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逆變充電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
背景技術:
在逆變器和充電器的一體機系統(tǒng)內(nèi),逆變器和充電器是相互配合使用的,逆變器將蓄電池的電能轉化成交流電,為負載供電;當蓄電池的電量比較低時,充電器給蓄電池進行充電。目前現(xiàn)有的逆變器和充電器的一體機系統(tǒng),是把逆變器以及充電器集成在一個殼體內(nèi),通過兩個不同的電路實現(xiàn)逆變與充電功能,其電路結構復雜,可靠性低,成本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電路結構復雜、可靠性低、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種電路結構簡單、可靠性較高、成本較低的各種自拍效果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包括逆變/全波整流單元、工頻升壓/降壓單元、LC濾波單元、微處理控制單元、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保護單元、功率管驅動單元、工作模式指示單元、風扇控制單元、LCD顯示單元和外圍輔助供電單元,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對輸入/輸出的直流電以及輸出/輸入的交流電進行采集,得到所述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工作狀態(tài),并將采集的工作狀態(tài)數(shù)據(jù)發(fā)送到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進行處理,當為逆變模式時,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輸出PWM控制信號,并通過所述功率管驅動單元驅動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進行全橋斬波,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將所述全橋斬波得到的高頻脈沖發(fā)送到所述工頻升壓/降壓單元進行升壓,并通過所述LC濾波單元濾波后輸出交流電;當為充電模式時,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輸出PWM控制信號,并通過所述功率管驅動單元驅動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進行全波整流,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輸出直流電為蓄電池進行充電,所述保護單元分別與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和功率管驅動單元連接、用于當輸入電壓或者輸出電流超過設定值時進行過壓或過流保護,所述工作模式指示單元與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連接、用于指示當前工作狀態(tài),所述風扇控制單元與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連接、用于控制風扇的運行并實時檢測所述風扇的運行情況,所述LCD顯示單元與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連接、用于顯示所述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運行數(shù)據(jù),所述外圍輔助供電單元分別與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保護單元、功率管驅動單元、工作模式指示單元、風扇控制單元和LCD顯示單元連接、用于進行供電。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中,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包括相連接的逆變輸出電壓及頻率采樣電路、輸出電流采樣電路和散熱器溫度采樣電路。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中,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包括工頻變壓器、第一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八MOS管、第九MOS管、第十二MOS管、第十三MOS管、第十六MOS管、第十七MOS管、第二十MOS管、第二十二MOS管、第二十三MOS管、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六電阻、第八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二電阻、第十三電阻、第十七電阻、第二十電阻、第二十一電阻、第二十六電阻、第二十八電阻、第二十九電阻、第三十二電阻、第三十五電阻、第三十七電阻、第四十電阻、第四十三電阻、第四十四電阻、第四十七電阻、第四十八電阻、第四十九電阻、第五十電阻、第二電容、第三電容、第十二電容和第十三電容,所述工頻變壓器的次級線圈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十二電容的一端、第十三電容的一端、第二電容的一端、第一MOS管的漏極、第五MOS管的漏極、第九MOS管的漏極、第十三MOS管的漏極、第十七MOS管的漏極和第二十二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十二電容的另一端和第十三電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電容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電阻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極、第五MOS管的源極、第九MOS管的源極、第十三MOS管的源極、第十七MOS管的源極和第二十二MOS管的源極均連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六電阻的一端和第八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十三電阻的一端和第十六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二十一電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三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二十九電阻的一端和第三十二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七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三十七電阻的一端和第四十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十二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四十七電阻的一端和第四十八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六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十三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一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六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七電阻的另一端和第四十八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八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十六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三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二電阻的另一端、第四十電阻的另一端和第四十七電阻的另一端均連接,所述第三電容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極、第八MOS管的漏極、第十二MOS管的漏極、第十六MOS管的漏極、第二十MOS管的漏極和第二十三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三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工頻變壓器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極、第八MOS管的源極、第十二MOS管的源極、第十六MOS管的源極、第二十MOS管的源極和第二十三MOS管的源極均與所述第三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十電阻的一端和第十二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十七電阻的一端和第二十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二十六電阻的一端和第二十八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六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三十五電阻的一端和第三十六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十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四十三電阻的一端和第四十四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十三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四十九電阻的一端和第五十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十七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六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五電阻的另一端、第四十三電阻的另一端和第五十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十電阻的另一端、第十七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八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六電阻的另一端、第四十四電阻的另一端和第四十九電阻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三電阻的另一端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中,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還包括第二MOS管、第七MOS管、第十一MOS管、第十五MOS管、第十九MOS管、第二十一MOS管、第一電阻、第五電阻、第九電阻、第十四電阻、第十九電阻、第二十四電阻、第二十七電阻、第三十一電阻、第三十四電阻、第三十九電阻、第四十二電阻、第四十五電阻、第四十六電阻、第一電容和第九電容,所述第九電容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第二MOS管的漏極、第七MOS管的漏極、第十一MOS管的漏極、第十五MOS管的漏極、第十九MOS管的漏極和第二十一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工頻變壓器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四十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四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一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九電容的另一端和第四十六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九電阻的另一端、第十九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七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四電阻的另一端、第四十二電阻的另一端和第四十五電阻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一電阻的另一端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中,所述逆變/全波整流單元還包括第三MOS管、第六MOS管、第十MOS管、第十四MOS管、第十八MOS管、第二十四MOS管、第四電阻、第七電阻、第十五電阻、第十八電阻、第二十二電阻、第二十五電阻、第三十電阻、第三十三電阻、第三十八電阻、第四十一電阻、第五十一電阻、第五十二電阻、第四電容、第八電容、第十電容和第十一電容,所述第八電容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十一電容的一端、第四電容的一端、第三MOS管的漏極、第六MOS管的漏極、第十MOS管的漏極、第十四MOS管的漏極、第十八MOS管的漏極和第二十四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八電容的另一端、第十一電容的另一端、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第三MOS管的源極、第六MOS管的源極、第十MOS管的源極、第十四MOS管的源極、第十八MOS管的源極和第二十四MOS管的源極均連接,所述第十電容的一端與所述第八電容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四電阻的一端和第七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十五電阻的一端和第十八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二十二電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五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三十電阻的一端和第三十三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十八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三十八電阻的一端和第四十一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十四MOS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五十一電阻的一端和第五十二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四電阻的另一端、第十五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二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八電阻的另一端和第五十二電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十一電阻的另一端、第十五電阻的另一端、第二十五電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三電阻的另一端、第四十一電阻的另一端和第五十一電阻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十電容的一端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處理控制單元包括微處理器,所述功率管驅動單元包括第二三極管、第一光電耦合器、第一百六十四電阻、第一百六十五電阻和第一百七十二電阻,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第一百七十二電阻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通過所述第一百七六十五電阻與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十五引腳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還分別與所述第一百六十四電阻的一端和第一光電耦合器的第二引腳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fā)射極分別與所述第一百六十四電阻的另一端和第一光電耦合器的第三引腳連接,所述第一光電耦合器的第六引腳與其第七引腳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中,所述功率管驅動單元還包括第三三極管、第二光電耦合器、第一百七十三電阻、第一百七十五電阻和第一百七十六電阻,所述第三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第一百七十六電阻連接,所述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通過所述第一百七十五電阻與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十七引腳連接,所述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還分別與所述第一百七十三電阻的一端和第二光電耦合器的第二引腳連接,所述第三三極管的發(fā)射極分別與所述第一百七十三電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光電耦合器的第三引腳連接,所述第二光電耦合器的第六引腳與其第七引腳連接。
實施本發(fā)明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設有逆變/全波整流單元、工頻升壓/降壓單元、LC濾波單元、微處理控制單元、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保護單元和功率管驅動單元,當為逆變模式時,逆變/全波整流單元作為逆變單元,工頻升壓/降壓單元作為工頻升壓單元,當為充電模式時,工頻升壓/降壓單元作為工頻降壓單元,逆變/全波整流單元作為全波整流單元,通過保護單元可以提高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可靠性,由于充電及逆變共用同一電路,達到正向逆變,反向充電的目的,與傳統(tǒng)的一體機系統(tǒng)相比,所以其電路結構簡單、可靠性較高、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一個實施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所述實施例中逆變/全波整流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3為所述實施例中微處理控制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4為所述實施例中功率管驅動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5為所述實施例中逆變輸出電壓及頻率采樣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6為所述實施例中輸出電流采樣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7為所述實施例中散熱器溫度采樣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8為所述實施例中風扇控制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9為所述實施例中保護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10為所述實施例中工作模式指示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11為所述實施例中外圍輔助供電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實施例中,其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圖1中,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包括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工頻升壓/降壓單元2、LC濾波單元3、微處理控制單元4、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保護單元6、功率管驅動單元7、工作模式指示單元8、風扇控制單元9、LCD顯示單元10和外圍輔助供電單元11,其中,外圍輔助供電單元11分別與微處理控制單元4、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保護單元6、功率管驅動單元7、工作模式指示單元8、風扇控制單元9和LCD顯示單元10連接,用于給各單元進行供電。
本實施例中,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將輸入的直流電轉變?yōu)榛?0/60HZ的脈沖能量,該脈沖能量通過工頻升壓/降壓單元2進行升壓,并通過LC濾波單元3進行濾波后,轉變?yōu)榭晒┙涣髫撦d使用的50/60HZ交流電。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對輸入/輸出的直流電以及輸出/輸入的交流電進行采集,這樣就會得到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工作狀態(tài)數(shù)據(jù),然后將采集的工作狀態(tài)數(shù)據(jù)發(fā)送到微處理控制單元4進行處理。具體來講,當輸入側接入直流電后,外圍輔助供電單元11開始工作,為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各單元提供電源,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將采集的工作狀態(tài)數(shù)據(jù)經(jīng)過放大濾波處理后,送入微處理控制單元4,微處理控制單元4對其進行運算處理,若外部環(huán)境一切正常,則發(fā)出PWM控制信號,PWM控制信號通過功率管驅動單元7控制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中的MOS管(請參見圖2),根據(jù)當前模式進行逆變斬波或充電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采集的工作狀態(tài)數(shù)據(jù)包括工作模式、逆變輸出電壓、逆變輸出電流、直流輸入電壓、散熱器溫度、風扇工作狀態(tài)和蓄電池充電電流。
當前模式為逆變模式時,微處理控制單元4輸出PWM控制信號,該PWM控制信號通過功率管驅動單元7驅動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進行全橋斬波,也就是功率管驅動單元7驅動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中的MOS管(請參見圖2)實現(xiàn)全橋逆變,將直流電轉變?yōu)楦哳l脈沖,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將全橋斬波得到的高頻脈沖發(fā)送到工頻升壓/降壓單元2進行升壓,并通過LC濾波單元3濾波后輸出交流電。
當為充電模式時,微處理控制單元4輸出PWM控制信號,該PWM控制信號通過功率管驅動單元7驅動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進行全波整流,也就是將50/60HZ交流電整流進行全波整流,得到直流電,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輸出直流電為蓄電池進行充電,工頻升壓/降壓單元2為將交流電進行降壓,為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提供能量輸入。
本實施例中,保護單元6具有輸入過壓保護和輸出過流保護功能,保護單元6分別與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和功率管驅動單元7連接、用于當輸入電壓或者輸出電流超過設定值時立即關閉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防止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電路損壞,實現(xiàn)過壓或過流保護。
本實施例中,工作模式指示單元8設有多個LED指示燈,并通過LED指示燈指示當前工作狀態(tài)。工作模式指示單元8與微處理控制單元4連接、用于指示當前工作狀態(tài),微處理控制單元4根據(jù)當前運行情況,發(fā)出控制信號,控制工作模式指示單元8點亮相關LED指示燈,指示當前工作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風扇控制單元9與微處理控制單元4連接、用于控制風扇的運行并實時檢測風扇的運行情況,當風扇出現(xiàn)異常時,將異常情況送入微處理控制單元4。在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正常運行過程中,當溫度達到一定值或者輸出功率到達一定值后,微處理控制單元4發(fā)出控制信號,控制風扇控制單元9開始工作,開啟風扇,為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散熱。本實施例中,微處理控制單元4將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以及風扇控制單元9的傳送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并發(fā)出相應的控制信號,該控制信號通過功率管驅動單元7控制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中MOS管(請參見圖2),實現(xiàn)能量的傳輸。
本實施例中,LCD顯示單元10與微處理控制單元4連接、用于顯示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運行數(shù)據(jù)。該運行數(shù)據(jù)包括逆變輸出電壓、輸出功率、輸入電壓和故障信息等。微處理控制單元4實時與LCD顯示單元10進行RS232通訊,將當前工作狀態(tài)在LCD顯示單元10上顯示。
本實施例中,當微處理控制單元4檢測到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采集的工作狀態(tài)數(shù)據(jù)超出正常值范圍時,并發(fā)出控制信號,關閉PWM控制信號的輸出,停止逆變或者充電。
本發(fā)明的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集充電逆變于一體,具有逆變與充電的雙重功能,降低了系統(tǒng)成本。其電路結構簡單,穩(wěn)定性較好。所以本發(fā)明的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電路結構簡單、可靠性較高、成本較低。
本實施例中,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5包括逆變輸出電壓及頻率采樣電路、輸出電流采樣電路和散熱器溫度采樣電路(圖中未示出),變輸出電壓及頻率采樣電路、輸出電流采樣電路和散熱器溫度采樣電路之間均相互連接。
圖2為本實施例中逆變/全波整流單元的電路原理圖,圖2中,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包括工頻變壓器TX1、第一MOS管Q1、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八MOS管Q8、第九MOS管Q9、第十二MOS管Q12、第十三MOS管Q13、第十六MOS管Q16、第十七MOS管Q17、第二十MOS管Q20、第二十二MOS管Q22、第二十三MOS管Q23、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六電阻R6、第八電阻R8、第十電阻R10、第十二電阻R12、第十三電阻R13、第十七電阻R17、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第二十六電阻R26、第二十八電阻R28、第二十九電阻R29、第三十二電阻R32、第三十五電阻R35、第三十七電阻R37、第四十電阻R40、第四十三電阻R43、第四十四電阻R44、第四十七電阻R47、第四十八電阻R48、第四十九電阻R49、第五十電阻R50、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十二電容C12和第十三電容C13。
其中,工頻變壓器TX1的次級線圈的一端分別與第十二電容C12的一端、第十三電容C13的一端、第二電容C2的一端、第一MOS管Q1的漏極、第五MOS管Q5的漏極、第九MOS管Q9的漏極、第十三MOS管Q13的漏極、第十七MOS管Q17的漏極和第二十二MOS管Q22的漏極連接,第十二電容C12的另一端和第十三電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電阻R2接地,第一MOS管Q1的源極、第五MOS管Q5的源極、第九MOS管Q9的源極、第十三MOS管Q13的源極、第十七MOS管Q17的源極和第二十二MOS管Q22的源極均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MOS管Q1的柵極分別與第六電阻R6的一端和第八電阻R8的一端連接,第五MOS管Q5的柵極分別與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和第十六電阻R16的一端連接,第九MOS管Q9的柵極分別與第二十一電阻R21的一端和第二十三電阻R23的一端連接,第十三MOS管Q13的柵極分別與第二十九電阻R29的一端和第三十二電阻R32的一端連接,第十七MOS管Q17的柵極分別與第三十七電阻R37的一端和第四十電阻R40的一端連接,第二十二MOS管Q22的柵極分別與第四十七電阻R47的一端和第四十八電阻R48的一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十三電阻R13的另一端、第二十一電阻R21的另一端、第二十六電阻R26的另一端、第三十七電阻R37的另一端和第四十八電阻R48的另一端連接,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十六電阻R16的另一端、第二十三電阻R23的另一端、第三十二電阻R32的另一端、第四十電阻R40的另一端和第四十七電阻R47的另一端均連接,第三電容C3的一端分別與第四MOS管Q4的漏極、第八MOS管Q4的漏極、第十二MOS管Q12的漏極、第十六MOS管Q16的漏極、第二十MOS管Q20的漏極和第二十三MOS管Q23的漏極連接,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與第三電阻R3的一端連接,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與工頻變壓器TX1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四MOS管Q4的源極、第八MOS管Q8的源極、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極、第十六MOS管Q16的源極、第二十MOS管Q20的源極和第二十三MOS管Q23的源極均與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第四MOS管Q4的柵極分別與第十電阻R10的一端和第十二電阻R12的一端連接,第八MOS管Q8的柵極分別與第十七電阻R17的一端和第二十電阻R20的一端連接,第十二MOS管Q12的柵極分別與二十六電阻R26的一端和第二十八電阻R28的一端連接,第十六MOS管Q16的柵極分別與第三十五電阻R35的一端和第三十六電阻R36的一端連接,第二十MOS管Q20的柵極分別與第四十三電阻R43的一端和第四十四電阻R44的一端連接,第二十三MOS管Q23的柵極分別與第四十九電阻R49的一端和第五十電阻R50的一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十電阻R10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十七電阻R17的另一端、第二十六電阻R16的另一端、第三十五電阻R35的另一端、第四十三電阻R43的另一端和第五十電阻R50的另一端連接,第十電阻R10的另一端、第十七電阻R17的另一端、第二十八電阻R28的另一端、第三十六電阻R36的另一端、第四十四電阻R44的另一端和第四十九電阻R49的另一端均與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該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由于工頻變壓器TX1,所以其抗沖擊能力較好。
圖2中,該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還包括第二MOS管Q2、第七MOS管Q7、第十一MOS管Q11、第十五MOS管Q15、第十九MOS管Q19、第二十一MOS管Q21、第一電阻R1、第五電阻R5、第九電阻R9、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四電阻R24、第二十七電阻R27、第三十一電阻R31、第三十四電阻R34、第三十九電阻R39、第四十二電阻R42、第四十五電阻R45、第四十六電阻R46、第一電容C1和第九電容C9。
本實施例中,第九電容C9的一端分別與第一電容C1的一端、第二MOS管Q2的漏極、第七MOS管Q7的漏極、第十一MOS管Q11的漏極、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極、第十九MOS管Q19的漏極和第二十一MOS管Q21的漏極連接,第一電容C1的另一端與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工頻變壓器TX1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十電阻R40的另一端、第二十四電阻R24的另一端、第三十一電阻R31的另一端、第三十九電容C39的另一端和第四十六電阻R46的另一端連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第十九電阻R19的另一端、第二十七電阻R27的另一端、第三十四電阻R34的另一端、第四十二電阻R42的另一端和第四十五電阻R45的另一端均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連接。
該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還包括第三MOS管Q3、第六MOS管Q6、第十MOS管Q10、第十四MOS管Q14、第十八MOS管Q18、第二十四MOS管Q24、第四電阻R4、第七電阻R7、第十五電阻R15、第十八電阻R18、第二十二電阻R22、第二十五電阻R25、第三十電阻R30、第三十三電阻R33、第三十八電阻R38、第四十一電阻R41、第五十一電阻R51、第五十二電阻R52、第四電容C4、第八電容C8、第十電容C10和第十一電容C11。其中,第八電容C8的一端分別與第十一電容C11的一端、第四電容C4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漏極、第六MOS管Q6的漏極、第十MOS管Q10的漏極、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極、第十八MOS管Q18的漏極和第二十四MOS管Q24的漏極連接,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與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第八電容C8的另一端、第十一電容C11的另一端、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第三MOS管Q3的源極、第六MOS管Q6的源極、第十MOS管Q10的源極、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極、第十八MOS管Q18的源極和第二十四MOS管Q24的源極均連接,第十電容C10的一端與第八電容C8的另一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三MOS管Q3的柵極分別與第四電阻R4的一端和第七電阻R7的一端連接,第六MOS管Q6的柵極分別與第十五電阻R15的一端和第十八電阻R18的一端連接,第十MOS管Q10的柵極分別與第二十二電阻R22的一端和第二十五電阻R25的一端連接,第十四MOS管Q14的柵極分別與第三十電阻R30的一端和第三十三電阻R33的一端連接,第十八MOS管Q18的柵極分別與第三十八電阻R38的一端和第四十一電阻R41的一端連接,第二十四MOS管Q24的柵極分別與第五十一電阻R51的一端和第五十二電阻R52的一端連接,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第十五電阻R15的另一端、第二十二電阻R22的另一端、第三十電阻R30的另一端、第三十八電阻R38的另一端和第五十二電阻R5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十一電阻R11的另一端、第十五電阻R15的另一端、第二十五電阻R25的另一端、第三十三電阻R33的另一端、第四十一電阻R41的另一端和第五十一電阻R51的另一端均與第十電容C10的一端連接。
圖3為本實施例中微處理控制單元的電路原理圖,圖4為本實施例中功率管驅動單元的電路原理圖。本實施例中,微處理控制單元4包括微處理器U01,功率管驅動單元7包括第二三極管T2、第一光電耦合器U1、第一百六十四電阻R164、第一百六十五電阻R165和第一百七十二電阻R172,其中,第二三極管T2的基極與第一百七十二電阻R172連接,第二三極管T2的集電極通過第一百七六十五電阻R165與微處理器U01的第二十五引腳連接,第二三極管T2的集電極還分別與第一百六十四電阻R164的一端和第一光電耦合器U1的第二引腳連接,第二三極管U01的發(fā)射極分別與第一百六十四電阻R164的另一端和第一光電耦合器U1的第三引腳連接,第一光電耦合器U1的第六引腳與其第七引腳連接。
該功率管驅動單元7還包括第三三極管T3、第二光電耦合器U2、第一百七十三電阻R173、第一百七十五電阻R175和第一百七十六電阻R176,第三三極管T3的基極與第一百七十六電阻R176連接,第三三極管T3的集電極通過第一百七十五電阻R175與微處理器U01的第二十七引腳連接,第三三極管T3的集電極還分別與第一百七十三電阻R173的一端和第二光電耦合器U2的第二引腳連接,第三三極管T3的發(fā)射極分別與第一百七十三電阻R173的另一端和第二光電耦合器U2的第三引腳連接,第二光電耦合器U2的第六引腳與其第七引腳連接。
圖5為本實施例中逆變輸出電壓及頻率采樣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5中,U13:A、U13:B、U13:C和U13:D均是運算放大器。圖6為本實施例中輸出電流采樣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6中,U5:A和U5:B均是雙運算放大器。圖7為本實施例中散熱器溫度采樣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8為本實施例中風扇控制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圖9為本實施例中保護單元的電路原理圖;圖9中,U09:A是電壓比較器。圖10為本實施例中工作模式指示單元的電路原理圖;圖11為本實施例中外圍輔助供電單元的電路原理圖,圖11中,U07是電源芯片,TX06是開關電源變壓器。
總之,本發(fā)明集充電逆變于一體,具有逆變與充電的雙重功能,降低了系統(tǒng)成本。該工頻逆變和充電一體機的結構簡單,穩(wěn)定性較好。由于該逆變/全波整流單元1有工頻變壓器TX1,其抗沖擊能力較好。對于充電功能,微處理器U01設置有多種不同的充電模式,用戶可根據(jù)自己蓄電池的類型來選擇相應的充電模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