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定子繞線機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電機定子生產時,需要對其進行纏繞銅線;為改變銅線出線方向,通常會應用導線裝置;目前使用的導線裝置大都簡單設置滾輪或導線環(huán),其限位槽深度無法改變,難以適應于不同線徑和不同出線速度的銅線繞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
還提供了一種定子繞線機導線方法。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構造一種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包括導線板;其中,所述導線板側表面上設置有多個通槽,所述通槽內設置有導線機構;所述導線機構包括兩個圓柱型套筒和連接兩個所述套筒端部的圓柱形連接件;所述套筒包括軟膠管和位于所述軟膠管兩端的端蓋;所述套筒內設置有流體;所述套筒上遠離所述連接件一端的所述端蓋表面設置有轉軸;所述通槽內壁設置有與所述轉軸轉動連接的軸承安裝座。
本發(fā)明所述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其中,所述套筒上靠近所述連接件一端的所述端蓋,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連接件對應的安裝槽。
本發(fā)明所述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其中,所述套筒上靠近所述連接件一端的所述端蓋呈圓臺形狀。
本發(fā)明所述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其中,所述導線板上表面設置有與所述通槽連通的進線槽,所述進線槽寬度小于所述套筒長度。
本發(fā)明所述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其中,所述進線槽內壁通過扭力彈簧連接有擋板。
一種定子繞線機導線方法,根據(jù)上述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其實現(xiàn)方法如下,將銅線穿過所述通槽,并搭放在兩個所述套筒之間,繞線時,兩個所述套筒由銅線帶動轉動,所述套筒內部流體在離心力以及銅線的壓力作用下使得所述套筒側壁所述軟膠管凸起,且凸起高度隨轉速變化而變化,對銅線進行限位。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將銅線穿過通槽,并搭放在兩個套筒之間,繞線時,兩個套筒由銅線帶動轉動,套筒內部流體在離心力作用下使得套筒側壁的軟膠管凸起,且凸起高度隨轉速變化而變化,對銅線進行限位,對銅線線徑以及轉速適應效果均較好,節(jié)約了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部分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導線板1,導線板1側表面上設置有多個通槽10,通槽10內設置有導線機構2;導線機構2包括兩個圓柱型套筒20和連接兩個套筒20端部的圓柱形連接件21;套筒20包括軟膠管200和位于軟膠管200兩端的端蓋201;套筒20內設置有流體;套筒20上遠離連接件21一端的端蓋201表面設置有轉軸202;通槽10內壁設置有與轉軸202轉動連接的軸承安裝座100;將銅線穿過通槽10,并搭放在兩個套筒20之間,繞線時,兩個套筒20由銅線帶動轉動,套筒20內部流體在離心力和銅線壓力作用下使得套筒20側壁的軟膠管200凸起,且凸起高度隨轉速變化而變化,對銅線進行限位,對銅線線徑以及轉速適應效果均較好,節(jié)約了成本。
如圖1所示,套筒20上靠近連接件21一端的端蓋201,端面上設置有與連接件21對應的安裝槽203;便于拆裝,整體性好,且對銅線磨損較小。
如圖1所示,套筒20上靠近連接件21一端的端蓋201呈圓臺形狀;便于通過兩個圓臺形成一個限位槽,對銅線在搭放時進行定位以及初步限位。
如圖1所示,導線板1上表面設置有與通槽10連通的進線槽11,進線槽11寬度小于套筒20長度,便于通過進線槽放入銅線,防止遺漏穿線步驟,同時也便于使用。
如圖1所示,進線槽11內壁通過扭力彈簧(圖中未顯示)連接有擋板110。
一種定子繞線機導線方法,根據(jù)上述的定子繞線機導線裝置,如圖1所示,其實現(xiàn)方法如下,將銅線穿過通槽10,并搭放在兩個套筒20之間,繞線時,兩個套筒20由銅線帶動轉動,套筒20內部流體在離心力和銅線壓力作用下使得套筒20側壁的軟膠管200凸起,且凸起高度隨轉速變化而變化,對銅線進行限位,對銅線線徑以及轉速適應效果均較好,節(jié)約了成本。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