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磁齒輪。
背景技術:
磁齒輪是一種新型齒輪,它是利用磁力來傳遞扭矩。磁齒輪傳動過程中,內、外轉子之間不接觸,無摩擦阻力,無磨損,無噪聲,由此消除了機械疲勞、摩擦損耗及振動噪音等,從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現(xiàn)有的磁齒輪由電機、內轉子、外轉子、制動組件和調磁架組成,內轉子與制動組件直接定位于電機的轉軸上,其定位效果差,另外制動組件、調磁架與內、外轉子之間的布置不合理,導致磁齒輪的結構較大。
因此,確有必要對現(xiàn)有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磁齒輪。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有:一種磁齒輪,包括電機機殼、電機轉子、定子、內轉子、外轉子、制動組件和調磁架,所述定子設于電機機殼內,電機轉子轉動支承于定子內,且電機轉子的一端伸于電機機殼外,內轉子與電機轉子之間鍵連接,調磁架同軸心的置于內轉子的外側,外轉子同軸心的置于調磁架的外側,電機轉子帶動內轉子轉動,在磁場力的作用下,內轉子驅動外轉子轉動,制動組件與電機轉子相連,還包括前端蓋、后支架、前支架、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第四軸承、第一壓圈和第二壓圈,所述前端蓋固定于電機機殼上,內轉子通過第四軸承轉動連接在前端蓋上,后支架和前支架分別通過第二軸承和第一軸承對應轉動連接在前端蓋和電機轉子上,且前、后支架分別與外轉子的兩端面固定連接,第一壓圈和第二壓圈分別固定于后支架和前端蓋上,且第二壓圈和第一壓圈分別抵接于第二軸承的內、外圈上。
進一步地,所述調磁架包括第三軸承、調磁支撐板和調磁鐵芯,所述調磁支撐板通過第三軸承支撐于電機轉子上,若干調磁鐵芯均布于電機轉子的圓周方向上,且調磁鐵芯的一端與調磁支撐板相連,另一端與前端蓋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調磁支撐板的圓周方向上均布有若干第二連接孔。
進一步地,所述前端蓋具有一圓形本體,該本體的圓心處設有軸孔,該本體的一側面上設有用于連接內轉子的圓形凸起部,在本體的圓周方向上均布有若干第一連接孔。
進一步地,所述調磁鐵芯的兩端壁上均設有連接邊,該兩連接邊分別插接于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內,繼而將前端蓋與調磁支撐板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內轉子包括連軸板、內轉子鐵芯和內轉子磁鋼,所述連軸板插接于內轉子鐵芯內,內轉子磁鋼設于內轉子鐵芯的外圓周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外轉子包括外轉子磁鋼和由若干外轉子沖片相互疊加形成的外轉子鐵芯,外轉子磁鋼插接于外轉子鐵芯的內圓周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制動組件包括由左至右設置于電機轉子上的擋板、剎片、制動銜鐵片和制動定子,在制動銜鐵片上設有矩形狀的連接凸臺,在剎片上設有與該連接凸臺相適配的連接槽孔。
進一步地,所述后支架的內圓周壁上設有用于對外轉子一端面進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凸起部。
進一步地,所述前支架的內圓周壁上設有用于對外轉子另一端面進行定位的第二定位凸起部,在前支架的圓心處設有盲孔。
本發(fā)明以前端蓋為支點,右邊是電機部分,左邊是磁性齒輪部分;內轉子左端支點用鍵與電機轉子相連接,右端通過第四軸承支撐于前端蓋上;調磁架由第三軸承、調磁支撐板和調磁鐵芯組成,調磁架的調磁鐵芯安裝在前端蓋上并和前端蓋鎖固一體形成固定不動部分,調磁架的調磁支撐板通過第三軸承連接于電機轉子上,第三軸承內圈與轉軸一起轉動,成為調磁架的左邊的活動支點;外轉子由前、后支架固定,前支架通過第一軸承支撐于電機轉子上形成外轉子的左端支點,后支架通過第二軸承支撐于前端蓋上,第一、二壓圈鎖住,形成外轉子的右端支點,由此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結構布置合理,各部件的支撐穩(wěn)定性好,縮小各部件的安裝空間,縮小磁齒輪的整體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剖視結構圖。
圖2、3為本發(fā)明中內轉子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外轉子的結構圖。
圖5、6和7為本發(fā)明中制動組件的結構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前端蓋的結構圖。
圖9為本發(fā)明中調磁支撐板通過調磁鐵芯與前端蓋的連接結構圖。
圖10為本發(fā)明中調磁鐵芯的結構圖。
圖11為本發(fā)明中后支架的結構圖。
圖12為本發(fā)明中前支架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一種磁齒輪,包括電機機殼11、電機轉子12、定子13、內轉子2和外轉子3,定子13設于電機機殼11內,電機轉子12轉動支承于定子13內,且電機轉子12的一端伸于電機機殼11外,內轉子2與電機轉子12之間鍵連接,外轉子3同軸心的置于內轉子2外側,電機轉子12帶動內轉子2轉動,在磁場力的作用下,內轉子2驅動外轉子3轉動。本發(fā)明磁齒輪還包括前端蓋4、后支架5、前支架6、第一軸承71、第二軸承72、第四軸承74、第一壓圈81、第二壓圈82、制動組件9以及由第三軸承73、調磁支撐板100和調磁鐵芯110組成的調磁架,前端蓋4固定于電機機殼11上,電機轉子12穿過前端蓋4并伸于電機機殼11外。內轉子2通過第四軸承74轉動支承于前端蓋4上,調磁架中的調磁支撐板100通過第三軸承73轉動連接在電機轉子12上,調磁支撐板100通過調磁鐵芯110與前端蓋4相連,通過調磁支撐板100將內轉子2軸向定位于電機轉子12上。后支架5和前支架6分別通過第二軸承72和第一軸承71對應轉動連接在前端蓋4和電機轉子12上,且前、后支架分別通過螺釘與外轉子3的兩端面固定連接,第一壓圈81和第二壓圈82分別固定于后支架5和前端蓋4上,且第二壓圈82和第一壓圈81分別抵接于第二軸承72的內、外圈上,后支架5、前支架6、第一壓圈81和第二壓圈82共同對外轉子3軸向定位。制動組件9套設于電機轉子12上且位于內轉子2內。
本發(fā)明中的調磁架的工作原理與現(xiàn)有技術中磁齒輪的調磁架的工作原理相同,故本發(fā)明不再對調磁架的工作原理進行贅述。
如圖2和圖3,內轉子2包括連軸板21、內轉子鐵芯22和內轉子磁鋼23,內轉子鐵芯22為圓柱形結構,在內轉子鐵芯22一側的內圓周壁上均布有若干連接凸筋221,與之相對應地,在連軸板21的外圓周壁上設有與連接凸筋221相適配的連接插槽211,連軸板21插接于內轉子鐵芯22內,若干內轉子磁鋼23均布于內轉子鐵芯22的外圓周壁上。內轉子鐵芯22通過第一軸承71轉動支撐于前端蓋4上,連軸板21與電機轉子12之間鍵連接。本發(fā)明中內轉子磁鋼23在內轉子鐵芯22上的安裝結構及工作原理均與現(xiàn)有技術中磁鋼在轉子鐵芯上的安裝方式與工作原理相同,故不再對本發(fā)明中內轉子磁鋼23的安裝方式與原理進行贅述。
如圖4,外轉子3包括外轉子磁鋼31和由若干外轉子沖片相互疊加形成的外轉子鐵芯32,外轉子磁鋼31插接于外轉子鐵芯32的內圓周壁上。本發(fā)明中外轉子3的安裝結構與工作原理與現(xiàn)有技術磁齒輪中的外轉子結構原理相同,故不再詳細贅述。
如圖5至圖7,制動組件9為本發(fā)明提供制動轉矩,鎖固于前端蓋4上。制動組件9包括由左至右設置于電機轉子12上的擋板91、剎片92、制動銜鐵片93和制動定子94,在制動銜鐵片93上設有矩形狀的連接凸臺930,在剎片92上設有與該連接凸臺930相適配的連接槽孔(圖中未畫出)。本發(fā)明中的制動組件9與現(xiàn)有技術中磁齒輪的制動組件結構與原理相同,故不再對本發(fā)明中的制動組件9的原理進行贅述。
如圖8,前端蓋4具有一圓形本體41,該本體的圓心處設有軸孔,本體41的一側面上設有圓形凸起部42,在本體41的圓周方向上均布有若干第一連接孔411。內轉子2的內轉子鐵芯22通過第四軸承74轉動支撐在圓形凸起部42上,保證內轉子2轉動的穩(wěn)定性。
結合圖9和圖10,調磁架中調磁支撐板100的圓周方向上均布有若干第二連接孔102。在調磁鐵芯110的兩端壁上均設有連接邊115,若干磁銜鐵110均布在內轉子2的圓周方向上,且每個磁銜鐵110的兩連接邊115分別對應插接于前端蓋4的第一連接孔411和調磁支撐板100的第二連接孔102內。通過調磁支撐板100將前端蓋4與調磁支撐板100相連。
如圖11和圖12,在后支架5的內圓周壁上設有用于對外轉子3一端面進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凸起部51。前支架6的內圓周壁上設有用于對外轉子3另一端面進行定位的第二定位凸起部62,在前支架6的圓心處設有盲孔61,第一軸承71置于該盲孔61內。
本發(fā)明中的第一軸承71為深溝球軸承,第二軸承72為交叉滾子軸承。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