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并供扁平型導(dǎo)體插拔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這種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在例如專利文獻1中有所公開。該專利文獻1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在對多個金屬板制的端子進行排列保持的殼體,安裝有對該殼體的上壁和側(cè)壁進行覆蓋的屏蔽板。上述多個端子具有信號端子和接地端子兩種端子,這兩種端子在組合的狀態(tài)下排列。對于上述信號端子和上述接地端子而言,沿著殼體的底壁的上表面延伸的下臂部和沿著殼體的上壁的下表面延伸的上臂部通過連結(jié)部連結(jié),成為近似平躺h型,能夠利用形成于下臂部的接觸部,形成與扁平型導(dǎo)體接觸。另外,在接地端子的上臂部形成有從該上臂部的上緣突出的突起部。
另外,該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具有能夠在允許扁平型導(dǎo)體朝殼體的插入的打開位置和使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與端子的接觸部壓接的關(guān)閉位置之間轉(zhuǎn)動的可動部件。若該可動部件從打開位置朝關(guān)閉位置轉(zhuǎn)動,則設(shè)置于該可動部件的凸輪部抬起各端子的上臂部的一端側(cè)部分,由此該上臂部以連結(jié)部作為支點以杠桿狀彈性位移,從而該上臂部的另一端側(cè)部分朝下方位移而將扁平型導(dǎo)體從上方朝向下臂部的接觸部按壓。另外,在其他的方式中,若該可動部件被帶到關(guān)閉位置,則在轉(zhuǎn)動軸部抬起端子的上臂部時,可動部件從該上臂部處受到朝向下方的反作用力,將扁平型導(dǎo)體朝向下臂部的接觸部按壓。
在該專利文獻1中,在上述的任一方式中,在接地端子的上臂部被可動部件抬起時,上述上臂部的接觸突起部從下方與覆蓋殼體的上壁的屏蔽板的上部屏蔽部接觸而電導(dǎo)通,由此得到屏蔽效果。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863317號
一般,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的電連接器要求較高的屏蔽效果,也要求與上述安裝面成直角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但是,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成為屏蔽板覆蓋殼體的上壁,接地端子的上臂部位于該上壁的下表面?zhèn)鹊慕Y(jié)構(gòu),因此導(dǎo)致高度尺寸以該屏蔽板的上部屏蔽部的板厚的量變大。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鑒于這樣的情況,課題在于提供避免連接器的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本發(fā)明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并能夠供扁平型導(dǎo)體在與該安裝面平行的一個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該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具有:殼體,其形成有朝后方開口的接受部,該接受部用于接受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所述扁平型導(dǎo)體;和多個端子,它們排列保持于上述殼體,上述多個端子具有形狀不同的至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這兩種端子,上述第一端子具有: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臂部;在該下臂部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臂部;以及將上述下臂部與上述上臂部連結(jié)的連結(jié)部,上述第二端子成為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狀。
<第一發(fā)明>
在這樣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中,第一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該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該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處于包括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上述第二端子的范圍、位于該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上述殼體保持,該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與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復(fù)的范圍而存在,與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個端子直接或者間接接觸而與該接地端子電導(dǎo)通。
在第一發(fā)明中,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處于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該第二端子的范圍、位于該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具有與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范圍而存在。換句話說,與屏蔽部件位于比端子的上臂部靠上方的以往的連接器相比,能夠同屏蔽部件與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量對應(yīng)地使連接器的高度尺寸縮小。另外,屏蔽部件與作為鄰接的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個端子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一發(fā)明中,屏蔽部件也可以具有用于與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直接接觸的接觸片。該屏蔽部件的接觸片可以與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的板厚面接觸,另外也可以與作為該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的板面接觸。
在第一發(fā)明中,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也可以具有用于與屏蔽部件直接接觸的接觸片。
在第一發(fā)明中,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也可以具有與屏蔽部件和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雙方接觸的金屬制的連接部件,上述屏蔽部件與作為上述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經(jīng)由上述連接部件而間接地接觸。
在第一發(fā)明中,也可以第一端子為接地端子,并且第二端子為信號端子。
<第二發(fā)明>
在這樣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中,第二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該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該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處于包括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上述第二端子的范圍、位于該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上述殼體保持,該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與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復(fù)的范圍而存在,與上述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接觸從而能夠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dǎo)通。
在該第二發(fā)明中,也與第一發(fā)明已敘述的相同,能夠同屏蔽部件與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量對應(yīng)地使連接器的高度尺寸縮小。另外,屏蔽部件與上述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接觸從而能夠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dǎo)通,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三發(fā)明>
在這樣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中,第三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該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該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處于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包括上述第二端子的范圍位于該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保持上述殼體,該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與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復(fù)的范圍而存在,與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從而能夠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dǎo)通。
在該第三發(fā)明中,也與第一發(fā)明及第二發(fā)明已敘述的相同,能夠同屏蔽部件與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量對應(yīng)地使連接器的高度尺寸縮小。另外,屏蔽部件與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從而能夠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dǎo)通,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三發(fā)明中,屏蔽部件也可以具有接觸片,該接觸片因該屏蔽部件接受來自其他部件的力而朝向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位移從而與該接地電路部接觸。
如以上那樣,在本發(fā)明中,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處于包括第二端子的范圍且在該第二端子的上方具有與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范圍而存在,因此與以往的連接器相比,能夠同屏蔽部件與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量對應(yīng)地使連接器的高度尺寸縮小。另外,屏蔽部件與作為鄰接的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個端子、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或者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與扁平型導(dǎo)體共同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示出。
圖2的(a)是從前方觀察圖1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一部分的端子和屏蔽板的立體圖,圖2的(b)是將圖2的(a)的屏蔽板的接觸片與接地端子的接觸部分放大示出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屏蔽板整體的圖,圖3的(a)是立體圖,圖3的(b)是側(cè)視圖,圖3的(c)是主視圖。
圖4是沿與圖1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且是從上方觀察屏蔽板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處的截面的圖。
圖5是沿與圖1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殼體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立體剖視圖,且示出端子槽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位置的截面。
圖6是在沿與可動部件處于打開位置時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圖6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6的(b)示出信號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6的(c)示出金屬件的位置處的截面,圖6的(d)示出接地端子與金屬件的中間位置處的截面。
圖7是沿與可動部件處于轉(zhuǎn)動過程時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圖7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7的(b)示出信號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7的(c)示出金屬件的位置處的截面,圖7的(d)示出接地端子與金屬件的中間位置處的截面。
圖8是沿與可動部件從圖7的轉(zhuǎn)動位置進一步轉(zhuǎn)動時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圖8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8的(b)示出信號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8的(c)示出金屬件的位置處的截面,圖8的(d)示出接地端子與金屬件的中間位置處的截面。
圖9是沿與可動部件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圖9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9的(b)示出信號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圖9的(c)示出金屬件的位置處的截面,圖9的(d)示出接地端子與金屬件的中間位置處的截面。
圖10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示出。
圖11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示出。
圖12是與端子共同示出了圖11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圖,圖12的(a)是俯視圖,圖12的(b)是側(cè)視圖,圖12的(c)是主視圖。
圖13的(a)是第四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示出,圖13的(b)是圖13的(a)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整體立體圖。
圖14的(a)是第五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示出,圖14的(b)是圖14的(a)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整體立體圖。
圖15的(a)是第六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一部分省略而示出,圖15的(b)是圖15的(a)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整體立體圖。
圖16是沿與圖15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接觸片的位置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圖16的(a)示出可動部件處于打開位置時的截面,圖16的(b)示出可動部件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的截面。
附圖標(biāo)記的說明
1...連接器;26...支承臂部;10...殼體;36...支承臂部;15...底壁;36b...凸輪支承部;15c...限制部;30...第二端子;20...第一端子;50...屏蔽板;21...上臂部;52...前方接觸片;22...下臂部;5...后方接觸片;23...連結(jié)部;60...可動部件;24...受壓臂部;65...第一凸輪部;24a...受壓部;66...第二凸輪部;25...按壓臂部;f...扁平型導(dǎo)體;25a...按壓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與扁平型導(dǎo)體f共同示出了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僅稱為“連接器1”)的整體立體圖,將后述的殼體10的局部省略而示出。連接器1供扁平型導(dǎo)體f在與配置在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上的該安裝面平行的一個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
扁平型導(dǎo)體f在其前端部(圖1中成為連接器1附近部分的右上緣部)具有與上述連接器1連接的部分,向后方(圖1中左下方)較長地延伸,但圖中示出直至緊隨連接部分的后方位置的部分,進一步靠后方的省略圖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f將前端部下表面的被覆除去而使連接電路部(未圖示)暴露,成為連接部分。在扁平型導(dǎo)體的前端部的上表面施加用于提高與連接器形成連接時的強度的加強片f1。
在這樣的扁平型導(dǎo)體f的連接部分且在其寬度方向兩側(cè)緣通過缺口部形成有被卡止部f2。形成于后述的金屬件40的爪狀的卡止部45a進入并卡止于該缺口狀的被卡止部f2,從而有助于扁平型導(dǎo)體f的防脫。
連接器1具有:從后方接受扁平型導(dǎo)體f的殼體10、排列保持于該殼體10的兩種端子20、30(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和金屬件40、受殼體10保持的作為屏蔽部件的屏蔽板50、以及被殼體10、端子20、30、金屬件40支承的可動部件60。該可動部件60如后述那樣,被支承為能夠在進行扁平型導(dǎo)體f朝殼體10插入的打開位置(參照圖6)與按壓該扁平型導(dǎo)體f的關(guān)閉位置(參照圖9)之間伴隨著轉(zhuǎn)動而移動。
被殼體10保持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成為維持平坦的板面的金屬板部件并沿與該板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第二端子30作為信號端子使用,金屬件40作為用于與扁平型導(dǎo)體f卡止而防止該扁平型導(dǎo)體f的脫落的鎖定部件使用。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以使兩個第二端子30位于鄰接的第一端子20彼此間的方式排列。另外,金屬件40分別一個配置于端子排列范圍的兩側(cè)。這些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的形狀將在后面詳述。
殼體10是使電絕緣材料成形而制成的,具有在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f的寬度方向上較長且高度尺寸比較小的大致長方體外形,在前后方向上貫通的兩種狹縫狀的第一端子槽11與第二端子槽12在上述寬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也參照圖6的(a)、圖6的(b))。后述的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分別對應(yīng)地插入在兩種該第一端子槽11與第二端子槽12而被保持,將上述寬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形成端子的排列范圍。在該端子的排列范圍的外側(cè),用于保持金屬件40的金屬件槽13以與第一、第二端子槽11、12相同狹縫狀在前后方向上貫通形成(參照圖6的(c))。
在如已敘述的那樣,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維持金屬板的平坦的板面而制作的關(guān)系上,供它們插入保持的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也制作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槽寬度幾乎與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的各自板厚相等,將端子排列方向(圖6的(a)、圖6的(b)以及圖6的(c)中與紙面直角的方向)作為上述槽寬度。
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分別如圖6的(a)、圖6的(b)以及圖6的(c)可見那樣,在殼體10的上壁14與底壁15之間在前后方向(圖中右方和左方)上貫通形成。對于這些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而言,它們的后部彼此在連接器1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由沿端子排列方向(與圖6的紙面成直角方向)延伸的連通槽連通,從而形成該連通槽向后方開口的接受部16,能夠?qū)⒁褦⑹龅牡谋馄叫蛯?dǎo)體f的連接部分導(dǎo)入該接受部16。由此,第一端子槽11和金屬件槽13如圖6的(a)、圖6的(c)可見的那樣,它們的后部域由于上述接受部16而上下分離,從而分別形成在上壁14的下表面與底壁15的上表面,具有第一端子上部槽11a和第一端子下部槽11b、以及金屬件上部槽13a和金屬件下部槽13b。另外,如圖6的(b)可見的那樣,第二端子槽12僅形成于底壁15的上表面,未形成于上壁14的下表面。
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在它們的前部也連通。即,該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的前部,在比接受部16靠前方位置,通過形成于比上述殼體10的底壁15靠上方的開放空間17連通(也參照圖5)。因此,上壁14在該前部形成缺口,該開放空間17允許可動部件60的配設(shè)和伴隨著可動部件60轉(zhuǎn)動形成的移動。上述上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且在兩端側(cè)的金屬件槽13的位置,如圖6的(c)可見那樣,在后部也具有缺口部分,能夠進行這里的金屬件40的對應(yīng)部分朝上方的足夠的彈性位移。
在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且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前部的上述開放空間17與后部的接受部16之間的中間范圍內(nèi),分別設(shè)置有用于朝殼體10安裝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的安裝部18a、18b、18c。如圖6的(a)可見那樣,安裝部18a在上述中間范圍的后部范圍且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與底壁15之間以島狀形成。如圖6的(b)可見那樣,安裝部18b在上述中間范圍的全域通過上壁14的下表面突出而形成。如圖6的(c)可見那樣,安裝部18c在上述中間范圍的前部范圍,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與底壁15之間以島狀形成。
在上壁14且在包括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20彼此間并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端子30的范圍,用于保持屏蔽板50的屏蔽板保持槽14a以向前方開口的方式形成。該屏蔽板保持槽14a成為向與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擴張的狹縫狀,如圖6的(b)清楚可見那樣,遍及前后方向上的幾乎全域地形成,前端開口并且后端被閉塞。另外,該屏蔽板保持槽14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槽11的第一端子上部槽11a以及金屬件槽13的金屬件上部槽13a的范圍內(nèi)。若將屏蔽板50從前方朝屏蔽板保持槽14a壓入,則該屏蔽板50位于從上方覆蓋上述兩個第二端子的位置。
如圖6的(b)、圖6的(c)可見的那樣,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底壁15的與第二端子槽12和金屬件槽13對應(yīng)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二端子30和金屬件40的固定部15a、15b。第二端子槽12處的固定部15a是使底壁15的前端部的厚度成為楔狀部而形成的,金屬件槽13處的固定部15b是使底壁15的后端部的厚度成為楔狀部而形成的。
另外,如圖5可見的那樣,底壁15在位于開放空間17的范圍的前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與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存在范圍(以下,稱為“端子配置范圍”)不同的范圍(以下,稱為“端子不在范圍”),形成有比端子配置范圍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制部15c。如后述那樣,在可動部件60因該可動部件60的凸輪部的缺少部分而從正常位置朝下方錯位的情況下,該限制部15c從下方與該可動部件60抵接,從而對規(guī)定量以上程度的下降進行限制。
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制部15c以使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的凸輪部的軌跡的錯位(偏離正常的軌跡的錯位)留在允許范圍中的程度的高度尺寸(從上述端子配置范圍處的底壁15的上表面起算的高度尺寸)形成,該高度尺寸與產(chǎn)品對應(yīng)而適當(dāng)?shù)卦O(shè)定。例如,若將上述限制部15c的高度尺寸較大地設(shè)定,則能夠與其對應(yīng)地使可動部件60的最大下降量減小。此處,上述的“允許范圍”是指能夠充分地得到在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產(chǎn)生的點擊感、在可動部件60的關(guān)閉位置產(chǎn)生的端子與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觸壓、金屬件與扁平型導(dǎo)體的卡止量等的范圍。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制部15c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上述端子不在范圍的全域,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限制部15c形成于上述端子不在范圍中的局部端子不在范圍。
分別朝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屬件槽13插入而受到保持的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作為信號端子的第二端子30以及作為鎖定部件的金屬件40,均是在維持了金屬板的平坦的板面的狀態(tài)下制作。如圖6的(a)、圖6的(c)可見的那樣,第一端子20和金屬件40成為近似平躺h字狀,具有位于上方的上臂部21、41和位于其下方的下臂部22、42,兩者通過位于前后方向中間部的連結(jié)部23、43連結(jié)。另一方面,第二端子30成為在第二端子槽12內(nèi)沿著殼體10的底壁15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臂狀。
如圖6的(a)可見的那樣,第一端子20中,上臂部21在前后方向在殼體10的幾乎全域延伸。該上臂部21中,比連結(jié)部23靠前方部分成為受壓臂部24,比連結(jié)部23靠后方部分成為按壓臂部25。在上述受壓臂部24上,在其下緣形成凹狀的受壓部24a,在按壓臂部25的后端設(shè)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按壓部25a。受壓部24a也成為近似半圓的凹狀而作為對后述的可動部件60的第一凸輪部65進行轉(zhuǎn)動引導(dǎo)的引導(dǎo)部發(fā)揮功能。這樣的上臂部21,如后述那樣,若上述受壓部24a從可動部件60的第一凸輪部65受到朝上方的力,則根據(jù)杠桿的原理,以連結(jié)部23的位置作為支點,使上述按壓臂部25朝向下方撓曲而傾斜。
對于上述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而言,在前后方向上,后部延伸至與上述上臂部21的按壓部25a相同的位置,前部比上述上臂部21的受壓臂部24朝前方延伸且該前端向殼體10外突出。對于該下臂部22而言,比連結(jié)部23靠前方部分,為了從下方對可動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一凸輪部65進行支承而成為支承臂部26,比連結(jié)部23靠后方部分成為可撓曲的接觸臂部27。支承臂部26具有:朝向前方并朝殼體10外突出的連接部26a、和在前后方向上在連結(jié)部23附近的位置向上方以山狀隆起的隆起部26b。該隆起部26b后半部比前半部高。該隆起部26b如后述那樣,在該隆起部26b的上端面(板厚面)接觸有屏蔽板50的接觸片52、53。另外,接觸臂部27具有:在后端位置朝向上方突出并與上臂部21的按壓部25a對置的接觸部27a、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的位于連結(jié)部23附近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壓入突起部27b。
上述連接部26a以具有位于比殼體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微靠下方的下緣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該下緣與同電路基板的對應(yīng)電路面面接觸而能夠成為釬焊連接。
上述接觸臂部27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傾斜從而在其與殼體10的底壁15之間形成逐漸擴張的間隙。位于上下方向上對置位置的上臂部21的按壓部25a與下臂部22的接觸部27a對扁平型導(dǎo)體f(未圖示)進行夾壓,與形成于扁平型導(dǎo)體f的下表面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與該接地電路部電連接。
這樣形成的第一端子20從前方朝向后方向第一端子槽11插入。若插入至規(guī)定位置,則接觸臂部27貫通殼體10的底壁15與島狀的安裝部18a之間,壓入突起部27b咬入上述安裝部18a的下緣由此被固定,從而可防止上述第一端子20的脫落。
如圖6的(b)可見的那樣,上述第二端子30在前后方向上遍及殼體10的全域而延伸,其前端向殼體10外突出,后端位于與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端幾乎相同位置。該第二端子30的前部成為支承臂部36,后部成為可撓曲的接觸臂部37。支承臂部36具有:朝向前方朝殼體外突出的連接部36a、和在前后方向上在開放空間17的位置朝上方以矩形狀隆起并用于從下方對可動部件60的后述的第二凸輪部66進行支承的凸輪支承部36b。接觸臂部37具有在后端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接觸部37a。該接觸部37a與形成于扁平型導(dǎo)體f(未圖示)的下表面的信號電路部接觸從而與該信號電路部電連接。在位于支承臂部36與接觸臂部37之間的中間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壓入突起部38。
對于上述凸輪支承部36b而言,上緣位于與殼體10的安裝部18b的下緣幾乎相同的高度,并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成為直線狀緣的凸輪抵接部位36b-1。該凸輪抵接部位36b-1形成于比前后方向上第一端子20的受壓部24a向前后延伸的范圍。
上述連接部36a以具有位于比殼體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微靠下方的下緣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該下緣與同電路基板的對應(yīng)電路面面接觸而能夠釬焊連接。在該連接部36a形成有向其后邊緣側(cè)切入的槽狀的被固定部36a-1,從而將該被固定部36a-1朝向形成于已敘述的的殼體10的底壁15的楔狀的固定部15a壓入,進而承擔(dān)朝殼體10固定第二端子30的功能。
這樣形成的第二端子30從前方朝向后方而朝第二端子槽12插入。若插入至規(guī)定位置,則接觸臂部37貫通殼體10的底壁15與安裝部18b之間,壓入突起部38咬入上述安裝部18b的下緣,并且被固定部36a-1嵌入殼體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a由此被固定,從而防止上述第二端子30的脫落。
如圖6的(c)可見的那樣,金屬件40中,上臂部41在前后方向上遍及殼體10的幾乎全域地延伸。對于該上臂部41而言,比連結(jié)部43靠前方部分成為受壓臂部44,比連結(jié)部43靠后方部分成為用于與扁平型導(dǎo)體f的卡止的卡止臂部45。在上述卡止臂部45的后端設(shè)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45a。上述上臂部41中,若上述受壓臂部44從可動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三凸輪部67受到朝上方的力,則根據(jù)杠桿的原理,以連結(jié)部43的位置作為支點使上述卡止臂部45朝向下方撓曲而傾斜。
對于上述金屬件40的下臂部42而言,前部比上述上臂部41的受壓臂部44朝前方延伸,后部在前后方向上比卡止部45a朝后方延伸且該后端向殼體外突出。對于該下臂部42而言,比連結(jié)部43靠前方部分為了從下方對可動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三凸輪部67進行支承而成為支承臂部46,比連結(jié)部43靠后方部分成為沿著底壁15的上表面以直線狀延伸的直線狀臂部47。對于支承臂部46而言,高度尺寸比直線狀臂部47大,該支承臂部46的上緣位置比直線狀臂部47的上緣靠上方。該支承臂部4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在連結(jié)部43附近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壓入突起部46a。另外,直線狀臂部47具有朝向后方朝殼體10外突出的釬焊固定部47a。
上述釬焊固定部47a以具有位于比殼體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微向下方的下緣的方式向下方彎曲地延伸,該下緣與同電路基板的對應(yīng)面面接觸而能夠釬焊連接。在該釬焊固定部47a形成有向其后邊緣側(cè)切入的槽狀的被固定部47a-1,將該被固定部47a-1朝形成于已敘述的殼體10的底壁15的楔狀的固定部15b壓入,從而承擔(dān)朝殼體10固定金屬件40的功能。
這樣形成的金屬件40從后方朝向前方插入金屬件槽13。若插入直至規(guī)定位置,則支承臂部46貫通殼體10的底壁15與島狀的安裝部18c之間,壓入突起部46a咬入上述安裝部18c的下緣,并且被固定部47a-1嵌入殼體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b由此被固定,從而防止上述金屬件40的脫落。
屏蔽板50是將金屬板部件彎曲而制成的,如圖1可見的那樣,設(shè)置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鄰接的第一端子20彼此間(也參照圖2的(a)、圖4)。如圖3的(a)~圖3的(c)可見的那樣,屏蔽板50具有:具備與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主體部51、和從該主體部51的兩側(cè)側(cè)緣(沿前后方向(圖3的(b)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邊緣部)以近似l字狀延伸并沿上下方向可撓曲的前方接觸片52及后方接觸片53。
如圖4清楚看見的那樣,主體部51是在從上方觀察時成為使前后方向成為長邊方向的大致長方形,在前后方向上,在遍及殼體10的幾乎全域的范圍內(nèi)延伸,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包括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端子30的范圍延伸。該主體部51中,如圖3的(a)、圖4清楚可見的那樣,前半部(圖3的(a)中的下半部,圖4中的上半部)相比后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寬度狹窄,另外,在前端邊緣形成有缺口部51a,在該缺口部51a的兩側(cè)形成有前端片51b。如圖4的(a)可見的那樣,對于屏蔽板50而言,上述前端片51b從后方進入可動部件60的后述的第二槽部63內(nèi),并且(也參照圖6的(b))缺口部51a從前方接受上述第二槽部63彼此間的隔壁部68,由此避免與可動部件60的干涉。另外,在主體部51的后半部的側(cè)邊緣形成有多個用于朝殼體10的屏蔽板保持槽14a壓入的壓入突起51c。
如圖3的(a)~圖3的(c)可見的那樣,前方接觸片52具有:彈性臂部52a,其在主體部51的前后方向中間位置隨著從該主體部51的一個側(cè)緣起靠向前方而朝下方傾斜延伸并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彈性位移;和前方接觸部52b,其從該彈性臂部52a的前端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側(cè)(離開主體部51的方向)延伸。后方接觸片53在主體部51的比前方接觸片52靠后方位置從該主體部51的另一個側(cè)緣延出。該后方接觸片53與前方接觸片52相同,具有:彈性臂部53a,其隨著靠向前方而朝下方傾斜延伸并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彈性位移;和后方接觸部53b,其從該彈性臂部53a的前端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側(cè)(離開主體部51的方向)延伸。后方接觸片53本身的尺寸與前方接觸片52的尺寸幾乎相同,如圖3的(a)、圖3的(b)可見的那樣,后方接觸片53的后方接觸部53b位于比前方接觸部52b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如圖3的(c)可見的那樣,后方接觸部53b位于比前方接觸部52b稍靠上方。
如圖1、圖2、圖4可見的那樣,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鄰接的兩個屏蔽板50彼此間從上方觀察時設(shè)置有一個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如圖2的(a)、圖2的(b)可見的那樣,一個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觸片52的前方接觸部52b和另一個屏蔽板50的后方接觸片53的后方接觸部53b與上述第一端子20接觸。具體而言,如圖2的(b)清楚可見的那樣,一個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觸部52b與形成于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參照圖2的(a))的隆起部26b的前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彈性接觸,另一個屏蔽板50的后方接觸部53b與上述隆起部26b的后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彈性接觸。其結(jié)果,全部的屏蔽板50與全部的第一端子20電導(dǎo)通,從而連接器整體能夠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如圖4可見那樣,屏蔽板50被從前方(圖4中的上方)朝殼體10的上壁14的屏蔽板保持槽14a壓入,該屏蔽板50的壓入突起51c咬入屏蔽板保持槽14a的對置內(nèi)壁面(端子排列方向上對置的內(nèi)壁面),由此安裝于殼體10。安裝于該殼體10的屏蔽板50位于從上方覆蓋兩個第二端子30的位置,并且如已敘述的那樣,用前方接觸部52b或者后方接觸部53b,與在屏蔽板50的兩側(cè)與該屏蔽板50鄰接的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的隆起部26b的上端面,直接彈性接觸而形成電導(dǎo)通。
在本實施方式中,屏蔽板5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的范圍內(nèi)。換句話說,與屏蔽部件的位置比端子的上臂部靠上方的以往的連接器相比,能夠使連接器1的高度尺寸縮小屏蔽板50與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重復(fù)的量即屏蔽板50的板厚的量。另外,屏蔽板50與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第一端子20接觸,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如圖1可見的那樣,可動部件60作為遍及殼體10的幾乎全寬度延伸的部件由與殼體10相同的電絕緣材料制作。
上述可動部件60被支承為能夠在從圖6可見的打開位置起經(jīng)由圖7、圖8可見的中間位置直至圖9可見的關(guān)閉位置之間轉(zhuǎn)動。圖6中,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軸線位于該可動部件60的下半部,該下半部被收納于在殼體10的前部形成的開放空間17。圖6中,處于該開放空間17外且比殼體10的上壁14向上方突出的上半部,成為用于供使用者對該可動部件60進行轉(zhuǎn)動操作的操作部61。
在圖6的上述可動部件60的下半部,在可動部件60的寬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圖6中的與紙面成直角方向)上,在與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屬件40對應(yīng)的位置,沿前后貫通地形成有允許第一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以及金屬件40的受壓臂部44進入的狹縫狀的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以及第三槽部64。因此,該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以及第三槽部64的槽寬度(與紙面成直角方向上的槽內(nèi)表面彼此間的寬度)分別成為比上述第一端子20的板厚、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的寬度以及金屬件40的板厚稍大的尺寸。在上述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以及第三槽部64分別設(shè)置有將槽內(nèi)表面彼此的第一凸輪部65、第二凸輪部66以及第三凸輪部67。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第一端子20對應(yīng)的第一槽部62處所設(shè)置的第一凸輪部65,如圖6的(a)可見的那樣,設(shè)置于可動部件60的處于打開位置時的上述第一槽部62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與支承臂部26之間。該第一凸輪部65在可動部件60處于打開位置時,其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整體上成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細長的形狀,并以在其與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的上緣之間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間隙的方式存在。
第一凸輪部65的后半部(圖6的(a)中的左半部)作為在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受第一端子20的受壓部24a轉(zhuǎn)動引導(dǎo)的被引導(dǎo)部65a而形成,第一凸輪部65的前半部(圖6的(a)中的右半部)作為在轉(zhuǎn)動過程中以及在關(guān)閉位置被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從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65b而形成。被引導(dǎo)部65a中,在被上述受壓部24a引導(dǎo)時形成滑動接觸的后緣成為與上述受壓部24a適合的圓弧狀。另外,被引導(dǎo)部65a中,從被引導(dǎo)部65a的下部的前緣朝向前方延伸并在轉(zhuǎn)動過程中以及在關(guān)閉位置被支承臂部26直接支承的前端邊緣成為圓弧狀。第一凸輪部65的轉(zhuǎn)動中心在端子排列方向(圖6的(a)中的與紙面成直角的方向)觀察時位于被引導(dǎo)部65a的區(qū)域內(nèi),通過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使第一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彈性位移從而形成上下移動,但在左右被凹狀的受壓部24a的前后的邊緣部形成限制而不移動。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第二端子30對應(yīng)的第二槽部63處所設(shè)置的第二凸輪部66,如圖6的(b)清楚可見的那樣,設(shè)置于可動部件60的處于打開位置時的上述第二槽部63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與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之間。該第二凸輪部66在可動部件60處于打開位置時,其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整體上成為近似四邊形狀,該第二凸輪部66的直線狀的下緣被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的上緣從下方支承。另外,第二凸輪部66的下部的前緣是在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與支承臂部36的上緣滑動接觸并且受到支承的部位,成為圓弧狀。另外,第二凸輪部66的上部的后緣被倒角而成為斜緣,能夠避免在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與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形成的干涉。另外,第二凸輪部66的前緣成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線狀,在可動部件60被帶至關(guān)閉位置時,成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被支承臂部36從下方支承(參照圖9的(b))。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金屬件40對應(yīng)的第三槽部64處所設(shè)置的第三凸輪部67,如圖6的(c)可見的那樣,設(shè)置于可動部件60的處于打開位置時的上述第三槽部64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金屬件40的受壓臂部44與支承臂部46之間。該第三凸輪部67在可動部件60處于打開位置時,其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整體上成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狀。對于第三凸輪部67而言,下部前緣隨著趨向前方而朝上方傾斜,并且下部后緣隨著趨向后方而朝上方傾斜,下部前緣與下部后緣的過渡部分(邊界部分)的下緣成為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緣。第三凸輪部67在上述打開位置在上述突出緣處被支承臂部46從下方支承。
另外,在第三凸輪部67的上部朝后方突出的邊緣部成為圓弧狀,在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與上述受壓臂部44形成滑動接觸(參照圖7的(c)、圖8的(c))。另外,第三凸輪部67的前緣成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線狀,在可動部件60被帶至關(guān)閉位置時,成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被支承臂部46從下方支承(參照圖9的(c))。
可動部件60在處于打開位置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不在范圍中,如圖6的(d)可見的那樣,以可動部件60的下表面在與殼體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之間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間隙的方式存在。
這樣的結(jié)構(gòu)的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通過以下的要領(lǐng)使用并且發(fā)揮功能。
首先,將連接器1配置于電路基板(未圖示)上的規(guī)定位置,將第一端子20的連接部26a、第二端子30的連接部36a以及金屬件40的釬焊固定部47a與電路基板的各自的對應(yīng)部釬焊連接并且固定。
針對這樣安裝于電路基板的連接器1,將可動部件60帶至如圖6可見的那樣豎立的打開位置,使殼體10的接受部16成為朝向后方(圖中左方)開口的狀態(tài),成為能夠供扁平型導(dǎo)體f的插入的狀態(tài)。
接下來,在可動部件60如圖6可見的那樣處于打開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扁平型導(dǎo)體f的連接部分(未圖示)朝向前方插入至上述接受部16內(nèi)。對于第一端子20而言,按壓臂部25的按壓部25a與接觸臂部27的接觸部27a之間成為比扁平型導(dǎo)體f的上述連接部分的厚度稍大的間隔,供該扁平型導(dǎo)體f的連接部分容易地插入。但是,關(guān)于上述金屬件40,該金屬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卡止部45a與直線狀臂部47之間成為比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f的連接部分的厚度小的間隔,因此對于扁平型導(dǎo)體f而言,在其前端使上述卡止部45a彈性位移而將上述卡止部45a抬起,擴大上述間隔,并且該前端前進至規(guī)定位置后,上述卡止部45a從上方朝扁平型導(dǎo)體f的缺口狀的被卡止部f2進入,由此扁平型導(dǎo)體f被臨時保持。
扁平型導(dǎo)體f的連接部分如上述那樣插入,由于上述可動部件60處于打開位置,因此對于成為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半部的接觸臂部27,在其下緣形成的接觸部27a位于與殼體10的底壁15分離的位置,形成間隙。
接下來,使可動部件60朝向關(guān)閉位置轉(zhuǎn)動。若可動部件60從打開位置開始轉(zhuǎn)動,則首先第二凸輪部66與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滑動接觸。由于該滑動接觸,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中心朝上方移動,其結(jié)果,第一凸輪部65將第一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朝上方按壓而使其位移,而且第三凸輪部67將金屬件40的受壓臂部44朝上方按壓,使它們位移。第一凸輪部65和第三凸輪部67在可動部件60剛剛開始轉(zhuǎn)動之后,分別在與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之間以及與金屬件40的支承臂部46之間具有間隙,不與該支承臂部26、46滑動接觸。換句話說,從上述受壓臂部24、44對凸輪部65、67朝向下方作用的全部的反作用力,僅由上述第二凸輪部66與上述支承臂部36形成的滑動接觸部位承受。因此,第二凸輪部66與上述支承臂部36在受到了較大的接觸壓力的狀態(tài)下滑動接觸,從而容易產(chǎn)生第二凸輪部66的磨削。
若可動部件60以打開位置為起點轉(zhuǎn)動繼續(xù)進行,則如圖7可見的那樣,第一凸輪部65與支承臂部26抵接,第三凸輪部67與支承臂部46抵接,在此時刻以后的轉(zhuǎn)動過程中,全部的凸輪部65、66、67相對于支承臂部26、36、46滑動接觸。因此,在全部的凸輪部65、66、67與支承臂部26、36、46形成的滑動接觸部位,從受壓臂部24、44受到對凸輪部65、67朝向下方作用的反作用力,因此第二凸輪部66與上述支承臂部36的接觸壓力與其對應(yīng)地減少。另外,在該轉(zhuǎn)動過程中,凸輪部65、67將受壓臂部24、44進一步朝上方按壓。
若可動部件60進一步轉(zhuǎn)動,如圖8可見的那樣,凸輪部65、67進一步將受壓臂部24、44朝上方按壓,則該受壓臂部24、44朝上方的位移量成為最大,其結(jié)果,第一端子20的按壓臂部25和金屬件40的卡止臂部45具有最大的位移量而朝下方位移。
另外,若可動部件60進一步轉(zhuǎn)動而被帶至關(guān)閉位置,則如圖9可見的那樣,凸輪部65、66、67在各自的下緣(處于打開位置時的前緣)被支承臂部26、36、46支承,可動部件60被維持于上述關(guān)閉位置。此時,由被凸輪部65、67按壓而引起的受壓臂部24、44的朝上方的位移量,相比于如圖8所示的狀態(tài)減少。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在可動部件60朝向關(guān)閉位置的轉(zhuǎn)動操作中,在凸輪部65、66、67越過圖8所示的轉(zhuǎn)動角度位置時,能夠得到點擊感。
若如上述那樣可動部件60被帶至關(guān)閉位置,則第一端子20的按壓臂部25具有足夠的位移量而朝下方位移,通過按壓部25a從上方對扁平型導(dǎo)體f(未圖示)進行按壓。其結(jié)果,接觸臂部27、37的接觸部27a、37a與扁平型導(dǎo)體f的下表面的連接電路部具有足夠的接觸壓力而接觸,從而電導(dǎo)通。另外,金屬件40的卡止臂部45具有足夠的位移量地朝下方位移,從而卡止部45a朝扁平型導(dǎo)體f的被卡止部f2較深地進入,由此維持具有足夠的卡止量的與該被卡止部f2的前緣形成的卡止?fàn)顟B(tài),從而可靠地防止扁平型導(dǎo)體f的脫落。
另外,如圖6的(d)、圖7的(d)、圖8的(d)、圖9的(d)可見的那樣,可動部件60只要處于正常位置,在從打開位置至關(guān)閉位置之間的任何轉(zhuǎn)動角度位置,均在可動部件60與殼體10的限制部15c之間形成有間隙,該可動部件60未與限制部15c形成滑動接觸。
對于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而言,每次在打開位置與關(guān)閉位置之間進行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操作,重復(fù)進行電絕緣材制的可動部件60的凸輪部65、66、67與金屬板制的端子20、30的支承臂部26、36或者金屬件40的支承臂部46形成的滑動接觸,因此,其結(jié)果,有時凸輪部65、66、67被磨削。特別是,在從圖6所示的打開位置至圖7所示的轉(zhuǎn)動位置之間,如已敘述的那樣,第二凸輪部66與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形成的接觸壓力變大,因此容易產(chǎn)生第二凸輪部66的磨削。
若像這樣導(dǎo)致凸輪部65、66、67磨削,則與該磨削的量對應(yīng)地該凸輪部65、66、67從正常的位置向下方錯位。假設(shè)在可動部件60的偏離正常位置的錯位過大的情況下,該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的凸輪部65、66、67的軌跡與正常的軌跡不同,因此無法得到本來應(yīng)該得到的點擊感等操作感,例如存在產(chǎn)生可動部件60的操作的難度、可動部件60的位置的誤認的擔(dān)憂。并且,在關(guān)閉位置,端子20的按壓臂部25的彈性位移量變小,無法得到扁平型導(dǎo)體f與端子20、30的足夠的接觸壓力,電導(dǎo)通狀態(tài)不穩(wěn)定。另外,金屬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彈性位移量變小,無法得到金屬件40的卡止部45a對于扁平型導(dǎo)體f的被卡止部f2形成的足夠的卡止量,從而無法充分地實現(xiàn)扁平型導(dǎo)體f的脫落的防止。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凸輪部65、66、67被磨削而可動部件60從正常位置朝下方形成了錯位的情況下,在該可動部件60處于從打開位置至關(guān)閉位置的任意位置,在端子不在范圍內(nèi),上述殼體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從下方與該可動部件60抵接。因此,可動部件60的規(guī)定量以上的下降受到限制,并且可防止進一步的凸輪部65、66、67的磨削。如已敘述的那樣,上述限制部15c形成的高度尺寸,是使可動部件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的凸輪部65、66、67的軌跡的錯位留在允許范圍內(nèi)的程度,因此,其結(jié)果,可動部件60偏離正常位置的下降量不會過大,從而能夠良好地維持可動部件60的操作感、扁平型導(dǎo)體f與端子20、30的接觸壓力進而電導(dǎo)通狀態(tài)、扁平型導(dǎo)體f與金屬件40的卡止?fàn)顟B(tài)等。
在本實施方式中,僅在可動部件60從正常位置下降了規(guī)定量時,殼體10的限制部15c與可動部件60抵接。假設(shè)成為在可動部件60處于正常位置的情況下限制部15c與可動部件60抵接那樣的結(jié)構(gòu),則能出于連接器1的各部件的尺寸誤差、組裝誤差的原因而產(chǎn)生各種故障。例如,一方面,限制部15c與處于正常位置的可動部件60抵接,另一方面,存在導(dǎo)致在該可動部件60的凸輪部65、66、67與端子20、30、金屬件40的支承臂部26、36、46之間形成不曾預(yù)知的間隙,該凸輪部65、66、67未被支承臂部26、36、46支承等故障的擔(dān)憂。
與此相對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部件60處于正常位置時,在該可動部件60與限制部15c之間形成有間隙而不抵接,僅在該可動部件60從正常位置下降了規(guī)定量時,即僅在凸輪部65、66、67被磨削了規(guī)定量時,限制部15c才與可動部件60抵接。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連接器1的制造時,即使產(chǎn)生尺寸誤差、組裝誤差,只要這些誤差在允許范圍內(nèi),則不會產(chǎn)生已敘述那樣的故障。其結(jié)果,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容易進行連接器1的制造。
<第二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能夠應(yīng)用于各種類型的連接器。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是可動部件60設(shè)置于連接器1的前部的所謂的后翻轉(zhuǎn)型(backfliptype)的連接器,但第二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如圖10可見的那樣,是可動部件設(shè)置于連接器的后部的所謂的前翻轉(zhuǎn)型(frontfliptype)的連接器,該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圖10中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對應(yīng)的部分標(biāo)注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附圖標(biāo)記加上了100的附圖標(biāo)記。如該圖10可見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1,若除去可動部件160設(shè)置于連接器101的后部這點、以及第一端子120成為將該可動部件160支承為能夠轉(zhuǎn)動的形狀這點,則成為與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連接器1相同的結(jié)構(gòu)。
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屏蔽板150而言,主體部151以從上方覆蓋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鄰接的作為信號端子的兩個第二端子130的方式存在,利用從該主體部151的兩側(cè)緣延伸出來的接觸片152、153,與位于上述兩個第二端子130兩側(cè)的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120的下臂部的上端面具備接觸壓力地接觸,其結(jié)果,連接器整體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另外,上述主體部151位于上下方向上第一端子120的上臂部的范圍,可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實現(xiàn)連接器101的低矮化。
<第三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中,屏蔽板50的接觸片52、53與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上端面(板厚面)接觸,但在圖11及圖12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中,接觸片與第一端子的板面接觸,在該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即屏蔽板的形狀以及與端子形成的接觸的形態(tài)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第一實施方式對應(yīng)的部分標(biāo)注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附圖標(biāo)記加上了“200”的附圖標(biāo)記而省略說明。
如圖11可見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屏蔽板250具有:板狀的主體部251和從該主體部251的兩側(cè)緣延伸出來的接觸片252、253。上述主體部251以從上方覆蓋作為信號端子的兩個第二端子230的方式設(shè)置。如圖12的(b)、圖12的(c)可見的那樣,上述主體部25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20的上臂部221的范圍內(nèi),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可實現(xiàn)連接器201的低矮化。
主體部251的前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寬度比其他部分窄,如圖12的(c)清楚可見的那樣,前方接觸片252以該前部的一側(cè)緣為起點在側(cè)緣沿板厚方向彎曲而朝下方延伸,后方接觸片253以另一側(cè)緣為起點在側(cè)緣沿板厚方向彎曲而朝下方延伸。如圖11、圖12的(a)、圖12的(b)可見的那樣,后方接觸片253位置比前方接觸片252靠后方。
如圖12的(a)、(b)可見的那樣,接觸片252、253向下方延伸至在上下方向上與第一端子220的下臂部222的隆起部226b重疊的位置,在該接觸片252、253的下端(自由端)的板面,與上述第一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板面具備接觸壓力地接觸。本實施方式中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鄰接的兩個屏蔽板250彼此間設(shè)置有一個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20,一屏蔽板250的前方接觸片252與上述第一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一板面接觸,另一屏蔽板250的后方接觸片253與上述第一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另一板面接觸。其結(jié)果,全部的屏蔽板250與全部的第一端子220電導(dǎo)通,從而連接器整體能夠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四實施方式>
第一~第三實施方式中,屏蔽部件與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接觸,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屏蔽部件與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接觸的點上,與第一~第三實施方式結(jié)構(gòu)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第一實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標(biāo)注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附圖標(biāo)記加上了“300”的附圖標(biāo)記而省略說明。
圖13的(a)是第四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一部分省略而示出,圖13的(b)是圖13的(a)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整體立體圖。如圖13的(b)可見的那樣,對于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屏蔽板350而言,分別從主體部351的兩方的側(cè)緣延出的接觸片352、353不朝連接器寬度方向擴張而向后方、下方彎曲、延伸,在該點上,與接觸片52、53的一部分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cè)延伸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屏蔽板50形狀不同。
接觸片352、353彼此由相同的形狀形成,從主體部351的側(cè)緣起向前方、下方接下來朝前方彎曲,作為整體成為曲柄狀。另外,對于該接觸片352、353而言,其前端部(自由端部)朝向下方彎曲,在其頂端與形成于電路基板的安裝面的接地電路部(未圖示)釬焊連接。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接觸片352、35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形成于相同位置,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形成于不同位置。
這樣的形狀的屏蔽板350,如圖13的(a)可見的那樣,設(shè)置于第一端子320彼此間,且在彼此鄰接的兩個第二端子330的上方,且在第一端子320的上臂部321的范圍內(nèi)的高度位置,屏蔽板350被壓入保持于殼體310的上壁314的屏蔽板保持槽(未圖示)。其結(jié)果,可實現(xiàn)連接器301的低矮化。另外,屏蔽板350的各接觸片352、353的前端(自由端)與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釬焊連接,由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五實施方式>
在第一~第三實施方式中,屏蔽部件與作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接觸,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屏蔽部件與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的點上,與第一~第三實施方式結(jié)構(gòu)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第一實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標(biāo)注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附圖標(biāo)記加上了“400”的附圖標(biāo)記而省略說明。
圖14的(a)是第五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地示出,圖14的(b)是圖14的(a)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整體立體圖。如圖14的(b)可見的那樣,對于作為本實施方式中的屏蔽部件的屏蔽板450而言,在主體部451的后端側(cè)部分,形成有一個能夠沿上下方向彈性位移的接觸片452,在該點上,與接觸片352、353分別從主體部351的兩側(cè)緣延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屏蔽板50形狀不同。
屏蔽板450的接觸片452在主體部451的后端側(cè)部分且在主體部451的寬度方向中間位置,形成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兩個狹縫彼此間。該接觸片452隨著趨向后方而朝下方傾斜地延伸,其后端部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彎曲,并且在接觸片451的自由狀態(tài)下,該接觸片452位置比第一端子420的按壓部425a靠下方。具體而言,該接觸片452的后端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觀察時,以在上下方向上與第一端子430的接觸部437a之間形成比扁平型導(dǎo)體的前端部的厚度稍小的間隔的方式存在。其結(jié)果,對于接觸片452而言,與插入于殼體410的接受部416內(nèi)的扁平型導(dǎo)體的前端部抵接而朝上方彈性位移,并且在該接觸片452的后端部的突出部分,與扁平型導(dǎo)體的上表面上位置與上述接觸片452對應(yīng)的接地電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從而電導(dǎo)通。
如圖14的(a)可見的那樣,這樣的形狀的屏蔽板450設(shè)置于第一端子420彼此間,且在彼此鄰接的兩個第二端子430的上方,在第一端子420的上臂部421的范圍內(nèi)的高度位置,屏蔽板450被壓入保持于殼體410的上壁414的屏蔽板保持槽(未圖示)。其結(jié)果,可實現(xiàn)連接器401的低矮化。另外,各屏蔽板450的接觸片452的后端部從上方與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由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六實施方式>
在第五實施方式中,屏蔽部件的接觸片以在自由狀態(tài)下隨著趨向后方而朝下方傾斜的方式延伸,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屏蔽部件的接觸片在自由狀態(tài)下不朝下方傾斜而朝后方延伸,可動部件在被朝關(guān)閉位置引領(lǐng)時以朝下方傾斜方式進行彈性位移,在該點上,與第五實施方式結(jié)構(gòu)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第五實施方式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對與第五實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標(biāo)注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biāo)記加上了“100”的附圖標(biāo)記而省略說明。
圖15的(a)是第六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整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示出,圖15的(b)是圖15的(a)的扁平型導(dǎo)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整體立體圖。如圖15的(b)可見的那樣,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屏蔽板550,在主體部551的中央?yún)^(qū)域形成有未沿上下方向傾斜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觸片552,在該點上,與在主體部451的后端側(cè)部分形成朝向下方傾斜而延伸的接觸片452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屏蔽板450形狀不同。
屏蔽板550的接觸片552在主體部551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yún)^(qū)域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字狀的狹縫圍起而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遍及主體部551的幾乎全域而延伸。該接觸片552未從主體部551的前端部551d朝向后方沿上下方向傾斜,而是延伸至主體部551的后端靠近位置。接觸片552的后端部(自由端部)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彎曲,如后述那樣在該后端部的突出部分,與在扁平型導(dǎo)體(未圖示)的上表面露出的接地電路部具備接觸壓力地接觸從而電導(dǎo)通。
圖16是圖15的連接器501的屏蔽板550的接觸片552的位置的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視圖,圖16的(a)示出可動部件560處于打開位置時的截面,圖16的(b)示出可動部件560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的截面。如圖16的(a)所示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可動部件560處于打開位置的狀態(tài)下,可動部件560的第二凸輪部566是,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形狀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方形。如圖16的(b)可見的那樣,若可動部件560被朝關(guān)閉位置引領(lǐng),則第二凸輪部566將屏蔽板550的前端部551d朝上方按壓而使之進行彈性位移。若該前端部551d朝上方彈性位移,則以在前后方向上的該前端部551d與接觸片552連結(jié)的位置附近作為支點,根據(jù)杠桿的原理,接觸片552朝向下方進行彈性位移。其結(jié)果,該接觸片552成為隨著趨向后方而朝下方傾斜的姿勢,且在其后端部,與插入了殼體510的接受部516內(nèi)的扁平型導(dǎo)體的上表面上,對應(yīng)于上述接觸片552露出的接地電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從而電導(dǎo)通。
這樣的結(jié)構(gòu)的屏蔽板550,如圖15的(a)可見的那樣,設(shè)置于第一端子520彼此間,且在彼此鄰接的兩個第二端子530的上方,在第一端子520的上臂部521的范圍內(nèi)的高度位置,屏蔽板550被壓入保持于殼體510的上壁514的屏蔽板保持槽(未圖示)。其結(jié)果,可實現(xiàn)連接器501的低矮化。另外,各屏蔽板550的接觸片552的后端部從上方與上述扁平型導(dǎo)體的接地電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由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一~第六實施方式中,屏蔽部件的主體部整體在上下方向(主體部的板厚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的范圍內(nèi),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屏蔽部件位于主體部的板厚的局部具有與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復(fù)的范圍的那樣的高度。這樣的情況下,能夠與重復(fù)的板厚的量對應(yīng)地使連接器在上下方向上縮小。
另外,在第一~第六實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的范圍內(nèi)的是,屏蔽部件的主體部整體,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主體部的局部位置比第一端子的上臂部的范圍靠下方。例如,也可以上述主體部的前端側(cè)部分彎曲而位置比上述上臂部的范圍靠下方。
在第一~第六實施方式中,以第一端子作為接地端子使用,且第二端子作為信號端子使用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各端子的使用方式不局限于此,一部分的第一端子也可以作為信號端子而使用,另外,一部分的第二端子也可以作為接地端子而使用。在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中,屏蔽部件與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接觸即可。
在第一~第六實施方式中,在全部的第二端子的上方設(shè)置有屏蔽部件,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僅在一部分的第二端子的上方設(shè)置屏蔽部件。例如,也可以根據(jù)需要而省略第一~第三實施方式中設(shè)置的多個屏蔽板中的一部分屏蔽板。
在第一~第六實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屏蔽部件的接觸片與端子接觸,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在端子形成接觸片而在該接觸片與屏蔽部件直接接觸。另外,也可以另外準(zhǔn)備與作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和屏蔽部件雙方接觸的金屬制的連接部件,從而使上述端子與上述屏蔽部件經(jīng)由上述連接部件間接地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