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圈3中的徑向外側(cè)的端部被拉出至定子鐵芯2的軸向L的外側(cè)。
[0048]本例的各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是從線圈主體31的卷繞開始部分以及卷繞結(jié)束部分的任一方延伸的導(dǎo)線部。另外,本例的各相的線圈3中的另一端部33是從線圈主體31的卷繞開始部分以及卷繞結(jié)束部分的另一方延伸的母線部。
[0049]如圖6所示,各相的線圈3中的線圈主體31是將角線導(dǎo)體301以兩層重疊于內(nèi)外周的狀態(tài)卷繞而形成的。另外,線圈主體31可以卷繞一層角線導(dǎo)體301而形成,也可以將角線導(dǎo)體301以三層以上重疊于內(nèi)外周的狀態(tài)卷繞而形成。
[0050]如圖3所示,定子鐵芯2中的各齒21形成為內(nèi)周側(cè)的端部的外徑縮小最多。各相的線圈3的線圈主體31形成為隨著趨向外周側(cè)而擴(kuò)徑的方形環(huán)狀。
[0051]各相的線圈3配置于與定子鐵芯2進(jìn)行絕緣的樹脂亦即絕緣體4的外周。絕緣體4在其外周保持線圈主體31,由此相對于齒21安裝線圈主體31。
[0052]接下來,對將各相的線圈3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齒21的方法以及本例的作用效果進(jìn)行說明。
[0053]在以下的說明中,線圈3A、3B、3C、3D、3E、3a、3b、3c均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對各相的線圈3標(biāo)注的附圖標(biāo)記。
[0054]在本例中,首先,如圖3所示,將用于對最后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線圈3E進(jìn)行保持的絕緣體4預(yù)先安裝于齒21。然后,將保持于絕緣體4的外周的三相的線圈3A、3B、3C、3D繞定子鐵芯2的周向一方側(cè)Cl依次配置于齒21的每一個(參照圖2)。
[0055]如圖3所示,最初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線圈3A不與其他相的線圈3干擾。因此,該線圈3A通過與定子鐵芯2中的齒21的內(nèi)周側(cè)對置并以相對于徑向平行的狀態(tài)向外周側(cè)移動而安裝于齒21。在本例中,最初與最后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線圈3A、3E是用于形成中性點(diǎn)34的部位。
[0056]接下來,如圖4所示,相對于定子鐵芯2第二個配置的線圈3B也與最初配置的線圈3A同樣通過以相對于徑向平行的狀態(tài)向外周側(cè)移動而安裝于齒21。在本例中,第二個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線圈3B是用于形成中性點(diǎn)34的部位。
[0057]接下來,如圖5所示,相對于定子鐵芯2第三個配置的線圈3C以使其一端部32在已經(jīng)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第二個線圈3B中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通過的方式配置于齒21。
[0058]然后,參照圖6?圖10對除了相對于定子鐵芯2最后配置的線圈3之外的第四個以后配置的線圈3D (以下,稱為圍繞配置線圈3D。)配置于齒21的狀態(tài)階段性地進(jìn)行說明。
[0059]首先,如圖6所示,以圍繞配置線圈3D的一端部32的前端部321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的方式,將該圍繞配置線圈3D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內(nèi)周側(cè)。
[0060]接下來,如圖7所示,以圍繞配置線圈3D的一端部32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以及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二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b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的方式,使該圍繞配置線圈3D在定子鐵芯2的內(nèi)周側(cè)移動。
[0061]本例的圍繞配置線圈3D的一端部32的前端部32從與定子鐵芯2的軸向L正交的方向(徑向以及周向)依次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以及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二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b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
[0062]另外,本例的圍繞配置線圈3D位于與齒21的軸向位置一致的軸向位置,其一端部32配置于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換言之,本例的圍繞配置線圈3D的一端部32,以配置于與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中的一端部32在定子鐵芯2的徑向觀察時重疊的位置的狀態(tài),配置于在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
[0063]接下來,如圖8所示,以保持有圍繞配置線圈3D的絕緣體4配置于齒21的前端部的方式,使該圍繞配置線圈3D在定子鐵芯2的內(nèi)周側(cè)移動。此時,圍繞配置線圈3D相對于齒21的徑向傾斜,從線圈主體31的角線導(dǎo)體301的位于拉出有一端部32的一側(cè)的部分36開始先配置于齒21。另外,圍繞配置線圈3D以將其一端部32相對于其他的二相的線圈3的線圈主體31通過軸向L的外側(cè)的方式配置于齒21。
[0064]接下來,如圖9所示,一邊轉(zhuǎn)動絕緣體4所保持的圍繞配置線圈3D,一邊將其配置于齒21的更里側(cè)。此時,圍繞配置線圈3D的一端部32從徑向外側(cè)向前三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齒21的同相的線圈3c的另一端部33靠近。
[0065]然后,如圖10所示,圍繞配置線圈3D的一端部32從徑向外側(cè)相對于前三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齒21的該相的線圈3c的另一端部33對接。
[0066]另外,在將三相的線圈3中的各圍繞配置線圈3D配置于定子鐵芯2后,將最后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線圈3E配置于最初預(yù)先安裝于齒21的絕緣體4 (參照圖2)。這樣一來,將全部三相的線圈3配置于定子鐵芯2。
[0067]另外,能夠?qū)τ诙ㄗ予F芯2中相互對接的同相的各線圈3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
33、形成中性點(diǎn)34的各一端部32、形成導(dǎo)線部35的各另一端部33進(jìn)行焊接使之接合。
[0068]這樣,通過圍繞配置線圈3D向定子鐵芯2的配置方法,能夠容易地防止各圍繞配置線圈3D中的一端部32與已經(jīng)配置于齒21的其他相的線圈3干擾的情況。另外,通過該配置方法,無需在三相的線圈3間將一端部32以及另一端部33的形成位置沿軸向L錯開。因此,能夠減小各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以及另一端部33從定子鐵芯2的軸向端面201突出的量。
[0069]另外,能夠?qū)⒏飨嗟木€圈3中的一端部32的彎曲形狀在配置于定子鐵芯2之前預(yù)先形成。由此,無需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線圈3的彎曲等加工。因此,通過該理由,也能夠減小各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以及另一端部33從定子鐵芯2的軸向端面201突出的量。
[0070]另外,各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還能夠從定子鐵芯2的軸向一方側(cè)LI配置于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其他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在該情況下,對于圍繞配置線圈3D中的一端部32而言,能夠?qū)⑵淝岸瞬?21或者其前端部321至其基端部的任一部位,從定子鐵芯2的軸向一方側(cè)LI配置于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一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a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以及定子鐵芯2的之前第二個齒21上所配置的線圈3b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參照圖6、圖7)。
[0071]另外,此時,圍繞配置線圈3D配置于相對于定子鐵芯2的齒21沿軸向一方側(cè)LI錯開的位置,并保持該位置不變地靠近齒21。之后,該圍繞配置線圈3D向定子鐵芯2的軸向另一方側(cè)移動,而能夠位于與定子鐵芯2的齒21正對的軸向位置。
[0072]因此,根據(jù)本例的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I的制造方法,線圈3相對于定子鐵芯2的配置較容易,能夠縮短定子I整體的軸向L的長度。
【主權(quán)項(xiàng)】
1.一種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的制造方法,通過在定子鐵芯中的多個齒分別一個一個地配置多相的線圈來制造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所述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各相的所述線圈具有:將角線導(dǎo)體卷繞多圈而形成的線圈主體、在該線圈主體的一端向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一方側(cè)拉出的一端部、以及在所述線圈主體的另一端向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一方側(cè)拉出的另一端部, 各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沿與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正交的方向被拉出,使得該一端部跨越其它相的所述線圈的所述線圈主體的、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上的外側(cè)并與同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另一端部對接, 在將多相的所述線圈繞所述定子鐵芯的周向一方側(cè)依次配置于所述齒的每一個的情況下,將各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從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一方側(cè)、或者從與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在之前第一個所述齒上所配置的其他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另一端部之間,并與同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另一端部對接。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對于所述一端部配置在之前第一個所述齒上所配置的其它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另一端部之間的各相的所述線圈而言,從所述線圈主體的所述角線導(dǎo)體中的位于拉出有所述一端部的一側(cè)的部分先配置于所述齒。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對于各相的所述線圈中的、配置在之前第一個所述齒上所配置的其它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另一端部之間的所述一端部而言,該一端部從同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徑向外側(cè)與該另一端部對接。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中任一項(xiàng)所述的旋轉(zhuǎn)電機(jī)用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相的所述線圈為三相的線圈, 在將各相的所述線圈配置于所述齒時,將該各相的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配置在之前第一個所述齒上所配置的其它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另一端部之間、以及之前第二個所述齒上所配置的其它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一端部與所述另一端部之間,并與同相的所述線圈中的所述另一端部對接。
【專利摘要】各相的線圈(3)具有從線圈主體(31)拉出的一端部(32)以及另一端部(33)。各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沿相對于定子鐵芯(2)的軸向(L)正交的方向被拉出,以使得該一端部(32)以跨越其他相的線圈(3)的線圈主體(31)的軸向(L)的外側(cè)的狀態(tài)與同相的線圈(3)中的另一端部(33)對接。在將多相的線圈(3)繞定子鐵芯(2)的周向一方側(cè)(C1)依次配置于齒(21)的每一個時,使各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在已經(jīng)配置于齒(21)的其他相的線圈(3)中的一端部(32)與另一端部(33)之間通過,并與同相的線圈(3)中的另一端部(33)對接。
【IPC分類】H02K15/04, H02K3/04, H02K15/085
【公開號】CN105009428
【申請?zhí)枴緾N201480011311
【發(fā)明人】橋本伸吾, 田中宏幸, 太田貴憲, 中川修, 佐藤真吾, 川浦弘貴, 赤尾憲彥, 杉本哲也
【申請人】愛信艾達(dá)株式會社,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請日】2014年3月26日
【公告號】EP2937978A1, WO2014157273A1