兩片電源端子,每片電源端子均設有固持在收容槽內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觸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
所述電源連接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絕緣本體上的散熱件,且所述散熱件至少包覆所述絕緣本體的一側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的頂壁凹設有預留槽,所述散熱件限位收容在所述預留槽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的頂壁設有凸塊和自預留槽內壁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限位槽,所述凸塊設于對接部與安裝部的連接處,所述限位槽自安裝部的頂壁后端延伸至凸塊下方,且所述凸塊與所述限位槽將所述預留槽分隔成與所述收容槽一一對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散熱件包括遮覆所述安裝部頂壁的本體部和位于本體部兩側的限位部,所述本體部的前端設有若干開槽及位于開槽內并呈彈性懸伸的若干彈片,所述凸塊限位收容在所述開槽內,所述彈片自所述開槽突伸入所述限位槽并限位在凸塊的下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還設有自其安裝面朝向對接部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限位部上與彈片相對設置的一端設有向下彎折延伸并呈U型狀設置的勾部,所述勾部突伸入所述凹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包括自對接部的頂壁向外突伸形成的臺階部和沿電源端子對接方向貫穿所述臺階部設置的若干通孔,所述預留槽位于所述臺階部后側,所述通孔與所述收容槽對應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散熱件貼附于預留槽的內壁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的上、下內壁面上分別凹設有散熱口,且所述散熱口與所述收容槽對應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接觸部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第一接觸臂和第二接觸臂及形成于第一接觸臂與第二接觸臂之間的間隙,所述收容槽內設有間隔片,且所述間隔片收容于所述間隙內,以間隔所述第一接觸臂和第二接觸臂。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源連接器還包括若干信號端子對及用以固定限位所述信號端子對的限位塊,所述信號端子對包括相對設置的兩片信號端子,每片信號端子均包括插入部、自插入部一端延伸的插接部及自插入部另一端延伸的引腳,所述引腳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塊內,所述限位塊與所述安裝部組裝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連接器通過在絕緣本體上設置一導熱系數(shù)較高的散熱件,且該散熱件至少包覆絕緣本體的一側面,從而在電源端子長時間通予高電流時,絕緣本體上的熱源會傳遞到散熱件上,以此來綜合絕緣本體的熱流密度,使絕緣本體的熱流密度增高,借此降低整個電源連接器內部的高熱。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源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電源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2中絕緣本體的立體圖。
圖4是圖3所示絕緣本體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5是圖4中圓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圖2中散熱件的立體圖。
圖7是圖2中一對電源端子對的立體圖。
圖8是圖2中信號端子對與限位塊組裝配合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電源連接器100,該電源連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電路板(未圖示)上,并與對接裝置對接配合。所述電源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0、收容在所述絕緣本體10內的若干電源端子對20和若干信號端子對30、用以限位固定所述信號端子對30的限位塊40及設置在所述絕緣本體10上的散熱件50。
請參閱圖3至圖5并結合圖2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0具有對接部11、自對接部11向后延伸的安裝部12及貫穿所述對接部11與安裝部12的收容槽13。對接部11的前端形成有對接面111,安裝部12的后端形成有與對接面111相對設置的安裝面121,所述收容槽13自對接面111貫穿至安裝面121。所述收容槽13包括用以收容電源端子對20的第一收容槽131和用以收容信號端子對30的第二收容槽132,由于電源端子對20與信號端子對30的形狀不盡相同,故第一收容槽131與第二收容槽132的形狀亦不盡相同,于此不再詳細描述。
所述對接部11的前端內部開設有供插入對接裝置的對接槽112,所述對接槽112與所述收容槽13相連通,以便電源端子對20和信號端子對30分別與對接裝置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收容槽131的相對設置的兩內側壁上均凹設有卡槽14,所述安裝部12設有與對接部11相連的連接塊15,所述連接塊15的兩側分別凹設有狹槽151。相鄰兩個第一收容槽131之間設有間隔壁16,所述卡槽14凹設在所述間隔壁16的兩側,所述對接槽112部分開設于所述間隔壁16上,使得所述間隔壁16具有U型的開口。所述安裝部12的兩側設有向下突伸的凸柱122,所述凸柱122用以焊接至電路板上。
所述對接部11的前端(靠近對接面111一側)凹設有U型開口113,所述間隔壁16形成于相鄰兩個U型開口113之間。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內設有間隔片115及突設于第一收容槽131上、下兩內側壁上的凸肋114,所述間隔片115呈十字型設置,且其中兩端與所述間隔壁16相連、另外兩端分別與第一收容槽131的上、下內壁面相連,所述凸肋114與所述間隔片115相對設置。
所述安裝部12的頂壁凹設有預留槽123,所述安裝部12的頂壁還設有凸塊124和自預留槽123內壁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限位槽125,所述凸塊124設于對接部11與安裝部12的連接處,所述限位槽125自安裝部12的頂壁后端延伸至凸塊124下方,且所述凸塊124與所述限位槽125將所述預留槽123分隔成與所述第一收容槽131一一對應。所述安裝部12還設有自其安裝面121朝向對接部11凹陷形成的凹槽1211。
所述安裝部12包括自對接部11的頂壁向外突伸形成的臺階部126,所述預留槽123開設在所述臺階部126的后側。所述臺階部126上開設有沿電源端子對20對接方向貫穿所述臺階部126設置的若干通孔127,所述通孔127開設在所述對接部11與臺階部126的連接處,且所述通孔127與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對應連通,所述安裝部12的上、下內壁面上分別凹設有散熱口128,所述散熱口128與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對應連通,從而電源端子對20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內產生的熱量可借由所述通孔127和所述散熱口128散發(fā)出去。
請參閱圖6并結合圖4與圖5所示,所述散熱件50至少包覆所述絕緣本體10的一側面。所述散熱件50限位收容在所述預留槽123內,且所述散熱件50貼附于預留槽123的內壁面。
眾所周知,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導熱系數(shù),在所有固體中,金屬是最好的導熱體;而絕緣塑膠的導熱系數(shù)遠比鐵金屬或非鐵金屬低,從而絕緣塑膠的散熱能力也遠比鐵金屬或非鐵金屬低。故,本實施例中的所述散熱件50由導熱系數(shù)較高的導熱材料制成,具體來講,所述散熱件50可由鐵金屬材質制成,也可由非鐵金屬材質制成。
所述散熱件50包括遮覆所述安裝部12頂壁的本體部51和位于本體部51兩側的限位部52,所述本體部51的前端設有若干開槽511及位于開槽511內并呈彈性懸伸的若干彈片512,所述開槽511自本體部51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所述彈片512在開槽511內朝向本體部51前端懸伸,且所述彈片512的延伸長度小于開槽511的凹陷長度。所述凸塊124限位收容在所述開槽511內,所述彈片512自所述開槽511突伸入所述限位槽125并限位在凸塊124的下方。所述限位部52上與彈片512相對設置的一端設有向下彎折延伸并呈U型狀設置的勾部521,所述勾部521突伸入所述凹槽1211。
從而,借由凸塊124與開槽511的配合、彈片512與凸塊124和限位槽125的配合、及勾部521與凹槽1211的配合,可保證所述散熱件50穩(wěn)定的貼附于預留槽123內壁面上,進而,在電源端子對20長時間通予高電流時,其所產生的溫度將先傳遞到絕緣本體10上,繼而再傳遞到散熱件50上,以此來綜合絕緣本體10的熱流密度,使絕緣本體10的熱流密度增高,借此降低整個電源連接器100的溫度。
所謂熱流密度,即指:單位時間內通過物體單位截面積上的熱量。材料熱流密度與導熱系數(shù)的關系為:材料熱流密度q=λ(材料導熱系數(shù)) ×(T1-T2)/d,其中T1=熱表面溫度,T2=冷表面溫度,d=材料厚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說明書中的散熱件50所起的作用主要為散熱,而不具有屏蔽電源端子對20的端子信號的作用。
請參閱圖7并結合圖4所示,所述電源端子對20包括相對設置的兩片電源端子21,每片電源端子21均設有固持在第一收容槽131內的固持部212、自固持部212一端延伸的接觸部211及自固持部212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13。所述固持部212的兩側分別設有向外突伸的突伸部2121和倒刺2122,且所述倒刺2122設置在固持部212的靠近接觸部211一側,所述突伸部2121設置在固持部212的靠近焊接部213一側。
在一對電源端子對20中,所述倒刺2122對應收容在所述卡槽14內,其中一片電源端子21的突伸部2121對應收容在所述狹槽151內,由此,不僅可以保證電源端子對20穩(wěn)固收容在第一收容槽131內,而且還可在與對接裝置對接時防止電源端子對20移動,提高對接穩(wěn)定性。
所述接觸部211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第一接觸臂2111和第二接觸臂2112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接觸臂2111與第二接觸臂2112之間的間隙2113。所述間隙2113與所述凸肋114相對應設置,且所述間隔片115收容于所述間隙2113內,以在接觸部211與對接裝置對接時,將第一接觸臂2111與第二接觸臂2112相間隔開,防止第一接觸臂2111與第二接觸臂2112相互干擾,同時提供第一接觸臂2111與第二接觸臂2112彈性變形的空間。另,該間隙2113還可既作為預留沖壓工藝刀口用,也可作為散熱口用,具有多重功效。
所述電源端子對20的兩片電源端子21呈上、下兩排設置,上、下兩排電源端子21的接觸部211相對設置,且接觸部211的前端部分暴露于所述U型開口113;上、下兩排電源端子21的焊接部213呈前后兩列設置,以便與電路板焊接固定。
請參閱圖8并結合圖2、圖3及圖5所示,所述信號端子對30包括相對設置的兩片信號端子31,每片信號端子31均包括插入部312、自插入部312一端延伸的插接部311及自插入部312另一端延伸的引腳313。所述插接部311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并部分突伸入所述對接槽112,以與對接裝置實現(xiàn)電性連接。所述插接部311的前端設有搭接部3111,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內設有與所述搭接部3111相配合的搭接塊133,所述搭接部3111搭接在搭接塊133上,以防止與對接裝置對接時因信號端子31較細而易發(fā)生變形甚至損壞。
所述插入部312的兩側邊分別設有倒刺3121和突伸部3122,且所述倒刺3121設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插接部311一側,所述突伸部3122設置在插入部312的靠近引腳313一側。所述第二收容槽132的內壁面上亦凹設有卡槽14,位于第二收容槽132處的連接塊15上亦凹設有狹槽151,所述突伸部3122對應收容在所述狹槽151內,所述倒刺3121與所述卡槽14干涉配合,因此,不僅可以保證信號端子對30穩(wěn)固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32內,而且還可在與對接裝置對接時防止信號端子對30移動,提高對接穩(wěn)定性。
所述引腳313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塊40內,且所述引腳313整體分成四排,相鄰兩排引腳313相互間隔設置,以此增強與電路板焊接時的抓著力。
所述限位塊40與所述安裝部12組裝固定。所述限位塊40呈臺階狀設置,且所述限位塊40上開設有供穿插收容所述引腳313的穿槽41,所述限位塊40的兩側突設有扣合塊42。所述安裝部12設有供收容所述限位塊40的收容腔129,所述收容腔129的相對設置的兩內側壁上凹設有扣合槽1291,所述扣合塊42收容在所述扣合槽1291內,以借由扣合塊42與扣合槽1291的相互配合而限位所述限位塊40和絕緣本體10。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連接器100通過在絕緣本體10上設置一導熱系數(shù)較高的散熱件50,且該散熱件50至少包覆絕緣本體10的一側面,從而在電源端子21長時間通予高電流時,傳遞到絕緣本體10上的熱源會繼續(xù)傳遞到散熱件50上,以此來綜合絕緣本體10的熱流密度,使絕緣本體10的熱流密度增高,借此降低整個電源連接器100內部的高熱。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